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天地长久 > 第1章 正文

天地长久 第1章 正文

作者:冷杉09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5 12:18:19 来源:文学城

天井的椿树王倒了。

她给龛里的观世音菩萨上了炷香,扶着门,迈出里屋的槛,椿树王就在她眼前被砍倒了。好一棵已称了王的椿树,倒下时,掀起好一场风尘。呼离离,黄沙滚过每一个干活人的身。有人抽下围脖的毛巾,拍打起身上。

“多好的椿树,可惜了。”

“是啊,吃不了了。”

“打个家具也不孬。这一块,还有这一块,结实得很,可打一个桌子和三张板凳。”

“活没干完,俺家树就让恁惦记上了?”

人换了笑脸对着:“大奶奶。”

一个被叫做大奶奶的老妈妈。也有叫她“大姑、大婶娘”的。在场的好像都比她小一些,有的小两旬,有的小三旬,还有的,于她不过是青瓜,尚不如个蛋圆。她看过许多青瓜,长成大瓜,过了时节,又在她面前慢慢萎去,正如谁家流着清鼻涕到处跑的儿子,现已成了风霜满脸的谁的父亲。她以眼底的不动如山,记下太多的故事。而唯一能与她匹敌的这树,已平静地倒掉下去了。

“菩萨保佑。”

她站到最后,无疑是胜利的。以仍有活血流过的手抚了抚枯的树皮。

一早向菩萨许的愿,灵了一个,灵一个便是完满。因她发了老狯,向菩萨许着相反的事。

她许:“若椿树不好好地倒去,那就让它永远地长大着罢。”

接着,又许:“若好好倒去,那便一切顺利,我的孩子,他们必也一切顺利。”

她想着,舒了一口气。

有小辈笑:“大奶奶,就这么想去城里?小孙子也考上咯。”

“你说了无味的话了,”有人抢白他:“人家在城里买的大房子,既干净,又暖和。不去那里去哪里,是不是,大奶奶?”

一帮孩童样的人,抬起红通通的脸儿望向她。她乐得说:“天热,来点糖水喝不?”

一个握着锯的说:“大奶奶用糖封住我们的嘴巴,还怎开口要这棵树?不要喝糖水,只要这树哩。”

她说:“属你的小嘴最尖。这天井里什么东西随你拿去,就这树不得动。”

“这是为么?”

他们吵闹说“老妈妈糊涂了”。她回屋去烧水,自不必与小孩子说一些棺材底本的想法。他们未解世间的事,不会懂。能与她解这世间上的事的,已在二十年前归于一个小小的雕花盒中。分明那样高的人,怎就委屈在小小的盒里,搂住不赶她的怀抱大。她这样想一想,还是难过。

一个小子偏撞上她:“大奶奶莫不是留着打棺材?城里可没棺材的用处,人家都是火化。留着也白搭。”

“白恁娘逼的□□的搭。”

她端水出来听见,朝给他的碗里狠狠啐了一口。

骂是抒发,赶不走苍蝇一样营营的他们。

当真是炎夏,绿头蝇也聚在树根断面上飞。不是杀猪斫羊流出腥血,只是木茬草草的甜味,它们也被胡乱吸引来,横一冲,竖一撞,昏昏失了性。

她坐在门槛上,有苍蝇迷绕,撞到她的眉骨。用手挥去,看天井的人们也在迷迷地绕。

椿树倒下时,巧了角度。偌大树冠卡在垣上,整条树干斜穿院子,将平又不要平的架势。人不是跨着翻过去,就要驼腰从下钻过去,上锯,上斧,皆砍它不动。

抓耳的抓耳,挠腮的挠腮,不一会儿,摇头鼓眼地都走了。

她起身送他们。背起手回还,只她一个可以从树下走过,不必弯腰,也不必做任何为难了她年纪的动作。走过去时,她结实拍一拍它,像对待打了一场好仗的老友一样:“你为了我,我也总好好为一为你。”

进了里屋,拿一条灰面发白的布出来,甩几下赶走苍蝇,蒙住了树根。这下,谁也打搅不得,总可安生地寂下去。她本想回门槛上坐着,几下看了看,索性坐这树根上呆了。

她看不得书,没有手机,在哪里呆都是一样的。看一样的四季,还有一样的沙砾在空气中飘转。独天井比以往热了,是椿树倒掉的缘故。这老树,纵使倒了,也比人家那平躺倒的树要个高些。这老树真是要强。自它被种进土里,学会以不为人所知的细手抓取地底的养分时,它这样的性格就显出来了。树也是有性格的,正如人一样。人的性格从大事小情上来,树的也是:到了春天,是哪根枝先发芽;到了夏天,又是哪一簇采下的香椿炒鸡蛋最香,如此种种,细数不尽,个中的巧只有一道生长的人才知道。

那是旧年底的一夜,若透过它交错枯杈下看,地上站着的,正是三十九岁,值壮年的她。

那时她发了胖,怀里涨得大大的——最小的老四还在吃奶,孩子总吃得醉,小脸红扑扑的,她的圆脸也红扑扑的。又因干活,手指肚鼓揪着,也泛红。任干什么嘴却闲不住,从她嘴巴里呼出的,亦是比旁人更浓的白气。

一团团气在夜里显得像羊油一样亮。墙外爆竹声已连成音响。她的孩子正在里屋焚着祭祖的纸元宝,听见她急切地喊,如一个个小豆似的跳了出来。

“小声叫唤!”她骂。

她把三个孩子拎到椿树前——那时它称王早已年岁,孩子们手拉手围它不住,还能有两个她腰宽的缺。于是她往前使劲推推老三:

“快,贴紧。”

“娘,树皮剌得疼。”

“贴紧,不贴紧怎管用?”

她恨不得找捆绳子把他们勒住,嵌进树心里才好。

一阵浓烟从堂屋扒着门边滚出来。孩子们闻着味,老三好奇回头看,被她一掌扭回来,娘的祈祷声声钻入了他们的耳。

娘说:“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大了做栋梁,你长大了造房梁。”

“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

“椿树王,椿树王......”

娘说了多少遍,记不清,人家庙里最多才是九拜。

拜完忙回了屋。小老四呛得直哭。她抱起老四晃着。她的丈夫蹲在地上骂,骂她元宝怎么用两张纸,败坏东西,还叠这么大,火苗险些灼了他脸。她努努嘴说,是老三叠的。于是老三挨了顿臭骂,泪珠吧嗒吧嗒往下掉。

她说老三:“大年夜的,你可止住狗尿。”

老三说:“止不住。”

她说:“只要不哭,就让恁爹给你发待岁钱。”

她的丈夫用鼻子喷气:“发钱,发什么钱?没他姥娘逼的□□的钱。”

老三不管不顾哇哇大哭,小老四也跟起哇哇大哭。老大老二大了,倒不哭,呆呆在一边,一个翻书,一个扣手。她咬牙,好好的,非要大锅烩!恨把他们爹赶去放炮,破例让老三也跟着去。老三美了,屋里只剩吃奶的孩子一个,好哄。

那时的新年,开年第一天依旧要在细算中度过。等放完炮的人回来,灯油耗了一半下去。赶紧往炉子里添一小把煤,吹灭了灯,呼啦啦都去睡觉。她搂着老四,旁边躺着她的丈夫。她轻轻拍着熟睡的娃娃,一下一下,迷瞪间,头也点了一下一下。这时墙外一声钝响,使她惊醒,忽记起什么似的,转脸对丈夫说:

“真不给钱了,今年?”

“给个屁,哪里还有钱。”丈夫不耐,翻身睡去了。

初一,他一大早就出去了,说去拜年。她看着他歪歪的背影,偷笑,估摸他回来的点,坐在门槛上等他。

他又歪歪地走来,口袋坠着,还发着响。她笑:“上老秃驴家借了几个镚子?”

“什么,我拜年去了!”

她也不辩,用手巾扫扫身上,起身要走。他这才拉住她,把口袋的东西往她手里塞:

“一人两个,别给多咯。剩下的,你买点布,给自己做身衣裳。”

她始终不肯收。他急:“没借多少!你平常跟那些娘们在一块做活,她们势利眼得很,别弄的自己破衣烂衫的。”

她一张口,也红了脸:“他爹,咱衣破,可咱心不破。一家人好好一处就是完满。你都给小孩们发吧,也不用倒我手,一年到头你总瞪着个眼,大年头一天了,别让他们再那么怕你。”

他又瘪瘪嘴,回屋坐了,是坐着,又似浑身立着,把她交的任务也算好好完成了。

孩子们自然欢天喜地。等她烧完锅,老大却在天井里站着。这孩子只有一个心眼儿,干了读书的活就干不了割草的活,干了割草的活就干不了看孩子的活。现在,不知道他心里塞住了什么活。

“我的儿,你在这干么来?”

老大说:“我看椿树王来。”

“别看了,回屋吃饭。”汤碗烫得她直缩肩。

“娘,为什么咱这棵树叫王?”

“回去吃饭,吃完饭就告诉你。”

老大龟龟地跟他娘进屋。老大的个子抽了条,远看如一根竖的扁担,却跟在一个晃荡着的宽板凳后面。

一家子吃饭稀里吐噜。她吸水的泵似的,转着碗边吸面粥。滚热的粥被她吞了下去。吃完赶紧去挣工分的。

老大手抠着碗上的豁,说:“娘,你还没讲什么是椿树王来。”

“椿树王,”她敲两下筷子,筷子头上依旧粘着米,于是漱了一把,叨起两三根芥菜疙瘩咸菜来:

“恁没见前屋后院,街头巷里,属咱家的树长得又壮又高?任谁家的树有咱家的高的?”

说起就得意。

老大垂眼思索:“是咱家的土好。”

“是咱家的土好。也是咱这树争气。所以恁几个也得要争气,不仅个头长得高高的,学习上也得好好要强。——小老三!死养的,剩一口馍馍就不吃了!”

话未完,又一顿鸡飞狗跳。这家罕有静下的时候。

稍稍安静的时候,不是爱骂的叫烟封了口,就是爱哭的被糖堵了嘴,屋子里只收拾碗筷叮当的响。老二在帮娘拾掇。老二是个妮子,说话细声细气,忽对她娘说:“娘,俺们争气,你也得争气。”

“行,我争气。”她忙得不抬头。

“所以下午的扫盲班,你别忘了去上。”

老二晃着小辫,简直比她自己去上学还高兴。

小妮子不显山不露水地给她挖了个坑。她回过味来,瞪她一眼:“跟恁大哥一个出。人家家的,都是儿不嫌母丑,你俩呢,灌点墨水开始嫌我。”

小妮子脸皮薄,一激羞恼:

“不是。恁好歹学点,不至于在俺同学跟前连贾宝玉是谁都不知道吧,不知道就算了,你还瞎掺合!”

“滚一边去。”她举起能一下拢三十斤秫秸的手吓唬她。

吓唬不迭,小妮像小雀飞似的跑了。

不及下午,她便出去,一气拢了百十斤秫秸,之后慌慌赶回家。喂奶,汲井,扫地,一切完毕坐炕沿翻针线筐。可她的心还是磨乱。这乱不是无端,定是忘掉了亟须去做的一件事。于是起身,坐下。又起身,径直往门外走去。可出了屋,脚下的步又打转儿,心底掂量着,许多活儿是要干,虽没那么急,但还是要干。是被这些活儿坠得脚步难移,不是因为别的。她望着大队部的方向,细听有无别的娘们的朗读声。听不见,但她盘算早是过了上课的点了。

于是椿树落下它的一根枝,在地发出“咚”的一响。她回头,一见笑了。她的脚变得轻快,过去把枝捡起。至于上什么狗班鸟班,在家自己练练不也一样。她竖着树枝做笔,四方左右望望,看着无人,蹲在地上把字写了。

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横平竖直,含糊不得。到四呢,开始画了。画,却怎么也画不像。也是,她又不是宫里的画家,她就是个土里长的,画只会画土里长的风物。什么牡丹、菊花、兰花,她一弯手腕都能画成,连大姑娘家都来问要鞋垫绣样。

“哟!”

她一下撇开树枝,这才想起那件挂心头的事——他爷四个的鞋垫子还没纳呢。画样虽都画完——这个要花,那个又不要花,难伺候的很,可都还没缝呢!她赶忙往屋走,临了记到什么,转身伸脚把“一二三四”的尽锄平了。

她坐炕沿上,一坐一下午。中间确起来过几回,喂奶,换戒子。天渐渐暮了,她带着针线布一摊也渐渐炕里移,去赶夕阳的余迹。最终,挨着窗格停住了。趁着朦胧打来的几点星子的光。

现在,换她的丈夫坐在炕沿上,像口钟似的黑影。直到老二老三回来,才点起了一角小灯。

老大最晚回来,头顶冒着热气,一进屋就说:“俺娘去上课了吗?”他是对着空问,爹或弟妹,哪一个回话都行,他绝不敢直问娘。

娘却答他:“去了,明天恁四个五个全光脚走路罢。”

紧招呼他:“来,试试新垫子。”

他试了,说:“忒厚。”

“厚点好,暖和。”

“挤脚,小拇指没地方放了。”

她伸出两根指头插他鞋后搅,然后一拔,冲他爹点头:

“还真是来。”

他爹说:“半大小子,长得快。又得让恁娘给你纳鞋了。”

他说:“我不要鞋,娘。我要你认字。”

她戳他一下额头:“认死理的样子,铁像恁爹一绝。”

她的丈夫笑:“像我聪明,幸亏不像你。老大,你也别逼恁娘认字了,恁娘脑子笨,学不会的。”

她说:“对,这四个兔崽子都像你,可都不像我。”

老三此时跑来,险飞了鞋说:“不!我就像娘,我不要逼娘认字!”

她咂老三:“你不逼娘认字,可你让娘给你做鞋哦。”

“俺可没说要鞋的事!”

“嗯,那就不给你做了。”

“哎呀!”老三吃个哑巴亏,恨恨跺一下脚,跑回屋睡觉去了。大家都望着他的背影笑。

小打小闹几回,她是彻底与识字的念头远了。不过,她倒乐。每日干完公家的活儿,不过是自家的活儿,像车轱辘来回转,只要生活往前走着,就日复一日地来活儿。再不用过脑,凭一把子力气和经验便可完成。她与丈夫以这不变的本领支起了家,如同已做成房梁的木头,往那一挺,一立,永是不变。她乐得看见自己和自己的男人仿佛永远这么能干,也乐见更多因为他们,而飞快长起的事物。

一家子都随了树似的。爹娘是大树,孩子则是小树。小树一节节地长,晴天树杈刚到腰,下场雨,转眼便越过头顶。比如老二,白天还只捎一本田字格回家,晚上就从她床底扫出来好几摞书,密密麻麻,全是字!当娘的高兴她认学,兴冲冲拿去给她爹显摆。她爹一看竖起眉毛,什么好书,全是些哼哼呀呀情情爱爱的闲书!揪来老二教育,只瞪一眼,老二就花带雨。哭声传向外,格格的笑却从外头传了进来。她一听就知谁,对老二的心疼化作气恼,抄起苕帚破门出去。

“你看看,我是不是比昨天爬得还高?”老三扭头见了娘,嘿嘿地吸鼻涕。他正像个□□趴在黑剌剌的树皮上。

她倒手用苕帚把儿攮他的腚:“龟孙,活腻了摔不死你!赶紧快下来!”

老三硬争一争:“娘,大过年不能说死了活了的话。咱这里的人嘴巴邪。”

“滚下来!等你爹看见才打你哩。”

“你,不打我?”

“先下来,你下来我就不打。”

诸位有些经验的,便知上山上树,皆易上难下。老三险些翻个儿,吓得她甩开苕帚,捧手去接。瞥见一旁的老大,喊破他的呆:

“来托你弟弟呀!”

这才下树,老三脚跟又离地,被她揪起耳朵。惹得老三自己先忿:

“说好不打我呢!”

“打你也不多。那么爱爬高,有本事往山上,泰山上爬去,一纵跳下来,这才算你能呢。”

老三搬开娘的手,将头一摆,那耳朵如酱猪耳一样红。不去理娘,先问老大:“哥,你说,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哪里?”

老大吟一下,说:“是珠穆朗玛峰。”

老三便说:“泰山小了!我要爬就爬珠木马马峰——”

“珠穆朗玛,朗玛,在西藏。”老大笑。

“反正我爬上那里,叫你们找都找不见!”

他说完,撒蹄子跑了。这话像一记飞针,飞进四十年之后的她的脑子里。她感觉太阳穴跳着疼。

蝉在树荫下,高枝上吱呀叫着,太阳比烧红的一块铁还亮。到处像晒化了出油似的,漂浮着一层腻。外面的声音透到天井里来了,一会滑,一会又涩。她揉了揉头,是绿头蝇围着绕来绕去地吟吟。

她把眼睛钉在歪倒的树干上了。这树真是要强,死了还像回盯着主人看似的。让她突然觉不出这般性格的好了。长这样粗,这样大,为了什么呢。就为冠个“王”字?人家赖一点的,细一点的照样活得好。人家的树至少立着,独它一个歪着,躺也躺不倒,斜也不是好斜,几十年活过,非就活出个别扭?

正躁着,一个毛头小子伸头探脑。她便钉着他,他冲她干笑。她招呼他有事进来:

“怎么就你一个,他们呢?”

毛头用手巾揩着身上说:“都歇啦,我来找大奶奶说说话。没了树挡,果然这里热多了。”

他分明一个瞎话猫儿,擦灰全心不在焉,肚皮上还有一大块泥粘着。

于是她说:“想要俺家树,没门儿。”

他笑:“谁要恁家树?一会儿你家俺大爷带吊车队的来,要把树吊走呢。”

“囫囵吊走?”

“那怎不是?”

“囫囵弄走,不受罪就行呗。”她起身,便向里屋走。

他忙叫她:“屋去怎么,这呱还没拉哩。”

她笑:“你不跟俺拉,俺怎么给你拉?”

他赶紧请她坐下,用手巾抹把脸,愁容才现了出来。她岂会不知这愁的来处,两三年前照镜子时,她总见这样的愁容。他提到自己的儿子,畜生小小年纪去蹲大牢,一辈子全毁了,出来谁要,去捡垃圾也捡不过人家。他知道他大爷是个凭大本领的,有的是能耐。

“俺三大爷的活儿不就是俺大爷给找的?西藏远是远了点,好歹是个去处,也磨一磨那小畜生的性子。”

她不让他说下去,揽过去他的头抚着,一劲儿地说:“孩儿来,我劝你,小孩家没有不犯错的,你不要动这样心思。太远了,还是太远。我奉劝你,孩儿来。”

毛头卧在她怀里只是叹气。

“孩儿来,天热,别再中了暑。给你倒碗糖水喝吧?”

“不啦。马上开工。”

毛头站起身,嘴巴抿了两下,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往大门挪了几步,终究是转过头来说:

“大奶奶,还是求一求你。帮俺问一问吧。”

天井外的声音已像开水一样在滚。

一些话淹没了。

她回屋,端起茶壶,倒了一杯杯喝。

人上了年纪,不喝水是不喝水,一喝要喝足。吃饭也是一样。全因不知下一秒是否去做渴死、饿死的鬼。喝了半肚子,又无事可做。她正一正供在观音像前的苹果橙子,新点一炷香。隔着白光光的玻璃,她回身望见了它。倒掉的椿树王以强硬的架势闯入四四方方的窗口,似乎在蛮横地昭告她什么。

“这点委屈都吃不了。”

她笑它。也不仅笑它。

她这辈子没发过大脾气。一切逆来的,只使她顺受地祈着愿。在观音像尚未请来的时候,到底是谁安安静静地倾听她的愿。

“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大了做栋梁,你长大了造房梁...”

“椿树王,椿树王——小老三,滚下来!”

“就显你能,又蠕上去了。身上有蛆?”

“不是...”

她无奈吁口气。呼出的气轻轻白白,薄得像雾。

“你怎么长不大呢。不比你哥你姐,就比小四,你也落了。”

说话时,墙外几声锐响。这已是不知哪一年的新年。

老三委屈,泪珠在睫毛上耷着:“老大老二抻开胳膊就占去一半树宽了,老四小瓜,这点空他也能抻开。就独我,抻胳膊不是,不抻也不是。”

“谁叫你不抻,你胳膊不会打个弯?”

“你不是让贴紧!”

她才要训他,她的丈夫出来看见,便说:“你不会四个分开?老大老二一组,老三老四一组,不就好了?”

“是嘞,你真聪明。”

“是你太笨。”她的丈夫笑,除了干活抢工分,他总不大认她做的其他事:“年年装神弄鬼的,管用呗?”

“怎不管用?”她到底剜他一眼。

不论别人,当娘的最是知道,孩子长成的速度。尤其老大老二,后来,忽然的某一年,他俩合抱起这树,分明越过它长粗的速度。再后来,她抓不到他们参加这仪式了,因他们各自去城市做了栋梁。

“他们长大做栋梁,你长大了做房梁。”

“你长大了做房梁...你到底做不了房梁了。你也为这个家,够够的了。”

“用吧。”

她把果盘和香炉置在它面前。香火头烫卷周围几缕空气。她合掌晃三晃,倚在它身上说:“就不给你磕了,毕竟你比我还小。”

有车轮滚过来,咕噜噜,似水汽顶起壶盖乱撞。老人家们都听着了。听着便听着,它不过是陪着她。她也如平常一样被它陪着,说一些平常的话。

“你别看我不认字,不认字有不认字的好处。什么鸡摸狗跳的事都在脑子里存着来。说起你倒还不能去,欠着我东西呢。”

她拍着愣愣的树皮笑。

那是她做大姑娘出阁的时候。其实不用溯这样远,可事情如树根错综,非抓住一根主脉不行。小树明白,因而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它耐心又让了一回它的大姐姐。

那时候天井外也如这般嘈杂,一听尽是驴子、骡子喷鼻声、铜锣琐琐声,以及人的醉声,细听有她那个酒舀子托生的舅,喝点猫尿更在胡沁。分明来送亲的,倒显他成了主了!她坐在里屋的炕沿上,不禁发愁。

她揭起一角红盖头,细细地看。空中飘的絮,被桌上座钟的报时声音振得抖动。摆锤上了锈,回响不大脆生的音,显示这间屋子空荡。这已是尽力堆起的新屋,窗纸,新糊的;被褥,新套的;还一个新打的提箱,是陪嫁,主嫁是一个新新的人儿。止这些,再新再奇的物什任是谁家也拿不出了。

她脑后挽的一个髻松了,一把黑辫子从肩落下。她玩似的摩挲,想到了娘。娘也爱摸她的辫子,总说这是她生下最值的东西,不用头油也发亮!所以名正言顺,总不给她用头油。可是今天,还是用油给她梳头了。篦子仔细捋过,像织一匹细密的布一样。娘高兴地红了眼圈,唠叨着亲家的许多好处:小伙小学毕业,有文化,模样也端正,大个!还一点最重要,他的爹早前是个干革命的,死了十几年,还好嫁去不用伺候公公。

“守寡的婆婆也难缠。你多看眼色,每天给她打水洗脚,放脚前,记得问她水烫不烫,别懒得腚上生蛆。”

她笑娘瞎操心:“懒?没我再勤快的人,脚都比人家大两码!”一抬滑溜溜的新鞋,吓得娘打她脚面一下。

披了盖头,她叫人扶着进花轿。娘还在说:“我和恁爹还有件事嘱咐!回来千万跟恁婆婆磕个头再来,懂规矩,别让人家笑话去了!”娘的话越来越远。吹吹打打,鞭炮声热闹了一路。

现下,热闹因夜的到来,陆续散去。趁着天光,她把屋里屋外一众陌生的景望了一遍。天井未免太空了,往后等她种点什么,她莫名琢磨道。

天彻底夜了。一牙弯月透来,还有一对喜烛,微光不顶事,但她到底没好意思去点灯,只在黑里静听着。她那舅醉成滩泥,被人架着终是走了。天井里紧传来碗筷相碰的声音,是女眷们在收拾了。不知为何,这声像念经似的让她难安。她想起娘的话,看一看钟上的时间,干脆掀了盖头,换下新衣走出房门。

她走到哪里,惊起一片杂呼声。因是新娘,今晚不必干活。她却硬找一圈活。一个妗子笑:“俺可不敢用你出力,今晚上你可是享福的人哟。”大家都笑,她也抿嘴笑。一个大姑子样的媳妇戳她腰窝,说:“出力的已在屋里,看不到新人要撒野嘞,嫂嫂还不去?”大家更笑不止。笑声惊飞檐下的燕,那正是一个春夜,风也和煦的时候。

等她擦手回到房中,唬了一跳。新郎倌正坐在椅子上,见了她,手攥着盖头乱战:“你...哎呀...你!”

胸前的红花他还没摘下呢!红色衬他的脸怪嫩,加皱着眉头,活是一个生气的学生。她心想,刚过门就给恁家干活,生猴儿气,?着乐吧你。嘴上说:“才给咱娘洗了脚,你洗不洗?娘那盆水还没动呢。”

她轻手轻脚端来盆,抓了他脚脖就要脱鞋。

他却护着:“我不洗了,要不你先洗。”

她笑:“哪有我先洗的道理?你就来吧。”一把拽过除去他的鞋袜,扑面而来一股酸气,差点让她背过身去。

惹得那喜烛也摇晃。听他找补说:“今天走了那么多路,要你的脚肯定也不香。”

“谁的脚香的?现在我手都是臭的了。”

她拔出手远远甩着,趁机把水甩到他脸上,全当小小的报复。

她把手又放进盆里,按着他脚趾揉搓:

“再给我腌一腌,明天蒸馍馍,馍馍也是臭的。”

他笑:“娘的舌头最灵,吃出来骂不死你。”

“那不关俺的事,是你的事。”

”怎么是我的事?”

她挠他的脚心,是要他求饶。

“行了行了,”他说道:“可要弥补你,让我怎么弥补?”

“用着我说?”

“你快些说。”

“你是个傻子。”

“我可不傻。”

“怎么不傻。”

她细滑的手指划过他的脚踝。他这才仿佛有所会心,一种特别的、不安分的力从身体某处涌动。

于是从水里抓出她的手来,细细给她擦干了。

大红花从他身上滑落。

揽着新的旧的衣裳,一并滑落。

定是窗外来了微风的缘故。

要不,那树影儿怎也在摇。摇一会儿,停了,歇一半刻,仍要摇。总不够。

“还不够么。”他问。晴空万里下,一方炕上却落了汗雨。

“不够。”她揪他的鼻子。

直到红烛燃尽,软蜡无力伏了桌。屋里愈暗,树影也隐没,与这夜晚浑如一体的静了。

“这回可够啦。”

“我这会才要跟你立规矩呢。”她推开他说:“以后人前你有面子,人后,只有咱俩,你别给我立格楞。”

他不说话。

“说话。”

他还不说话。

她有些慌,“风了?”把手忙探到他鼻下。

他嘟哝一声,骂一句“臭”,翻过身去睡了。

她眨了眨眼,隔着被子狠狠打他几巴掌才算罢休。

多了新妇的身份,早起一如既往。在他穿衣看报的时间,她已摸清灶屋的格局。饭香漫天井尽是。婆婆吃了她蒸的芋叶咸窝窝,边吃边眯眼。他咂摸着嘴说:

“有点味儿。”

“不能,都是好面。”她端来咸菜时,给他使眼色。

他又说:

“哦,那就是咸了。”

“也不能呀。”她抹手上桌,咬了一口窝窝:“我吃着不咸。娘,你尝着怎样?”

问了两遍,她婆婆才睁大开眼重重地说:“好。”原来是吃美了,把眼吃没了。

她松了口气。

婆婆没她娘说的那么可怕。她只觉是捡到了宝一样。婆婆在屋里和客人拉呱,拉得热闹,她也不是特意往屋里去,只因干活走来走去,总难免。婆婆一见她,就像花到春天自然开似的夸:“看俺媳妇好吧?多亮。”她飞红了脸,低下头。客笑:“气色真足。我敢包准,不出今年绝对生个胖小子。”这话倒让她抬起头笑:“大奶奶,你说这话可吓人。今年眼见要割麦,真到年底生个小子,你说俺嫁来到底是个清白不是?”客拍巴掌大笑,直说自己耍嘴。她婆婆问客怎么,客学了一遍她的话,她婆婆也笑:“看,我就说伶俐吧?”

直到她已往天井汲水,还听见婆婆的夸奖不停:

“看那脚多大,抓地有劲得很。”

她婆婆简直认可她的从头到脚。脚上夸完,又看上她的大辫子,像握一根大麻绳似的,说:“这样粗的辫子,养得这样好。我以前也有这样的辫子,就没你的黑。”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什么,你转过脸来说,孩儿。”

“我说,是什么时候的事?”

“早得很了。他爹在的时候,我还有心思留,他爹一没,我自己也就没意思了。”

说着,拿起篦子要给她篦头。她接下,先给婆婆篦了。婆婆的头发稀,篦子总是滑下来。听着婆婆又叹她家教好,倒让她有些鼻酸。

“等你回娘家,把新筛的一袋面、两袋小米,还有他们拿的红糖给恁娘带去。”她婆婆说。

她忙说:“箱子塞不下这么多东西。”

婆婆说:“怎装不下?你那提箱结实,面上又滑溜,一看就是恁爹用好木打的。”便又絮絮讲起亲家的好了。

婆婆这样的为人,让她觉得磕头也不是很必要。

清晨,日光第一缕打向天井,大好的天气,正是回娘家的天气。东西是前一天就一点一点收拾好的,提箱盖不住,她把红糖和小米尽偷偷拿出来了。她还是听了她娘的话,这天一大早便在婆婆屋门前跪下了:

“娘,俺回娘家了。给恁磕个头全当说一句了!”

磕了三个清脆的头。提箱是扛起走的。

后来,她信着她娘的唬,逢年过节,三节两寿,都不忘给婆婆磕头。她婆婆是个小脚,不喜走路,因此总不会早起。这几年都是屋门代受她行过的大礼。

那屋门陈旧泛黄,裂开的缝隙里包着积年的泥。她回回看同样的景,突然有一回想:

“就算不磕能怎的。”

偏这一回被她那个万年不早起的丈夫看见。她的背单单弓着,伏下不是,不伏也不是。

她丈夫笑:“磕个鸟。”

她理头发也不理他,在想自己有没有台阶下。

他说:

“就算不磕能怎的?”

“你说了不算。”

“我说的怎不算?别磕了,赶紧走吧!”

他那样大声,吓得她趴下,只想磕完算完。

他将她一把搂起。对她的屁股拍了一掌,她就顺势被他拍到天井里。

“赶紧的走!你他娘的晚上还回不回来!”他俨是要骂了。

她去了。天不过刚杀黑,又匆匆赶回来,只因牵挂着磕头的事。

“娘呢,这么早就睡了?”一进天井,她就四处撒摸。

他坐着抽烟:“让你气的。”

“我就说该磕一个磕一个,你非不让磕,这下好了吧!”急得她去夺他手上的烟。

拗了半天,最后仍被他哄着推着上床睡觉去了。

可怎睡得着。左辗右转,索性一个翻身起来。披上袄子要出去。他拽住她问:“大半夜你作什么?”

“我把头磕了。了一桩心事去。”

他不拦她,却笑倒在炕上。

她回身啐他。

逼他终供出了真相:原是娘耳背,一直以来磕头她都没听见,全磕给个鸟用了!

说罢,笑得不支。

却叫她长舒一口气,一掷袄子:

“你早说的好呀。”

“怎么早说?娘是个要强的性子,都是看人嘴动说话,几个要好的姑姨也看不出来。你自己默默知道就行,别说漏嘴。娘待你那么好,别让她伤心。”

“你这话说的。”她又推开他:“娘待我什么样,我也不能伤了她的心。”

“我倒是信你。”

笑、低语声渐止在一处。一点点虫鸣过后,整座院子都安心睡去。第二天一早,天井里依旧飘的是芋叶咸窝窝的香味。

老话说,树过强易折,殊不知人也一样。婆婆算是她见过第一个和树一般的人,直到看见她尿罐子里的血时,他们才知道她内里已亏了严重的空。

婆婆病了。向来病不由人,她病在炕上下不去了,眼睁睁看着他们早晚拎了药包,煎药救她。

“甭管啦,别治啦,放我走了得啦。”

她掉着眼泪:“娘,别说这个,让人听去说闲话。”

丈夫悄悄把她叫到里屋说,娘不喝药,还是庄上大夫不行,他要去镇上找一找。

她说:“你大队里不是还有会,我去吧。”

“白搭,镇那么大,你又不认字。”

“鼻子下面就是嘴。我不会问?”

他想一想,写了张字条,举给她看。

“求人不如求己,我教你认。”

满眼都是河螺和蜗牛一样的字。她拿开他手:“麻烦!你说一遍,我生记着不就得了。再磨蹭——”不知为何,她分明不用压低声音,却低了声音地说。

“再磨蹭,我真怕有点什么事儿。今天天又不好。”

他点点头:“一散会我就回来,今天的会应该不长。”

她骑上他的二八大杠,后座专绑了提箱装药。他们似乎都在大赌,成与不败就在这一回。

天略阴沉着。洋车子的辙歪歪斜斜,一路延伸至翻过云边的天际去。她其实大不会骑车,在她丈夫眼望不见,担心不着的地方,她才敢扔了勉强,颤巍巍,顶小心地往前移着。

上车但忘了下车的事。她全不知怎么下车。镇上到处是人,街面飞鸡走狗,她像走在高高的藕丝上一样,被谁撞一下随时人仰马翻,跌进深不见底的悬崖之下。不过几尺距离的地面,让她完全晕眩。她索性闭眼不看,直把脚向下一插——

——现在,天已是展开的一张乌布,粘着许多絮状的灰云,她脚面那一块胀得发紧。其实车子前杠还撞到了别的地方,她忍受被车座摩擦持续的疼,想起提箱塞得满满的药。那大夫老得像神仙,一看就对口,这样想,她心里掀起一股希望的劲头,沿着身体风窜,使她再坐不得了,站起身,狠命前蹬。她所经过的地方,掀起一阵大风,吹弯了道旁茂密的玉米秆的腰,玉米叶仿佛急流中的水藻,刷拉拉,齐划作一条直线。这正是七月,地如蒸笼的时候。车胎卷起的一粒粒石子,打在她腰上火辣辣地疼。一个雷骤然滚下,劈在头顶上一般。惊得狗狂吠,却全吓不倒她。本就没什么事情让她害怕,纵有,这时的她也感受不到害怕。别村的疯汉来剪径,被她一晃,摔进田沟里。就那**样还想癞蛤蟆吃天鹅肉,操恁老娘的牛逼去吧!她啐一口,张着嘴狠狠地骂,把风喝进胃里,雨点子也打进喉咙里。雨踩着鼓点打向地面,眨眼间,路再不是路,漫成了河。她若有神力就好了,把自行车变成筏,顺流而下,一气到家。可扒住车轮的烂泥显是不这样想。她奋一拐,再一偏,不过白挣扎几下,终是逃不脱倒下的命运了。

白花花的雨铺天盖下。她的裤子扯了洞,腿上翻了肉,汩汩流的是粉色的水。提箱四分五裂,药甩得各处都是,她顾不上自己,捡起药包就往怀里揣。外皮滚泥,好在内里没有洇坏。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她自言自语,全因庆幸。自行车摔进垅里,好大一声,极不可思议地只磨掉些漆。是真的有神灵保佑了她。便慌不迭拢了手,虔诚不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她深一脚,浅一脚回到了家,雨停了大半,水由檐边滴下,断连成线。她揉揉手,又揉揉腿,尽力让自己看上去只有淋湿一样的平常。丈夫已经回来了,苍白的脸为何显得那样悲哀。

“娘没了。”

她怕着自己模样,没听清,忙从怀里拿出药来:“我知道娘的药没了,这不是好好拿回来了。对了,你多咱回家的,刚下了好大的雨,还有那么大的雷。”

他不让她拿药了:“娘从裤腰抽出的绳,自挂门上勒死了。我回来的时候,她手都凉了。凉了,没救了呀,明明这么热的天。”

后来,她成了当家的女主人。

她丈夫有次赶集,买回许多种子。有辣椒种、茄子种,还有椿树种。她点点头说,天井里是该种点什么,看着也忒空了。他也点头。于是,垦了块四方小地,红辣椒、青辣椒、豆角、柿子便旺盛地长起来了,还有茄子,一个个胖得表面油亮发红,像七八月出生小娃娃的脸似的。

空中飞的也变多了。黄蝶粉蛾,杜鹃谷鸟。总是在雾气浮绕的清晨,枝头的谷鸟与圈里公鸡高低争鸣,她便在这一团嘈嘈中,起床烧火去了。

这边花菜锦簇,椿树偏被丈夫种在了那边,离墙角五六步,一片黄土中冒出一个孤零零的树芽。

她说,等吃上咱家的香椿芽,得到咱俩老到掉牙的时候。

他说,哪那么夸张。明年,明年绝对就成,到时候你别喊吃伤了。

她说,香椿怎么吃都香。怕我一辈子就着煎饼吃也吃不够。

他说,还一辈子,顶多两年,我便砍了它。

“好好一棵树,又砍它干什么?”她浑不知原因。

“给你打个箱子,种它就是为了这,结实,抗造。你那个箱子不是...”

“咦,是的。你不说我还忘了。我还记着那天的雨,怎么这么大,路也从来没那么滑...”

“不要提了。”

“怎么不提?那天可吓死我,隔壁村的傻子——”

“你可住了嘴罢!”

他全养成一个坏习惯,动不动劈头盖脸,随处撒一通火。先前立的规矩,在婆婆死的时候便失了效力,是她批准过的。她看着自己隆起的肚子,总在想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该是多么可怜。

他不过发泄任性,不管不问一会儿就完了。她便洗她的衣裳去。

搓衣板被她搓得刷刷响。使出大力气,难说她不是窝着火,也在发泄着。可不消一会儿,她的情绪也完了,全被高兴填塞。她高兴他分明体贴着她,那个提箱,可是连她自己都不在意了哩。头发丝儿随全身飘飘忽忽,她暗自盘算:这树最好长得又大又粗,打上它十几二十个箱子,除了留下的一个,多余的拿到集上卖。多好的事!可好事,好事多磨,总是需要拜一拜的。

于是她合起被水浸得通红的手掌。

可她仍旧不大会拜。

看到井沿的青龙红纸,就拜青龙神;看到灶台上的灶君画,就拜灶君;看到挺着将军肚的门神,就拜门神,一扇门一位,她严谨地拜了两回。

现在,她终于放下了枯叶一样的手掌。

“要不是我,你到底长不了这么大。”她笑说。仿佛是她的虔诚为它注下神明的力量似的。

“长吧,就疯长吧,第二年就该喀嚓你。”忽伸出一个剪刀手势,唬着它玩。

“我就是脸皮薄。半夜看见带你来家的那个爷,对着你偷偷抹泪,我再没好意思提什么箱子的事。俺娘问我箱子呢,我都打个哈哈遮过去。”

她一面说,一面整理它的身上,拔去乱翘的木刺,或夹在树皮里鸟的绒毛。这是个大工程,她又做得一丝不苟。

“他老弄那些乱七八糟哼哼呀呀的样子。要真想,对着娘的牌位哭一顿,再不济到坟上嚎一会就完了,你说是不。”

椿树示以默的回答。她俨听到了它的回答。

“就是。”

乡人拉呱总会重复对方上一句话,她更是此习惯的元老。

“是吧。他还说我娘们唧唧,我看他才最娘们唧唧。他半肚子是水,半肚子里是火,只许他哭,不许人家哭,哭了他就发火。那叫什么,老二老说,‘只许百姓点灯,不许州官放火。’到死都不改这脾性。”

“他要死,还不给人留个好念想你说。”

她喃喃,不知又想到了记忆里的哪一年的事情。于是擤了一把鼻子。

干不久精细的活儿,眼就发酸。她动了动脖子,看到一个黄色铁钩子,吊车沿墙边开了过来。果然那群孩子回来了,抬脸向天井里瞅:

“大奶奶跟谁说话?”

她说:“跟恁二奶奶说话。”

“俺二奶奶在哪?”

“上灶屋做饭呢,一会恁都别走,在这吃罢。”

他们嘿嘿地笑。上年纪的人爱玩闹,他们便跟着一块演。直到她真起身往灶屋去,便忙拦着说:

“大奶奶歇一歇,大爷定好了饭店,一会儿咱都过去吃哩。”

“哦。”她顿下脚步,望了一望。

“恁大爷呢,怎么没有来?”

“他说灰尘脏,说等会来看。大奶奶也屋去,这么大的树折腾起来,尘土吸进肺里真不是好惹的。”他们都让她。

她不是个麻烦的老妈妈,也不想是个麻烦的老妈妈,也没有多余的理由耗在天井里。既不拿斧,也不拿锯,纵还有些力气——这不被小孩子承认的力气,算不得力气。已是眼睁睁、受着福的命了。

她只是不放心,回头看一眼,它身上树皮斑驳,却也立整,俨是个极抖擞的样子。

等她进屋,他们妥帖地把门和窗户都关上了。

天井里大动起来。门和窗户连着在抖,声音是从缝里喷进来的,那铁钩子越来越疯,越来越近,近在像砍她的门和窗户一般。沙尘多到却如流水,一波一波层层的砂,冲刷窗户玻璃。使她眼前一片混溶。

铁东西不顾命的一阵,终于息了下去。人声闷闷响了起来:

“妈的把挖机开来!比他娘石头还硬,干脆砸碎了走!”

挖机就在外面等着。原来他们大爷十分具有前瞻性,租吊车的时候,一并也联系了挖机队。

就算推倒短墙也无不可,大不过天井的“井”字破了口,再不称为“井”。不是什么大事,人都走了,树也没了,一切总要变化变化的。

一个身影从漫天沙尘中踉跄走来。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拉住与她最近人的衣角就不撒手。

“不要砸了好!这棵树长得好,恁拿去打家具也值,我绝不拦着了。”

人笑:

“还打什么家具?你仔细看看,大奶奶,一碰都成渣了!”

“不可能,它硬得很呢。”

人都笑:“挖机要干不过木头,那才是真要报废了。”

风慢慢撕扯空气消散,一切归于凝滞。日光射下,毫无顾忌,满院的线条游走弯曲。光的脊背上沁出油珠,皮肤炙烤吱吱地响。人们假装打哈欠的功夫,吐出舌尖透气。这全然像溺水,举手投足皆流淌潮热,他们实在不愿多动一下。

而大奶奶却做出违背这天气、这天性、这年纪的事了。

她妄图搬起地上它的碎甲。人们连忙劝她。

她笑他们败坏:“不要浪费呀。你看这一块,还有这一块,都还很结实。”

“喜来。”她叫出其中一个人,“你不是想打桌子和板凳,这两块正好配套,拿去。”

“还有小国。”

“还有三孩儿。”

“还有——”

谁要了多少,什么样的要求,她记得清清楚楚。也记得他们刚才嘻嘻笑笑的样子,和现在勉强表情一比,天上地下。她不糊涂,小孩无定性,原来刚才那阵就是耍嘴。

他们念着吃酒玩牌,她让他们把院里垃圾扫了再去。

囫囵打扫完,他们走了。

她望了一圈,又仔细看一看撞坏的短墙,也被喊走了。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也是东升西落。世上事物无不升了再落,院子自然归于一片落落。

后来不知谁来了,在短墙上草草垒几块砖头,全当完缮。

一些生模样的人开着汽车闯进来了,他们面容干净,但不大好说话似的,一边踱步打量,一边摇头。上车而去,再没有来过。

院里难免荒芜。无人要的东西,便走入自然的轮回。冬天,谁家的枯枝败叶吹来,积聚成毯,连春天夏天也如冬景一样寂寞。

就在某一年的秋,她回来了。

还引起村里不小动静,隐约听见她在显:

“是,城里好,城里房子一个多大大,还悬起来,不着地!”

说这话时,她乐呵呵的。也许她在城里更乐呵,不知道,没人看见。

灶屋又飘出得心应手的饭香。

端着碗,她掸去罩布上的灰,坐回到树根断面上。这树根,风化抹圆棱角,俨成为一个比板凳还敦厚的板凳。

她托它离去的福,晒到了那么久的秋日阳光。她想着,便把筷子轻轻搭在了碗上。

现在,在想什么呢?

无非,是想一些永恒的,在记忆中刻着天长地久的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