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220章 垂垂老矣监国沉默 陇西世族裂隙隐生

后世有一句比较著名的歌词: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这就是长孙监国眼下最真实的写照。

没人能知道现在站在文武百官最上首的,作为陇西世族魁首的,执掌大唐朝堂多年的监国长孙无忌大人现在心中在想些什么。

在大唐朝堂,长孙无忌无疑是最特别的那个人,他是从大唐建国就立下汗马功劳的三朝老臣,他是太宗皇帝从起兵到发动玄武门之变到坐上皇位的肱股之臣,他是一代贤后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他是李治的亲舅舅,他是太宗皇帝临死前为李治安排好的托孤之臣,所以他成了大唐的监国,成了陇西世族的领军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领军人在武皇后擅杀王皇后之后,陇西世族联合世家向李治发难的时候,要为世家女讨回公道的时候,这种逼宫的紧要时刻,需要长孙无忌站出来扛大旗的时候,长孙无忌不知缘由的犹豫了。

长孙无忌在众多朝臣期待的目光下岿然不动,这让很多朝臣慌了心神。

逼宫这种事一定需要一个份量足够的领头人,不然就只是一群散兵游勇,而整个朝堂能做这个领头人的只有长孙无忌,而他们逼宫的目的,虽然韩瑗等人口口声声的喊着要废黜武皇后,可是他们都知道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武皇后这么容易就被废黜,那当初武皇后就没有机会登上皇后之位,所以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废黜武皇后,而是给武皇后一定的惩罚。

大臣们深刻的明白求其上者得其中,废黜只是名义,此消彼长,武皇后被打击,那长孙德妃就是得势,这样武皇后在后宫就是只有皇后之名,没有皇后之实,再说了,就算老臣们想要逼宫李治废黜武皇后,李治也是和以前一样没有还手之力,现在李义府,许敬宗可都是李治的近臣,此外也有宗室宗亲做助力,更重要的是还有司空李绩做定海神针,废黜武皇后倒不如一次沉重打击来的实在。

可是这么明白的道理这时候却少了长孙无忌的配合,就像是菜都准备好了,主客却没来,那这算什么宴?所有人看着长孙无忌的背影,就像过去无数次那样。

朝臣们最熟悉两样东西,一样是李治的脸,因为李治需要一直面对他们,另一样是长孙无忌的背影,因为长孙无忌始终站在百官的最上首,大家只能看到他的背影。

在朝臣眼中监国的背影与之前无数次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时候却也有了一丝的陌生,多了一些老态,以及些许怀疑。

长孙无忌自然不是不明白朝臣们的意思,也知道朝臣们的心思,长孙德妃能够得势对长孙家自然也是好的,按照正常的逻辑长孙无忌现在就是应该站出来和朝臣么站在一起,以前长孙无忌已经这样做过很多次,否决过很多李治想要一意孤行的事,这是他作为太宗皇帝遗命辅政大臣的使命,可是这一次长孙无忌有了犹豫,脸上有了身后的朝臣们看不到的挣扎。

因为李治给了他两幅字,一为忠臣,一为忠诚,就这四个字让长孙无忌这个三朝的老臣陷入了茫然,陷入了挣扎。

长孙无忌的挣扎站在他后面的朝臣看不到,但却有人能感受得到,特别是韩瑗和来济等人,他们了解长孙无忌,似乎从很早已经长孙无忌就发生了变化,武如意成为武昭仪,武昭仪成了武贤妃,武贤妃成了武皇后,这些事哪一次不是在争议中发展,可是这些事依旧发生,之前还有褚遂良在前面抗争,长孙无忌的变化还不太明显,可是长孙无忌目睹褚遂良被贬,目睹武皇后上位,他的立场没有了之前的坚定,所以韩瑗不明白长孙无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想置身事外吗?他眼中已经不可抑制的看着长孙无忌失望。

人是被情绪控制的生物,人也没有上帝视角,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是错,长孙无忌是人,世间难得两全法,你需要取舍,需要抉择,所以人会挣扎,长孙无忌也会挣扎。

只是长孙无忌忘了一句话,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前一段时间他在韩瑗请赦褚遂良的时候保持了沉默,这让李治结合德妃请赦王皇后的事认为他是背后的预谋者,这就得罪了李治,送给了他两幅字,现在武皇后擅杀王皇后,陇西世族想要逼宫李治,这时候长孙无忌又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长孙监国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

结果就是李治对他误会,韩瑗等人对他失望,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陇西世族的心里已经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没有了长孙无忌做领头人此刻站出来逼宫的朝臣就是一盘散沙,他们能谏言废黜武皇后那自然就有人反对废黜武皇后,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就开始站出来唇枪舌战,可是朝议的结果还是李治来决定。

最终李治道:“武皇后奉诏行事,何错之有?”

不就如此,李治还以武皇后被册封为皇后娘娘之后一直蜗居在自己的蓬莱殿,这还是她做武昭仪的时候修建的殿阁,现在还住在蓬莱殿就与礼制不合,李治大手一挥,命令武皇后以后要搬到立政殿做寝宫。

立政殿?武皇后以后的寝宫?

王皇后做皇后的时候有自己的凤仪宫,萧淑妃做淑妃的时候有自己的未央宫,武皇后就只是自己做昭仪时的蓬莱殿,这的确说不过去,可是李治在朝臣逼宫他的时候不但没有惩治武皇后擅杀王皇后和萧淑妃之事,还给武皇后换了寝宫,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李治对武皇后的支持。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立政殿在大明宫里面并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因为它的上一任主人很出名,是长孙皇后,立政殿上一次做寝宫的时候是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的寝宫,也就是李治生母长孙皇后,这就很有象征意义。

在长孙皇后多年前薨逝后,也就是武如意进宫的前一年,长孙皇后薨逝,到现在二十年的时间,太宗朝十三年,李治朝七年,立政殿也就闲置了二十年,太宗皇帝时有人无时无刻不想要入主立政殿,韦贵妃和阴德妃都有这个想法,可惜太宗皇帝一直都没有立后,立政殿也就没有新的主人。

李治继位后新人新气象,王皇后也就兴建了自己的凤仪宫,没敢奢望自己能去立政殿,可是现在李治却把武皇后送进了立政殿,这是代表在李治的心里武皇后已经可以和自己的娘,鼎鼎大名的一代贤后相提并论了?

如果说李治为武皇后更换寝宫是支持,那他把武皇后送进立政殿就是无可置疑的鼎力支持,是对想要罢黜武皇后的老臣们的狠狠回击,这样的决心不容置疑。

没人能预料到事情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御史大夫王义方弹劾李义府擅杀大理寺六品大理寺丞,结果没有证据被李治贬去了莱州做户籍办主人,韩瑗等人弹劾武皇后擅杀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结果武皇后被李治送进了曾经长孙皇后的立政殿,这就是皇帝和老臣们南辕北辙的争议。

这时候有一个人就显得尤为刺眼,那就是从始至终保持沉默的长孙监国,如果有他站出来和老臣们一起逼宫李治,李治不会这么肆意妄为,这一进一退间结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长孙无忌本人也没想到李治会把立政殿送给武皇后,现在他又有些后悔自己刚刚没有站出来,现在李治话已经说出来,长孙无忌再站出来也已经无济于事,这就是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这首歌的名字是可惜没如果,长孙无忌也没有如果。

韩瑗更是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他是请赦褚遂良的发起人,是弹劾李义府的谋划人,是废黜武皇后的首倡人,结果一事无成,这可是让这位老臣颜面扫地,他为官多年,何曾这样被皇帝否决过?

霎时间韩瑗感觉到了自己失去了做官的意义,尤其是长孙无忌在这些事情上面的无动于衷,这更让韩瑗感觉到心寒,既然请赦不了褚遂良,弹劾不了李义府,废黜不了武皇后,倒不如不做这个官,所以韩瑗向李治请辞,他不想做官了,这是一位老臣的哀莫大于心死。

只可惜没有得到李治的应允。

现在的李治就像是和韩瑗完全站在了对立面,韩瑗想干什么李治统统不同意,比如请赦褚遂良,弹劾李义府,废黜武皇后,现在又多了一项,韩瑗想要辞官李治也不同意。

李治就是想要用这样的方式告诉群臣自己不再是以前那个懦弱的皇帝,不再是面团一样被朝臣拿捏的皇帝,韩瑗就成了他用来杀鸡儆猴的榜样。

韩瑗并不孤单,如果说韩瑗是李治杀鸡儆猴的榜样,那在后宫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是武皇后杀鸡儆猴的榜样,和韩瑗稍稍的区别是武皇后对王皇后和萧淑妃是真的杀,李治现在还不敢这样对待韩瑗,朝臣和后妃还是不一样的。

后宫中,眼下一片肃静。

实际上在武皇后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后宫就陷入了一片寂静当中。

后妃们震惊于武皇后的杀伐果断,且不说王皇后二人代表的是德妃的颜面,就算是她们本身的身份,一个废后,一个废妃,武皇后敢杀了她们也吓坏了诸多妃嫔,因此后宫一时寂静无声。

但这时候也没人想着去拜倒在武皇后的“淫威”下,而是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她们知道武皇后这样杀了王皇后二人,算是折了长孙德妃的颜面,德妃是一定不会视若无睹的,接下来要看德妃的还击。

果不其然,后妃们马上就听到了家中传来的秘密消息,说是武皇后杀王皇后二人的事惹怒了世家朝臣,现在大家要联合起来逼宫皇上了,目的就是要废黜武皇后,立德妃为后。

这件事就算德妃没有明说,后宫的妃嫔们也知道这就是德妃娘娘对武皇后的回击了,想要联合世家没有长孙家的面子谁能同意这么做?所以后妃们一时间更不着急去拜见武皇后,现在是武皇后,没准过几天就不是了,自己现在去了那过几天会不会太尴尬?拜错山头可是大忌。

再者说就算武皇后没有被废黜,那在朝堂上被问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现在后宫的局势已经是东皇后是武皇后和西皇后是长孙德妃齐名,如果武皇后的权势再被打击,那后宫以后就不再是东西皇后并驾齐驱的局势,而是武皇后从此以后只会是摆设,这都是后妃们的想法,并且是不约而同的想法,大家都是后妃,见风使舵是本能,甚至就连每三天一次的“见安”来的人也开始稀稀拉拉,就算来了也是心不在焉,武皇后对此无动于衷,仿若看不见一般。

对于“西皇后”德妃那里,见安仿佛比武皇后这里更像皇后娘娘“见安”,没有后妃敢不去德妃那里见安,这么一看后宫东西皇后的明争暗斗似乎已经分出胜负,只待朝堂宣布结果。

只有一人像是看不到局势的险恶,徐婕妤,她还是照常到武皇后的处所走动,见安,这就让她在后妃中尤为显眼,后妃们在德妃那里没少说徐婕妤的坏话,一时间仿佛徐婕妤就成了武皇后和德妃暗斗的第一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者,这让她在德妃那里没少被排挤和嘲讽。

但就是在妃嫔们这样笃定胜负已分的情况下,在后妃们聚集在德妃殿内等待好消息的时候,在她们等待和德妃娘娘一起与有荣焉的时候,消息传来。

韩瑗大人以及众多的朝臣站出来表示要罢黜武皇后,可是事情并没有向预想中的发展,因为可以一锤定音的长孙监国却没有站出来,所以罢黜武皇后之事未果。

不但如此,皇上还为武皇后正名,说武皇后是奉旨行事,并且把长孙皇后的立政殿送给了武皇后,这样武皇后就从蓬莱殿搬到了立政殿,所以这是对武皇后的奖赏?

这样的结果震惊了聚集在德妃这里的所有妃嫔,这不是她们想要的结果,她们是来恭喜德妃娘娘得偿所愿做皇后的,是来从龙之功的,可是结果怎么会这样?

妃嫔们不敢言语,只敢偷偷地看着德妃阴晴不定的脸色。

德妃输了,在和武皇后暗斗的时候输了。

这一次的暗斗从德妃瞒天过海算计李治宽赦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开始,这是德妃占着优势,再到韩瑗弹劾李义府,联合世家朝臣谏言废黜武皇后,这每一步都是十拿九稳,可是结果怎么就南辕北辙?

德妃不懂,让她更不懂的是长孙无忌在这些事上面的选择,长孙无忌是怎么做到“岿然不动”的?难道长孙无忌不该是最支持自己的人吗?毕竟自己姓长孙,可现实是最该支持自己的人偏偏做了缩头乌龟,这才导致德妃输的一败涂地,这是比输的结果更让德妃感到羞耻的事情。

在后宫众妃嫔眼里长孙德妃就是长孙无忌的代表,可是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长孙无忌却不站出来支持德妃,所以德妃并不能完全代表长孙无忌?如果是这样的话德妃在后妃中的威严无疑会受到影响,一些后妃看着德妃的目光已经开始变得玩味,她们受够了德妃的作威作福。

德妃似是感受到了这些玩味的目光,也似是心中有愤怒难以发泄,于是怒喝道:“都滚,你们都给我滚!”

聚集在这里的后妃有幸灾乐祸的,有悻悻的,有若有所思的开始离开,只留下了狂怒的德妃。

这时候德妃心中升起了对长孙无忌的恨,算计李治宽赦王皇后和萧淑妃是她的计谋,长孙无忌和韩瑗看到这样想要借东风请赦褚遂良,这件事为什么不告诉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武皇后抓住机会,把王皇后被赦的事和韩瑗请赦褚遂良的事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导致自己功亏一篑,可是长孙无忌和韩瑗惹出了事端怎么到最后长孙无忌就开始事不关己?

还有一点就是德妃感受到了一些绝望,她进宫最大的依仗就是长孙无忌,这是她进宫之前就注定的事,德妃也一直是依靠长孙无忌的威严在后宫行事,所以德妃可以不把当年的王皇后放在眼里,因为她是要做皇后的女人;她可以不把武皇后放在眼里,即使武皇后是击败了王皇后做的皇后娘娘,德妃依旧有信心自己会击败武皇后,就像武皇后击败王皇后一样,然后坐上皇后之位。

可是现在眼前的事实却告诉德妃长孙无忌不一定靠得住,那要这样的话德妃还应该依靠什么?

这才是德妃狂怒的根本原因,不只是怒,还有绝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