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锁东宫(双重生) > 第22章 第22章

锁东宫(双重生) 第22章 第22章

作者:狐狸毒唯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2-13 15:28:48 来源:文学城

通常逢年过节祈愿都是成群结伴去放灯,看着一盏盏祈天灯缓缓升空点亮夜空好似萤火一般,那叫浪漫唯美。

今日既不是除夕上元,也不是七夕中秋,红墙上空蓦地飞来一盏祈天灯,看着倒有些怪异,引得端信伯府中人引颈张望。

乔茱推了门进西院小书房,上前跪坐在书案前,兴冲冲地对戚铃兰说:“姑娘,咱们院里忽然飞来一盏祈天灯,上面还写着字儿,好些下人伸长脖子往天上看呢!”

戚铃兰正要翻页的手停顿住了,眼波一转望向门口,喃喃道:“今儿什么日子,为何会有人放灯?”

“就是因为不是什么特殊日子,大伙儿才道奇怪。”乔茱见她似是有兴致,便又壮着胆子按下她手中的书卷,“夜里看书太费眼睛了,姑娘不如也出去看看,算是休息一下眼睛。”

戚铃兰平日算是好说话的,若不触及原则问题,旁人劝了她就会听。于是欣然摆动了一下脖颈,从案前起身:“好吧,你替我把这书放回去。”

庭院中,果然下人都聚在一处围观漆黑夜色中一点灿然亮光。

“这是打哪儿放的祈天灯?”

“形状看着怪异,不过上面的字儿还挺周正,可惜了看不清写得什么。”

“你眼神儿好,看得清灯上写了啥不?”

“隔得这么远哪里看得清楚,要是有伯爷的千里眼,或许还能试试……”

戚铃兰站在下人们的身后,没有出声惊扰他们。她抬头看向那盏孤零零的祈天灯,确实看不清写了什么。

要说千里眼,其实她也有一个,是父亲送给她闲时把玩的。虽然比不上军中所用的,但看清灯上字迹不在话下。

她不多犹豫转身回屋里取了千里眼,再回到院子里抬头对准那盏祈天灯。

——愿许此心寄一人,遥问卿卿可曾知。

才看清灯上的字迹,戚铃兰猛地拿下千里眼,呼吸不自觉变得有些急促。

乔茱刚眯起眼睛想探问姑娘看见了什么,就见她惊慌失措一般攥紧千里眼扭身要走,匆忙跟上去询问:“姑娘怎么不看了?这就要回屋了吗?”

“不看了,我头疼,想早点休息。”戚铃兰扯了个借口敷衍过去。

“啊?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头疼了,奴婢去请大夫……”

“不必,只是方才看书看久了,休息一晚就没事了。”

“那奴婢去给姑娘煮一碗安神汤,姑娘喝了汤早些歇息。”

回到寝室,戚铃兰草草换下外衣便上了床。

余光透过窗纱隐隐洒在床褥上,榻边烛火被丝丝晚风撩动缓缓摇曳,她的心绪还未缓和平静。

她看清了灯上的字,那一手笔迹,她化成灰也是认得的。

那是陆之珩的笔迹。

可是陆之珩从不擅长风月情事,更不会放下身段讨好女人,他怎么可能为了一场利益相关的联姻作这种酸诗?

还有那祈天灯,手艺差得令人发指,除了他这养尊处优的太子殿下亲手所制,她想不出还有谁能做成这样。

陆之珩究竟是哪根弦搭错了,怎么事事都如此反常?

夜晚太安静,戚铃兰躺在被窝里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她试着理清思绪,将心情平复下来。

才清静了不过一刻钟,乔茱又蹑手蹑脚地推开房门从外边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安神汤。

乔茱先是推开一条门缝探出半个脑袋,看屏风后的影子还有动静,知道戚铃兰还没睡着才放心走入内室。

“姑娘,外边下雨了,方才那盏祈天灯被雨淋灭,不知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戚铃兰坐起来接下安神汤一饮而尽,把碗递回给乔茱,重新躺回去拽着薄被一角往上提了提,心里暗道一声“该”。

“知道了,熄灯吧。”

乔茱于是凑近榻边,逐个吹灭两侧的烛火,再轻轻放下床上帘幔。戚铃兰深吸一口气,睁着眼睛望着帐顶,分散思绪不去想那一盏祈天灯。

“再过两日就是母亲的忌辰,明早去同父亲说一声,我想去……青云观,为母亲上柱香。”

乔茱正准备离开,听见戚铃兰的话音稍稍停了一下,随即应道:“是。”

翌日清晨。

戚铃兰赶在父亲离府之前起身,说明了想去青云观上香一事。

戚明松闻言默默片刻,良久,抬头望着天边朝霞叹了口气,道:“是该去一趟。若不是近来兵部政事繁忙告不得假,我也想陪你同去。”

“我前阵子还在想,是不是该将她的灵位也迁来京中,总不能咱们都在长安享福,独留她一人在云海……”

闻言,戚铃兰微微低下头,“父亲如今身居要职,还是要以公务为重,女儿会将父亲的心意带到,母亲泉下有知定是能理解的。”

“唉。”

戚明松无奈揉了揉眉心,转而问道:“不过铃兰啊,青云观可不在长安,那还隔着三十里的路程呢,当天去怕是不能当天回啊。你为何不去护国寺呢?”

前世就是去了护国寺,才惹出一身流言。

戚铃兰道:“护国寺虽是近一些,但毕竟来往香客众多。女儿想寻个清静些的地方与母亲说说话,想来青云观比护国寺更合适。”

“这倒也是。”戚明松被说服了,随即拍了下她的肩膀说道:“你当日要早些出发,我把‘灵麒’给你留下,它脚力最好,比旁的马要快上许多,不出意外的话天黑前能赶回来。”

戚铃兰欠身应了:“好,多谢父亲。”

五月十七,天光初霁。

一架马车从端信伯府门前驶出,朝南城门而去。

半个时辰后,宫中朝会结束,陆之珩快步回到东宫,脱下一身沉重的朝服,换了件青色道袍。

南蕙取来三条不同样式的革带捧到太子面前,陆之珩粗粗扫了一眼,选了最朴素的一条。

“这也太素净了,殿下稍等一下,奴婢取一枚玉佩给您戴上吧。”

“不用,这样就行了。”

陆之珩说罢便准备出门,南蕙一怔,忍不住问道:“殿下今日是去敬文侯府吗?中午是否回东宫用膳?”

“不回。”陆之珩选择性略过了前一问。

汪富海已经备好马车在宫门外候着,看见太子的身影渐渐走近,他将马扎摆正,提前撩开了车帘。

陆之珩上了车才对他说:“去护国寺。”

“是。”汪富海向来不会问东问西,得了吩咐便应下来,“起驾!”

南蕙从内院跟到宫门口,远远看着马车远去,眼中渐渐浮现出一丝不安,纤细的五指蜷缩在一起,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或许不是她的错觉,这两个月来太子殿下愈发不信任她了,平日出行总是瞒着她不肯透露分毫。汪富海的嘴也严实,根本问不出什么。

再这样下去,她该拿什么交差?

晌午一过,天上又开始飘起绵绵细雨。坐在马车里听着淅淅沥沥的声音,加上出了京郊道路崎岖不平时常晃动,催得人昏昏欲睡。

临近午时,马车停在护国寺正门前。汪富海撑开雨伞上前轻叩车身,道:“太子殿下,护国寺到了。”

马车内静默须臾,随后才见陆之珩从里边出来下了车。

一路登上台阶走进寺院,僧人引路将他请进宝殿。

“贵客稍等,国师正在和弟子讲经,约莫一刻钟后结束。”

陆之珩点了一下头,“知道了。”

僧人离开以后,他才转动目光环顾四周。或许是天气的原因,今日来护国寺的香客并不多。

只从这寥寥几个身影中搜寻,他并没有发现心心念念的那个人。不知是来得太早,还是晚了一步。

他在殿前上了柱香,定定心神默念几句经文,还未念完全篇,国师便从外边进来了。

“贫僧见过太子殿下。”

“国师不必多礼。”

眼前这位国师还不是后来的谷梁赭,而是他皇祖父那一朝的肱股之臣——杨信承。

此人熟知兵法精通政论,被先帝奉为不世之材。他还是先帝临终前唯一的顾命大臣,辅佐当今皇帝陛下登基,贵为帝师。

可他太过聪明,深知月盈则亏,在皇帝登基后半年便突然‘看破红尘’,剃度出家了。

皇帝封他为国师,赐他主持护国寺,至今十七载。

陆之珩对他还算谦敬,含笑说道:“国师近些年时常游历世外不在京城,父皇有心与您讨论经书佛法,总不得机会啊。”

杨信承神情淡然,回道:“陛下勤政爱民,百姓多有称赞,贫僧远在江湖亦有耳闻,心中不甚欣慰。”

陆之珩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国师,“父皇虽忙于政务,但也时时牵挂国师,这封信便是父皇命我交予国师。”

杨信承接过信封不急着拆开,朝着皇城方向微微颔首:“多谢陛下挂怀。”

“国师此次回京,还走吗?”

“暂且不走了,只是等明年开春再做打算。”

“如此甚好,父皇若是知道定然欣喜。”

与国师寒暄之后,陆之珩又在寺院中用了斋饭。庭外细雨一直不曾停歇,甚至还隐隐有越下越大的趋势,空气中已然充斥着氤氲水汽,地上也攒了一指节高的积水。

陆之珩与汪富海进行了一番眼神询问,心底渐渐有些焦躁。

申时了,她还没来。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第22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