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挺有希望 > 第77章 找茬来了?

挺有希望 第77章 找茬来了?

作者:罗妮宁宁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7-03 10:44:42 来源:文学城

挺有希望:77 找茬来了?

老人严肃的看着吴挺,自信满满的说:“你如此大肆鼓励这天山院这样的学府,教给这些农民,匠人读书认字。还让我们读书人,给这些粗人当先生。不是有辱斯文是什么?这些来你们这里的读书人也是没有脊梁的,读书人的风骨都那里去了?”

吴挺被老人说的一愣一愣的,吴聪听着也觉得有道理。

“风骨是啥?” 苏小小听的糊里糊涂的。

孙均尴尬的咳嗽一下,自己本就是粗人,人家读书人说的道理,就算听不太懂,但是也不好这么直白的问出来。结果自己这媳妇,真是,真是不拘小节。

“李程希,你知道吗?” 苏小小不死心。直接转头问李程希。

李程希皱皱眉头,看着苏小小说:“不太知道,爱迪给我的翻译,就是风指风度,风采,是外在的言行举止,骨,指的是骨气,气节,是内在体现道德品质。这老人家嘴里的读书人的风骨,估计就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比如城破了,不是拿着刀子去拼命,而是先把老婆孩子勒死,然后自己勇敢的跳下水井,这个叫什么城破殉国。应该这是最符合,他说的风骨。”

李程希的声音不大,但是因为大家都很安静,居然每个人都挺的清清楚楚的。

尤其最后一段,先把老婆孩子勒死,然后自己跳水井的文人风骨。

老人老脸一红,不对吗?这是多么值得称赞的行为,只有君子才有此作为,为国殉节。怎么从这女子嘴里说出来,竟然如此不堪?

“他们如此,如此不畏死。为啥不去拼死一搏?杀一个够本,砍两个还赚一个。” 苏小小惊讶的瞪着大眼睛,捂着嘴。

“嗯,听说,一个官员家里几百口,房梁都挂满,连后面跳井的,都没死,因为井满了。” 李程希认真的解释。

“噗呲。一声,吴聪没憋住,直接笑出声了。结果大家都看过,吓得吴聪,立马把笑憋回去了。

“你这刁妇,如此巧言令色的侮辱我读书人的为国殉节。是何居心?等我回到京师,一定好好和官家参奏。” 老人气的已经瑟瑟发抖了。

李程希转头看这个有着雅致别号的老人,认真的问:“老人家,你猜那些殉国的读书人最后一刻在想什么呢?”、

“啊!” 老人愣住了,这个问题,自己没有想过,想什么?谁知道他们想什么,对于老人来说,这些人不过是折子里的一个名字,一段话,比如城破,侍郎周伟一家52口自杀,殉国守节。

“没人知道,对吗?” 李程希认真的说。

“没人知道,这些读书人的最后时刻,是为自己的忠君爱国而感动,还是为自己作为文官,死命上书,搞死那些要保家卫国的武将而后悔?还是他们在怀念当初的意气风发的十年寒窗,终于一朝金榜题名的激动。终于可以在这个世道到展身手了。

但是,但是这个乱世,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屠刀面前,之乎者也似乎没啥用。有人听吗?手起刀落之后,就是身首异处。礼仪道德之后,换来的是妻女衣衫不整的折辱而亡。” 李程希决定开诚布公的好好和这读书老人白扯白扯。

老人面色凝重,他以为,李程希会恼羞成怒,会娇羞,会恼怒,会拂袖而去,没有想到是,人家居然长篇大论。

“你所谓的文人风骨,看似殉国忠义,不过是及逃避乱世的一种方法。还能在死后,给自己搏一个好名声。但是这种方法,就算死再多的人,挂满房梁,填满水井。尸山血海,漫天冤魂。都无法创造出一个太平的世道。”

“哼,那你说,如何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动嘴皮子的人,老夫见多了。侃侃而谈,老夫,不比小娘子逊色。” 老人冷哼一声,一脸不屑,说大话谁不会?

“太平盛世?要想要太平,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重视军队,国防才是真正外交的后盾。工业进步,粮食无忧,才能大力发展社会。尊严,只是在剑锋之上。道理,只有在火炮的射程范围内,才有人和你讲。” 苏小小这次直接给老人讲。

( 苏小小的这段话,借用: 艾跃进教授的几句话)

幽溪先生张孝忠沉默了。如今朝堂之上的文官,一个个,都要求和谈,都要求官家以德,以仁治国。武将们就算想打,想杀的。但是他们的嘴皮子哪里说得过言官。每次大殿之上,纷纷落败。

“老朽受教了。不知道,小娘子师从何人?可否告知尊师大名?” 张孝忠

“国家有如此能人义士。真应该出世辅佐官家,重现翰汤之雄风。” 张孝忠心里这么感慨,直接说出来。

“翰汤之盛世雄风?是啥?” 苏小小问道。

幽溪老人很无奈,这两个女,看似学富五车,但是有时候,又憨傻的似乡野村妇一般。但是,这两个小女娘,一张嘴说出来的东西,到是有意思的很。张孝忠摇摇头,还是张嘴给李程希和苏小小解释一二。

“那大瀚王朝的文帝之治,史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灌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盈积露于外,之**而不可使用。” 老人慢慢背诵着史料,脸上是向往的光彩。吴挺和孙均听得连连点头。连吴聪就忍不住,拍着茶几叫好。

“这咋和周老师说的不一样呢?” 苏小小转头问李程希。

“他们为啥觉得超量发行货币,觉得是件好事呢?那时候好像汉朝随便铸造钱币,连小藩王都可以铸造钱币。目的就是为了换取老百姓手里的财富。这种独断的货币发行权,造成的通货膨胀。史记平淮书记载,大瀚有一个年代,当时的物价,一旦米要万钱才能买的到。你想想是什么概念。秦朝末年,那么混乱的军混战,抢咸阳,一旦米才买十几钱。这和后世的津巴国一百万买一卷擦屁股纸是一个道理。” 李程希也不理解,转头和苏小小探讨。、

吴挺听得明白,张嘴说道:“这就是你要求收购的粮食,不能太低,要给农民足够的补助。但是,粮食价格一定要压的非常稳定。也不能过度的挖掘银矿,铸银锭。”

“对,就算粮食丰收,也不能谷贱伤农。要发出去补贴,让农民狠狠的赚一笔,否则,谁种粮食。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开发成其他的产品,提高价值,比如做成干面条,卖给外面的军队当军粮,价格可比小麦高多了。尤其如今,曼娘解决的如何分辨小麦和毒麦的问题。我们西陲的面粉,干面条,非常受欢迎。沈家的买办们都非常满意。” 李程希点点头。

吃饭问题,吃饱问题,终于在去年得到了解决。下面就要解决工业,提高生产力,养殖业。没有粮食,养殖业根本发展不起来。人都吃不饱,你那啥喂猪?

张孝忠听的明白,他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听到关键之处。没有插嘴批评,没有出言讽刺。老人家就是这样静静的听着吴挺和李程希的对话。他心里虽然不是100%的赞成,但是细细想想,这女人说的竟然都是道理。

“那大汤王朝的盛世长安呢?” 张孝忠这次是提问了,他可不想,在引经据典,然后被啪啪打脸。

“那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的嘴里的大汤王朝真的兵强马壮。请问那个叛军的胡安是有多脑残,才会发动安天之乱?肯定是他和他的手下一路从河北到长安,看到不是太平盛世,而是饿殍满地,赤地千里。然后长安里,花团锦簇,如梦如幻的大家都活在梦了。他觉得,有发动叛乱的机会和条件。所以他们才敢起兵,挑战那个帝国。”

李程希没有去过那个大家嘴里的王朝,石头在那里,但是他去的时候,已经是叛乱开始。石头和他的唐莉莉,携手御敌,积香寺一战成名。石头后面开战役总结会,有和大家分析。所以,李程希记住很多。

张孝忠已经完全忘记了眼前的是两个女人。他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大家呼朋唤友,饮酒作诗。兴致起来开始讨论治国安邦。那少年郎的雄心壮志,那治国安邦的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吴璘将军收流民,开荒地。就是不要造成饿殍遍地,赤地千里的惨状。我说为啥,川蜀之地,最近叛军几乎没有,流民也不怎么闹事。” 孙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是的,都吃饱了,老婆孩子饿不死。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和叛军干那打家劫舍的事” 吴挺点点头。这也是李程希多次和他讲,必须要把流民留下来,否则,叛军,土匪,就有取之不竭的兵源。

“老人家,我们教给工匠,和农民识字,是因为,我们要整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把有用,高效的技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佩服文人的风骨,但是我也不鄙视匠人的匠心。你们用笔,捍卫者道德,你们用道德,约束着高高在上皇权。那些匠人也一样,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出产粮食,供养百姓,大夫,君王,士兵。” 李程希看着幽溪老人张孝忠,认真的说道。

“而且,这天山院,这里本来就是农工学院,不太符合您的身份。7天后,我们远山书院,要开诗词讲解论坛,欢迎您来参加。估计,您会非常喜欢。听吴聪说,您也是诗词大家。” 李程希笑眯眯的邀请。

俗话说,伸手不大笑脸人。张孝忠被李程希的大帽子扣的舒服极了。那里还会生她的气。尤其古代知识分子,最尊重的就是读书人。几番较量下来。张孝忠已经把李程希和苏小小规划到了高级知识分子的行列,自然刮目相看。

古人,向来以诗会友。能参加诗词会,这是很荣幸的事情。张孝忠自然很是开心。

“那里,那里,小娘子,过奖了。那里是大家,完全是世人谬赞。” 张孝忠哈哈哈的大笑。

“吴聪,你带着幽溪先生下去休息。可以安排在云山书院的宿舍那里,晚上,我们给幽溪老先生接风。” 吴挺转头和四弟吴聪安排。

那张孝忠心满意足的带着孙女离开了。启程去了涪陵城外的云山书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