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隋唐吃瓜演义 > 第38章 洺州梦(十)

隋唐吃瓜演义 第38章 洺州梦(十)

作者:佳期十二红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23 05:26:27 来源:文学城

王孟景也不讳言自己的过错。

“尼圣云‘君子恶居下流’,反过来说也一样——你先把别人放在下流,心已经偏了,那么你就会对一些起码的事实视而不见。一旦把自己的心摆正,一切也就清清楚楚了。有些事情我早就知道,可是过去我心太偏啊!——以至于三足金乌就在眼前,我还认不出扶桑神木!”

“想当初敦煌公领兵先入关中,军纪严肃,秋毫无犯,三秦吏民豪猾扶老携幼,远近来投,甚至有人说八百年前沛公入关也不过如此了。秦王击败薛仁果之后,新降之众仍令薛仁果兄弟与薛秦故将领兵,与他们游猎驰射,毫无疑忌,众人皆愿效死。西凉安兴贵杀李轨来降,太子往原州接应,在盛暑之时驰猎无度,士卒逃亡过半,唐天子将凉州总管加封给秦王,西凉这才安定下来。齐王在太原凶暴虐民,人心怨愤,裴玄真又驱民入城堡,焚其积聚,河东人心惶惶,皆思为盗,以至于宋金刚、刘武周半年内直下河东,兵锋直指龙门渡口。后来秦王领军三万履冰渡河,其时河东人情浮动,未有仓廪,发符征粮无所得,改发秦王教安抚民众,河东百姓知道是当年的太原公子回来了,转而咸来归附,于是军粮渐充……”[1]

“关中人、西凉人、河东人,他们都觉得秦王是个仁义而至诚的君子,就我觉得他是个残暴而虚伪的武夫——我为什么早不愿想想,是我瞎了、还是他们所有人都瞎了?秦王置文学馆,四方饱学之士争相来投,这些名满天下的大儒,难道都是被抢来、偷来、骗来的?”

“太宗就是这样的仁君!”王介甫博闻强识,颇为自矜,“贞观二十年——你们应该刚刚从辽东回来——攻辽东时,太宗怒白岩城反复无常,曾传令军中,破城之后悉以人、物赏将士。后来白岩城请降,英公以为将士们失去虏获之利会失望,面请太宗不要受降。太宗不忍纵兵杀人掳掠,遂以库物赏将士,赎白岩城男女,甚至赐食与他们,别处的兵士在白岩者赐予粮仗,任其返还。还有——高丽人一万四千口为唐军所虏,集于幽州,将以赏将士,太宗以财帛赎之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绝——前辈,有这回事吧?”[2]

“唔——”王孟景笑着,“天子出征的确有个好处——史书上记的够细,后人都能引以为范!”

王介甫眨了眨眼睛,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颇有些尖锐——在心里对魏相道了一声得罪,还是问了出来。

“前辈,有件事我想问问您——既然那么多人都知道秦王贤仁——在当时,魏相他知道吗?”

“他知道。”提起此事,王孟景唯有苦笑摇头,“他不仅知道秦王贤仁,他也知道太子不是个东西。他还知道,如果有一天他魏玄成得罪于上,太子是不会像秦王保尉迟敬德一般保他的——东宫曾经有个太子舍人辛处俭,太武皇帝初平京城时,他的妻子蒙主宠遇,太武皇帝知道他是东宫僚属,就将他贬黜到了万年县,那时太子就什么话也没说——就像这次河北一样。而辛处俭那可怜人一直战战兢兢,唯恐性命不保——我那时就住在光德坊,辛处俭的住处离我家不远,此事在坊内人尽皆知,正是我告诉玄成的!”[3]

王介甫大吃一惊。

“可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效命于隐太子?”

“还能为什么呢?”王孟景苦笑,“嫡长当立,这是礼法。”

“礼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啊!”王介甫说,“秦王要是真的死了,朝廷再欲行暴政,谁去谏阻? ”

“其实,时过境迁之后,我也与他议论过。”王孟景叹了一声,“那时我们正在议论曹魏,玄成说他一点也不喜欢魏文帝为人,正经的文才比不了陈思王,就矫情自饰讨魏武帝欢心,御之以术,哄得宫人左右皆称其贤,其实不副。我就问他,你既然不喜欢魏文帝,那么当初的隐太子——正经的文才、武功、德行一样都比不了主上,只会矫情自饰讨太武皇帝欢心,御之以术,结好宫人妃嫔,你怎么效命于他呢?——你还总是劝他早杀秦王,这不是比魏文帝还过分得多吗?”

“魏相怎么说?”

“礼者,纪纲是也;分者,君臣是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下相保,人心思定,才能令天下安宁。”

王介甫好辩,一听这话,心气上来了。

“既然如此,当初为什么不忠于隋朝?”

“那是另一回事——炀帝残暴如桀纣,应有圣主秉承天命,以汤武之仁吊民伐罪,若非如此,则应恪守君臣之分,守节伏死而已。”

“可是江山甫定,生民未安,隐太子若是即位,唐祚岂能长久?”

“天底下哪有不亡之国?礼法才是永恒的——千百年后,是大唐的江山会留下,还是圣人的礼法会留下?”[4]

王介甫一怔,迟疑了一下。王孟景看着他微微发笑——他也想看看,四百年后的人还会怎样反驳?比起当年的他,有没有什么新鲜的说辞?

“不对——不对——”王介甫终于理顺了思绪,“您也说了——文脉的传承有多么艰难,如果没有贞观之治,天下承平,礼教复兴,如果任由高祖迁都山南,胡尘不息,再来一次衣冠南渡,如果四百年的大乱持续下去——圣人的礼法还能不能留到四百年后,这可没人说得准!”

“您说炀帝残暴如桀纣,圣主以汤武之仁吊民伐罪,取而代之方为天命所归——有汤武之仁的圣主难道不正是太宗吗?太宗本来就是天命所归,又何必提什么君臣之分、嫡长当立、守节伏死?既然汤武伐桀纣才能压倒礼法,那么——如果太宗不为天子,李唐代隋本身就不是天命!”

“还有——”王介甫说到这里,信心越来越充足,出言越来越流畅,抑扬顿挫,气势如虹,“魏文帝可没有子烝父妃、私募兵士、勾结外将、传递甲仗、图谋作乱,也没有屡生毒计加害陈思王,更没有在外敌入寇的关头设下伏兵、意欲残杀朝廷的栋梁之将!——隐太子所作所为,又何尝把礼法放在眼里?他自己都不守礼法,旁人又怎能替他援引礼法、说什么嫡长当立?”

王孟景闻言,不由得拊掌大笑。

“好后生——你倒是把此事辩得清!”

“您当年是怎样回答魏相的?”

“我说我不后悔,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做错了——我看不了那么远的事,我只知道我儿有道被残虐的官吏害死,我女素秋用性命换来的功劳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我只知道这样的朝廷再延续下去,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像有道一样的悲剧;我只知道我们父女舍生忘死抢下来的珍宝,必须有一位明主守护——如果让它们再落入突厥之手,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素秋于地下?”

“或许你会说,这是天意,命该如此——可是我王孟景要是死守小节,那我也不会偷出那一车书画、更不会在这里了!”

王介甫蓦然意识到,在武德后期那场储位之争中,王孟景一定立下了不小的功劳,遂问道:“前辈,您说您不后悔,您说您没有死守小节——看起来您一定是助了秦王,对不对?”

“唔……这件事么……”王孟景捻了捻胡须,“说来话长——我有个邻居陈濂,曾从军征讨,立过功劳。武德六年二月,朝廷撤销参旗等十二军,他就回到长安,做了左卫的一名司戈。他父亲和弟弟也在一起住——他弟弟名叫陈智,那时才十三岁,是个顶好学的小郎君,常常来向我请教学问。三日一来,五日一往,两家就熟络起来了。他们都知道我的委屈,陈濂也劝过我,忍气吞声莫发雷霆。虽然他言语寡淡,也说不出什么花样儿来,不过我心里还是挺感激他的。”[5]

“陈濂这个人,其实我第一眼看见他,就觉得有些面熟,却又实在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也难怪,他相貌平平,也没有任何出众的才华和品行,实在是毫不起眼。那时候,朝廷冗官冗员,像韩臣这样无功受禄的人还有很多,真正有功劳、有才能的人却得不到封赏和提拔,因此像他们这种从战场上下来的人都颇有忿忿不平之意,总爱自矜自夸,这一个说晋阳起兵之前我就跟了秦王,那一个说最先发现窦建德行踪的其实是我,又来一个说秦王亲自教过我怎样安营扎寨……可唯有陈濂安安静静的,从来不提他打过什么仗、立过什么功。做事中规中矩的,既没什么出色的地方,也没什么差错。反正别人都觉得,他这个人可有可无,大概也就为混口饭吃,是好是歹都不怎么在乎。”

“那您以前到底是见没见过陈濂啊?”王介甫觉得他话里有话。

“唉,说来惭愧,我后来才知道——陈濂当初在夏王军中当过细作!夏王准备等到唐军粮草耗尽,牧马于河北,就进攻武牢关——这个消息就是他传递出去的!他还有一手绝活,天南海北的乡音都会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没人听得出来他是长安人。我说难怪看他面熟,我肯定在军中见过他——唉,有的人大概就是有这个本事,天底下人都死绝了,你才想得起来还有他这么一位!”[6]

“哦!”

王介甫忽然想到,陈濂曾在窦建德军中为间人,那么此时做了左卫司戈,是不是依然在做他早就做熟了的事呢?他不禁有些不寒而栗——是他想多了吗?如果他没有记错,太宗那时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武德六年就把陈濂这种人放在高祖身边,是想干什么?

[1]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以前军济河,先定渭北。三辅吏民及诸豪猾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计,扶老携幼,满于麾下。收纳英俊,以备僚列,远近闻者,咸自托焉。……长安父老赍牛酒诣旌门者不可胜纪,劳而遣之,一无所受。军令严肃,秋毫无所犯。……获贼兵精骑甚众,还令仁杲兄弟及贼帅宗罗睺、翟长孙等领之。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时凉州人安兴贵杀贼帅李轨,以众来降,令建成往原州应接之。时甚暑,而驰猎无度,士卒不堪其劳,逃者过半。”《资治通鉴·唐纪三》记载了就在这件事之后:“壬午,以秦王世民为左武候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其太尉、尚书令、雍州牧、陕东道行台并如故。”《资治通鉴·唐纪三》记载:“裴寂性怯,无将帅之略,唯发使骆驿,趣虞、泰二州收民入城堡,焚其积聚。民惊扰悉怨,皆思为盗。……时河东州县,俘掠之馀,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

[2]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记载:“上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勣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上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万馀口,上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诸军所虏高丽民万四千口,先集幽州,将以赏军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

[3] 《贞观政要·直谏》记载:“征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4] 这个意思从哪儿来呢?《资治通鉴》一开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而《资治通鉴》评价玄武门之变:“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5] 京剧《勘玉钏》是根据《喻世明言》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改编的,在原著中陈御史的名字就叫陈濂,而在京剧中他叫陈智……嗯,我就是跟《勘玉钏》杠上了,反正这哥儿俩干的也是“拨乱反正”的事……顺便说一句,还记得《剪刀记》里面雪艳后来的丈夫是谁吧?另外,《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卫……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

[6]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虎牢关之战时:“谍者曰:‘建德伺官军刍尽,候牧马于河北,因将袭武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洺州梦(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