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沈诺希从殿试的忙碌中回过神才发现到底少了什么,这回上元节,周佑安毫无表示,音信全无。
也怪她忙于结交学子,竟忽视了周佑安的反常,从她回京二人的联系竟越来越少,先前忙于眼前事,此时反应过来她已有许久不曾听闻周佑安的消息。
思及此,沈诺希连忙写了几封书信托人送去打听情况,边境不稳,打这么长时间也没听说鞑靼或者瓦剌哪一方有所退让。
时间拖得越久对双方部族的危害也就越严重,他们两边都不是打得起持久战的主。
等信送去又传回消息,已经到了二月底,景岱宣召殿试时间定在三月十五,因此次是补考又加了附加题,所以阅卷时间放宽为五日①。
此时学子中有才华的人皆已初露头角,文章诗篇传遍街头巷尾,刘博雅和潘季就在其中。
尤其是刘博雅,听闻为他上门说媒的婆子都去了无数个,是他一直推辞,说要以殿试为重才婉拒了他们。
潘季确有大才,不少官员看了他写的治河文章后争相与他结交,可惜他为人正直,眼下新皇登基正忌讳结党营私,所以声望不如旁人叫的响。
刘博雅那边沈诺希不好再去打扰,但潘季还是可以联络一二,当初赈灾路上他们没少交换治河心得。
至于郑瑞,借着之前得缘分沈诺希也让琼华送去贴补,京中生活处处开销都比别地高上许多,这些学子也不是人人宽裕,有不少赶考学子为了住店四处奔波。
好在京中人口众多,最不缺得就是挣钱门路,只要愿意舍下身份面子,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开支还不成问题。
也因着这些学子来自五湖四海更有外邦族人②,京中稀罕玩意儿多了起来。
明朝科举包容性很强,几乎除了身背刑罚惩戒之人,都能参与其中,街头巷尾不稳定因素直线上升,沈仲外出工作时长与日俱增。
近期上门说媒,邀请沈诺希聚会的帖子被王云仪推了大半,京中风云变幻,她再急也不会在此时为沈诺希相看婆家。、
一场殿试谁生谁落,无人能看懂皇帝的心思。
周佑安的消息有些难打听,他这人做事总是不声不响,也不喜对外宣扬,沈诺希派去的人里,只有一位联络已久往返两地的行商带回消息。
说是听闻周佑安在年前就已自请出关,好像是去前线押送粮草,可后来送粮车队返回时,并未见到他的踪影。
一直跟在他身边的两个少年倒是一直待在甘州卫,他去打听消息时还险些被抓住,多亏之前给沈诺希送货时,和他们身边护卫有一面之缘,不然他就交代在那回不来了。
收到消息后,沈诺希立马写信送去驿站,周佑安若是没离开甘州卫消息还容易打听,如今出了边城,想打听他的消息只能从润之或者阿乐口中得知。
两地距离遥远,这书信一来一回少则月余。
提起甘州卫,林彦书的消息倒是一直没断,他像是下定决心一般,逢年过节每隔一段时间,沈诺希都会收到他的问候。
有时书信中会夹带一些问题,有时也会送些边城特色,认义父的心思怕是越演愈烈。
沈诺希每封书信都会认真阅读后回信,回信时也会送去书籍或边城不好寻的物品,一来二去俩人感情越发深厚。
沈诺希对甘州卫的了解也大多来自于李彦书书信中的一言半语。
时间不等人,眼瞅到了殿试当天,沈诺希一大早就起床想去凑热闹,被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后终于出了家门。
沈府门口人烟稀少,跟着人流前往宫门时,根本挤不到前排,周边能站人的都没有下脚地方。
科举流程中,决定有没有资格做官的是会试,每年通过的人不在少数。
只是科举一轮又一轮,等着做官的人太多,真正能寻个好差事,一步登天的,凤毛麟角。
若想立马上任或先在某处记名,还得殿试出色。
科举往大了说,是选举有才之士,为家国奉献治理一方太平,往小了说,就是选一些有才华,又和皇帝眼缘的人为他做事。
只要能得皇帝青眼,就算不是一甲也能谋得登云梯,自会有人把他送到皇上跟前。
殿试和前面几轮不同,只考一天,沈诺希出门迟了,眼瞅宫门前无处落脚,干脆换到城中一处茶楼。
此时的殿试,就像后世高考一般,全民关注,在茶楼里坐的人,十桌得有八桌都在谈论今年殿试题目。
能入选殿试的都是人中龙凤,不用等发榜后传阅一甲试卷,只要他们出来,立马就会有人把题目卖出。
殿试题目很是抢手,常有人高价买回,在别处转手卖出。
今年殿试传闻题目是由景岱参与修改,城中赌坊早就根据各种可能性开盘,只等殿试结束。
上午大家议论的还是此次参与考试的学子中,谁人更有才学,到了下午,沈诺希不止听见一桌在小声谈论,今年殿试与以往不同,听说增加了新花样。
按说增加附加题的消息,在学子未出宫前,应不会被百姓知晓,之前景岱宣召也只说了延长阅卷时间的事情。
这会儿听闻消息,不知是哪家说漏了嘴,想必不等殿试结束,泄密的人家就会被锦衣卫或者东厂查到。
一般殿试结束的时间都会比预计长一些,因为入宫的大部分学子毕生仅有这一次走进紫禁城,面见皇帝的机会。
等到太阳快落山,宫门落锁的时候,街上重新热闹起来,家就在京城的学子早已回到家中,远距离赶考的也陆续离开他们魂牵梦绕半生的紫禁城。
街上书生打扮的人都在议论新鲜出炉的殿试考题,他们说的之乎者也,翻译成白话来说,今天的考题景岱侧重于边城与黄河的治理,附加题中提到了如何应对当下极端气候。
题面问的较为笼统,沈诺希构思一路,也没想好到底该如何简洁凝练的说出自己所想,实在是八股文的格式太过生涩。
回到家中毫不意外,父亲不在,今天下午考题泄露,背后牵扯良多,一时也说不好到底该哪家全权管理、追查。
只这一件事,就有的景岱忙。
另外,沈诺希意外收到甘州卫的来信,距她送信过去间隔不到二十多天,送信时她托的驿站估计需要半月,由此可得,来信必是用了非常手段。
沈诺希拿着信小心撕开,来信是周佑安的字体,他大概讲述了消失这段时间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又说估计不日就会返京。
周佑安没消息的这段时间确实去了前线,毕竟有当初戍边的经验,再加上这些年沉浮宦海,他的谈判技巧和对时机的把握很有建树。
经过这段时间的磋商,鞑靼和瓦剌达成停战协议,如今已是春天,又到了该耕种的时节,有大明从中作梗,他们也都没经济继续支撑战争。
周佑安说的不日返京就是回来送信的,沈诺希手里这封就是借着给景岱递的奏本,才能这么快交到沈诺希手中。
信里先是表达了歉意,说自己不该这么长时间音信全无,实在是前线战况变幻无常,在道歉中十分隐晦的写了对沈诺希的思念。
如果不细品,甚至看不出信中缠绵,只会当作一份述职题本。
周佑安是犯错被贬出京,是以返京需要提交奏本向景岱请示,只有景岱允许了,他才能离开甘州卫。
看完周佑安的信件,沈诺希长出一口气,这段时间她的心忽上忽下,生怕战场变化万千,周佑安一个不查血洒外番。
如今看到他写的信,了解这段时间他为靠近自己所作努力,心里思绪万千。
转天沈诺希在城中转悠打听,听来五花八门的小道消息,有人说听见半夜街道上有整齐的脚步声,说不准是谁家在这节骨眼儿上被上面那位抓了错处。
也有人说,是谁的文章写的特别妙,深得圣心,乐的皇帝连夜把人诏进宫中彻夜长谈。
一时间众说纷纭,真有那明白其中缘由的,早就缩在家中降低存在感,殿试题目能提前被市井百姓所知,就证明早在开始之前就有人走漏了风声。
科考一事事关国运,景岱有没有招人进宫彻夜长谈,沈诺希说不准,但昨晚,景岱一定没有睡好。
批注:
①殿试阅卷时间一般为一日,这里为剧情考虑做了修改。
②明朝科考包容性很强,士人(读书人)、吏员、藩属国、军籍子弟,等都可以参与其中。
还差一点不够三千,下次更新的时候补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4章 边城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