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未央赋 > 第29章 遗书

未央赋 第29章 遗书

作者:石门之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1 00:19:10 来源:文学城

帐幔的缝隙透进来微光,外面的天已经亮透,我转头见到一张清俊的脸躺在我的枕边,他合着眼睛还在安睡。

他似是感觉到我已经醒了,转身揽我入怀,眼睛依旧没有睁开,仿佛还是很困倦。

“陛下今日无需‘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我用手指摸了摸他新生的胡茬。

他一把抓住了我的手,眼睛没张开,但嘴角却上扬了起来。

我又问道:“陛下能带我去天禄阁吗?”

他终于倦怠地睁开了眼睛:“你想去哪里做什么?”

“必然是去看看那里的藏书,是你自己告诉我的,那里有万卷书。”

他笑了笑,困意也似乎消了:“怎么,你想当博士弟子?”

我反问道:“那你能让我入太学?”

“太学生都是择优而入,一需考察经文背诵,二则考察议题论说,何况你为女子——”

“女子又如何?古时圣人君子可曾言,女子不得受教?”

他哑然失笑,望着我道:“君子有言:学不分男女。”

我闻言怔了,脸上飞起了红云,又听他在我耳边笑道:“朕倒是要问问,这是哪一位君子之言?”

我低声道:“是我自己所言。可是,陛下怎知?”

“若是不知,岂不是有负君子之意?”他笑着起了身,伸开双手,对我说,“为朕更衣吧。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第二次踏上天禄阁的石阶,我的心情有着难以名状的紧张,不由地往前走快了两步,想抓住他的手。他的手指触碰到了我的手,作为回应,把我的手温柔地裹在了他的手掌中。

还是那两位侍卫守在两侧的门口,这次没有阻拦,只是跪地叩首,大气不敢出。

他牵着我的手走入了殿内,只见这里整理地排列着几十张书案,每一个书案之上都垒着半人高的竹简,竹简之后可以看到一个一个伏案工作的脑袋,有的一头青丝,有的已经两鬓斑白,每个人都神情肃然,沉浸在书中,或拿着毛笔圈圈点点,或举着书卷低声自语。空气中弥漫着墨香。

阳光从窗棂中射进来,书卷与笔尖扬起的轻尘在这白光里起舞。

一个看似将近不惑之年的男子应声迈着方步迎了出来,头上戴着进贤冠,唇上的八字须和下颌上的山羊胡梳得一丝不苟。

“陛下万安,臣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

余者听见声音,也从书里抬起头来,跪在地上叩首。

“刘卿请起。”

这位刘卿起身之时,低垂的眸光落在我与陛下牵着的双手上,很明显地蹙了眉,随即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陛下,天禄阁乃藏书圣地,是学士撰书编校之地,后宫女眷入此殿阁,怕是不合礼制。”

“规矩皆为人定。”陛下笑着同这位刘卿解释,我听见这话,心照不宣地朝他粲然一笑,“这是赵婕妤,亦好诗书,朕今日带她来此处看看藏书而已。”

“陛下当效法齐桓楚庄,后宫妃嫔,如卫姬、樊姬,贤而有德,非礼不言,非礼不动。宠而有节,不逾礼制,方成其大业。”他边说,边躬身行了长揖。

“刘卿所言,朕记下了。”陛下笑得有些尴尬,他松开了我的手,转而上前扶了扶正在拱手行揖礼的男子,话锋一转:“卿不必多礼,汝同众人勘校古籍,夜以继日,实在辛苦,修书有成,乃千古伟业,乃朕与国之大幸。”

那人听闻此言,眉头微展,仿佛因这般体恤而感动,而忘了刚才的劝谏之言:

“此,亦是老臣之幸。陛下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更以修书为德,此社稷之福祉。陛下识老臣于微时,继委臣以大业,臣感激涕零,难以言表。只愿遣此一身为大汉,为陛下,修书立德,至死方休。”

二人宛如千里马与伯乐互诉衷肠,相互奉承了一番,终于分开了彼此。殿内又恢复了方才寂静肃穆的模样,男子回到了他的书案前,挺直了背,仿佛年少的精力和斗志重新注入了这副不再年轻的身体之中。

甫一转身离开此处,我便轻声问道:“方才陛下称的这位刘卿是谁?”

“那是阳城候之子,光禄大夫刘子政。”

我对这个名字极为陌生,大概又是一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籍籍无名之人。

“他曾因上疏谏言,弹劾宦官外戚,被孝宣皇帝作罪下狱,贬为庶人,闲居十余年,但却是百年一遇的有才之士,不仅通诗、书、六艺、诸子,数术、方技,亦是无所不究。朕不忍心这样的才华埋没于世间,故而重新用了他,改名为向。其子刘子骏亦是能人,现随其父同在天禄阁,为校理秘书,方才右首第三位便是。”

改名为——向。我不由地惊叹了一声:“原来此人就是刘向!”

他讶然望向我:“你知道?”

“我,我原听说过此人才名。”不仅如此,我还知道他将在这个天禄阁编纂出说苑、战国策、山海经、楚辞等作品,并且在这里写出列女传,这可谓后世女德标准的先驱。

我轻叹道:“陛下真是惜才,知人善任。不过,此人言语似对妇人颇有偏见。”

他轻轻笑了笑:“他虽迂腐,但是为直臣。朕并非忠奸不分之人。荀子曰: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他方才之言,朕不会放心上,你亦不用对此挂心。”

我点了点头:“齐桓公尊王攘夷,楚庄王一鸣惊人,终究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手腕,而非后宫妇人一朝一夕苦心劝诫所能成就的,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也只是因为他们厚积薄发,时机成熟,伺机而动而已。若是政治无能,后宫里再多卫姬樊姬也无济于事。不然,都把谏官收入后宫之中便好了,这样人人皆能成明主,成大业。”

“那谁还敢踏入后宫一步?后宫里若皆是唾沫横飞、蹬鼻子上脸的谏官,朕恐怕日日噩梦,所谓大业,不成也罢。”他笑着接过了我的话。

我也一扫刚才被人无端指责的不悦,噗嗤笑了出来。

随着他往前走,沿着木质的阶梯拾级而上,每往上走一步,藏书阁便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展现出一分真颜。

一列一列望不到头的书架上,千卷万卷的竹简排列有序,像是一座座厚重的书山。

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之初承秦制,同时也承继了秦朝的挟书律,直到惠帝时期才废除。百家争鸣的思想珍宝付之一炬,多少珍贵书籍散佚无踪,汉武帝令丞相广开献书之路,而当今陛下又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一代代的努力,于是才有了我眼前这样一个高山巍巍般的藏书圣殿。

越是与这位帝王接触,越觉得史书之偏颇。

“我只希望什么时候在你心里,我不是酒色之徒,不是无道之君。我也能有什么让你称道之处。”他对我说的话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那真的是一个梦吗?

还有那一句“你想让我成为一个明君,你便看着我成为一个明君”,真的能做到吗?

我从面前的书架上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一卷书,陈墨的香气与陈年的霉味一同钻进鼻孔。竹简已然古旧,竹子的原色已经淡退了不少,反让墨痕更加突出。上面字迹却让我难以辨认,并非小篆,也非更接近于甲骨文的大篆,而是头粗尾细,形如蝌蚪,笔划微颤。

我一遍一遍看着,一字一字看过去,像是欣赏着上古画卷,越看越觉得浑然不解,甚是奇特。

“这是什么?”

陛下的目光略略在书卷上停留了一会儿,抬眸与我说:“这是……古文。”

听古人说出“古文”二字,我有几分惊讶。小篆与隶书之于我,已经是老而又老的文字。

“古文?有多古老?”我不禁问道。

“此乃秦以前的文字,也许始于周代,如今已经罕见。按此处的分类,这应当是尚书。世人皆以为古之尚书已经亡佚,直到此书重现于孔子旧宅。如今刘子政父子勘校书籍,以期召有才之士能破此古书。”

他顿了顿,又说:“刚刚看你读这书卷如痴如醉,以为朕的后宫里又要多一位才女,且是百年不遇之才。”

“我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哲学,都是虎头蛇尾,浅尝辄止,更无良师指引,一知半解,从未钻研,不成体系,按照你们的标准,我这算是——最多算是,大略识得几个字罢了。可如今,连几个字都不认识。”我放下书卷,自嘲道。

他忍不住笑道:“只是认识几个字罢了,这些字可曾认识?”他指了指一旁的书卷,上面的文字皆是篆体。

原是他早知我并不识得篆体,才在写诗之时改用了隶书。心里刚升起一丝感动,又听见他笑得不能自持:“方才只是随口玩笑一句,你当真以为朕在夸你?”

我满脸绯红,又羞又恼地拿起手里的书卷欲往他身上拍去,他侧身躲开了:“你今日倒是与寻常不同,为何如此谦虚?”

“那是因为……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用手指了指旁边书架上几卷书,竹简的侧面标着一个“易”字,这个篆体字我认识,此书应当是周易。

“书籍越多,显得我越浅薄。正如,所知之事越多,便越觉得自己渺小。不过是天地一蜉蝣,沧海中一粟。天行其道,可能因一蜉蝣而改变分毫?”我怅然道。

“你可是知晓天机之人啊,怎会渺小?”他半开玩笑地说。

我想起了那日对测字先生的驳斥之言,便嗔怪道:“陛下此言,可又是在讥我?即使真知晓天机,若是无力改变,知有何益?反而平白添愁罢了。”

“朕非讥你。”他却敛了笑意,看着我的眼睛,正色道,“只是好奇,尝言,只信人定胜天的女子去哪里了?”

我怔怔地不知如何作答,只听他又缓缓道: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以此尚能涉川渡险。怀以敬畏之心,慎终如始,何愁前方险阻,不可成事?”

“陛下之教,我记下了。”我朝他感激一笑,行福道。

他笑着说:“此乃圣贤之教。你若有心读书,朕便帮你寻一些书卷。吾等在这里多时,恐怕耽误了秘书郎的勘校。不如一会儿随朕去用了饔食,再行念书。可好?”

话音未落,他伸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别饿着肚子,影响了记诵。”

遗书:指散佚之书。《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9章 遗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