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风峥嵘 > 第42章 第 42 章

西风峥嵘 第42章 第 42 章

作者:丘兹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19 06:36:09 来源:文学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头晕目眩。火热的三班倒、车轮战、高考拼刺式的学习虽然消耗巨大,但是实现激动人心目标的鼓舞使我觉得每天都有旺盛的精力。我除了把大部分时间投放到数理化学习之外,居然还有余力继续文学艺术的观赏和陶冶。

许多老电影重出江湖,一时间姹紫嫣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的、由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展示了云南大理绚丽奇异的风光,不过这部电影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是主演杨丽坤的绝伦美貌。杨丽坤长得确实漂亮,可谓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中,更是光彩照人,国色天香。另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联合出品的、由崔嵬导演的《天山的红花》,拍的也很不错,民族风情浓郁,人物刻画淳朴真实。它的场景、色彩运用得当,把新疆天山牧场等地的美丽风光,展现的靓丽多彩。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拍摄的、由赵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由于画面黯淡,情节隐晦,有点异国风情,看着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由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南疆,让我感到很亲切,引起我一阵难忘的乡愁。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是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的塔吉克族风格的曲调很适合用小提琴演奏。

我们学校小学部有个安老师,她中等身材,总是脸色煞白,弱不禁风,平时也沉默寡言。听同学说她家里有些藏书,我就登门拜访,一睹为快。得知我的来意,韩老师夫妇以礼相待,慷慨借书。安老师的儿子长得很像她,也是脸色煞白,弱不禁风,但是很是乖巧。听说他患有血友病。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病,每当看见这个孩子,我都感到很惋惜。安老师家里收藏了一些五十年代前后的报纸,比较完整的是《新民晚报》。《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解放后继续出版。在这份报纸上的副刊上,我读到了几首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所作的新诗,如《女神》和《炉中煤》。这首《炉中煤》给我留下一种怪异的感觉。

这个时候文艺舞台也是中西结合,百花争艳。中央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已经开始播放一些西方的古典音乐,那些我在西洋音乐家列传上只能神游的乐曲,现在终于可以亲耳聆听了。一个静谧的晚上,广播电台播放了一个西洋交响乐,那朴实优美、坚实雄浑、情感深沉的旋律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听的入了迷,好像整个世界除了这个交响曲的旋律什么都不存在了。这首曲子就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所作的《e小调新大陆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生平事迹,在聂老师送给我的西洋音乐家列传上有介绍,但是当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注意。看来19世纪的捷克音乐界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德沃夏克,斯美塔那也是一个杰出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品交响诗《我的祖国》,感人至深,我是百听不厌,次次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描写了北美当时大地上热火朝天、万众淘金奔小康的场面,乐章的主部主题展现了美国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那些正在建设的铁索大桥焊花飞溅,冒烟的火车在颠簸的轨道上奋勇向前发出隆隆巨响。德沃夏克属于斯拉夫系作曲家,特别善于写出非常感人的、富有乡愁的旋律,让人听了之后刻骨铭心。第二乐章是慢版,由中音双簧管独奏出的弥漫着浓烈的乡愁之情主题旋律,它缠绵、悠缓,还带着忧伤凄凉,感人至深。这段旋律后被填上歌词,改编成为一首名叫《念故乡》的歌曲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第三乐章的创作,据说受到了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作的《海华沙之歌》中“海华沙的婚宴”里印第安舞蹈的启发,乐曲谐谑活泼,清丽明快。第四乐章是总结性乐章,它激情澎湃、**迭起。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气势宏大的主题。副部主题由单簧管奏出,它柔美、抒情、缠绵。最后是乐队的全奏,交响曲在犹如火山爆发、好似巨浪滚滚而来的辉煌中结束。真是完美无缺,登峰造极。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欣赏一部西洋交响曲,真正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魅力。

1977年11月是十月革命六十周年,为此两报一刊发表了社论《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不过,我对这个社论兴趣不大。倒是另一件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一些有关十月革命的纪念歌曲。这些都是革命的战歌,它们铿锵有力,斗志昂扬,勇往直前,很是契合我也准备走上考场的心境,鼓舞我的斗志。所以,我百听不厌。这些歌曲中,我最爱听的一首叫《我们勇敢地走向战斗》。这是个进行曲歌曲,但是很富有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特质。据说列宁特别喜爱这首歌曲,他总是喜欢推开窗户,看着一队队的工人赤卫队员唱着这首歌,头戴红军帽,身跨战马,挥着马刀,奔赴杀向白卫军的战场。

自从初一学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后,我对外语的兴趣也越来越大。陶老师也说学好一门外语很重要,它可以开拓视野,阅读原文资料,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另外,外语好还可以欣赏外国文学原著,比如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岂不美哉!当时已经知道高考英语不算成绩,但是可以记录成参考成绩。所以,我决心继续自学英语。为了设法搞些英语课本和学习资料,我是费尽心机。我们家的邻居是个大学生,想必有可能学过英语,于是我登门拜访。我说明来意,他以礼相待。这位还真学过英语,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英语课本,并欣然同意借书。这是一本大学英语教程,内容比较齐全,英语语法讲的也很细致,它成了我的主力课本。另外,那个曾经教过我们一个学期的丁老师,我也去请教过,不耻下问。他说学英语提高听说能力也很重要,他那里有一套灵格风英语教学唱片,全是英音的。他建议我也买一套,用以提高英语听力。恰好这时父亲有了一个去外地出差的机会,在老战友吉叔叔家里看到了一个唱机,于是父亲提出买下他的唱机,并说明缘由,吉叔叔欣然答应。这样,我就有了练习听力的条件。还有,乌鲁木齐外文书店也成了我的最爱。不过由于囊中羞涩,我主要是在那里看书,只买过几本最便宜的简易读物。班上的白丽华买了一本英汉大词典,她为鼓励我自学英语,就主动割爱借给我使用,我非常感激她。就这样,我的英语水平逐渐有了提高。对此,我是欢欣鼓舞。

苏轼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用文学预示涌动的政治暗流,中外皆有。在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刊登了一个短篇小说《班主任》。读完以后,我就觉得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和故事情节平淡无奇,但是其现实政治性的含义非同一般。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小流氓,《牛虻》和苏联小说《表》这样的小说是启蒙作品,不再是黄书和毒草,同学们应该阅读它们以陶冶情操,获得启蒙。

在那些准备高考的紧张繁忙日子里,拨冗阅读心爱的小说,也是一种积极恢复精力的好方法。我终于借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由李俍民翻译的《牛虻》,这本书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这部由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里面有爱情,有痛苦,有阴谋,有战斗,有牺牲。严峻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把 一个曾经天真浪漫的爱国青年亚瑟,逐渐磨练成为一个具有钢铁般坚定意志、 不怕牺牲流血的战士牛虻。直到他最后走上刑场的那一刻,他才写信告诉琼玛他就是阿瑟,并附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那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这本书翻译的非常传神,很富有戏剧性效果和感染力。我那个时候很仰慕孤胆英雄,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实现抱负的英雄事迹,总是能激起我的共鸣。我也经常把自己投射成为牛虻这样的人,想象我要是能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会怎么样。陶老师也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就这本书讨论过多次。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写的也是声情并茂,波澜起伏,细微柔弱中蕴藏着不屈的张力。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为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是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我很欣赏简·爱说的一段话:“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的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斯巴达克斯》是意大利19世纪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描述了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时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由斯巴达克斯领导的角斗士大起义。小说情节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又有缠绵悱恻的不伦恋爱故事。斯巴达克斯壮怀激烈,在斗兽场和沙场上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但是他也侠骨柔肠,在如画的田园风光中演绎旷世绝俗的英雄与美人的爱恨情仇。读这本书让人有触电般的感觉,仿佛置身其中,纵横千军万马。另外,这本书还激起我对古罗马历史的兴趣。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克拉苏和庞培都是这个时期的铁腕人物。他们最终将与凯撒争夺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结束这个共和国,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陶老师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她向我推荐了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我一读这些无标题小诗,果然感觉它们出手不凡。这些小诗文笔优美流畅抒情,有一种清新明快隽永的风格。它们描写细致入微,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却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和玄妙深奥的哲理,正如杜甫诗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拍摄于1951年、由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印度电影《流浪者》又重映了。这部电影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使我对度印度电影产生了好感。影片中的女主角丽达,就是我想象中的印度美女,她成了我的梦中情人。拉兹风流倜谠,爱恨离合,苦尽甘来。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就是那首插曲《拉兹之歌》,它曲调诙谐,唱尽了人间的心酸,因而感人至深。

生活之树是长青的。人们厌倦了那些给自己带不来任何益处的政治运动,既然现在打开了生活宽松一刻的门缝,芸芸众生压抑多年的本能和本性就如决堤的大江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即便是在这边缘小镇,也能耳闻目睹它的热度和喧嚣。一时间,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也风靡这里,振奋人心。东西南北中,群魔乱舞,乌烟瘴气。靡靡之音,处处可闻。我们这里的那些阿拉子,总是开风气之先。他们男的个个身穿喇叭裤,足蹬厚底鞋,面扣麦克镜,四处游荡。那些女的也不甘落后,个个披肩发,足蹬高跟鞋,身勒紧身衣,乳峰高耸,招摇过市。一些本地青年,也群起仿效,追赶时髦,不亦乐乎。

除了这些,还兴起一股跳舞热。年轻人大跳迪斯科,他们一般是聚在宿舍或是家里,男男女女手舞足蹈,踢腿蹦屁,放浪形骸,如醉如痴。另一类舞是交谊舞也开始流行起来。厂里开始组织舞会。在大礼堂白炽灯的光影下,男女老少伴着《绣金匾》、《喜洋洋》这些土气的国乐,笨拙地跳起三步舞或四步舞,不时可以听到为踩了舞伴的脚而道歉的声音。

陶老师有很好的舞蹈功底,她在江南大学上学时就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她圆舞曲跳的优美自如,而且花样翻新。她擅长圆舞曲的各种旋转方法,无论是左旋还是右旋,都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她说起当年在学校与苏联专家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的情景,令人神往。我对跳交谊舞也非常感兴趣,想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长袖善舞、风流倜谠的英俊青年,在情场上人前显圣、鳌里夺尊。所以,我也拜师求艺,跟着陶老师学了几招。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看有个陌生但是好像又似曾相识的人正在与父亲交谈,他们神情严肃。但见此人身材略有发福,面色凝重,两道浓眉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定睛再仔细观瞧,我认出来了,此人正是父亲在部队的战友吉叔叔。他八年前与父亲一道遭受迫害,被迫离开部队。他按政策复员后回到了兰州,在一个工厂落脚。自从离开南疆,我一直十分怀念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当见到南疆来的人,或是听到南疆的事情,都倍感亲切,视他们为来自故乡的亲人。吉叔叔平时不苟言笑,总是让人感觉他心事重重。他这次来新疆是有要事要办。原来,他是来上访的。他计划回部队一趟,就那次的冤假错案讨个公道。因此,他特地来我家与父亲沟通一下。

据说运动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受到错误和不公正待遇的各级干部达几百万人。粉碎王张江姚集团后,中央开始落实干部政策。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整个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1977年10月7日和11月27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的干部政策必须认真落实》等文章,表达了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呼声。1978年2月至4月间,中央组织部先后分6批同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2个中央国家机关主管干部工作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讨论案例近200件,有近230多万件冤假错案先后得到纠正,大批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最后,吉叔叔不虚此行、如愿以偿,错案得以平反。父亲的冤案也得到平反,为此部队还派专人将平反报告送到厂里。冤案终于得以昭雪,但是人已白了少年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