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的餐馆通万朝 > 第19章 第 19 章

我的餐馆通万朝 第19章 第 19 章

作者:干卿底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5 22:25:28 来源:文学城

后唐同光四年,正阳渡口。

月色如银,水波摇荡,两个少年正坐在船头对饮。

这里是淮水汇聚之处,后唐与南吴两国,隔水相望。

追兵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过了此关,就是南吴,韩熙载也就逃出了生天。

韩熙载在这一年高中进士,后唐庄宗李存勖亲自拔擢,青眼有加。

本自春风得意,不料,一朝兴教门之变爆发,庄宗身死,明宗篡位,他也跟着倒了大霉。

父亲韩光嗣曾在青州担任节度使留后,被明宗借故诛杀。

韩熙载全家皆遭到屠戮,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一路隐姓埋名,流浪到淮水边,打算趁夜奔吴。

然而,去往吴国的这一路上,处处都有重兵把守,十里一天堑,很多人都在搜捕他,要斩草除根。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好友李谷。

他从相门贵公子沦落到流亡逃窜之徒,短短几个月,饱尝人间辛酸冷暖,被人举报过、出卖过,颠沛流离,凶险四伏。

这一次,倘若再不顺利,就只有一死。

他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李谷手上。

李谷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明知情况极端危险,还是赶来救了他。

随后,二人化为商人打扮,风餐露宿,潜行赶路数百里,来到了正阳渡口,在此分别。

夜色低垂,长风吹衣,一轮澄澈的明月照在淮水堤岸之上,木叶低摇,清流急湍,仿佛无数的星子在水中沉沉浮浮。

韩熙载往北看,就是中原。

纵然地域辽阔,千里万里,却没有他的一处容身之地。

往南看,就是南国,他从未抵达过的地方,同样危机莫测,

他将在那里抛下一切,孑然一身,从头开始。

他紧握着酒杯,想起满门血债,和倒在腥风血雨中的一位位亲人,沉静眼眸中倏然绽开了冷焰。

对着万里江天,起誓道:“此去南吴,若能为相,来日必定长驱以定中原,以报我家血仇!”

李谷抬眸看了他一眼,忽然也举起杯盏,回了一句:“日后,北国若用我为宰相,我必会南征平定江南,一统天下,如探囊取物尔!”

他和韩熙载不一样。

韩熙载是个纤弱文人,博学多才,弱冠周游京华,以学识与行文著名。

李谷却身长八尺,谙习弓马,少年便颇有游侠之风,纵横四野,既重情重义,亦有鲸吞天下的野心。

他已决定留在纷乱的北方,这里才是最适合他发挥的平台。

二人轻轻碰杯,都一饮而尽。

此夜,淮水风涛呜咽,如同作答,也仿佛见证了两位少年挚友的誓言。

李谷觉得气氛有点过于沉闷,忽然皮了一下:“今当远别,熙载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韩熙载:“……”

这句话,是前秦丞相王猛打算除掉慕容垂的台词,此刻,好像有谁的棺材板按捺不住了。

他反手掏出一把金刀……错了,是随身带的佩刀,作为信物,递给了李谷。

“珍重。”

“珍重”,李谷也把父亲留给他的一个护身符拿出来,挂在了好朋友的颈间。

谁也没有说出再见的话。

因为今日一别,本就遥遥无定,再无相见期。

小舟中,一夜无话,把酒至天明,而后各自背道而驰,一个往南,一个留北。

在原历史上,终此一生,都没有再重逢。

……

“真的可以看到未来命运吗?”

万朝食肆中,少年韩熙载和李谷刚道完别,就被一起传送到了这里。

二人:“……”

感觉好像分了个寂寞!

“当然可以。”

李殷殷手一挥,两本定制版的人生剧本出现在他们面前。

淮水一别后,李谷留在北方,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曾一度被契丹人俘虏,囚困幽狱数年,经历过多次严刑拷打至濒死,但始终不屈。

耶律德光爱其才,终按捺住了杀心,辽世宗耶律阮亦对他青眼有加,欲封他为南面汉官之首,亲口说「卿日后可为宰相」。

李谷只要点头,前方就是一条青云直上的康庄大道。

但他没有。

因为他知道,汉贼不两立。

所以选择了单骑出逃,一路流亡至恒州,在这里定计起事,拨乱反正,驱逐辽军,重新立起了汉家旌旗。

然而,中原的新主、后汉高祖刘知远,很不喜欢李谷。

昔年,契丹悍然入侵中原,占领汴京,故臣皆望风而降。

这投降的人中,就包括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耶律德光大喜过望,认他为好大儿,还赐给一根木拐。

一片寂静中,唯有李谷斩杀契丹使,歃血誓师,起兵磁州,以孤独的一地之兵,对上了契丹举国南下的虎狼之军。

很快,就收复了军事重镇安阳。

他修书给刘知远,请求对方出兵配合,刘知远置之不理。

加上安阳城内有叛徒出卖,里应外合,就这样被契丹人活捉了去。

如今,李谷竟然从契丹监狱里活着回来了,刘知远看在眼底,恨在心中。

李谷的名声实在太高了,他不敢杀,于是就冷处理,排挤出中枢朝堂,打发到边境去当刺史。

这就是李谷的前半生:

在后唐中进士,在后晋遭到权奸排挤,在契丹数载炼狱折磨,在后汉受尽帝王冷眼。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明主,周世宗柴荣。

柴荣即位的第一个月,他就官拜宰相。

从此,披文握武,出将入相。

居庙堂之中,则掌制典故、知人荐士、光朝振野;居军营之地,则跃马挽弓,亲率军队,纵横披靡。

淮阳百姓数千人感其恩义,请求为他立生祠。

柴荣两次征伐南唐,李谷作为首谋,不仅力排众议,支持柴荣亲征,自己也带病随军出征,尽取淮南之地。

这时候,他因为早年被契丹人迫害,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无法再上战场,只能回朝养病。

柴荣特赐肩舆,时常亲自造访府邸,讨论政事。

枢密使王朴也经常去李谷府上,二人把酒畅谈,很是其乐融融。

时人就把他们放在一起并称,“(王)朴能荐士,(李)谷能知人”。

柴荣将两个人的画像都挂进了宫中功臣阁,每天看,每天看,还让子孙以后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

显德六年,王朴有一回散朝,如往常一般,来到李家聊天,忽然发病倒在了地上,就此不治身亡。

柴荣很是悲痛,临葬大哭。

李谷伤心于朋友亡殁,更觉得良相离开、国运堪危,随后也病情加重,回到了洛阳静养。

当年七月,柴荣北伐途中病重,班师归来后驾崩。

次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周,遣使往洛阳,欲以高官厚禄,招抚李谷。

李谷闻亡国,忧愤成疾,遂病逝。

至死并未仕宋,不肯奉宋之正朔,遗书只称「显德七年」。

大周最后的宰相,和这个王朝一同埋葬。

他一生仕过唐、晋、汉、周四朝九帝,流落如飘蓬,却在人生的末年,认定柴荣就是自己的归宿,献上全部的忠贞。

他曾对柴荣说:臣如今唯有一念,愿百年之后能配飨陛下庙堂,入侍帝陵之侧。

这很奇怪么?

不,一点也不!

周世宗柴荣,本就是这样一位气吞万里、席卷八荒,让人心向往之、甘愿为之含笑赴死的君王啊。

李谷见了太多分裂乱世的悲欢离合,比谁都渴望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他等了大半生,终于等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君主,他真的相信,柴荣能够实现一直以来的夙愿,自己能够活着看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

可后来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君臣二人都成了乱世中最后一点被掐灭的星火。

这事甚至还有一个相当吊诡的结尾。

当李谷的死讯传来,赵匡胤不知出于何种心思——可能是为了拉拢后周旧臣吧。

那时候,还有一些李重进这样的后周忠臣,在持续起兵反宋,负隅顽抗。

赵匡胤灵机一动,可不管李谷内心是怎么想的,手一挥,直接给李谷赠官「侍中」。

人都死了,还能跳出来抗议不成?

这是五代时期的最高赠官,柴荣给王朴的待遇就是赠「侍中」。

加上李谷的儿子也没什么节操,听说朝廷可以给子孙荫官,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件事。

就这样,李谷这个大周纯臣,到死都没有受过宋朝一官一职。

居然在名义上,成了宋朝的开国元勋。

也因此,他死后被写入了《宋史》,而不是《五代史》,终究没有被允许陪葬柴荣的庆陵。

……

“欺人太甚!”

李谷看完自己的命运剧本,怒不可遏:“赵匡胤这个该死的狗贼,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死了都要恶心人一把!”

自己想进世宗皇帝的庆陵,碍着他什么事了,他凭什么拦着!

韩熙载神色温和,抬手给他斟了杯茶:“惟珍,消消气。”

“哼”,李谷端起茶,咕嘟咕嘟一饮而尽,犹自拽着好友的手吐槽,“抢人才的事情虽然见多了,但连死人都要争抢的,还是头一回见!”

赵匡胤真特么是朵奇葩!

再把剧本翻到最底下,发现好家伙,赵匡胤可喜欢干这事了。

大周忠臣韩通,抵抗陈桥兵变、殉国而死,他转头就给人赠了宋朝的中书令。

甚至还在悼词里直呼,这是我赵宋开国元勋:“艰险共尝,情好尤笃,言念元勋,将加殊宠。”

韩通泉下有知,怕是要当场揭棺而起,跟赵匡胤拼了:谁要做你家的开国元勋,滚呐!he——tui!

还有,起兵反宋的大周孤臣李重进、李筠,二人兵败后,宁可**而死,也不愿投宋。

再加韩通,三个倒霉蛋居然整整齐齐地被迫进了《宋史》,而不是《五代史. 周书》。

太惨了,实在是太惨了。

接着,韩熙载翻开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

同光四年,韩熙载和李谷分别后,南下投奔了南吴。

此时,杨氏皇帝已成傀儡,实际掌握大权的是宰相徐温和养子徐知诰。

徐温很快病故,徐知诰忙着到处招揽人才,并随后建立了南唐,还宗李氏,改为了本来的名字李昪。

韩熙载锐意进取,一心北伐,和李昪偏守江南的保守立场之间,存在巨大的冲突。

李昪并不喜欢他,但因为他名望甚高,也不能随意打发,于是就派到了东宫教导太子李璟。

他没有参政的机会,时在东宫,不过每日赋诗,倾樽谈?而已。

后来,李璟登基,虽然欣赏他的才学,给予重用,却只是让他主持宗庙典礼、制定礼乐典章制度。

又因为屡次进言上书,切中时弊,被奸臣宋齐丘、陈觉等陷害,流放外地,几经宦海沉浮,在小官位置上闲居了整整二十一年。

一个才气逸发,被誉为当世风流之冠的少年,就这样,在郁郁不得志中消磨了青春岁月。

偌大江南之地,能容下一段名士风采的逸事:“时人谓熙载为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

说他丰神俊朗,玉振兰薰。

一年之中,时常四处打马吟游,观者如云,都追随在他身后不肯离去。

却容不下一颗欲报家国苍生的真挚灵魂。

他曾多次请缨北伐。

一次是南唐灭闽,晋帝北迁,中原无主,一次是周师大举压境,提议以攻代守,换掉无能的主帅,防止爆发内乱。

李璟置若罔闻,一个字不听。

一腔炽血浇注在坚冰上,个中滋味着实让人难受。

李煜登基后,盯上了一批来自北方、有通宋嫌疑的大臣。

韩熙载作为归正人群体中最出名的一个,自然首当其冲,心灰意冷之下,遂以声色自污。

李煜当然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对得起家国百姓的好皇帝。

但即便是好人、好皇帝,一生中,也免不了有做错事的时刻。

画院待诏顾闳中,奉命前去监视他,绘制下了一卷《夜宴图》。

画上的韩熙载,手持蒲扇,襟怀散乱放荡不羁,却眉峰紧蹙。

在众星捧月之间显出一种游离在外的孤单,仿佛愁绪无限,思索着自己的心事。

有人说,李煜是一片善意,想要记录下这个场景,以此来规劝他约束自己的行为。

也有人说,李煜就是纯粹出于猜忌,看到韩熙载沉湎歌舞、醉生梦死,就放心了。

真相如何,俱埋于黄土故纸,无从知晓。

韩熙载死在了亡国前数年,没有亲眼看到南唐的覆灭。

他生前一直被打压,没有进入中枢为相,死后却获赠了宰相职,赐谥「文靖」。

而这,也是东晋太傅谢安的谥号,他就葬在了梅颐岭的谢安墓旁。

李煜对他的死十分痛惜,选墓时,费了一番心思,要求“山峰秀绝,灵仙胜境,与古贤丘表相近,使为泉台雅游”。

最后相中了谢安。

然而,九泉之下,韩、谢两人若当真见面,恐无此雅游之兴。

谢安晚年因淝水之战,功高震主,饱受晋孝武帝猜忌,桓伊曾为他在君前抚琴,一曲唱罢,泪落满衣。

最后郁郁而逝,正所谓,“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韩熙载看着谢安,再想起自己的一生,唯有感同身受、相对长嗟而已。

至此,当年在淮水边对饮发誓的两个少年人,都已经实现了他们的诺言——虽然只有前一半。

韩熙载说:“倘江南用我为相,必挥师定中原!”

李谷说:“若北国以我为相,来日轻取江南,当如探囊取物!”

他们都当上了宰相——虽然一个是生前位及,一个是死后赠官。

却都没有完成关于北伐/南征的诺言。

一统天下的希望,并不在他们手中,还要经历无比漫长的岁月才能实现。

平生功业消磨尽,付与苍苍淮河水。

唯有那一卷《韩熙载夜宴图》,与周宫功臣阁上的宰相画像,丹青妙笔,迎风飘舞,依稀诉说着往事悠悠。

……

韩熙载看完,整个emo住了。

他南奔投吴,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北伐打回来,给惨死的全家复仇。

现在得知自己一生沧桑不得志,最后甚至客死江南了,这搁谁身上遭得住啊?

他叹息道:“惟珍,从前你我同游洛中的时候,看见晋时遗迹,还曾嗟叹过闻鸡起舞的那两位,少年知己,终成生离死别……”

哪知到了最后,别人的故事,竟都成了自己的人生。

“唉。”

李谷紧握着他的手,怆然无言。

李殷殷也跟着叹了口气。

要不说你俩是好朋友呢,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命运凄惨得难分伯仲。

“好啦”,她见气氛低迷,抬手敲了敲桌子,“先来吃点东西吧!”

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来一顿!

今天,新解锁了一个菜肴,名为蜂蜜芥末炸鸡。

【品名:蜂蜜芥末炸鸡】

【原材料:鸡、酒、胡椒、芥末、盐、蜂蜜】

【详解:谢灵运庄园里散养的走地鸡、李白家藏的烈酒、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胡椒粒、汉武帝御花园里种植的芥末、张士诚贩卖的上好良盐、袁术正准备兑水喝的一大罐蜂蜜(因为东西失窃,他正在府里暴走)】

韩熙载:“……”

他愿称这张纸为「受害者名单」。

李殷殷衣袖一挥,一盘香气四溢、酥酥脆脆的炸鸡,就出现在了餐桌上。

它色泽金黄,肉质丰美,看起来鲜嫩无比,似乎一口咬下去,就能体会到汁水爆浆的快乐。

旁边,还配了烧烤酱、蕃茄酱、咖喱酱等数种不同蘸料,各种颜色搭配起来,着实让人食指大动。

“可以开吃了”,她笑容满面地宣布。

食物被解锁出来之后,只要有功德币供应,都可以无限次兑换。

李谷未来作为后周宰相,治国安邦,积累了很多功德币,韩熙载有《夜宴图》,名列华夏十大名画,名气币数量也不少。

二人各出了一百万币,购买了一份炸鸡。

炸鸡还附赠了「雪泡缩脾饮」一杯。

这不是李殷殷搞出的什么新料理,而是南宋时期,风靡整个临安城的「快乐水」。

以酸酸甜甜的乌梅肉为主料,配以草果、甘草、甘葛等辅材,水煎成浓汁,待凉透以后,放入窖藏冰雪中一浸,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蜂蜜炸鸡的甜腻味道,也被一杯缩脾饮冲淡,缓和得恰到好处。

韩熙载一阵吃吃喝喝,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定了定神,问对面的好友:“惟珍日后有何打算?”

李谷不假思索道:“当然是去投奔世宗皇帝……”

话音未落,他就发现韩熙载用一种「糟糕,好像遇见智障了」的眼神看着他,徐徐道:“咱们现在是同光四年,柴荣才五岁。”

李谷挠了挠头:“是这样的哈。”

这可怎么办,一名身高八尺的靓仔陷入了沉思。

也不知道小世宗这时候投奔了姑父郭威没有。

要不,现在就去邢州尧山柴家庄,把人捡回家,从小来个圣天子养成计划?

朋友,你可真刑,韩熙载听完都无语了。

他见了自己的结局,第一反应就是赶快跑路,绝不第二次跳进南唐这个火坑,有多远跑多远。

但留在北方也不行,完全没活路。

韩熙载愁眉苦脸:“唉,怎么办。”

李殷殷平生最见不得美人皱眉,当即开始帮他想办法:“你别急啊,让我想想……”

她帮忙的殷勤程度,基本和对方颜值成正比。

少年版本的韩熙载就很俊朗美丽,史书说他“风流儒雅”、“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俊才绝俗,逸气凌云”。

所以,李殷殷很快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他追随平阳公主去唐昭宗年代。

韩熙载家破人亡,并无牵绊,又是后唐同光年间的进士。

后唐承唐朝之正朔,李存勖开国时,将李世民等人一并放入了天子七庙,奉为祖宗祭祀。

因此,对于平阳公主来说,韩熙载完全就是根正苗红的自己人,可以放心任用。

果然,她听完之后,颇为意动,当即就邀请韩熙载去旁边聊聊。

二人找了个无人处,长谈了许久。

一方要考察未来的下属能否托以大任,一方要探问对方是否是自己理想的君王。

良久,韩熙载终于下定了决心,敛袂下拜:“臣愿为殿下效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直至河清海晏的那一日!”

“韩卿快起”,平阳公主满意地点点头。

真好,这下开国的文武领袖都全了,自己出征在外,朝中就有人坐镇,安邦定国了。

韩熙载也很满意。

同样是投唐,公主英姿绝世,百战声名,这不比磕碜的李昪家爷孙三代靠谱多了?

他到唐昭宗年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宰了李嗣源这个老登——彼时,应该还是小登,以报满门家仇!

李谷伸长脖子,张望了几下,隐隐带着一丝好奇和羡慕。

愁啊。

好友已经有归宿了,自己该何去何从呢。

要让他背弃周世宗,心里十分不得劲。

但陛下现在才五岁,真要等长大,又不知会空耗多少年岁。

在他第三次长吁短叹的时候,李殷殷终于侧目,这也太影响食肆的用餐环境了。

“惟珍,你先不要急着做决定。”

“以后抽奖,若抽到什么传送卡之类的,可以把你送到柴荣登基之后的位面,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李谷总算镇定了下来:“有理,多谢店主仙人。”

他倚在门边,忽而含笑发问:“大家都姓李,店主你介意多收一个小弟吗?”

“想得还挺美。”

李殷殷还没说什么,平阳公主已经似笑非笑地道:“本殿下也姓李,都没认亲呢,如何轮得到你?首先,你的容貌就不过关。”

李谷最多算中人之资,店主可是超级颜控,哪可能理他?

“就是就是!”

小李东阳吃完炸鸡,溜溜哒哒地把盘子送回来:“我也姓李,我都没说呢!”

他眼珠一转,聚焦在李谷身上,眸子里忽然流露出一抹大大的狡黠。

随即背起手,故作老成地说:“李惟珍,你作为未来的后周宰相,有资格给我当小弟。也罢,我不嫌弃你,择日不如撞日,我们今天就结拜吧!”

李谷:“……”

嗨,哪来的熊孩子!!

他黑了脸,直接拎着后领把小幼崽提了起来,作势要打屁股。

“再举高一点!”

小幼崽还以为他在和自己玩,拍手叫好。

“店主,我失陪一下”,李谷唇角微扬,把小幼崽夹在腋下,准备找个无人僻静处,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

李殷殷赶紧提醒他注意分寸:“这是明景帝给未来社稷选定的肱骨之臣,你可不能把人教训傻了。”

“知道了”,李谷露出了一个大魔王的笑容。

小幼崽狠狠打了个哆嗦,尖叫道:“快放我下来!救命啊,有人欺负小孩了!陛下!云英殿下!于少保救命啊!”

“你叫啊,他们都不在,叫破喉咙也没有人来救你!”

李谷径直把小幼崽提溜走了。

凑巧的很,此时,李殷殷打开手机,居然就收到了朱祁钰的消息:

【您的好友明景帝给您分享了一个视频:世伯威武. mp4】

后面还附着几条信息。

大意是,世伯制定了一个收拾孙太后与朱祁镇的计划,需要这般行事,还请店主帮忙配合一下。

李殷殷正想着景帝哪来的「世伯」,点开一看,一口雪泡缩脾饮直接喷了出来。

好家伙,萧赜真是个天才啊,竟然跑去景泰朝哭坟了!

就算她见多识广,也压根没见过这场面!

不行,这个热闹她非凑不可!

……

大明景泰位面。

当南齐的事情告一段落,萧鸾等人全部伏诛之后。

朱祁钰便带着萧子良一行人一起回到了本朝,提前做些准备。

大家从不同时空来到大明,齐聚一堂,各自的身份也非同一般。

准备去哪些地方观光,看怎样的景色,安排什么人接待,这些都得做好规划。

整个紫禁城上下都被调动了起来,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然而,这样一来,却是碍到了一个人的眼。

这个人就是孙太后。

孙太后可不信什么「真仙降世」的传闻,还以为是朱祁钰为了巩固地位,搞出来的噱头。

前段时间,太子朱见济刚死,没准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因此生出二心,特意搞了这一茬!

更让孙太后难受的是,大明许多好东西都被拿出来招待客人,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却生活依然困苦,什么也没得到!

她爱子心切,立即叫人召朱祁钰入宫,准备训斥一番。

趁机让他解了好大儿的禁锢,最好能出来自由活动。

理由都想好了:你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么客气,怎么可以对你的兄长如此无情!

朱祁钰自打看完命运剧本,对这位名义上的嫡母正满心腻歪,毫不理会。

这一日,孙太后忍无可忍,终于将心一横,使出了杀手锏——

到太庙去哭先帝!

这也算是她的老本行了,每逢不顺心如意,就去哭朱瞻基的牌位,逼迫朱祁钰退让。

一个「孝」字大过天去,贵为帝王又如何,由不得他不听。

太后銮架一动,听闻动静的百官便已陆续赶来,追在后面,连声道:“太后不可!”

闹的动静越大,越符合孙太后的期盼。

她特意吩咐人慢吞吞地行车,等到了太庙前,几乎文武百官全在此处了。

出了这么大的事,朱祁钰也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萧子良见他行色匆匆,少不得要问明缘由。

萧赜亦在旁听着。

听完朱祁钰列举完孙太后的种种「光辉事迹」,他面沉如水,忽然冷笑一声:“如此行径,也配为一国之母?”

苍天好生无眼!

他夫人裴惠昭,德音永念,芳铭彤管,才干与为人皆很完美,却早逝在太子妃之时,只能追尊为皇后。

孙太后和裴夫人一比,不啻云泥之别。

这么一号小人,竟然也能窃据高位,荣宠无限,一路升到太后位置,让裴夫人情何以堪?

朱祁钰很是无奈:“太后每次都是这一招,虽然老套,但好用。大明素来讲究孝悌,朕也不便当面拂她的意。”

萧赜眉头大皱。

他一贯护短如命,孙太后欺负他儿子的朋友,和欺负他儿子有甚么区别。

非得治治这厮不可!

他心念如电转,已经有了一个想法,抬手拍了拍朱祁钰的肩,神色温和地说:“小钰,朕有一计,可除二贼。”

他压低声音,说了自己的计划。

朱祁钰听得满脸震惊,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啊这,世伯,这能行吗……”

“放心吧”,萧赜却信心十足,“这天底下就没有朕收拾不了的人!”

他扭头一看,见谢脁满脸好奇地朝这边张望,当即挥挥手,把小月亮赶走。

未成年人不宜见到接下来的场面!

远远地,孙太后见到一行人到来,立即精神一振,叫开太庙之门,摆好阵势。

正准备扯着嗓子,喊出那一声:“先帝,你走得好惨呐!留下我们孤儿寡母,受尽欺负——”

这一招,在过去,曾经百试百灵。

不料今日,她的哭腔还没挤出来,旁边,就传来了一道情真意切的呼唤:

“弟兄!瞻基,我苦命的弟兄,你走得好惨呐!”

声音之响亮,时机之巧妙,语气之一波三折。

正好把孙太后的这一声完完整整卡了回去,堵在嗓子眼,一张脸更是憋得通红。

好半天,她总算缓过神来,不由大怒。

大胆!

是何人在此大放厥词,攀附先帝!

她一回头,却瞠目结舌地看见,萧赜长驱而入,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来。

他面露悲恸之色,径直伸出手,在朱瞻基牌位的上方,饱含深情地拍了拍,一面痛呼道:“呜呼吾弟,英年早逝,朕心实痛,哀哉哀哉!”

孙太后爆发出一声尖叫:“快来人,拿下这个狂徒!”

“吾弟!”

萧赜比她叫得更大声,完全盖过了她的声音。

他看似对着牌位自言自语,实则,全是说给文武百官听。

“为兄乃齐天子萧赜。小钰既然认朕为世伯,那瞻基你——便是朕异父异母、素未谋面的亲弟弟了,大家都是一家人!”

百官一听,果然踌躇地顿住了脚步。

哦,是先皇的世兄啊。

那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我们管不了。

紧接着,萧赜又是一通激情发挥:“吾弟这一生,命真的好苦啊!”

“天不假年,未介不惑而崩殂。于外,则大业未成,留下偌大江山,安南之地金瓯待复;于内,则小钰彼时年方七岁,尚不及承欢膝下,陶乐天伦!”

“兄长终是迟来一步,与汝缘悭一面,未曾见上最后一眼!”

“每每念之,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萧赜说到动情处,抹了抹眼泪。

随后竟然用力一拔,硬生生把嵌在太庙台子上的朱瞻基牌位给拔了出来,紧抱在怀中!

呵,不就是哭太庙吗,搞得谁不会似的!

他今天就要挟牌位以令弟妹,先哭为敬,让孙太后无庙可哭!

萧赜:用魔法打败魔法. jpg

下章入V,准备搞个抽奖,点击就看搞事对轰现场~

太庙现场为何男默女泪,孙太后为何被气吐血,猪祁镇为何惨遭毒打,一切只因……

————分割线————

看看预收:

《[综]在武侠世界当千古一帝》

嬴政/李世民/苻坚/刘裕/刘彻/朱元璋穿成武侠世界中的背景板皇帝,本色出演千古一帝

嬴政穿成万历,开局月明之夜,紫禁之巅:放肆,区区江湖之人,胆敢以武犯禁踏上太和殿顶,统统抓到边关去支援戚继光攻打建奴!

叶城主,卿本佳人,一身才华莫要浪费了,速领一支舰队从南海飞仙岛出发驶向欧洲,大航海时代从此开启!

《重建大汉当女帝》

穿到五胡乱华时期,扫平胡虏,四造大汉

————分割线————

本章讲了李谷和韩熙载。

感觉所有史料读下来,李谷真的是特别厉害特别全能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知名度这么低,可能是因为没进《五代史》,而是误打误撞进了《宋史》的缘故吧,每次提到五代人物的时候,老容易漏掉他。

他的传记也被拆得七零八落,漏了很多信息,要对比新旧五代史的资料,才能看出他一生的脉络。

看完之后就觉得,李谷这一生真是惨,他和韩熙载二人的命运,是两种全然不同的遗憾。

韩是此生未遇明主,宝珠蒙尘,长剑空蠹,总让人设想一旦能有个平台给他大展身手,会活出怎样精彩的一生。李则是已经尽了全力,在每一方面都做到了最好,但最后仍旧困于造化命运,终不可得。

有时候会感叹,一个国家真的冥冥中自有命数。柴荣、李谷、王朴三个人的去世时间间隔,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一年之前,大周还曾肃清南北,气吞万里如虎,仿佛一统天下已经在望。一年之后,君臣俱亡,一切面目全非,已经城头变换大王旗,成了赵宋的江山。

李谷死的同一时间,李重进作为大周最后的孤臣,起兵反宋,不久兵败**。史书中,属于大周的这一个篇章,彻底结束了,如此仓惶又惊鸿一瞥,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天命不在周。

多少星火都被掐灭于乱世中,唉。

——————分割线———————

涉及到的史料较多,用角标会比较混乱,所以,就在这里简单贴一下:

《李谷列传》中的李谷与韩熙载话别的场景记载:“与韩熙载善,熙载将南渡,密告谷曰:“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谷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谷后果如其言。”

《新五代史》的记载是这样的:“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还有一个更详细的记载:李丞相谷与韩熙载少同砚席,分携结约于河梁,曰:“各以才命选其主。”广顺中,谷仕周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熙载事江南李先主为光政殿学士承旨。二公书问不绝……后果作相,亲征江南,赖熙载卒已数岁。

《李谷列传》:

李谷早年抗契丹:“会契丹主发使至州,谷禽斩之,密送款于汉祖(刘知远),潜遣河朔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议北旋。“

李谷安阳之战,因告密者出卖,被活捉:“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谷自郡候契丹,遂见获。“

在契丹:”契丹主先设刑具,谓之曰……自后凡诘谷者六次,谷词不屈。契丹主病,且曰……谷气色不挠,卒宽之。”

辅佐柴荣清除弊政:“禁牛革法甚峻,犯者抵死。谷乃校每岁用革之数,凡田十顷岁出一革,馀听民私用。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

生民给李谷立祠:“是岁,淮阳吏民数千诣阙请立生祠,许之,谷恳让得止。”

征伐北汉给柴荣当先锋:”世宗将趋太原,命谷先调兵食,又代符彦卿判太原行府事。”

力主南征:”师老无功,时请罢兵为便,谷手疏请亲征,有必胜之利者三,世宗大悦,用其策。“

南征先锋:”谷领兵自正阳渡淮……败吴军数千于来远,又破千馀人于山口镇,进攻上窑,又败千馀众……长围寿春。“

修河堤:“是岁,河大决齐、郓,发十数州丁壮塞之,命谷领护,刻期就功。“

修国史:“师还,进位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以病归朝:“是秋,诏归阙,得风痹疾,告满百日,累表请致仕,优诏不允。每军国大事,(柴荣)令中使就第问之。“

选择王朴作为继任者:“世宗还,谷扶疾见便殿,诏令不拜,命坐御坐侧。以抱疾既久,请辞相位。”“秋八月乙亥,李谷罢,王朴为枢密使。”

李谷之死:“周恭帝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赵国公。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侍中……既而筠叛,谷忧恚而终。“

奉周正朔、死前遗书记「显德七年」、不称「建隆元年」的记载,见李谷的神道碑。

韩熙载相关:

《南唐书》说他长得很好看,性情高傲:“韩熙载事江南三主,时谓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

“熙载才高气逸,无所卑屈,举朝未尝拜一人……喜提奖后进,每见一文可采者,辄自缮写,仍为播之声名,善谭论,听者忘倦,审音能舞,分书及画名重当时,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风流佳话:“事江南三主,时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

力主北伐但无人理睬:“唐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韩熙载上疏,以为:“陛下恢复祖业,今也其时。若虏主北归,中原有主,则未易图也。”时方连兵福州,未暇北顾。唐人皆以为恨,唐主亦悔之。 ”

死后赠宰相,葬谢安墓旁:“后主屡欲相之,但患其疏简。既卒,愈痛之,谓近臣曰:“吾讫不得相熙载,今将赠以平章事,有此典故否?”或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乃援此制,谥文靖。主遣人选葬陇,曰:“惟须山峰秀绝,灵仙胜境,或与古贤丘表相近,使为泉台雅游。”果选得梅鼎岗谢安墓侧。命集贤殿学士徐锴集遗文,藏之书殿。“

一首后世悼念他的诗,把他和坟头的老邻居谢安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觉得很好:

“避难军门杖策干,嵩山旧隐路漫漫。早年北伐雄心在,老去南朝相业难。夫子文章原典雅,才人酒色亦辛酸。分明棋墅东山意,埋骨端应傍谢安。”

分明棋墅东山意,唉,每一个字读来都令人叹息啊。

号外补充一条:

刘知远认契丹皇帝当爹,见《新五代史》卷十·汉本纪第十:四年,契丹犯京师,出帝北迁,王(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奉表契丹,耶律德光呼之为儿(划重点),赐以木拐一……

老刘头,你曾经也是个体面人,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来(咆哮)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 19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