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风峥嵘 > 第36章 第 36 章

西风峥嵘 第36章 第 36 章

作者:丘兹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12 05:37:15 来源:文学城

聂老师视普及音乐教育为己任,不因子弟学校池小而不为。在成功地办完那次轰动一时的全校文艺汇演之后,他依旧花很大精力让我们的小乐队继续活动。练习小提琴,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经过一段练习以后,我的小提琴技巧也有了提高,开始能演奏一些曲子,于是学琴热情更是空前提高。我真的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个小提琴手,在音乐厅的聚光灯下演绎大师的华彩乐章。另外,我的音乐知识也有了长足的增加,比方说了解了旋律和乐曲构成,管弦乐队配器等,这样,欣赏音乐就比以前更加内行一些。

聂老师对我学琴关爱有加,悉心指导。在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技艺,我需要拜师学艺。为此聂老师费尽心血,开始想办法。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聂老师带我来到了那个文工团首席小提琴师的家里。聂老师曾请他到学校指点过我们一次,此次我们是登门拜访。我是两手空空,但是聂老师却提着一篮子鸡蛋。这位提琴师住在一个平房中,屋子不大,陈设简单,但是颇有艺术气息。这位提琴师中等身材,长得很富态,眼皮松弛,面色煞白,艺人气质。他看上去有点无精打采,但是眼神中透着一丝隐隐约约的自傲。他的夫人举止贤淑,长得有点像电影演员谢芳。聂老师与他略为寒暄,我们就进入正题。谱架早已摆好,提琴师拿出一把小提琴交給我先拉一段练习曲。然后,他指出我的纰漏之处,指点拉好这段的关键所在。接着,他让我按照刚才的指点再拉一遍,与此同时,他不时纠正我的拉琴姿势。他的手柔软如棉,他的手型跟我的手型很像,小拇指并不是很长。我知道这次的拜访,是聂老师给我的特殊安排。聂老师办事心细,社会上与人交往是不能只靠两张嘴皮的。我明白了那篮鸡蛋的用意,它实际上就是聂老师替我交的上课费、拜师礼,一股感激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周日,聂老师再一次带我去拜师学艺。这次,我们是去另一个文艺单位,我们计划一大早去,晚上赶回来。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这个当天回来的计划是很紧张的。我事先给家里打了招呼。我们那天出师不利,等搭上便车到了乌鲁木齐,已经过了正午。无奈之下,聂老师改变计划,带我直奔他未来的小舅子家。那时候聂老师有个一个女朋友,但是关系可能还没完全确定。他们建工团的另外一个建筑队在这里施工,小舅子就在这里工作。这位小舅子人高马大,膀阔腰圆,五大三粗,典型的工人阶级形象。他家人口不少,但是住的房间却不大。于是我们打地铺,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直奔那个文艺单位。这次拜访的老师不是拉小提琴的,而是搞作曲的。此人短小精干,外表朴实,看上去有点不像是搞艺术的人士。他和聂老师相谈甚欢,看得出来,他与聂老师是老相识了。显然,聂老师这次带我来,是想让我长长见识、开开眼界,顺便让这位老师相相面,看看我是不是音乐方面的可造之才。谈话完毕,我们告辞返回学校。这一回来才知道,昨天晚上学校这里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失踪了!因为我昨天晚上没有回来,家里到学校去找,因此搞得众人皆知。最后真相大白,这是一场虚惊,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北辰也有一个会小提琴拉的人,而且还拉的不错,聂老师也带我登门拜访过。北辰有一帮上海阿拉子,大多都是那种典型的城市青年,喜欢吃喝玩乐、灯红酒绿、奇装异服、不求上进。但是其中也有几个有点城府和追求抱负的,比如那个曾经给我们上过英语课的丁老师。这位会拉小提琴的人,也算是这样的人。他长得精瘦似猴,一张长脸上两个小眼睛滴溜溜乱转,闪烁着机灵的目光,一看就是个冷血、精明的上海人。我曾经在北辰的一次职工演出上看过他演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他拉的确实很出色,颇有专业水平,据说一个专业文工团曾想调他过去。大家见面之后,他听我拉一段练习曲之后,指点了几下,因此也算是一字之师。事后,聂老师说你可以跟这个人学学琴,但是最好请你父亲带着你去拜拜师。我明白聂老师的意思:最好交点学费,尤其是跟上海人打交道,没有钱财是不行的。自那以后,我确实想再请教他。有一次趁着夜色,我来到他的宿舍外边。看到里面亮着灯光,也能听见有琴声从里面传出来,我就在窗外转来转去,几次鼓起勇气走到门口举起手要敲门,但是最后一刻还是没有敲下去。最终,还是披星戴月,扬长离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生活在继续。

这段时间,我搜罗到了一批欧美文学作品。在这之前,我接触比较多的是中国文学作品和苏俄文学作品。这次我开始比较系统地阅读西方的文学,读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西方文学走的完全是另外一个路子,他们讲究的是张扬个性或个人主义,宣扬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比较而言,苏俄文学强调作品的思想性、人民性,宣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理想。甚至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两者也有鲜明的区别。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莎士比亚的大名,我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就读到过,后来终于借到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陶老师已多次谈起过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在大学的时候,她们排演过这部剧作。顺便,她还谈到了朱生豪呕心沥血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奇闻轶事,并说朱生豪的翻译本在中国属于上乘之作,位列第一是当之无愧。1948年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陶老师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朱生豪为了体验哈姆雷特的心境,以便更好地翻译那段著名的生与死的独白的情景,便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站在电闪雷鸣之中,口中大声朗读这段台词来捕捉那种微妙的体会,最后成功地翻译哈姆雷特的那段生与死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真是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大手笔作品,而朱生豪的翻译更是让它如虎添翼。

此外,我还借到了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59出版,由屠岸翻译。这本诗集收集了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诗歌的主题是友谊和爱情。这本诗集翻译的水平很高,文笔优美流畅,节奏抑扬顿挫而又自然,是我喜欢的的那种风格。

哈代(1840—1928)的《德伯家的苔丝》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苔丝的不幸命运,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文笔优美、流畅,对自然景色和情感变化描写细腻,富有一种浪漫、忧郁的情调。不过,这本书故事情节有些扑朔迷离,有不少对男女之事的描写,让我看了面红耳赤,有一种羞耻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封面已经破损,标题模糊不清,字迹缺横少撇。后来借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描写的的方法我终于辨认出书名,原来这本书就是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狄更斯称之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大卫·卡伯菲尔》。这本书人物塑造手法独特,文笔通俗、夸张,充满幽默、诙谐和风趣。因此,它一下子就吸引我的读书兴趣,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以至于读到了废寝忘食、精神恍惚的状态。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主线,在命运的时空中跌宕起伏、奔流不息,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这本书的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读后,我也颇为感同身受,觉得大卫的某些经历好像我也经历过。

母亲的班上又来了一位女工,她是厂子新近招工进来的。这位姑娘姓阮,她中等身材,丰胸楚腰,玉树临风。她长着一张瓜子脸,柳眉杏眼,小口直鼻,肤色略黑。她的目光迷离略带忧郁,很有小家碧玉气质。人们都说她长得像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主人公花妮,她也就经常给自己梳一个与花妮相似的独辫发型,看上去还真是有点真假难辨。她性格豪爽,心直口快,但是有些傲气。她喜欢音乐和读书,因此我们有些共同语言。我挺喜欢她的,把她看作是一个红颜知己姐姐,她也欣赏我的才智,待我如弟弟。她的宿舍离我们家不远,我有时也到那里玩。她的宿舍很小,挤住着两个人。两张单人床一放,几乎没有立锥之地。为放下自己的东西,她不得不把床腿垫的很高,以便把箱子塞到床下。虽然她的宿舍里杂乱无章,但是还是充满女性的温馨。我在她那里借到了一本世界名著《复活》,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此外,在她那张东西塞得乱七八糟的床下,我还惊奇的发现放着一个小提琴琴盒,盒子里是一把崭新的、漂亮的女式小提琴,以及弹簧琴垫,原来她也在学习小提琴。这样,我们又有了另一个共同爱好和话题。

阮姐姐知道了我练习小提琴的情况后,有意向聂老师请教,让我转达。于是,我就成人之美,向聂老师转达了此意,聂老师闻听之后是欣然答应。这样,我的房间一时间就成了聂老师指点姐姐练琴的场所。在聂老师教她练琴的时候,我总是离开房间,不打扰他们。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姐姐突然找我,让我转告聂老师,由于工作和其他事务繁忙,今后她不打算再练小提琴了。当我把这个口信带给聂老师时,看得出来,聂老师是若有所思、神情黯淡。略微沉思了一下,聂老师干脆地、斩钉截铁地对我说:“请转告她,这个周末我要见她。”直到此刻,我才恍然大悟,这里面有隐情。原来,聂老师对姐姐是一见钟情,通过这段交往,更是一往情深。聂老师做事干脆利落,因此,他一定是向姐姐表明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聂老师此时还是单身,与建筑队里的一个女孩虽然有交往,但是没有确定关系。这位姑娘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像个窈窕淑女,但是文化程度不高,灵气欠佳。阮姐姐的相貌气质,更符合聂老师的爱美之心。在他们这段时间的来往中,我因为少不更事,确实没有看出来有任何特别之处。事到如今,我才如梦初醒。看来,虽然我在小说中已经读过不少男女之爱的故事,但是在学以致用方面仍然是差之千里。不过,我无意之中当了一回红娘,倒是鬼使神差、可圈可点。其实,姐姐喜欢的白马王子是相貌英俊、气度不凡、风流倜谠、笑傲江湖的那种人,而聂老师性格内敛、不苟言笑、处事低调、浪漫不足,因此他非是姐姐喜欢的类型,自然好事难成。

阮姐姐学琴原本就是一时兴起,附庸风雅。经过一段练习,她发现学会拉琴并非易事,再加上这次短暂的感情风波,她索性不再学琴了。于是,她把就那把小提琴借给了我,我是欢天喜地,爱不释手。歪打正着,我成了意外的受益者。

几年前我们学校调来三个女老师,号称三姐妹。其中史老师作了我们班的班主任,还有一位胡老师教政治课。这位胡老师生的是矮胖腰圆,大头大脸,厚唇蛙鼻,面如重枣。她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看就知是个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另外,她口才雄辩,语言犀利,思维激进,板书金蛇狂舞。在教我们政治课的时候,她喜欢结合当时的斗争形势,组织我们搞学习与批判活动。她好像有些来头,看得出来她的革命热情不减当年、志在四方。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她就调到厂子里当了团委负责人。

就在寒意尚在的日子里,有一天学校突然通知我说上级要在乌鲁木齐召开一个积极分子大会,在北辰参会的代表中留给们学校一个名额,于是学校决定由我作为学校的学生代表去参会,并要我去一趟团委了解参会事宜。我如约去了团委,在那里见到了两个人,一男一女,他们是北辰的代表。那位女士非是旁人,正是当年的胡老师。另一位男士听口音是个上海人,他生的一张国字脸,大额头,豹子眼,身量不矮,但是有些驼背。他说话慢条斯理,有些城府,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摇鹅毛扇的人物。他们介绍了一下会议安排和日程,并告诉我自己需要准备的东西。对于他们讲述的这次会议的宗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之类的内容,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我也确实对那些东西不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参加这个活动以便见见世面的过程本身。

在一个天色已黑的傍晚,我告别了家里,斜挎一个草绿色的军用挎包,肩上背着用军用背包带扎好的铺盖卷,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了北辰那座宿舍楼前的集合点。远远地我就看见,他们两已经在等那里了。不一会儿,送我们去开会的车子就到了,就这样我们披星戴月,乘着夜色,朝乌鲁木齐方向急驶而去。到了那里已是万家灯火,夜深人静。只见院子里早已是车水马龙,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宿舍安排在一个筒子楼里,房间很小,每个屋子里有四张上下铺。住宿安排妥当之后,我们去食堂吃晚饭。这些年我几乎没有在外边吃过饭,就觉得这里的饭菜好吃无比。会议开了两天,大约有几百人与会。会议在一个礼堂里举行,分全体大会和小组讨论会。会议最后通过了决议,并表彰了积极分子。对于这些活动内容,我总是感到有些不得要领、摸不着头脑,因此有些麻木不仁。晚上在宿舍里,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代表们,最喜欢谈论的就是回忆想当年那一桩桩、一件件峥嵘岁月稠、祖国山河一片红的事迹。他们的种种经历,就像是历险故事似的,听的我也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

书中自有桃花源。现实中的烦恼,可以在读书的快乐中缓解。

从老张那里我又借到了几部英美文学作品,我感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弘扬人性、野性和本能,推崇个人奋斗,不太注重思想性和民族性。美国作家德莱塞(1871-1945)写的《美国的悲剧》,描写一个穷小子如何在社会肮脏的大染缸中耳闻目睹不断变坏,欺凌玩弄女性,为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竟然杀人灭口,最后被判处死刑,在电椅上命归西天。这本书文笔写实,描写细腻、暴露,典型的美国风范。杰克·伦敦(1876-1916)的作品读起来给人一种狂野、蛮荒、残酷、苍凉的感觉。文如其人,他的坎坷痛苦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的这种风骨。据说他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受到过马克思、斯宾塞、尼采等多人影响。读他的作品,有时候搞不清他是在描写人还是野兽。《野性的呼唤》,听着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到出手不凡、毛骨悚然。书中跳跃起伏的故事情节虽然让我不时迷失方向,但是杰克·伦敦想要表达的对生命本身的崇拜是昭然若揭。人的生命在严酷的荒原中搏斗,释放出狂暴的情愤。人应该以英雄主义的气概面对死亡,永不轻言屈服。这些词语铿锵有力,颇能打动我的心弦。

陶老师那里还有本《雪莱诗集》,我很喜欢读。雪莱的诗句清新秀丽,浪漫热情,格调高雅,想象奇特。我最喜欢雪莱的那首《西风颂》中的最后一句: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每当我陷入情绪低落、前途迷茫的时候,我就常常自吟雪莱的这句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