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西林觉罗春 > 第1章 夜雨铃霖花更落

西林觉罗春 第1章 夜雨铃霖花更落

作者:叶芝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4-07 11:44:05 来源:文学城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残敲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玉烛新.白海棠》清.顾太清

申时的更声才刚刚落下,天上便下起了绵绵细雨。那雨一层接着一层,将天际远山与层层白云连成一片,那雨只是不住滴下,没完没尽。白云与骤雨好似一层层帘幕,竟在天上摆起好大阵势,遮住了远方的山川与河流。不一会儿,地上竟是腾起阵阵烟雾,不知道的还当是腾蛇从地底钻出,吐出浓浓雾气。雨水顺着房檐落下,汇入小石沟内。庭前的一株海棠树开得正好,那海棠不是寻常的红色,而是一树的白雪,乃花中名品。雨水过处,那零落的白海棠花瓣随着雨水,沿着水沟,流向暗渠……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是放晴了。只见一抹暮春的残阳投在那青石路面上,撒下稀碎的亮斑。海棠树被水洗过,绿叶更显清亮,花朵却早已零落不堪,犹显可惜。

太清想起有这么一个晚上,细密的春雨打在那喜鹊登枝的窗格上,微风轻轻吹拂,送来尘土浸润的味道,窗纱透着烛火,映出一种别样的流光……临窗而读,最是有味,从“巴山夜雨”读到“巫山**”,从“天街小雨”读到“霏霏淫雨”,从“雨疏风骤”读到“听雨歌楼”,雨是个美好的意象,只是停留在那薄薄的几页诗词里,便能引出无限遐想。那一恍惚的泛海浮沉,就好似脑海中忽然闪过的一折篇章,有时又犹如窗格上的细碎雨声,美丽且格外动听。少时流落闽浙,绵绵的六月梅雨,一路迤逦而来,从江南到江北,途中总是不会缺少什么,带给人们夏季的清凉,也送来万物的生长。江边上,青梅熟,稻花开,两种香气传入鼻翼,眼前浮现浓浓的江南韵味。稻田放眼望去翠绿一片,并无一丝杂色,直如一匹深绿的丝绸。只是天刚青色,烟雨沓来,那悠悠天际是看不到边的,只见蒙蒙雨气把那玲珑秀丽的远山,精描细刻的楼台,沉静优雅的泊船笼在其中,看不见一丝光亮。

绿水浮萍,漂来浮去,雨点打下,也只能露天凄零。花儿谢了,还会再开,鸟儿飞了,还会再来。这年复一年的相思与等待,就像脚下的阶砖,最后被磨损成圆滑的片石,就连窗户上的纸花,也留不住天边的落霞。闽中的岁月里,太清也曾写信给奕绘,用的是自己制作的苎麻沙纸,那里条件艰难,事事都要亲历亲为。苎麻纸极为厚实,摸上去粗糙不堪。太清有时还会在信封里装上晒干的野花和种子。奕绘却从来不懂,也不询问这有什么意义,还以为给人寄种子是南边纯朴的民风,就连这不常见到的苎麻纸倒像是有什么新意,觉得格外有意趣。他也曾给太清寄去过名贵的薛涛笺,太清却一次也没用过,才女薛涛已死千年,她所制的笺纸却是极为珍贵的,又怎能用来写这些琐事呢?那小小的一方笺纸,落笔处皆是温柔与深情。不知道千年前的才女薛涛在浣花溪畔,停足伫立之时,是怎样一种心情。那枚小小的笺纸上落下的又是怎样忧伤的文子。“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阁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避居蜀中的那段岁月,薛涛自以为乐,用木芙蓉树皮为料,浣花谭水洗浆。一遍遍地淘洗、晒浆方能成形,那细细的质感,似雪白霓裳的花色,再裁成一寸多长的纸笺。深红、橘粉、杏黄、柔金,虾绿、靛青、绛紫的颜色,乃是用花汁与松胶细细染过,层层铺就的结果。最后在绘上精致妍丽的花纹,才成就了这花笺独有的光华,后来竟成了蜀中才子竞相追捧之物。

在与奕绘断断续续的通信中,太清渐渐得到了一丝乐趣,那片明媚的山水,也成了她笔下温柔旖旎的一折折诗签,随着信使被带向远方。有一次太清竟将在山上挖到的一支野生土三七装了进去,并告诉奕绘这是一种名贵的野生药材。从岭南道京城,相隔千里,那根三七采挖时只有手指粗细,到达时竟已萎缩不少,奕绘还当它已经死了,将它埋在自家王府的后花园里。第二年竟已郁郁葱葱长满一片,那花朵喷珠泻玉,雪白一片,当真好看煞人。奕绘喜欢得不得,给太清写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读信之后,太清只是素然一笑,便即时赋诗一首,

细细花须淡淡香,银枝绿蜡染画堂。

疑是经年沈园梦,未见星河月光淌。

鹊儿衔来琥珀露,遥忆前人过黄粱。

其中更无蔷薇色,只着素色对红妆。

奕绘读后,却觉得这首诗作得不好,尤其是“经年沈园梦”一句,当年陆游和唐婉在沈园再次相遇,只是物是人非,佳人已嫁作他妇,二人赋词相和,一首《钗头凤》大有伤感别离、琵琶别抱之意。最后唐婉不堪思念,终日郁郁而亡。那黄粱一梦本就预示美梦不长,好景短暂,这不是在说他二人不会有好结果吗?奕绘自知皇族与罪臣之后结亲的艰难,在外人看来西林氏一族虽是镶蓝旗,可是他们的先祖却偏偏得罪皇族,娶他家的女儿却不是桩好卖买。自古娶妻娶的便是她的家室,满人不与汉人通婚,便是觉得他们血统低贱。如今人们更是宁愿娶汉女,也不愿与西林觉罗氏结亲。奕绘也知道他与太清的路还很漫长,两人若想堂堂正正的在一起,必得经受一番磨难。

太清的多愁便是来自这些年的颠沛流离。作为荣郡王的嫡子,堂堂的大清贝勒,又怎么能迎娶罪臣之后,只要这层关系还在,爱新觉罗. 奕绘与西林觉罗.春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在此之前,奕绘想过各种方法,在过去的两年中他计划许多,为了这个他在年少之时就已经倾慕的女子,可是偏偏都不奏效。西林觉罗.春连给他做侧室的资格都没有,在这件事还没有柳暗花明之前,他不能公开对她的爱慕。

夜雨霖霖,太清总是难以入眠,在那些个远离京城的岁月里,太清经历最多的就是雨天。从春一直到秋,从花儿逝去等到雁儿南飞,那些孤寂的岁月里,最多的就是雨。《石头记》便成了太清打发聊赖最好的意趣。在曹公的笔下,贾宝玉便成了如此多情的一个人,林黛玉天生怯弱,多愁善感,薛宝钗玲珑剔透,工于人心。凤姐泼辣阴险,李纨寡言慎行,元春华美高贵,迎春美而无心,探春机敏果决,惜春孤僻清心..... 大观园里的这些莺莺燕燕,太清一个也不喜欢。薛宝钗太世故,林黛玉太娇矜,她真正欣赏的只有住在笼翠庵的妙玉。妙玉虔心礼佛,不争不抢,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极的背后焉不知是追求富贵荣华。而林黛玉又过于娇羞爱痴,所以才落得这一身的愁病。而妙玉却是真正的不染世俗。在那样尴尬的身世之下,太清学会最多的就是淡然接受了,身为罪臣之后,连最基本的自由都不能拥有,又怎么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呢?

她是真正喜欢奕绘的,以至于流落岭南这么多年,还一直与他通信。可是他们的未来,她从不敢奢求,在尘世之中,拥有一份真诚炽热的情感,那是多么的可贵,“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力追求的背后,焉不知是更多的伤心与失望呢?所以她从不曾对奕绘表白心意,亦不敢给奕绘太多的信心与希翼,仅使能做的只有与他一直保持通信,可是地域现隔万里,“山一程,水一程”,他们之间隔的又仅是那颗聒碎的乡心呢?太清懂,奕绘又何尝不知,只是她那怯弱身躯下的柔软灵魂已经不起太多的波澜壮阔了,欢好一时又如何?总会弄得满城风雨、狼狈不堪。她这样的家室,有怎能配上天生高贵的他呢?今生不论是“繁花似锦”,还是“淡云流水”,有一个结果是不变的,他终会娶妻生子,只是陪在他身边的那个人一直不是自己。

京城的雨季一直延续到九月,绵绵秋雨,洗去一整个夏天的湿热与烦躁,荣亲王府的落叶松总是苍翠如新,一如昨日。那时的大学士鄂尔泰还没有获罪,当年的西林觉罗氏也算是满清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他的孙女西林觉罗氏便被指婚给了皇五子永琪做嫡福晋。进门几年所出只有一子,只可惜还未取名,就已夭折。事实上荣亲王育有六子,其中五个都在幼年逝去,只有侧福晋索绰伦氏所出的五子绵亿活到成年,后来得皇帝体恤抬爱受封和硕荣恪郡王,那日祖母便代表家人前去祝贺。席上的太清一眼便看到荣王世子奕绘,只是那时候他还叫奕铭,作为全场的焦点,又有何人不会注意他呢?众人都十分喜欢他,纷纷围绕他说笑。他与太清同年,此时不过才四岁,稚气十足,淘气的在场上跑来跑去,不一会儿竟跑道太清身边去了,身边的乳母赶紧上前。他指着太清身上的精致的合欢花样道:“我要那个”。众人只得纷纷笑到:“铭儿还这样小,就想着娶个小媳妇儿了”。奕绘的额娘王佳氏只得尴尬的笑道:“不过是小孩子家的玩笑罢了,当不得真,说到底春儿还是我们铭儿的姑姑呢”。转而一个爽利的眼神落下,直盯得太清祖母身体发怵。太清不懂,到底是何种眼神,竟盯得年迈的祖母心悸无言,卧床半年,至此之后,祖母再也没有往荣王府上去过。只是在祖母临终之际,曾拉着太清的手奄奄说到:“我们的春儿只是乌苏里江的一条鱼,今后嫁谁都可以自由遨游,只是……只有一样别去招惹爱新觉罗家的男人……”太清记得那年的京城的枫叶很红很亮,只是祖母却再也回不来了,那个总是抽着旱烟,会做很好看的满帮子花鞋,认识很多汉文的祖母,就这样走了。

再见到奕绘已是七月,那时她叫西林觉罗春,家住香山附近,与荣亲王府相距不远。只有十岁的她写的一手娟秀的簪花小楷,荣郡王绵亿很喜欢这个聪慧的小姑娘。兴许是年纪相仿,绵亿便时时唤上自己的长子奕绘出来。此时的奕绘长高了,面容出落的更加清俊,他时常与太清讨论汉人的诗词,认识久了,他便直接唤她“春儿”,其实论辈分,太清长奕绘一辈,他俩虽同年,奕绘还是当唤她一声小姑姑。他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性德是圣祖时代的人,与太清相隔也就百年,这百年间杰出才子出过多少,他们不清楚,只是纳兰性德却一直是那时流传最广的词赋家,是满人文化的象征。他工音律,善歌赋,常于高楼广厦间,行山水鱼虫之趣,实乃方外一大闲人,可惜就活了三十多岁。奕绘道:“我也要像纳兰性德那样,一生一代一双人,春儿可也愿意陪我看尽世间繁华?”太清愕然半晌,低下头去并不答话。她生性本就腼腆,家世又成这样,不一会儿眼中竟是澿满泪水。奕绘还当自己说错了话,自此在太清面前竟变得谨言慎行起来……容若的《饮水词》中写到“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是奕绘理想的爱情观,若是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他必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粗茶淡饭,也会甘之如饴。后来到了闽浙,太清会久久伫立在雨水霖霖的窗格边,蒙蒙淫雨充斥空气,蕴含的是无尽的凄苦与冷淡。太清念道最多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只是每每到“谢桥”二字之时,往往才觉泪眼已朦胧半晌,不过才十几岁又懂得什么情爱深重呢?往往是少年时的无知呓语,在情爱这条路上遇上了,得成正果,那是幸事,若是遇上了,却不得相守一世,那值得哀默的事又岂止这一件呢?她是没抱什么希望的。

太清后来才知道,西林氏这个词语在荣王府是多么尴尬的存在。她的姑母虽是荣纯亲王正室,在王府中却并不受宠。荣亲王永琪二十五岁时就去世了,西林氏也是早早守寡,唯一的儿子也在出生不久后夭折,太清的姑母便吃斋念佛,一生寡居,并不与外人来往。后来鄂昌获罪入狱,西林氏一族相继被牵连,她也曾到宫中拜见她这个没见过几面的婆婆愉贵妃珂里叶特氏。那愉妃因儿子早逝,在宫中本就人微言轻,更是养成了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有些事想管,却也是有心而无力。只得好言安慰道:“你与索绰伦氏这么多年抚育绵亿,我是感激你的,可是你叔叔这次偏偏如此辱没皇恩,皇上这次是动了大怒了…我连自己的儿子都保不住,这次更是帮不了你什么了”。说完愉妃便放声大哭起来。西林氏还记得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五,永琪去世的的那个晚上,侧福晋索绰伦氏也是哭得几尽昏死过去。只有她在旁默然无声,怀中抱着她丈夫唯一的血脉—只有两岁的绵亿。

那年她只有十三岁,便被指婚给皇五子,初入王府中的她小心翼翼,唯恐给家族丢人。婚后她的丈夫对她更多的只有敬重,她是大学士的孙女,从小学的便是端庄淑女,却没人教她如何取悦自己的丈夫,与同样少年老成的永琪自然难以擦出火花。第二年左都御史观保的女儿索绰伦氏便进了门。初时名分也不过是个格格,不像她是大学士的孙女,有整个西林氏作靠山,身份高贵。人人都说索绰伦氏是热烈的玫瑰花,而她却冷的如同水上的一朵莲花。她也不甚在意,只在心里念道“连汉人都夸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偏满人又怎么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她的确美的如同一朵清荷,比起活泼的索绰伦氏,她年轻的脸上更多的是沉稳端庄,对于她的丈夫,她向来都是相敬如宾。她也记得乾隆二十九年的那个端午,圆明园内,九州清殿宴失火,她的丈夫冒死从火海中把皇帝背出,全身上下已多处烧伤,躺在床上半年有余。那时的她已经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虽然丈夫更喜爱年轻活泼的索绰伦氏,但她还是坚持每天探望,即使是因为自己的木纳,跟他说不上几句,她也并不着恼,现在她有了孩子,一切应该都会变好吧。那时索绰伦氏刚生下绵亿不久,自然不能长久的两头兼顾,她作为嫡福晋自然不能不顾,那小半年中,她也就多了几分接近永琪的机会,她想那时的她是幸运的。可是到了十一月生产,当她熬过剧痛之后,却是生下一个病儿,这是永琪的第六子,只活了三个月。她母族的长辈都劝她,她还年轻,以后还会生养。可永琪本就患有附骨疽,再加上整日劳累,不加以保养,不到两年便去世了,她唯一的依靠也没有了。后来她便在王府后面的静安堂里每天念佛,美日祈祷在那个世界里,她的丈夫和儿子能够得到安宁。从愉妃宫里出来,她愕然半晌,又继续回去念她的经。她的族人只道鄂弼养了个凉薄的闺女,西林觉罗氏便是彻底没落了。

与奕绘相处了一年之后,太清的父亲鄂实峰接到皇帝的旨意,要他携妻儿一路南下,搬到了南边的键锐营去住。临行前奕绘并未来相送,大概时不忍离别,只送来一对绿色的鹦哥,太清明白这是要她多多写信之意。自从西林氏没落之后,便一直受到别人的打压。乾隆朝的那场官员之间的战争,鄂昌被赐死,鄂尔泰的牌位被迁出祠堂,西林氏就此一蹶不振。太清的祖母独自养大儿子鄂实峰,又为他娶了家住香山的富察氏女,西林春就是他们的长女。

太清与弟妹们后来就在杭州待了两年,妹妹霞仙自小受她教导,也对汉家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温水软的南方塑造了她们的性情,她们变得温柔敏感且赋有才华。在南国的万顷碧波里,她们肆意挥洒文墨,或与友人集会山野,或泛舟江上,办起一场场盛大的诗会。南国的山水养她也教她,在这个群星荟萃的时代,自也引得一片瞩目。在流落江南的最初几年,太清的生活过得多彩有味,成熟的才女需要的不仅是能够欣赏她的人,还有一个能够自我展示的空间,若是还能拥有一众粉丝,对她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肯定。南边无疑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在这里她们认识了汪允庄,沈湘佩,许云林姐妹,项屏山,钱伯芳,陈素如等人,她们在一起写词也唱词,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西湖秀美绝伦的水,似一块天然碧绿的玉石,映出周边的起伏的山峦,暮鼓晨钟,逼出周围的一片宁静。古寺佛塔,带着白娘子的传说伫立千年,断桥苏堤,曲折的是沉沉雾霭下太清那颗迷茫不前的心。时而雨夜,太清与姊妹们泛舟湖上,敞篷的渔舟中点着一盏盏花灯,便如黑夜中的一颗颗明星,这时湖面上腾起层层水汽,恍如神仙住所。在那晴朗的月夜,星辉斑斓,静影沉璧,有时会在水上放下一盏盏莲花形的水灯,那水灯上写有作诗的题目,那水灯漂到谁那里,就由谁赋诗一首。赛诗无论输赢,只比情趣,便是写的不甚出彩也不打紧,却是有一位少年书生写的极好。他家里只是姑苏城外一名小小商户,平生最爱游山玩水,可谓见识非凡。他曾去过西藏新疆,路过云南,到过四川,又一路向北经由广西去向福建,浙江,一路上总能经历到各种有趣的故事。在西藏,他踏过皑皑白雪的峰顶,仰望苍穹,湛蓝的天空里,日光倾城,山下万里河川,尽收眼底。而后月夜,当他再次登临山顶,看到的却是满穹星辉,一伸手就能触到,星光与月光静静流淌,流入人间变作条条皎洁斑斓的河川。在□□的生日那天,冰冷的雪域高原上,一串串徐徐展开的唐卡,似一只只巨大的蝴蝶,随风摇曳。一路的藏地佛教徒磕长头匍匐山路,摇晃着转经筒,一圈又一圈,默念经文。路边有许多枯骨,他们不曾停下脚步。佛的真正奥义,只有到了那朝圣者的天堂,才能真正邻唔得到。漫步拉萨城,买酒女朝他唱歌,他便与她秋波暗传,他自诩英俊风流,遇到的女子不计其数,却从未遇到一个真正的知心人。记得在大理有个名为寂照庵的古刹,里面住满的全是女尼。最出奇的是里面种有无数奇异的花草,他在大理住了三个月,每天都去寺内参拜,沐浴在兰草山茶的香气之下,陶冶身心。可惜还是奈不住寂寞,便与里面的一个女尼相好,离开时那女尼便送了他一把粉蓝色的报春花,作为纪念。他不忍离别,竟抱住那尼姑,放声大哭,可惜最后被主持当场发现,赶出庵外。他爱惜每一个与他相好的”女子,喜爱她们姣好的面容,却从未想过与她们厮守为伴。他自以为比那六世□□还要风流,此生不愿做雪域最大的王,却也要成为人间最美的情郎。钟情少艾,可不是每一个男子的天性吗?可是太清还是愿意相信,这世间是有真情存在的,只是大多数男子往往不愿相信罢了。

太清不喜欢他这轻薄的做派,可在那样的时代下,男子三妻四妾本是寻常事罢了,更别提在外面无名无份的女人,就像和硕仪亲王永璇的侧福晋王氏只是他外面的女人,仪亲王却还是不得不遵从父命先娶了章佳氏做嫡福晋,过了三五年才敢纳了王氏。那书生本就轻浮浪荡,但自恃才高,有一次竟不知轻重的问太清,可愿与他相好,以成就一段佳话。太清断然拒绝了,她虽是一个没落官宦之女,却也不会沦落到做那浪荡子的情妇。她那义正言辞的神态,却引得那书生的怀疑,后得她亲口承认,他知道才她心里早有人了……最后那书生只得奈奈地说一句:“你的心上人至今都没能给你一个名分,想来他也不甚钟情于你。我本欲与你共结连理,从此心中不在有其他人,将前尘旧梦一抛,只与你相守一世,不曾想你心中早有他人。我只劝你别在执着这一段了,嫁我也好,嫁他人也罢,可别在此伤心了”。太清一语惊醒,这两年她又在执著些什么,其实那时正是京师传来荣亲王世子大婚的消息三个月后。那年她只有十四岁,离开故都不过两个春秋,可惜昔人已娶他人作妇,自己又算什么呢?他的一个红颜知己吗?都说年少时的玩笑话算不得真,也许就连纳兰在说出“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时候,只不过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他也曾在那个放荡不羁的年纪爱上自己的表妹,却始终还是娶了妻子卢氏 ,后来他与卢氏依旧过得幸福美满。初春的天气还有点寒凉,在读完奕绘的最后一封信之后,太清寂然了……

那封泥金合欢花洒的信封里装着一枚薄如蝉翼的小像,这是奕绘想象着太清的容貌所绘。彼时的她已经离开京城三年了,这位远方的爱人不知长成了什么模样,也许长成了南国那片温暖的山水,也许依旧是高高山上的那一株苍松,遗世而独立。信里只字未提自己大婚的事,可是这件事及时隔着万重的山水。

太清又岂能不知,他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只是没用罢了。自己的父亲已是半百之岁,疾病缠身,作为长子自己更应该承担责任,哦让老父寒心。他那样好,与她那样心灵相吸,只是家室门第来说,她配不上他,她也再经不起那样的相思与等待。这漫漫长夜中,只有南国这寂寥的山水陪着她,也许她更适合在这温煦的春风中老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