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乌夜啼——大唐凝视 > 第60章 分封

乌夜啼——大唐凝视 第60章 分封

作者:玄时蘩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2-07 17:20:47 来源:文学城

初冬。东宫茂密的植被终于只剩裸露的枝条,其中隐藏的秘密和浮沉都已落尽,处处可见栖鸦筑巢,阵阵啼寒。

武德九年的最后一件大事,便是分封功臣。我亦偶尔在御书房中亲眼得见这一事中蕴含的纷争。

陛下原本只钦定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和侯君集等五人功居第一,晋爵为国公。这五人都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长孙无忌更是居于首,又欲晋尚书右仆射。

皇后听闻此事,便执意请辞。杨谊之事已经过去,帝后之间似乎并未有什么刻意的举动弥补嫌隙,早在无声之间消弭了的风烟,一切又和好如初。过了那一阵,陛下仍然喜爱前往丽正殿,留宿,且与皇后谈论诸种事务。

我只听得偶尔一次,皇后在卧榻之畔轻声向陛下耳语,“淑妃之事,是臣妾固执了,陛下能如此照顾臣妾心意,臣妾应当感恩。”陛下轻轻揽过皇后在身旁,“也是朕考虑不周。你我之间,理当如此。”

不知皇后的感觉如何,我倒觉得言语之间增加的几分客气,慢慢在他们之间筑起沟壑,让爱渐渐变得厚重又艰深起来。

皇后向陛下进言,“陛下,听闻陛下要封哥哥为国公,又加尚书右仆射的职位。臣妾以为实在不妥。”

“哦?有何不妥?”

“臣妾如今贵为皇后,长孙氏一族已为外戚,受陛下恩典,荣宠以极,哥哥若还高官厚禄,位于众臣之上,会有谏官说陛下重视外戚,倒不好了。”

“朕封赏无忌,并非为着外戚的缘故。无忌与朕是布衣之交,自晋阳起义以来就辅佐朕左右,功勋卓著,他的人品才能,都担得起这个位子。朕从不以亲疏加官进爵,而只论功劳与才能,你就不要多虑了。”

皇后再辞,“外戚之祸,历朝历代都有。臣妾实在不愿让哥哥和长孙家居于风口浪尖之上。还请陛下不要给哥哥这么高的官职。”

“无垢,朕上次与你论及如何封赏功臣,你推辞说‘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不与朕谈论,如今朕要封赏无忌,你为何又如此坚辞呢。”

“陛下,臣妾只是女流,封赏功臣的事当然不应由臣妾来置喙。但哥哥之事,也算家事。臣妾为陛下持家,应为天下表率,不宜让母家荣宠过甚,后世子孙只享父辈功劳荫蔽,也不勤于读书修身。”皇后声音温和,委婉道来。

陛下听了,觉得皇后说的有理。无忌与他是多年至交,封赏之事适可而止也是好事,何必树大招风。于是他点了点头,“皇后,你的话朕听进去了,让朕想想,再做定夺。”

“臣妾谢过陛下。”皇后屈膝行礼。两人静坐片刻,面带微笑,算是翻过了这一篇。

这便是所谓“皇后劝谏、陛下纳谏”的开始吗。我站在一旁赞叹,却也感到有些叹惋。我还是喜欢他们之前的样子,夫妻一心,共谋共计,柔情暖意,情理相融。

那日我在御书房当值,眼见殿中闯进一个彪形大汉,侍者通传是陛下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他一进门,简单行了个礼,便对着陛下吹胡子瞪眼,“陛下!昔日晋阳起义,臣在关西首应义旗,劳苦功高。如今陛下封赏功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舞弄几点子笔墨,都居于臣之上,臣实在不服,要找陛下说个明白!”

陛下倒是没生气,听他这么一说,微微笑了一下,直言劝道,“叔父首应义旗不假,但其实是为避免自身灾祸。后来又大多都打败仗,窦建德侵占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征讨刘黑闼时干脆望风败北,怎么也不能算战功卓著。叔父应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玄龄、如晦都有坐安社稷之才,论功劳位于叔父之前,也是理所应当。”

李神通见陛下对他的履历一一道来,无法反驳,只直着嗓子说了一句,“陛下,此番分封,这些宗室皇亲、武德老臣要是都落于秦王府旧属之后,又岂能说是陛下公允?”说罢,哼了一声,拔脚就走。

陛下对这位年纪大他不少,脾气耿直的叔父没什么法子,就这么任凭他怼了自己一句。最后自个儿喝了几口茶,陷入沉思,直到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到书房里来。

二人知道李神通刚来这儿抱怨,便就着这件事继续说下去,“陛下论功行赏,不计亲疏。淮安王尚且如此,其他人也不敢有所怨言。只是臣倒想起,分封功臣之事,陛下尚需考虑周全,这正是稳定朝局,笼络人心,开启贞观之治的好时机。

陛下从御座之上起身,背起手来,在堂上踱步,“你们说得对。今天叔父这番话倒是提醒了朕。其实,朕心里明白,朝堂之上能受分封者,无非就是太上皇那的一批老臣,昔日秦王府的心腹,再者还有些有立国功劳的地方势力还需安抚。朕虽自诩公道,但心下仍然有些偏爱。你们说得对,为君王者,要大公无私,才能服天下之心。国家设立官职,当择贤才而用。朕初登帝位,第一次大行封赏,务要谨慎,你们下去细细拟来,名单还要再议。”

他心胸开阔,头脑清晰,气势如虹,几下便将事务、时局的肌理洞悉得格外透彻。这分封之事,不仅仅是他要封赏玄武门之变中那些生死相随的兄弟,也是他与太上皇又一次和解的机会,还需要笼络地方士族之心,更要为天下人才做出选贤任能的表率。对于陛下的这一面,我承认,我每每在一旁亲身经历,内心都感到无比敬服,甚至兴奋。

提到太上皇,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自从退位之后,便再也不出太极宫,只是不停地纳取新妃,宴饮作乐。陛下和皇后求见几次,太上皇都拒而不见。就算承乾带着几个弟妹入宫,太上皇也是推三阻四,待他们也不如从前那般宠爱。

只道太上皇如今偏宠年轻妃嫔所生的幼子幼女,经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他要亲自养育他们,看看能不能教出个好孩子。”陛下听到之后,只有默然无语。

几经审议,陛下和众臣终于拟定了一封四十三人的分封名单,仍然以晋阳首功之臣裴寂为首,分封一千五百户,其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封一千三百户,武德老臣屈突通、萧瑀、封德彝、柴绍、宇文士及、李世勣、李靖,秦府旧将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张亮等皆有封。

应该是皆大欢喜。尤其是当年孤注一掷,誓死跟随秦王的将领,陛下用一世的荣华富贵、世袭罔替的爵位回报了他们。

功臣各就各位之后,终于有人想到了追封死者,仍然是房、杜二人的功劳。一日两人入殿,奏陈此事,“陛下,如今突厥兵退,叛贼已诛,天下安定,近日陛下又分封了功臣,上下同心,过去的事也该有个了结,陛下才好放手以图大治。臣等奏请陛下追封故太子和齐王,重新以宗室之礼安葬。”

陛下听说如此,长叹一口气,“说得极是!朕早有此心。只是前些时日诸事都未理顺,就耽搁了下来。建成、元吉乃是谋叛之罪,当时都是潦草下葬,但毕竟与朕是骨肉之亲。如今朕仁孝治理天下,理应厚葬他们。着礼部追封建成为息王,谥‘隐’,齐王元吉为剌王。”

陛下容色平静,朝堂之上说起这些,已是平常。“谋叛之罪”四个字更是淡若清风,仿佛只是陈述一段公案。这些朝臣,悉尊旨意,他们也不知在这深宫之中,陛下还有如深渊一样的梦境,始终纠缠着他。

礼部很快安排了一切,隐太子与剌王迁葬至皇家陵寝。前东宫旧臣魏征和王珪上表请求一路送至墓所安葬,陛下允准,同时还允许他们宫府之中旧幕僚一同前往。

这一安排倒是深受拥戴。隐太子毕竟不是恶人,也是爱惜人才,又待下极好,不少幕僚觉得陛下早该如此,只是无人敢言。如今终于盼到能为故主亡魂焚香一炷,倒是真心痛哭流涕,悲从中来。

陛下还下令,在东宫宜秋门内搭设祭台,陛下也要亲自在此祭奠,以安亡魂。

此处倒有一件犯难的事到了皇后手中。皇后不敢自专,只能与陛下商议。前太子妃郑氏和前齐王妃杨氏一同上表,也请求携带几个年长的女儿送亡夫之灵柩。此番也是我第一次眼见陛下听到两人音讯后作何反应。

陛下眉间倒出现了些许不忍,手指轻轻弹了弹桌面,遮掩着心中泛起的波澜,问道,“她们可还好吗?一应用度可供奉周全?”

皇后说道,“用度自然不敢有半分削减,尤其是几个女儿,都是按郡主的份例按月分发的。只是……”皇后停了一下,“毕竟是在掖庭宫中,恐怕也总会照顾不周的地方。”其实皇后心知肚明,只是也无意去深究罢了。

陛下闭上眼睛,头微微地半仰,似乎不愿面对,他低声吩咐道,“不可怠慢。”

“那她们所求之事,陛下以为如何……”皇后侧过身来,轻声问着。

“还是不了罢,免得伤情。”陛下自然会如此决定。虽然于情于理,她们作为死者真正在世的亲眷,应当尽这份心意,但于大局而言,他必得这么狠心。

魏征、王珪、幕僚的哭送,彰显的都是他的宽和仁厚。若亡夫丧父的女子真心悲泣,映照的分明是他的残忍绝情……

“陛下说得是,女人家不知深浅,难免哭啼,惹出事来反倒不好。”皇后顺着陛下的意思说了一句,似乎是让陛下宽心。

“也不知芸茉……现在如何了,这些日子,她可递过书信吗?”

皇后听了陛下问起齐王妃,脸上倒是掠过一丝莫名的神色,看样子确有此事。我也还记得那天在掖庭之中,杨夫人也提到她曾经送信三次而不得相见时的哀恨。

“之前递过一次,说想要面见陛下,可陛下正忙着突厥战事,我也不忍打扰,所以就……”

“是该去看看她了。”陛下倒没什么怪罪,只说道,“也是个可怜的女子,朕于心不忍。

皇后先去罢,朕还有事。”

陛下遣了皇后离开,任自己思绪环游了一阵,很快便有新的奏议。

我为他备了冬日里上好的煮茶,滚到沸腾,加一味香片进去,熬煮片刻,再自然温凉,味道浓郁,回甘,他近日甚是喜欢。他端起来饮下一半,翻看一封奏议,感到有些好笑,复又喝了一口,叹了一声,“都老糊涂了吧。”

原来近日的分封之事如一场表演,往日里严肃又装模做样的大臣们有好些人按耐不住,争相跳出来,时不时到陛下面前摆弄一番。

他端坐高位,冷眼旁观,任他们陈词。

堂下众臣或须发花白,或饱读诗书,或声名在外,或戎马半生,逃不过功利二字。这不是很容易吗,如果说玄武门之变之前,他用人还需要诛心的话,如今倒是简单很多,利用赏罚二字,相互制衡,就能大差不差。

谁料萧瑀也犯了这糊涂,认为自己比封德彝更早入仕,又有大功,不甘封赏落于其后,还与陈叔达两人因为功劳高下之事争论不休。他本就是个刚直性子,言辞想必不会太客气,

陛下忍了许久,虽然封爵如旧,但也给他免了官。从前萧瑀为相,与裴寂抗衡,一向都站在陛下这一边,还能倚老卖老,

但现在没有什么还能制约陛下了,他可以从此开始,独步古今。

隐太子与剌王迁葬之日,陛下在宜秋门祭台处痛哭,跪拜祭祀,燃三柱清香,以安兄弟亡魂。又许宫官将祭祀之物送往掖庭深处同祭。此事也算有了终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