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32章 皇帝处置避重就轻 皇后夜宴善解人意

本来满堂朝臣都在悠闲自在的看着中书二令的内讧,想看看皇上怎么来处理这一桩“家事”,因为不管是杜正伦还是李义府都是李治力主提拔上的中书令,结果现在二人开始内讧,杜正伦弹劾李义府德不配位,联合中书侍郎李友益等人要罢黜李义府,李义府也是针锋相对弹劾杜正伦结党营私,霸凌同僚,这可以说是一桩丑事,也就想笑看李治如何处置这件事。

可是没想到这时候会有人站出来火上浇油,配合着杜正伦一起弹劾李义府,难道这一次并不只是中书省的两位中书令内讧?还有其他隐情不成?于是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个新站出来弹劾李义府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以权谋私,祸乱朝纲的人。

众人一看原来是他?

李治看到此人则是眉头一皱,他不知道此人为何现在站出来和杜正伦一起弹劾李义府,难道是二人私下有勾连?这就是李义府说的杜正伦结党营私?可是这个人站出来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人就是用密折弹劾李义府的人。

杜正伦看到此人能站出来支持自己也很是兴奋,有人附和自己就是好事,就算不能真的罢黜李义府,但能打击到李义府的嚣张气焰也是肯定的,看以后在中书省李义府还有什么脸面和自己一较高下。

李义府看着此人先是一愣,然后貌似恍然大悟,再然后就是愤怒,因为他听出这个人弹劾他所说的罪名怎么有些熟悉?这不就是李治说有朝臣密折弹劾自己的罪名吗?这么看来自己是误会杜正伦了,密折弹劾自己的人并不是杜正伦,而是此人。

要说此人是谁?给事中刘仁轨。

要说刘仁轨为什么会在这时候站出来弹劾李义府,一个原因是刘仁轨责之所在,给事中本就是监察六部,纠弹官吏之责,类同御使,二个原因就是刘仁轨性耿直,在太宗皇帝时就以直言敢谏闻名。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刘仁轨当初奉李治之命去调查李义府暗通大理寺丞毕正义私纳女囚淳于氏为妾的案件,虽然最后因为毕正义的自杀这件事成了一个死无对证的案件,这让负责调查的刘仁轨出力不讨好无功而返,但这件事里面的诸多疑点都被刘仁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李义府就被身为给事中的刘仁轨重点关注。

然后刘仁轨就发现李义府诸多恃宠而骄,放纵家室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的事,这才有了刘仁轨弹劾李义府的密折,刘仁轨这算是先跟皇上通通气,别说是自己突然一击把李治搞蒙了。

刘仁轨却不知道他的密折对于李治来说只是私下给了李义府一顿训诫,却让李义府误会密折是和他水火不容的杜正伦所为,这样反而引爆了本就面和心不和的中书二令,让二人有了这一场朝堂内讧的闹剧。

但在刘仁轨站出来之后李治心中暗说了一句“要遭”,因为李治并不想把刘仁轨弹劾李义府的事放到朝堂的大庭广众之下来办,李治还需要李义府,所以怎么可能对李义府公事公办?但李义府真的不争气也是让李治够气。

而李义府在反应过来自己是误会杜正伦也并不后悔,因为二人本就水火不容之势,但刘仁轨突然杀出来却吓坏了李义府。

在知道密折是刘仁轨所为之后,他和李义府之间算是结下了梁子,但这时候李义府来不及想怎么睚眦必报刘仁轨,而是赶紧把目光看向了李治,现在他的一切都捏在李治的手中,就看李治怎么处理刘仁轨对他的弹劾。

李治眼下的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正如此前武皇后对他所言,现在李义府对他依旧是有用之人,他舍不得,也不能放手,但杜正伦和刘仁轨一起站出来弹劾李义府,自己也不能视而不见,这样做只会更可疑,会给人留下处事偏颇的话柄,思来想去李治就有一些急,因为他还想不到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要是这时候武皇后在自己身边帮持一下就好了,因此也就有些气急攻心。

李治气急攻心之下捂了自己的胸口一下,但这一瞬间还真让想到了一个缓兵之计,自己虽然想不到办法,但可以用缓兵之计先安抚下此事,然后找武皇后商议。

思定之下李治捂着心口怒斥道:“胡闹,你看看你们现在这个样子算什么?拿朕的朝堂当成吵架的坊市了吗?你们是朕的朝臣还是街上吵骂的妇人?也不怕被人耻笑,有何事明日再说,今日先行退朝。”

李治说完就冷哼一声甩着衣袖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朝臣。

杜正伦还算要些脸面,知道内讧不是什么长脸的事,也就对着李义府冷哼一声先行离去,李义府则是冷汗夹着些许庆幸,自己被弹劾这件事现在算不算过去?但眼前这一系列的事还是把他吓的够呛,就连杜正伦对他的冷哼都没有回应,而是把目光看向了刘仁轨,好个刘仁轨,居然敢密折弹劾自己,这笔账算是记在了李义府的账本上。

刘仁轨则是皱着眉头看着李治离去的方向,他之前用密折弹劾李义府就是想要给李治一个心理准备,李治应该已经做出如何处置李义府的决定才行,现在怎么就跑了?难道皇上就没想过处置李义府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刘仁轨下定决心还是要把弹劾李义府的事进行下去,这就是耿直的刘仁轨,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李义府。

按照刘仁轨的人品就算知道自己得罪了李义府也不在乎,这就是他的风骨,李义府就是媚骨,生媚骨者不赢风骨。

其他不知内情的朝臣则还是以为这是一场中书二令的内讧的闹剧,就等着明天朝会继续看闹剧的续集,不知道皇上会如何处置此事。

李治退朝之后马上赶到了武皇后的立政殿,今天朝会上发生的事让他是又着急又棘手,他才下定决心保下李义府结果刘仁轨就把弹劾李义府的事拿到了朝堂上,这让本就一团乱麻的中书二令内讧更是乱上加乱,李治即恼怒于杜正伦和李义府的中书省内讧,连带着也对刘仁轨生上了气,这些臣子到底是给自己这个皇帝排忧解难的还是心头添堵的?好好地一桩庆祝苏定方打了胜战的事,就被这接二连三的麻烦事毁了。

在李治把此间事情告诉武皇后的时候,武皇后听的也是直皱眉头,刘仁轨密折弹劾李义府之事武皇后已经对李治分析了利弊,李义府此人是有很多德行上的不足,但他依旧是李治皇相之争一枚重要的棋子,这枚棋子李治现在还不能舍,可是谁能想到李义府在朝堂仇家众多,不但刘仁轨弹劾他,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也要弹劾他,这是犯了众怒,李治绝对不能视而不见,所以李治对李义府舍或者不舍这就是两难之地,难怪李治会马不停蹄的找她来商议。

武皇后思来想去就想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主意,于是在第二天的朝议大会上李治不等朝臣说话就示意内侍监开口道:“皇上有旨。”

内侍监一开口朝臣就知道很有可能是昨天杜正伦和刘仁轨、李义府互相弹劾的事有了结果。

果不其然,内侍监继续念道:“诸爱卿同朝为官,本该相互扶持勠力同心,但有些朝臣勾心斗角,互相攻讦,有失朝堂之和,扰乱了朝纲,朕深以为忧,故对此略施惩戒,中书令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中书令杜正伦贬为横州刺史,给事中刘仁轨贬为青州刺史,中书侍郎李友益贬为峰州刺史,还望诸位爱卿引以为戒,钦此。”

内侍监的话音落震惊了所有朝臣,对于昨天的事李治的处置方式就是“一网打尽”?无差别攻击?不管谁弹劾谁,不管谁对谁错,谁都别跑,都被皇上以“大臣不和”的理由各打五十大板,都被发配到了地方。

赶紧事情还能这么处理?所以中书二令内讧的结局就是同归于尽?顺便还连累了参与者李友益和刘仁轨?

这样的结果别说朝臣一头懵,就算是被圣旨点名的四人也是一脸懵,自己就因为“大臣不和”这件事就被贬了?所以这架吵的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

尤其是杜正伦,自己这才被召回多长时间,来长安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又被贬出长安了?自己是和长安相克吗?这样贬来贬去自己都快走遍神州大地了,谷州,交州,郢州,石州,这又是横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

跟随杜正伦一起弹劾李义府的中书侍郎李友益也是懵的一时分不清东西南北,弹劾事前杜正伦告诉他罢黜了李义府他这个侍郎还能再进一步,那就是中书令,不然李友益凭什么对自己的上司背后来一刀,但现在却被皇上一视同仁的贬官,这倒也算是和中书令有了一样的待遇,可是峰州在哪?李友益想遍了自己脑中的大唐堪舆图也没想到自己接下来的落脚地峰州是在哪。李友益这是没有问杜正伦,不然杜正伦会告诉他峰州到底在哪,不远,不是距离长安不远,是距离杜正伦当年待过的一个地方不远,峰州在交州的不远处,交州在交趾,就是越南,杜正伦曾经被贬的地方,李治嫌弃李友益人心不足蛇吞象,非要跟着杜正伦闹事,还连带着中书省的其他人一起弹劾李义府,于是为了给这些人一个教训,直接送李友益离开千里之外。

刘仁轨也有一些懵,他是给事中,怎么就也被贬了?所以自己这一次站出来是时机上错了?不该参活到杜正伦和李义府的内讧中?让皇上以“大臣失和”为由处置了此事?但刘仁轨不后悔,他是谏臣,只要能把李义府弹劾下去,他个人得失算不得什么,李义府作为皇上面前的宠臣,自己能做到这一步也算满足了,也许刘仁轨是被贬四人中唯一不后悔的人。

李义府也是蒙了,自己被皇上贬官了?自己失宠了?在昨天的时候李义府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因为他和杜正伦同为中书令的内讧,还有刘仁轨的密折,所以自己就这样被贬了?虽然杜正伦等人和自己一同被贬,但李义府心中有更多的不甘心,因为他是皇上皇相之争的功臣,是武皇后废王立武上位的功臣,可是李义府马上就想到了李治这样做其实已经算是对他网开一面,只是追究“大臣失和”的责任,而不是刘仁轨密折中的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以权谋私,祸乱朝纲,李义府应该庆幸才是,可是李义府对此多少都有些不甘心,他还有更加辉煌的前途才是,难道就这么被断送了?

实际上这就是武皇后为李治想到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李义府不能舍弃,那就不能按着刘仁轨的密折来处理,可是又不能对刘仁轨的弹劾视而不见,于是武皇后就把杜正伦弹劾李义府和刘仁轨弹劾李义府两件事混为一谈,对涉及到此事中的四人各打五十大板,这样就是最公平的处理方式,理由也是“大臣失和”,这样避重就轻的解决了刘仁轨弹劾李义府的事,实际上这本来绝对不是一件事,但现在李义府被贬,也就没人再计较这些细枝末节的事。

要知道李义府被贬很多朝臣可是高兴不已,李义府睚眦必报,上位之后兴风作浪不少,记恨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现在看到李义府被贬也都有了幸灾乐祸的心思,都是齐呼皇上英明。

在内侍监宣布完圣旨中被贬的四人之后就是另一件事,中书省两位中书令皆被贬,现在中书令那就是虚位以待,所以这个幸运儿会是谁呢?悬念没有保持太久,内侍监马上宣读圣旨:新的中书令由许敬宗接任。

得,刚刚还在弹冠相庆,庆祝李义府被贬的朝臣脸色又是一僵,无他,送走一个李义府,来了一个李义府二号,许敬宗比较李义府也好不到哪去,都是一丘之貉。

这个安排也是出自武皇后之手,没了张屠户也不能吃带毛猪,还有李屠户,现在许敬宗就是取代李义府的屠户。李治在朝堂之上还不容易有了点起色,打破了长孙无忌把持朝堂的格局,怎么可能把中书令的位子拱手于人?许敬宗就是最好的取代李义府的人选,毕竟李义府和许敬宗二人一直都是皇相之争中的哼哈二将。

至于李义府被贬,被贬了又不是被杀了,如果李治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随时启用,所以李义府看似被贬,这何尝不是李治在藏拙?李义府得罪的人太多那就暂时把他雪藏起来,也算是保全了李义府,还有就是李义府的确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这一次被贬也算是给李义府一个敲打,还顺应了诸多朝臣的民意,李治一举多得,可见这时候的武皇后在政治上的手段已经很是缜密。

并且在此事结束之后武皇后还在后宫为李治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庆功宴,主要目的就是庆祝苏定方在西域打了胜战,李治在朝堂上想要和朝臣与民同乐被长孙无忌以关中天大旱,百姓粮食欠收为由驳回,李治心中到底还是有结。

武皇后善解人意,既然不能与民同乐,那自己在后宫庆祝一下总是没有问题的吧,这样就安排了这样一次宴席,宴席也没有大动干戈,武皇后还是秉持着和长孙皇后一样的勤俭节约理念,不让李治在言官那里落下话柄。

期间有舞者武皇后就会给李治介绍,因为这个舞者是武皇后的妹妹:眼睛看不到的青蝉,武皇后还是不忘提携自家妹妹,妹妹喜欢跳舞,那还有什么舞台比在皇上面前还大?这样青蝉也能时常出入后宫。

李治还注意到跳舞的人中间还有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似乎有些眼熟,武皇后点点头道:“陛下,那就是家姊的女儿,陛下见过的,贺兰毓之。”

李治才想起这个女孩自己的确见过,原来这也是因为贺兰毓之求着武皇后这样才有了为李治表演的机会,实际上贺兰毓之的舞跳的并不好,但谁让她是皇后娘娘的外甥女呢?这样大家必须围着她跳舞。

李治看武皇后善解人意,对于参加宴席的人赏赐自然也不会少。

赏赐当然不会少,因为这一场宴会也是武皇后在庆祝为自己新出生的儿子。

此时,恰逢武皇后与李治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三子较之前两子就欠得宠,不如李弘优先出身的长子身份,也没有二子李贤出身经历的跌宕起伏富有传奇,李治为自己的三子取名李哲,也就是日后的唐中宗李显,其实李显从一开始在武皇后的诸子中一点都不显眼,和他的父皇李治早年经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皇帝那个不显眼的皇子,最终却都阴差阳错登上了皇位,这说明能不能做皇帝还是要看命的。

在李治和武皇后歌舞升平的时候,李治也想到了远在西域的苏定方等人,毕竟宴会就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胜战举办了,李治感慨道:“不知道现在苏定方怎么样了?”

苏定方等人这时候无瑕想远在长安的皇上是不是在思念自己,因为战事已经到了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的关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