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瑶不是乖巧文静的女学霸,被年级主任针对就是因为如此。
高一时成绩大放异彩,一眼就被看中作学习代言人,又因为我行我素,不完全听从老师,导致计划没有实行。
她和高洛一样,非常有主见。只是高洛一向看不惯王璐瑶,她们相似又完全不一样,同样向往自由又背道而驰。
王璐瑶的自由是规则的突破,是只面向自己的,是偶尔叛逆老师。高中周六的自习课,她逃课带着零食一个人跑操场上玩耍,多么自在的独处。
她是副班长,高三五班是以她为中心的班干部管理,她和好朋友们一起把握高三五班全部事宜。重要的通知,评优的表决,各种比赛的组织筹备。
姜琳从来都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高洛持续的表达自己。
高洛不漂亮,成绩倒数,说话直言不讳,从来都走不进王璐瑶的世界,她一样自由,偷偷的玩手机,下课满教室疯闹,聚在人群中和男生比摔跤。
最让高洛不平衡的是同样的违反校规,老刘再不乐意,也会装模作样的放过王璐瑶,而她自己难逃厄运。
姜琳在班级扮演群众中的大多数人的形象,没意见,都可以。
望向王璐瑶时,姜琳时常会反思自己过去的不足,作为副班长的她积累威望,处理事务的认真严谨,临危不乱。
高三学校统一订购复习资料习题册,要求每人现金支付,以班级为单位收齐。每次都由王璐瑶负责。
现金收款最大的麻烦容易出各种差错收不全,每次精确到几角几分都遇到找错零钱,某班甚至出现过负责人代表全班缴费,倒补几百。
王璐瑶每次收钱都会准备一张白纸,找两位朋友帮忙按小组收取,一位数现金,一位记录缴费情况。最后整组交回王璐瑶,她通过核对小组整体收费二次检验。效率高,正确率高,发现问题也及时退回。
高二运动会大家起初兴致不高,都视而不见,王璐瑶关注运动活跃份子,主动劝说。
站在讲台上劈头盖脸的全班一通教育,要有凝聚力,团队精神,还重点表扬几位积极参与的同学。毫不客气的说她是高三五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高洛总觉得王璐瑶高傲狂妄,不听取他人意见,姜琳听了高洛的收集的请愿心中大惊。
群体真奇怪,每次征求意见就是不知道,没意见,都可以。一旦没有声音结果出来,他们又一窝蜂的反扑结果。
“其实我觉得另一种选择更好。”
“我不懂,但是这个也太差了吧,还不如刚刚那个淘汰的。”
高洛是那个随性大胆的人,她太会安慰人,倾听他人诉说,太多的抱怨,不喜欢的负面情绪滋养高洛。
她决定为广大普通学生发声,她要让王璐瑶为首的管理者听到他们的想法。
毫无疑问被无视,王璐瑶才不会浪费时间,做没有效率的事。一个连想法,建议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说出来,她要如何准备这些建议的施行,一个人要鼓励引导分享,高三五班每一个人都要长篇大论一下自己的看法吗,这对管理的压力太大了。
成绩普通的学生没有被看到的权利吗,高洛为了这一个正义,持续的发声,最后演变成了王璐瑶高洛的单独对立。
高洛感受到,在王璐瑶征求意见时沉默不语的人,在她奋起反抗时也是同样的沉默不语。
他们高喊要抗争,要利益,真正的行动就变成乌龟,躲在壳子里不出声。
王璐瑶很好,高洛也没有错。王璐瑶常年作为焦点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不敢说话,就像高洛理解怯懦的不说话却不理解王璐瑶的绝不改变的原因。
只有真正对自己有利,并且明显取得成果时,群体才会站到她身后,渴望分享胜利的果实。
他们不站队,只是默默关注。
“姜琳,你对王璐瑶有太多的滤镜了,她也有很多缺点。”高洛知道姜琳的盲目信服,势必要揭穿王璐瑶的假面。
“之前午休时间,贺敏来我宿舍闲聊,王璐瑶带着其他人一起私下吐槽她,可惜隔音太差了,我们都听到了。贺敏直接跑宿舍质问。”
“还有一次,普通的月考,老刘图省事叫学霸组去改试卷,她偷偷改了一下三分的填空题。我在办公室找化学老师讲题,亲眼看见,其他人也看见了但是都没说。”
姜琳听着喋喋不休的高洛,忽然笑出了声,原来王璐瑶也有这样的小心思。没有谁会例外,大家都是拥有各种缺点的普通人。
经常与高洛针锋相对的王璐瑶,闹到老刘面前绝对有恃无恐,高洛各种吃瘪。
她们两个是班级里典型的不同阶级,家庭条件不错,成绩优异的特权团体,高洛绝对算是不太合理的平民,在特权排练展示大型活动中,所有人都麻木谨记使命,或是匆匆移动幕布,或是涂满油彩的背景板。
突然从人群中传来一声尖叫:“我要演主角,我要穿特制的圣洁的象征主角的华服。”
这里只是学校,她们只是最平常的同学。
王璐瑶高洛从来都不是两级分化的对立面。王璐瑶走到过教室后排,极力赞美她们编发的美丽,开心自嘲,高洛也曾站在讲台自信的侃侃而谈。
每个人的视角就像投向暗面的光,总会因为高低,站位角度出现一个我们怎样都看不到的盲区。
我们讨厌争吵不休,讨厌永远都对不上的思想,为了自我意识舌战群儒。姜琳永远感激讲台上讲习题时求救的目光收货到王璐瑶严谨的补充,她从来没有不是什么真正的自命不凡的特权人。
高洛吐槽在姜琳心里不再是满满的猜疑不屑,仿佛回到餐厅认真的听那句“你早就不是非黑即白,绝对信服的高中生了。”
高三五班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王璐瑶井井有条的管理,需要高洛为没有别看到的同学发出他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