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听说我爹是奸臣 > 第22章 第 22 章

听说我爹是奸臣 第22章 第 22 章

作者:王廿七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1 10:35:17 来源:文学城

乡试高中,毕竟是值得欢庆的事,陈琰这几日不动笔墨,要么在内宅休息,闲了翻翻书,要么去赴文会、访亲友,给他的恩师写书信。

平安这段时间也很辛苦,天气又一天天转凉,每天都赖在床上不想起。

这天阿蛮硬是将他拽起来的,说外头有热闹看,族里的闲人都去了。

南陈家闲人多,尽数围在小桥南端,阿蛮拖着平安和小福芦挤进去,原来是县衙便差人在桥头立起一座大牌坊,崭新崭新的,与北陈家的牌坊相对。

牌坊建成,县衙官员站在高高的梯子上,将匾额上遮盖的红绸揭开,鞭炮锣鼓喧天,龙狮齐舞,围观者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牌坊有四柱三门,“解元”二字铁画银钩,脊沿飞到天上去,别提多气派了!

此后数日,南陈家的族人走路都是昂着头的,北陈家是出过几位举人,也出过一个进士,那又怎样,没出过解元吧?那可是全省头名,魁星下凡也不过如此。

直到有人昂头不看路,脚底打滑摔了个鼻青脸肿弄,这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人间悲喜不相通,平安托腮坐在桥头的石阶上,举头仰望那座解元牌坊思考人生。

书中记载,老爹是乡试第六名亚魁,会试第十三名贡士,殿试第二十五名进士。

这样的成绩已经十分瞩目了,谁知老爹在他几次三番干扰之下,竟然考上了解元。

乡试解元是什么概念?后世的省文理科高考状元一年出两个,乡试解元三年才出一个。

老爹的科举大业,终于在他坚持不懈的阻拦之下变得更成功了。

仁字房三堂叔爷家的二儿子路过小桥,见他绷着一张小脸,就问:“安哥儿,大喜的日子叹什么气呀?”

“哎,”平安叹息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吓!安哥儿还会背诗呢!不愧是解元公的儿子!神童!”

平安的小心脏又被扎了一刀。

这家伙嗓门大,很快便吸引了过路族人的目光,人们围上来,争先恐后的逗弄平安:“安哥儿还会什么诗,多背几首来听听?”

“《三百千》肯定都会背了,你爹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开始读《四书》了。”

“《四书》算个逑,阿琰这岁数都能作诗了,安哥儿也作一首罢,与你爹的名字一同刻在这牌坊上。”

“干嘛刻在一块儿啊,安哥儿将来要单独立一座解元牌坊,不,状元牌坊!是不是啊安哥儿?”

众人越说越离谱,平安朝他们咧嘴笑笑,忽然指着桥头一颗百年银杏树:“树上有一头猪!”

人们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平安仗着身量小,抱着脑袋拨开人群,一溜烟地逃跑了。

一气儿跑回家,冲进二门,一头撞在娘亲身上,险些将林月白撞了个趔趄。

陈琰从身后托了妻子一把,就见儿子跑的满头大汗,朝他身后看看,除了阿吉跟着跑来,也没有什么在追他。

“慌慌张张的,出什么事了?”

“爹,我明白了!”他气喘吁吁地扶着膝盖说,“以后出门……我一定装作不识字。”

陈琰一怔,随即笑道:“明白就好。”

林月白一头雾水:“爷俩又在打什么哑谜?”

陈琰道:“我在教他做人的智慧。”

平安抱着曹妈妈端来的水杯,咚咚咚灌下几口水压惊,这才喘过一口气来,对娘亲道:“是大智慧,很大很大的智慧。”

回到前院,银杏叶已经落了满院,满地金黄。

平安提着小篮子,到处捡银杏果。

阿祥拿出个红泥小炭炉,点好了碳。

等水开的功夫,林月白在石桌前坐下来,听陈琰讲述往事:“你大抵不知道我在拜师之前,过得是什么日子。”

陈琰告诉她,陈家虽家境殷实,她的公婆却并不是高瞻远瞩之人,尤其在读书科举一道。

陈琰自开蒙以来,真可谓寒暑不分,昼夜不辍,每年只有正旦、端午、中秋等几个大节不动笔墨,四书五经带注解钻研的烂熟于胸,十四岁下场参加县试,一举夺得案首,成了人人称羡的神童。

父母引以为傲,族人殷切期望,可他从小到大,连糖都不许吃一颗,只因为母亲不知从何处听到了“吃糖会让脑子变笨”的说法。

十五岁那年,陈琰参加府试,当时的知府沈廷鹤一眼便看出,长期的揠苗助长过度消耗了陈琰的慧黠。

十四五岁的少年人,学识受到限制,笔下尽是匠气,长此以往,定是一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

出于一片惜才之心,沈庭鹤决定将陈琰收入门墙。

陈琰拜师之后,沈廷鹤并不急于让他参加院试,而是压了他三年。这三年里,沈廷鹤带着他便读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律法国策乃至各类官府文移,带他参与府衙庶务,誊写文卷,带他外出办差,开拓眼界,自那之后,他的文章不再浮于表面,而变得更加稳重朴实、立意独到、书理缜密。

十八岁参加院试,果然一举夺得案首。

此后沈廷鹤又压了他几年,让他继续潜下心,专攻历科考试的程文范墨,以提升应试水平。

结果显而易见,乡试也一举夺魁。

对陈琰来说,恩师是命中的贵人,否则他在院试之后,多半会再无寸进,终其一生都只是个白衣秀才。

平安才四岁,尚未开蒙,已经认得许多字,还时常冒出惊人之语,一旦被打上“神童”的烙印,只怕又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还是那句话,启蒙重在“启”,蒙养重在“养”,揠苗助长的庄稼全无灵气,只等枯死。

更何况,是不是神童有什么关系?他希望平安慢慢的长大,哪怕做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也好过做一匹望鞭影而行的马,每日发足奔跑,却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

“爹,娘!”平安从远处跑来,将两片大而完整的银杏叶送给他们。

“真好看。”林月白。

“娘,你看它像什么?”平安问。

林月白道:“像一把小扇子,黄色的蝴蝶,金鱼的尾巴,仙子的衣衫。”

小娃娃笑声动听,在天井上方回荡。

林月白对陈琰道:“只待有一天,你致仕了,我们就买个小院子,桑葚紫了,就打桑葚,石榴红了,就摘石榴,银杏叶落满院子,就沏一壶茶,说说闲话。”

“我呢我呢?”平安跳过来问。

“你?你成婚生子,生一个小平安,每天忙着跟他斗法。”林月白道。

陈琰都忍不住笑了,想想就觉得很解气啊。

“娘!”平安气成了一只河豚。

……

到了九月底,秋意更浓。

四下一派萧索,唯有小叔公的园子里景色喜人,那些上了年岁的枣树、石榴树,渐次缀上沉甸甸的果实,将原本空荡荡的庭院装点的热闹红火。

平安对自己“越努力越不幸”的计划已经没有那么积极了,每天和阿蛮、小福芦在园子里撒欢,爬到树上摘果子,拿着竹竿打冬枣。

他想清楚了,如果老爹的科举事业实在势不可挡,他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老爹做个搞学术的小官——比如国子监教书,翰林院修史,钦天监做做天气预报什么的……

但他心里仍惦记着一件事——陈平业杀妻案的真相。

可巧,陈琰见平安实在闲得难受,便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带着隔壁园子里丰收的果实去慰问一下瓷器坊的“孤寡老人”陈敬时。平安欣然同意,陈敬时也算案件的当事人,直接问他或许更能接近真相。

午饭过后,他便带着阿蛮、小福芦,将小叔公园子里的柿子、枣子摘了一箩筐,装上马车,颠颠的去了瓷器坊。

今天的陈敬时跟前几天不一样,须发衣衫凌乱,兴致也不高。

平安围着他转了一圈,笑问:“小叔公,你不会卡文了吧?”

陈敬时反问:“何为卡文?”

“就是写不下去了,卡住了。”平安解释道。

陈敬时笑了:“你小子,开天眼了不成。”

“小叔公,你多跟我们说说话,灵感就来了。”平安道。

阿蛮毕竟是个已经九岁的女孩儿,陈敬时不好在她面前衣冠不整,去内室简单洗了把脸,将衣裳穿戴整齐,又叫老仆抬来一个小泥炉,几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煮茶,一边烤柿子。

平安提起两年前的命案,陈敬时压根不想谈。

“小叔公,作家都是从痛苦中得到灵感。”平安道。

陈敬时头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真的?”

平安笃定的点头:“我娘都给我念完五十多本小说了,我可有经验了。”

“你娘还真是……”阅读量惊人啊。

陈敬时也不好多做评价,目光一空,回忆起两年前的事。

上章红包已发,评论区随机20个红包,谢谢大家的支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第 2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