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风峥嵘 > 第66章 第 66 章

西风峥嵘 第66章 第 66 章

作者:丘兹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12 05:33:04 来源:文学城

参拜完岳王庙,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灵隐寺。由于山路崎岖,路标不清,我们歪打正着地来到了黄龙洞。据说黄龙洞一带在宋、元、明、清皆为佛教胜地,传说有一天一声惊雷而山裂,便有一股清泉自石中涌出,因而得名黄龙洞。不过我们在此什么也没看见,不知那条黄龙去向何方,只见有一眼泉水顺着石壁潺潺流下。此时我等正好口渴难忍,大家就捧水而饮。此地不可久留,我们立刻调正方向,朝着飞来峰大步流星而去。途中穿过浙江大学校园,一种失之交臂的惆怅感觉在我的心中由然而生。

我们穿山越岭,走过崎岖不平的小路,露水湿透了鞋袜,终于在下午时分来到了灵隐寺的大山门前。灵隐寺就在著名的飞来峰下,进了山门就会看到在那著名的黄色墙壁上写的“咫尺西天”几个大字。顺着神路前行可以看到山涧下面有溪水流过,而在那山石壁上有很多的雕刻造像,他们都在叙述着著名的佛教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塑像就是那笑口长开的弥勒大佛。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我们来到大雄宝殿,穿堂而过,绕场一周。小李带了一部135相机,大家在百年宝殿前留下到此一游纪念照。

游完灵隐寺,大家一致同意去天下闻名的龙井村走一趟,品品货真价实的龙井茶。经人指点,这次我们走了捷径,很快就进了龙井村。据传说,该村古时有一眼水泉像是龙赐之水。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泉饮其泉水,他觉得很神奇,就建议村人筑井储水饮用,此井就命名为龙井。有龙有井之后,继而就有了龙井村。

龙井村的山色尽显江南的秀美,尽管还是冬天,这里依然生机盎然、郁郁葱葱。龙井村朴实无华,土香土色,小桥流水人家。当地的茶农尽显劳动人民本色,他们脸上皱纹堆垒,双手粗糙,一看就知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芸芸众生。

当村民知道我们来自遥远的新疆,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只花几毛钱,他们就用质朴的铁皮茶壶装上味道特殊的龙井水烧开后,给我们泡了一大壶土色土香的龙井茶。再花几毛钱,还可以吃上一大盘菜包子。就这样,我们坐在农家的小木凳上,看着层林尽染的群山,大碗喝龙井茶,真是快哉!

离开龙井村,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花港观鱼和苏堤春晓,途中与虎跑泉不期而遇。这个虎跑泉就在杭州动物园边上,一堆乱石之中有个山洞,其中有泉水从中涌出。但是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这潺潺流水,而是那只残缺的大老虎。但见泉水洞之前有一只泥塑的老虎尾巴已经断掉,不知去向。它浑身脏不拉几的,雨水已将虎皮涂色淋的一塌糊涂。

据说虎跑泉来历不凡。唐元和十四年(819)一位高僧来此,夜里梦见神人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为虎跑泉。更有甚者,“西湖龙井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

这只残虎实在煞风景,我们擦泉而过,直奔花港观鱼。

但见鱼池畔有一石碑,上刻花港观鱼几个大字,据说是康熙驾临西湖所提写的。红鱼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下去池中的鱼儿上下翻腾,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它们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鲤鱼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它们当中的有些鱼张开血喷大口,十分吓人。

此时夕阳开始西下,我们加紧脚步登上著名的苏堤,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想象中领略它的春晓一刻。每逢阳春三月,清风微拂荡,柳絮乱飞,湖水潋滟。苏堤确实为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所建,它长堤卧波,连接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站在苏堤上,可以远眺著名的三潭印月,遐想仲秋时节皓月当空,那三孔烛光与明月争辉。

虽是初冬时节,苏堤依然以绿色为主,徜徉其间,让人心旷神怡,心中涌起诗情画意,怎能不想起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时天色已晚,华灯初上。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西湖,乘车直奔武林门码头。武林门码头是杭州的水上交通要道,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就在这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与浙北、苏南的联系要靠大运河,进入大运河就必须要出武林门。

等我们匆匆忙忙地赶到这里已经是傍晚时分,赶紧到售票大厅一打探,还有去苏州的夜航船票。于是,大家喜出望外,买了船票,趁着夜色就登上了北上苏州的夜船。很快船就开拔了,驳船的发动机发出扑哧扑哧的低沉声响,螺旋桨拍打着水面缓缓前行。夜幕中,杭州的万家灯火是星星点点,杭州的山山水水是影影绰绰。不知不觉中,我们离开了美丽的杭州城。

我们乘坐的这艘船是个铁壳木制船,船身很低矮,客货两用。在船的尾部设有几间狭小的房间,进到房间里就是上下通铺,下铺坐着可以勉强直起腰来,上铺只能躺着。靠船帮的一侧有个窗户,可以向外张望。

据说当年在运河一带最火的就是夜航船,乘客傍晚上船搭乘,在船上将就着睡一夜,天蒙蒙亮就到达目的地。据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也曾在这一带乘醉放舟、不亦乐乎。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运河,全长1794公里,沟通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北京和杭州两大城市。它始建于隋朝,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和风雨洗礼,历久弥坚。

一夜无话,我是辗转反侧,似睡非睡。黎明时分,船上开始人声嘈杂,鸡犬不宁。我向窗外一看,原来苏州盘门码头到了。下来船之后,我们匆匆浏览一下盘门。

据说这盘门建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由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为吴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挂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而得名。

但见盘门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其中水门有内外两重城门,外门金刚墙高达7.25米,墙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三拱尺度不一。陆门也有内外两重,其间有个略成方形的小瓮城。登城坡道在城墙北侧,可自东而西上至城台。

看完盘门,我们开始信马由缰,由南向北游历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城。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取姑苏山之名将“吴郡”改为“苏州”。自建城以来,苏州一直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这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园林花木是应有尽有。这里还孕育了昆曲、评弹和苏绣,尽显江南的人文荟萃。

很快我们就来到沧浪亭。沧浪亭的入口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慕名而来,很容易失之交臂。据说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曾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住宅。走进园内,但见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房舍显得年久失修,有些破败,阴气沉沉。那个沧浪亭造型很古朴,孤独地立在乱石从中,显得有些形影相吊。不过在沧浪亭的石柱上有一幅对联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读了让人有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

观前街是苏州传统上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分布着购物商场、老字号商店和饭馆酒楼。观前街据说运用了“儒道互补”的原理,以玄妙观为核心,形成三点式对称布局。观前街的商铺门脸都不是很大,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主。

观前街的中心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始称玄妙观。清代为避康熙皇帝名讳,改玄妙观为圆妙观,又名元妙观。民国后又恢复玄妙观的旧称。

逛完观前街,已经是正午时分。饥肠辘辘,我们于是来到著名的得月楼饱餐一顿。那道松鼠鳜鱼刚一上桌,就被大家风卷残云、一扫而光、片甲不留。

酒饱饭足,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拙政园。这个园子果然与众不同,号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的设计风格十分独特,荷花梅花是应有尽有,从任何一个窗户向外张望都可以看到四季风光。据说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取西晋潘岳《闲居赋》“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

拙政园确实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水色妩媚,景色自然,回廊起伏,亭台轩榭分峙。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座鸳鸯厅,其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据说卅六鸳鸯馆内的顶棚采用拱型状,具有独特的反射声音效果。我们也照猫画虎弄出些声响,它果然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此时已经到了下午,我们赶紧乘车直奔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来苏州旅游,不到虎丘一游就算白来了姑苏城。这一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证据:“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头山门。山门的照墙上题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据说虎丘原名海涌山,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隐若现,所以称为“海涌山”。后来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受伤身亡,死后葬于虎丘,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

拾级而上,远远就看到前面的石壁上嵌刻着“虎丘剑池”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看便知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走近再看,在圆洞门内石壁上还刻有“风壑云泉”,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剑池看上去有些神秘,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此处。

此处也是到此一游留下纪念的好地方,我当仁不让,站在“虎丘剑池”的大字旁,拍下了一张气宇轩昂的纪念照。

剑池周围,散落着一些小景点,我走马观花走了一圈。二仙亭金鸡独立,亭子的造型尽显江南风骨。据说此亭建于宋代,分别供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在亭中有幅对联,曰:“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时间紧迫,我们大步流星冲向最后一个景点虎丘塔。

但看虎丘塔巍然斜立,傲视众生。据说此塔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961年),它悠悠千年依然如故。这是一座佛塔,七层八面,结构精巧。此塔向东偏北方向倾斜,塔顶偏离中心2.34米。站在虎丘塔东侧向上看,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恐怖压抑感。

虎丘塔处在一个制高点上,站在这里可以俯瞰苏州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看苏州的城市风貌,感觉基本上冻结在四五十年代的样子。这里没有几座高楼大厦,那些芸芸众生穿着朴素,依旧生活在拥挤的小桥流水人家之中。

游完虎丘,已经是夕阳西下,我们一行来到苏州火车站,乘夜车兴高采烈的返回上海。

1983年元旦过后,一切活动又按部就班地进行。我们的包装机测试、培训工作就要告一段落,我利用最后的闲余时间,抽空拜访了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的家。

这位同学的父母住在一个弄堂里,这个弄堂十分狭窄,进入石窟门后就仅有一条只能容许一个人走的通道。若是两人相遇,大家必须侧身才能勉强擦肩而过。弄堂走道的两边堆满了每家的杂物,每家门口边都有煤油炉或者煤球炉,不知道如果一旦发生火灾该如何应对。那肯定是火烧连营,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房子都是用木板建造的,屋子里面贴着一层壁纸,所以谈不上隔音。

同学的父母得知我是他们儿子的大学同学,十分高兴地接待了我。他们家只有一间房,上下通铺就占据了半间屋子的面积,剩下的地方挤放着柜子、桌子和茶几,来了客人就直接坐在床上。看得出来,他们属于上海老工人阶级或者老市民阶层。上海人有些排外,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是外地人。走访同学家,让我看到了上海中下层普通百姓人民的生活起居情况。那里环境嘈杂,拥挤不堪,也是一言难尽。

这是我第一次游历上海,游历中国最发达的地方,我是感慨万端。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而且,我一开始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来到江浙之地,真是意想不到。江南乃我中华近代发达之地,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山川俊美。而且,冥冥中,我总觉得本人的祖上也是源自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从某个角度看,上海人确实有很多的弊端,但是上海的工人阶级非常守规矩,踏实肯干,对工厂设备十分爱护。据说就是在运动混乱的时期,上海的工人们上班依然兢兢业业,很少有人迟到早退。另外,海派文化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它在中西合璧中比较西化一些。这里的人文景色是小桥流水人家,细雨润物无声。

元旦过后,丽蓉姐也从无锡休假返回上海浦江厂。走的时候她说回来时要给我带点无锡特产。她果然说话算话,履行了诺言。她带来就是著名的无锡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无锡酱排骨用猪肋条排骨制成,它色泽酱红、肉质酥烂、咸中带甜、汁浓味鲜,吃一口让人终身难忘。这个酱排骨做的确实是太好吃了,那味道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托儿所吃的那顿油炸排骨,真是铭心刻骨。

听说我就要返回新疆,丽蓉姐还特意到一个艺术跳蚤市场买了一个维纳斯石膏像送给我做纪念。这个维纳斯塑像虽然做工粗糙,但是基本风韵犹存。姑娘的心思一目了然,她想让我见物思人。人们都说南国姑娘温柔多情,看来此言一点不虚。与丽蓉姐的细腻含蓄相比,郭姑娘的感情表达颇有燕赵巾帼风范。她如果喜欢你,就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疼你的那份真挚,充满豪爽和直白。

我们回程已定,接下来就是去买火车票。上海到乌鲁木齐的卧铺票总是一票难求,想要得到一张卧铺票,就必须彻夜排队。我自报奋勇去买票,而且帮严萍买一张。于是吃过晚饭,我和几个同伴就来到了上海站售票厅。大家席地而坐,熬过这漫漫长夜。第二天天一亮,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就来了。但见他们胳膊上带着著名的红袖标,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来,用上海普通话大声说“请大家起来排队,我们现在打号”。咋一听不太明白这打号是什么意思。但见工作人员手中拿着一个大号油墨印章,从买票队伍的第一位开始,他们先给你一个号码纸条,然后让人伸开手照着手掌心咔嚓就盖个戳子,那情形就像肉联厂里给猪肉身上打检验戳子一样,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利地搞到两张下铺卧铺票,欢欢喜喜返回招待所。

临别之时,丽蓉姐和郭姑娘执意要到上海站给我送行,盛情难却,我就顺其自然。汽笛一声,火车缓缓驶出车站,两位姑娘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野之外。一股难以言状的惆怅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此次分别,今生恐怕再难相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