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救我自己 > 第19章 唇舌利 一

我救我自己 第19章 唇舌利 一

作者:则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2 14:44:13 来源:文学城

“昔日汉高祖取天下,天下不再是王孙们的天下。升斗小民从黔首变成了百姓,然而大汉的江山该怎么传下去呢?大汉的子民们该何去何从?

是效法周天子分封诸王以镇四方?

还是学习始皇帝分封郡县天下一统?

在六百多年后我们知道了,在当年的一番博弈之后两种制度都留下来了,刘氏子弟被分封在四方,同时还有朝廷控制的郡县。从汉高祖到了武帝坐朝,这其中纷纷扰扰不可胜数,直到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好处有很多,补上了始皇帝大一统最重要的一环。始皇帝要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这不过是行事上的一统,但是人心却没有一统,自汉武之后,天下官员同出一脉,治国理念同出一源,本是好事,但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儒家,或者说一些人家,失去了对手之后在朝堂上不断壮大,很快随着大汉王朝一代一代天子更迭换了一代代的公卿,世世代代血脉俱是一色。

到了桓帝坐朝的时候,有了宦官干政和党锢之祸。天子大权旁落威望尽失,大汉王朝四百年气运荡然无存,那时候的大汉,与其说摇摇欲坠,不过是死了之后魂不离体罢了。

或者是换个词儿叫做‘秘不发丧’,大汉既然死了,谁捂着这个消息秘不发丧?”

冯小怜问出来,看看在座的各位。

这些人互相看着,他们大部分都是当初六镇起义的镇民,年轻的时候冲锋陷阵是好样的,但大部分都没读过书,更不知道这些事儿。特别是一些胡人,听到一些汉人的名字都分不清谁是谁。

不像是胡人的名字都是很长,汉人的名字父子祖孙都是姓加明,大部分都是两个字,一个不注意就搞错辈分了,就没主动了解过。毕竟当年六镇起义有学问有见识的要么是被杀了要么是被招安了。

最后坐在主位的村长又扔了一块木头到火塘里,淡淡的说道:“是你口中的门阀?”

“那时候还不是门阀呢,不过也差不多。”冯小怜接着说:“你们应该是听说过的袁绍兄弟,袁绍兄弟头上顶了一个名号,是‘四世三公’。有这个名号的除了汝南袁氏,还有弘农杨氏。”

其中一个老人立即说:“这个我听说,我听说杨氏的老祖宗当年救了一个黄雀,夜里黄雀入梦,说是天上王母的使者,感谢杨氏祖宗的搭救之恩,特意送来四枚玉环,保杨家四世三公。”

这种带点玄幻色彩的故事一讲,大家都纷纷来精神了,这个时候佛法已经弘扬天下,佛教那种有来世的设定让天下人得到一剂精神致幻剂,几千年后还有人深信不疑。更别说这时候的人了。

村长咳嗽了一下,屋子里安静了下来。村长跟冯小怜说:“袁氏倒也罢了,弘农杨氏.......”

这位长者觉得弘农杨氏存续存疑,因为现在北周的权臣杨坚也号称是弘农杨氏的子弟,但他是胡人!

只不过今日不是扒杨氏族谱的,他也没接着往下说。

截至目前弘农杨氏还存在,这一代的当家人是杨坚,冯小怜还知道几年后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几十年后,这个家族的一个女人嫁给一个姓武的男人生下一个叫媚娘的女孩,武媚娘后来登基称帝。

如果追根溯源,弘农杨氏的源头在哪儿?

弘农杨氏的一世祖是杨敞,他在汉昭帝时期做丞相,说起他的老丈人,在史书上绝对有一席之地,正是司马迁。

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

司马迁写的《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由杨敞的妻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保管。换句话说,这本巨著的副本就存放杨氏。

这就是典型的门阀特征:有权,有土地,有独树一帜的传承。

《史记》这本皇皇巨著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当时存放在宫中的正本也就是诸侯王得到批准了才能看,在平时这是一本**。

在有权有土地有了社会名望之后,这些人难道仅仅满足于此吗?

不能,他们想要的更多!

汉末的党锢之祸并没有吓唬住他们。

冯小怜接着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在陈群等人的建议下,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说到这里冯小怜讽刺的说:“曹丕逼着献帝禅让的时候,昔日的忠臣在哪里?那些世世代代食汉禄的公卿之后又在哪里?哪一户哪一家哪一个出来阻止了?谁还记得大汉?谁还记得天子?这时候都在手足舞蹈的庆祝九品中正制呢。”

这时候屋子里的一个老人说:“啊?杨家也高兴呢?”

村长看了一眼这个老人,又看了看冯小怜。在冯小怜开口前跟冯小怜说:“今日连番赶路,此时时间很晚了,你回去准备一晚上,明日再聊吧。”

冯小怜听了正中下怀,因为她也要把一些碎片拼成该有的话术,明日再系统的表达出来。

等冯小怜走了之后,村长将手边的木头又扔一块进了火塘里,屋子里很安静,只有木头噼里啪啦的燃烧声。

有个大胡子忍不住,出声问:“卫记室,这小女娃叭叭叭说了那么多,怎么不让她说了?”

村长喘口气,“她那是哄咱们呢,也不算哄,七分真三分存疑!

弘扬杨氏早没有了,昔日曹魏时候,杨修因为忠心汉室反对曹操,被杀了。弘农杨氏因此没赶上九品中正制的好时候,地位就大不如以前。后来在晋朝,又因为杨家是外戚,外戚想要夺权,失败之后被杀了很多族人。

再到后来衣冠南渡,因为杨家渡江时间晚,到了江南之后,那里的好处都被其他人家瓜分完毕,他们杨家婚宦失类,开始一蹶不振。

外面的那个杨坚是硬要和弘农杨扯上关系,说到底还是为了给他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她说的杨氏是存疑的,但她说的门阀乃是祸根是真的,要知道昔日司马家也是门阀之一,可见她也不是外面传言的那种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奉承的草包美人。”

这些人互相看了看,一个汉人模样的老汉问道:“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意使然,外面刚有人来问咱们,就有这么一个人送上门来。”说到这里追问:“记室,您说这次起义咱们还响应吗?”

姓卫的老者没说话,但是刚才的大胡子叫嚷起来:“那群杀才都信不得!

当年咱们六镇起义,真王破六韩拔陵眼看着显出了颓势,这群人立即投了官府,导致咱们兵败如山倒。

后来葛荣将军带着咱们再次起义,这群杀才又投了尔朱荣,导致葛荣将军兵败被杀。

再后来官府一分为二,被宇文家和高家分别取了。宇文家一直防着这些人,杨坚如今都不敢用六镇降将。

高家眼看着也要丢了江山,这时候他们派人来找咱们,以我看,这又是哄咱们。他们想坐江山,把咱们当踏脚石,要是真的信他们,从山里杀出去,他们就真的名正言顺的来镇压戡乱,用咱们的尸骨送他们更进一步,说不定还有人成第二个高洋。

记室,听我的,不能答应他们,要是答应了,咱们要再一次被卖了!”

卫长者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眼下村里的很多人还想出去,可是这又是一个套儿,天可怜咱们,解套的人来了。”

坐在角落的一个老人问道:“记室说的是刚才的女娃!”

“是啊,别管那么多,让她自己鼓动咱们这里的小伙子跟着出去吧,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咱们老了,提不动刀上不得马了,一辈子太苦,眼看着苦头要吃尽了,让年轻人自己做主吧。”

这些老人面面相觑。

大胡子问他:“您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人想趁乱建功立业,有人想报当年之仇,有人想把咱们当踏脚石,咱们又想留住六镇遗民......该出去一支人马,能给各方都有个交代。

也不能让咱们的小伙子白白地去送死,所以还要试一试这女娃的成色,不合适的人也不能带走咱们的儿郎。”

屋子里安静了下来。

外面冯小怜跟着苏利奴兄妹在很多人的围观中回到了驴棚。

此时天已经黑了,那些围观的人也纷纷的散了。她站在棚子口看着这低矮透风的棚子,闻着这臭味,觉得自己要窒息了。

然后驴子一声大叫,把冯小怜吓了一跳!

苏利奴已经带着妹妹进去打扫了,还去邻居家里借了一些干草来铺在里面,请冯小怜进去。

冯小怜尽管低头了,还是被碰了一下脑袋!

等她和狸奴一起躺在干草上的时候,冯小怜问:“被子呢?”

流鼻涕的狸奴问:“什么被子?”

“盖的被子!”

“没有啊!”

冯小怜看着吸鼻涕的狸奴:“没被子?不冷啊?”

“这里暖和多了!还不潮!”小姑娘睁着大大的眼睛:“你不觉得吗?这里很暖和啊!”

冯小怜完全没觉得这里暖和!

只觉得浑身透骨寒。

她看看小脸脏兮兮的丫头,叹口气,把一直裹在身上的狐裘揭开,示意小姑娘钻自己的怀里,搂着她一起躺倒在草垫子上。

旁边的几头驴围过来开始嚼她们的草垫子,闻着这怎么都无法忽略的臭味,冯小怜搂着怀里瘦不拉几的小女孩,在想:这个时代的百姓想要什么?

自然和自己一样,想要活下去!

怎么才能活下去呢?

冯小怜觉得这才是明日打动那群老头子的关键!

与其说大规模的起义暴乱是推翻现有朝廷重建秩序的一个必要途径,他们必定会嗤之以鼻,他们都失败两次了,不可能再有兴趣尝试第三次。

杀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滥杀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天下需要的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啊!

那么这个砦子的人和这个天下的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天降猛人呢?

自己又该如何做一个猛人呢?

眼前的局面又是该怎么才能打破呢?

冯小怜一晚上没睡着。

她渡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失眠的夜晚,也感受到了躺在寒风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早上她从驴棚中出来,觉得脑子很疼。这时候有人来请她:“姑娘,我们长者请你相见。”

冯小怜点点头,能不能在这里扎下根来,就看今天的对答了。

明见!!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唇舌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