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五坊小使辜小娥 > 第2章 第 2 章

五坊小使辜小娥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Vannne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4-05 12:59:23 来源:文学城

是夜,李玙一行人回到长安城十王宅。

甫入自家宅邸大门,孺人韦氏已在院中守候多时。见着他安好,抹了眼泪儿扑到他怀中。

他轻抚她的背,宽慰道:“让你忧心了,我没事。”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仍然有些无法平复。直到沐浴更衣完毕,人躺在床上,脑子里还不断闪过这几日的片段。刺杀、获救、故人、还有那颗流星,这样的变换与动荡,他觉得就像是一种预兆,一种对他未来人生的箴言。

只修养几日,三皇子的清闲日子就到了头。

一为公职,二为内宅。

李玙自六岁起便已官拜安西大都护、安抚河西河西四镇诸藩部落大使,虽不出阁,也需要处理一些日常公务。加之皇子们刚搬入十王宅不久,琐事繁杂,他府邸人少,内宅只得韦孺人一人打理,她又是个不敢做主的,凡大小事习惯问他意见。

待到刺杀事件过去月余,他才差人给辜氏父女送一些金器过去,算作答谢。

去办这事的是他的侍从许砚。他办完差回来,原封不动把金器放到他面前。

李玙正在烹茶,并未抬头,却是在等着许砚解释。

“禀三郎,辜阿大死了。”

话音落下去,整个房间缓慢地静下来。沸水撞击着金属器皿,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

“附近村民说是遇上了盗匪,屋舍都给烧光了。我问过乡里里正,确凿。人就葬在附近山上。”

李玙盘坐在榻上,手中握着竹具、缓慢地画圈,往小锅釜中撒茶粉,锅中蒸出一片水雾。

李玙放下手中器具,看向他:“辜家还有个女儿,可有消息?”

许砚摇头:“没有。听说遭劫时她正好不在家,但后来也再没人见过。”

***

开元十三年,大唐帝国经开元以来十几年的政策调整,逐渐走向蓬勃兴盛,长安城内更显得一派繁荣。

八月,禁庭之内喜事频传。

圣人听从中书令张说的建议,决定东登泰山封禅。封禅这项古老的仪式,对历代皇帝来说意义重大。《史记·正义》中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远有秦皇汉武,近有李氏高宗,封禅这场仪式对李隆基来说,是一场天地相交的仪式,更是对他这十几年励精图治成果的见证。不久之后,他将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内外命妇、各国使节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这事算国喜。

除了这桩国之大喜,还有皇帝家中的喜事,那便是两位皇子的婚礼。皇太子李瑛在十王宅成婚,婚礼办得隆重。几乎同时,年纪相近的李玙的婚事也定了下来,只是这亲王夫人人选,令人咋舌。圣人许给李玙的,竟是几位掖庭宫婢、罪臣之后。圣旨方下,朝中哗然——

堂堂皇子,既无错处,为何要婚配罪臣之女?

这事原由,要回到定下封禅那日。

正值初秋,天高云淡,有飞鸟划过。翠蓝的小鸟儿飞得悠闲而比直,沿着身下的巷子、高耸的白墙向目极处无限延伸。偶或俯瞰,夹道中有一朱一紫两个小点,随着它向前移动。

早朝散后,李隆基心情大好。他从大明宫出,行夹道前往十王宅看望诸皇子,只带了宦臣高力士随行。两人停在了一方有些破旧的大门前。上前仔细看,木门上的漆掉了不少,兽嘴衔环的门把手也有些斑驳。若退远一些,可见这门楼高二层,三间房宽,屋顶覆着悬山式黑瓦。

年久失修的大门与彰显皇家气度的门楼极不相称。

李隆基问:“这是老三的宅邸?”

高力士答:“禀圣人,是三王爷的宅邸。”

长安的宅邸,多呈回字形,两进两出。从大门进去,依次是阍室马厩、正堂、东西厢房、内宅。

李隆基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地落叶。偌大的院落,不见有宫人扫洒。再往前走进正堂,见到李玙着布衣,清朗一身,正在里头读书,只有一个内侍在旁立着。旁边架子上的乐器蒙了厚厚一层灰。

见圣人来了,二人赶紧上前相迎。须臾,内宅的韦孺人也到正堂来面圣。按大唐律法,凡是亲王,孺人二人和媵十人都属于亲王正妻,有正式名分和品位,其余的才是妾。一个皇室宗亲养几个如花美眷尚属人之常情,何况天潢贵胄之家。李隆基自是有一段段风流潇洒不能辜负,而这个儿子呢?已过束发之年,内宅只得一个孺人侍候。因此,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夫妻生活,这个儿子过的日子是显而易见的简洁朴素。

见他自律至此,李隆基倒有些揪心,猜测也许是自己平时对他们严加管教的原因,起了舐犊之情。

他转头质问高力士:“老三就住这样的地方,高将军知道吗?”

高力士答:“回皇上,臣知道。”

李隆基又问:“既然知道,那是知情不报?”

高力士连忙上前答道:“臣惶恐!臣曾有意要参奏圣人,只是……三郎给拦下了。”

李玙此时在一旁立着,并未言语。

李隆基看了这个儿子半晌,脑中闪过不少念头:这是做给我看的吗?还是实情就是如此?如果做给我看,也大可不必到这样的程度,反到令人生疑生恶。思绪翻飞之间,他想起了李玙有一次抹了羊油就烧饼吃的情景,心中柔和下来,吩咐高力士:“回去后从京兆府境内调选五个美丽白洁的女子,赐给三皇子做孺人。”

高力士先是应了,但随即露出为难的神色。

李隆基道:“又怎么了?”

高力士做了个礼,正色道:“禀圣人,三郎娶亲是圣人家事,本由不得我这个老奴来置哙。然老奴伴驾二十载,看着众王爷长大。君臣之余、主仆之余,难免情不自禁为小王爷们多思虑一二。依老奴愚见,京兆府姿色过人的女子众多,挑选几位来伺候三郎,此事不难办,但确有不妥。”话说到这里,略作停顿。

玄宗眼望一只停在飞檐上的翠蓝小鸟,道:“继续说。”

高力士再施礼,道:“昔有吴王西子、虞姬霸王,近有武周之鉴,无论事出何因,内宅女子多一分牵扯总多一分危险,这是其一;其二,忠王府中出身高门者已经有了一个韦孺人,如果所选女子皆出身显贵,势必有一番万红争春之举,三郎年纪轻,正应当增进学识,不宜分过多分神处理内务;这其三,老奴侍候圣人多年,深感人言可畏,不得不防。”这位老宦臣的身子伏得更低。

提及往事,李隆基面上并无不悦,只道:“高门者不妥、美丽者不可,那你说,该挑选什么样的女子做朕的儿媳?”

高力士道:“依老奴之见,不如从掖庭中挑选品行高尚的女子,常伴三郎左右。”

那些家世好的又有姿色的,无论朝堂内宅,绝不是省油的灯,必然要耽误三皇子进步,那不如找些人品好又出身一般的。这样的建议,要放太子或其他皇子身上,并不一定合适。但对于当时的李玙,确实是不错的择偶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依据,便来自韦氏的家族。韦绣绣乃城南韦氏之女,家世显赫,与三皇子有青梅竹马之谊,十三岁起便跟了他做了孺人。眼下李玙收敛羽翼,的确不好再有和她家世相当或更甚的女子进门。至于选择何人,李隆基还未进行政治上的考量,高力士的思虑却已经比主子更进了一步。

听完这条建议,玄宗没有立即做判断,神色淡然地问:“这是谁出的主意?你的,还是老三的?”

高力士答:“皆是老奴愚见,如有不妥,还请圣人宽宥!”

李隆基不语,看向李玙。

他这才微微上前,道:“爹爹,婚姻嫁娶之事,普通人家尚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这个做皇子的,更应当一切遵从父皇安排。”

李隆基道:“那你高叔叔的主意你也没意见?”

李玙微微摇头,言辞恳切:“儿臣亦觉得高叔叔说得在理。”

见李玙并不反对,李隆基甚是高兴,当即允了。

“按高将军说的办。”

十王宅门口,主仆二人一前一后立着,目送李隆基与高力士离去。直到看不见人影,许砚松才了口气,见李玙转身往回走,他亦跟上。

但今日之事,他着实难以理解。

对于许砚来说,世上没有比李玙更完美的男子了。他家三郎长身玉立、仪表非常,在众皇子中都属于拔尖的;从小有贺知章、吕向等大家做侍读,学识见识更不必说,且三郎过目不忘的本事,那是全长安都知道的;若论武力,三郎犹善齐射,上回狩猎,还给圣人打回来一只吊睛白额虎。这样一个龙章风姿、内外兼修、谪仙般的人物,为何要纳娶掖庭罪人之女?

更遑论这想法还是他自己和高将军提的。

前阵子太子大婚之后,三郎便和高将军私下谈及此事。他当时就觉得费解,圣人能同意吗?待到今日再看圣人龙颜大悦的模样,只叹这天家人的心思,真真难以揣度!

不自觉地,一边走着一边不住地晃脑袋。

李玙察觉许砚的疑惑,不置可否,等回了自家宅邸,才耐心说道:“我同你说个故事……”

听完三郎的一番讲述,许砚才得知圣人当年怕被人拿住把柄、诟病他沉迷声色,竟打算要将尚在娘娘肚子里的三郎拿掉的一段旧事。后怕之余只觉醍醐灌顶:所谓红颜祸水,祸水不一定来自红颜本颜,更可能来自敌人的攻讦、以及丑八怪们的悠悠众口。

不出十日,三皇子的孺人人选敲定,婚期也定下来。而我们的另一位主人公,那位喪父不久的孤女辜小娥又去了哪里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