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靠杂交水稻致富古代 > 第21章 丰收

我靠杂交水稻致富古代 第21章 丰收

作者:水木林溪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19 18:46:49 来源:文学城

余桑和余满山两人继续一路吆喝喊卖。

尤其是经过脚店或大户人家边的时候,余桑喊得尤其大声。

余桑暂时也没打算找个脚店就进去推销,她一路喊卖着往菜市场去。

路上已经很有些人被她的喊卖声和手中提着的那篮子蔬菜吸引。

明天是冬至,在这里,冬至是大节日,隆重程度也就比过年小些。

她是坚决不会低价卖的,今天要是卖不出高价,往后肯定更卖不出高价了!

两人没多久就到了菜市场,这个点,菜市场的人都不算多了,但好的摊位依然被人占完了,跟上回在大通镇一样,余桑和余满山找了个偏僻点的摊位将菜摊摆好,继续吆喝喊卖。

不说是买菜的人,就连卖菜的,都纷纷伸了脖子往余家菜摊这个方向看,到处都在讨论:

“这时节都还能种出这些菜来卖啊?”

“这么冷,还能捡到平菇......”

“估计贵得很,要是便宜,我也买两斤过节去!”

“去问问,多少钱一斤,便宜就买点。”

......

余桑一路吆喝过来,消息跟风一样在传播,没多久,很多人都知道菜市场有人在卖只有在府城里能买到的大冬天见不到的蔬菜了。

没过多久,余家菜摊就被一大群人包围了!

余桑继续报出之前的价格,又劝退走一批人,但虽然临近午时,又有人赶过来,尤其是穿着越来越好的人在摊子边越来越多。

大户人家,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自然是仆人来购买问价,在院里就听说今儿县里来了人卖冬天见不到的蔬菜。

明儿又是冬至,有钱人自不会在这时候节约那点钱。

平菇,2贯500文一斤,余桑打死不降价,最后带来的五斤多平菇,全部以这个价格卖掉了,还是先卖掉的!

而且还卖的同一个人,看衣着,应该是大户人家的采买管家之类的人物,家里应该人口多,五斤多也不算多了。

后面赶来想买的,平菇已经没有了!

这把余满山激动得满面通红,十分庆幸当初赌了一把,不惜家财也要来种这东西。

其余韭菜、芹菜、葱、蒜等,就刚开始几个大户人家不那么在乎价钱买了一些,后面的余桑看着的确是价格高了一些,市场面没有那么广,也就稍微降低了一些价格,把菜都卖了出去。

等到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余满山挑来的菜,全部卖光了!

这次连脚店都没需要去找,就卖光了!

县里果然不同于镇里!

但余桑心里也有数,还是因为明天冬至过节的缘故,很有些人不惜价格也要买一些过节的,一旦明天过完节,恐怕就卖不出这个价钱了。

这时候基本都是使用铜钱,银子流通没那么多,今天卖的钱,余桑估计了一下,大概有19贯左右,因为就平菇这一样,就卖了13贯500文。

这些钱,堆在背篓里,都是好大一堆!

冬天的下午一两点,也不算早了,要不是余桑算着回家的时间,她还能拖久一点,说不定能多卖一点钱。

但回去有五十多里路,回去是没有船坐了,只能走路,张家的船估计早就回去了,听说也没什么船会往李家湾去,那边河是支流,也不通水路,没有船只会来。

五十多里路,步行要走好几个小时,等他们到家,天估计都黑了。

好不容易来县城一趟,余桑跟余满山商量:“爹,咱买点过节的东西再回去吧?再买点布和棉花,上次大舅娘给你和娘送冬衣,虽然是旧的,咱买点布和棉花,做新的还他们吧?”

虽说要存钱买田,但恩不能忘,余满山也就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

他还夸余桑:“可以!做人就是要有恩必报!”

两人在路上合计了一番,还得给魏老太买些香烛纸钱,今天临行前,魏老太拜了祖宗,许诺如果今天卖得顺利,就买香烛纸钱供奉祖宗。

余桑还记得她的许诺,今天也算得上顺利了,虽说很是在摊位上拉扯了价钱很多次。

除此之外,还要买上几斤猪肉过节,那死贵的羊肉只有富人吃得起,两人是完全不考虑的,余满山记得他岳父,也就是余桑的外翁,过几天就要过寿了,到时候肯定要送礼。

阿李一向在娘家不被她二嫂瞧得起,这次赚了些钱,虽考虑要攒着买田,但后续阳畦田还有菜可以卖,家里平菇也还能出几茬,这寿礼,还是得办妥一些的。

干脆顺便要去买布买棉花做新冬衣还大舅哥一家,一道地,再扯半匹布做寿礼,把面子给做足。

另外,又买了些白沙糖酱油醋。

别的虽看着想买,却是不敢再买了。

钱还得存着买田。

光是这些东西,就花去1贯500文左右。

两人又在小食肆吃了两碗汤饼,又花去12文。

今天卖的钱,就只剩下17贯500文左右了。

两人吃了午饭,买了东西,就往城外走去,余满山边走边看,看有没有李家湾认识的,一道回去,好有个伴,主要是他背着这么多钱,又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怕路上不安全被人抢了。

县城并没有城墙,余满山走到县城边缘区域了,才看到一个面熟的,好像还是大石坝的,大石坝和李家湾虽隔得有些远,但有一段路是一起的,两边相约一起回去。

阿李和魏老太两人在家,一天都心里提着,怕余满山和余桑两人去县里把平菇卖不出价,阳畦田那些菜,她俩倒不大担心,好歹有万家脚店一直有来买菜,但平菇却是大头,明年想买田,就看这能不能卖出价了。

魏老太在家都拜了好几次祖宗和神仙,看到天擦黑了,两人还没回来,魏老太吩咐余二郎和余三郎去后面山坡上瞧着,看到两人回来就来报。

但等到天全黑,两人都没回来。

平时这时候,全家人都上床准备睡觉了,今天两人还没回来。

一家五口人全部在堂屋等着,魏老太嘴里嘀嘀咕咕地:“求......保佑......两人平安回来。”

余大郎耳朵一直留心听着,堂屋门也半掩着,他听到响动,一下坐直身来,惊喜道:“回来了!”

他站了起来,往大门出去。

魏老太阿李几个也跟着站起来,赶忙出去看。

果然,杨家院子拐角边,出现一大一小两个黑乎乎的身影。

魏老太呼唤道:“终于回来了!”

她窜出去,赶快接过余满山肩膀上的一担空箩筐,阿李想去接背篓,结果上手一提,呼道:“怎么这么重?”

外面黑黢黢一片,堂屋倒是点了豆点大的油灯,还被外面的冬风一吹,火苗子呼啦啦地往一个方向飘,忽大忽小的,微弱的光根本看不清屋外。

魏老太一听阿李说的,心下有点沉,背篓这么重,难道菜没卖出去?

魏老太沉声道:“先进屋吧。”

阿李接过余满山背上的大背篓,粗粗一摸,满当当的,上面盖着油纸,她也以为菜没卖出去。

只有一担箩筐是空的,就卖出去箩筐里那些。

阿李心里也预感不好。

一家人进了堂屋,终于可以把堂屋门关起来了,外面吹着风,怪冷的。

魏老太把一担空箩筐放在一边,又去把阿李背上的背篓接下来,她接着也挺重的。

看着也满当当的。

肯定是菜没卖出去!

她先安慰了起来,“好歹卖出去一挑子,也可以了......”

余满山和余桑两人走了五十多里路,膝盖都走酸了,两人进屋就找了凳子坐下,正在捶膝盖和脚脖子。

余满山一听魏老太说的,他没反应过来,“娘,你说啥?”

还是魏老太先去打开油纸,看到里面的东西,她“哎哟”一声,“咋地买这么多东西?”

随即她反应过来,惊喜道:“都卖完了?”

“平菇多少钱一斤卖的?”

边问着,她就边把背篓里的东西挨个拿出来。

买的样数其实不多,余桑和余满山满心都想着明年买田,即使赚了钱,也很节约。

阿李也很好奇,在旁边帮着魏老太把背篓里的东西拿出来。

几斤猪肉、白沙糖一包、醋、酱油、一大包布、一大包棉花,再加香烛纸钱。

等到拿到背篓底下,魏老太碰到一堆金属硬邦邦的东西,她伸了脖子进去看,突然她惊呼:“哎哟!我的个老天爷哟!咋地这么多钱哟?!”

背篓底下整个小半背篓,全是铜板!

虽则是有些一个铜板并不是代表一文铜钱,而是大一些,折几钱,但17贯多铜钱,也是很大一堆了。

阿李听魏老太喊的,也伸头过去看,也跟着惊呼:“咋地卖了这么多钱?”

“你俩抢钱去了吧?”她接着道。

余满山兴奋地笑,问魏老太和阿李:“你们猜,今天平菇和那些菜多少卖的?”

余桑看魏老太耳朵都竖起来了,但是,她突然站起来,又去门边将堂屋大门拢了拢,又贴耳倾听外面是否有人声,隔壁几家是否已经睡下了。

听到没动静,她才回来小声提醒:“小声些,隔壁能听到呢!”

她做贼似的,轻巧凑到余满山旁边坐下,催促:“快说!我上回见卖这么多钱还是卖咱家田地那次呢!我第一次见卖菜还能卖这么多钱的!”

备注:外翁,本文架空,对应指“爷爷”的“翁翁”一词,这里加一个“外”字,为“外公”。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丰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