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的幻想,成真的密语 > 第17章 踏入量子科研新程

熬过了高中那段充满波折的科研岁月,我满心期待地站在了高考的起跑线上。高中时那些独自钻研的日子,失败后的痛苦与成功时的喜悦,都让我变得坚韧又孤傲。曾经被团队“背叛”的经历,让我深知依靠他人充满风险,也让我对未来的科研之路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划,尤其是在我热爱的量子领域,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

高三备考的日子紧张又忙碌,每天天还没亮,我就悄悄起床,借着微弱的灯光复习昨天的知识点,或是回顾之前对量子理论的初步研究。课间休息时,别人在嬉笑打闹,我却在座位上攻克一道道难题,或是与幻想朋友探讨量子世界里那些令人着迷的现象。“量子态的叠加与纠缠,简直太神奇了,可想要深入研究,还有好多难关要过。”我对幻想朋友感叹道。它鼓励我:“你对量子的热爱就是最大的动力,一定能克服困难。”

在准备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我把高中时对量子相关知识的学习心得、参与的一些简单量子实验整理成详细的报告,还附上了自己对大学量子科研方向的大胆设想。为了准备面试,我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设想各种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从量子比特的原理到量子计算的潜在应用,我都烂熟于心。然而,面试前一晚,我还是失眠了,心中既紧张又期待。“要是面试表现不好怎么办?会不会影响我进入理想大学?”我焦虑地问幻想朋友。它温柔地安慰我:“你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就好。”

面试当天,我深吸一口气,走进考场。面对教授们犀利的目光和接连不断的提问,我起初有些紧张,但很快就调整好了状态,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对量子领域的见解和未来规划。看到教授们不时点头,我渐渐找回了自信,声音也愈发坚定。当被问到如何看待量子科研中的挑战时,我想起高中那段灰暗的日子,诚恳地说:“挑战是成长的催化剂,就像在量子世界中突破观测限制一样,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一次跨越。”教授们眼中流露出赞许,面试结束后,我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高考的日子如期而至,考场上,我全神贯注地答题,高中积累的知识和应对难题的经验让我在考场上应对自如。考物理时,一道关于量子力学初步知识的题目一度让我陷入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的手心沁出了汗水。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无数次在科研中突破困境的经历,深吸一口气,重新整理思路,终于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等待成绩的日子里,我度日如年,心中充满了忐忑。白天,我试图通过阅读量子科研文献转移注意力,但那些文字仿佛都变成了乱码,怎么也看不进去;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高考的场景,一会儿担心自己某个答案写错,一会儿又幻想自己被理想大学录取。终于,放榜的那天来临了,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查询成绩,当看到屏幕上的分数远超预期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同时,我也收到了心仪大学的自主招生录取通知,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踏入大学校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金黄,周围是熙熙攘攘、充满朝气的新面孔,而我满心都是对未来量子科研之路的憧憬。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站在了这全新的起点,自信再度盈满心间,准备迎接大学科研生活的挑战。

开学不久,学校组织了一场科研项目介绍会,众多教授展示了他们的前沿研究课题,其中一位量子物理教授的项目深深吸引了我。他讲述着量子信息传输的最新研究,台下的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我坐在台下,眼睛紧紧盯着台上,心中暗自比较,这些项目虽好,但我相信自己也能在量子领域做出更出色的成果。介绍会结束后,我主动找到这位教授,向他阐述了我高中时对量子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科研方向的初步想法。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认真地听完我的讲述,微微点头:“你的思路很新颖,不过量子科研是个极其复杂且前沿的领域,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严谨的论证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我用力点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量子科研圈崭露头角。

很快,我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科研挑战——独立开展一个关于量子比特稳定性优化的初步研究。当我一头扎进资料和实验中后,才发现困难远超想象。实验设备的操作极为复杂,新型量子实验仪器的说明书仿佛天书,我常常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数据采集出现偏差;理论分析环节也举步维艰,量子领域的知识晦涩难懂,一个小小的概念都需要反复钻研。

在一次实验失败后,我独自坐在实验室里,陷入了沉思。我想到高中独自研究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过程太过艰辛,而且这次面对的量子科研难度远超以往。“也许我该找个搭档?”这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可很快又被我否定,“之前的经历让我明白,依靠别人总会有分歧和矛盾,最后说不定还会拖我后腿。”但随着研究的推进,问题越来越多,我一个人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幻想朋友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说道:“找个合适的搭档,说不定能帮你分担压力,带来新的思路。”我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渴望独自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清楚以目前的状况,研究很难继续推进。

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思考,我终于决定尝试寻找一个临时搭档,只是为了在当前阶段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绝不是完全信任对方。我开始留意身边对量子领域感兴趣的同学,在一次量子物理课上,我注意到坐在前排的苏奕辰,他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对量子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课后,我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向他讲述了我的研究项目和目前的困境,询问他是否愿意短期合作。苏奕辰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表示一直对量子比特的研究很感兴趣,愿意和我一起尝试。

有了苏奕辰的加入,我们迅速分工协作。苏奕辰擅长理论分析,他负责梳理量子比特稳定性相关的理论知识,寻找可能的优化方向;我则凭借之前的实验经验,专注于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在合作过程中,我时刻保持警惕,对苏奕辰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要经过自己反复验证才会考虑采纳。

在一次讨论中,苏奕辰提出从量子比特的耦合方式入手,这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角度。虽然心里有些抵触接受他人的思路,但我还是压抑住情绪,决定先研究一下他的提议。经过多次实验和调整,我们终于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量子比特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让我意识到,适当借助他人的力量或许真的能加快研究进程,但我依旧告诫自己不能放松警惕。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遭遇了一个重大技术难题——量子比特的退相干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结果。连续几天,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毫无头绪,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压抑起来。我心急如焚,日夜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解决方案。就在我几乎要陷入绝望的时候,幻想朋友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别放弃,你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找到办法。”我振作精神,和苏奕辰再次坐下来,重新梳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讨论和尝试,我们终于找到了突破难题的关键。原来是实验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导致了量子比特的退相干,通过优化实验室的屏蔽措施和调整实验参数,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当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科研成果展示会上获得好评时,我站在台上,身旁是苏奕辰,看着台下为我们鼓掌的老师和同学们,心中感慨万千。虽然这次合作取得了成功,但我清楚,我还没有完全放下对他人的防备。不过,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合作的可能性。未来,在量子科研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我或许会在谨慎中继续尝试与他人协作,但我始终会坚守自己的核心,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让我的名字在量子科研领域留下独特的印记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