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隋唐吃瓜演义 > 第22章 剪刀记(十二)

隋唐吃瓜演义 第22章 剪刀记(十二)

作者:佳期十二红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23 05:26:27 来源:文学城

“程光普?”李郎接过了灯烛,将它放在案上,“你怎么认识程光普?”

“十一月间,我曾到长安来呈牒诉。”萧雪艳深吸了一口气,“头一次去尚书省,牒文被摔在地下。第二次,我拚着一死触柱流血,牒文虽然被收下,人却被赶出来了。可是后来,程郎追上了我,问明冤情,说他家主人在尚书省做官,愿替我重写牒文再告,我把那张新牒文呈上去,尚书省这才认真起来。后来吏部韩侍郎前往商洛县,平冤决狱,还了我阿耶清白。”

“噢!原来你就是萧三娘!”李郎吃了一惊,随即面露惭色,“这么说,你这一次来……”

“那张牒文就是李郎亲笔所书,是不是?”萧雪艳扶案起身,面上泛起了激动的潮红。

“是……是……”李郎后撤了一步,面容隐入了灯火的阴影中,“吴独在商洛县为恶乡里,县令胡进为虎作伥,我曾答应过你,会为你办好此事,却至今也没能做到……”

商洛县的事,他知道有尹德妃在,吴独是动不了的,但至少可以换一个得力的人去当县令,只要县令不助长吴独的气焰,事情就不至于这么糟。因此他派韩仲良前往商洛县彻查此事,韩仲良精通刑名,武德元年定律令他功不可没,眼下身兼大理少卿与吏部侍郎,让他去既所任得人,又名正言顺。[1]

——可是那时,他怎么就忘了呢?秦王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名正言顺。

事情一开始十分顺利,萧恩案审结,县令胡进渎职的证据也都齐备了——为这事立狱案根本没必要,反倒多生事端,胡进恶状累累,今年考课一定是下下第,依法度将他罢免,另选百里之才便是。[2]

可谁知就在此时,韩仲良却被御史弹劾了——韩仲良督办此案,用的是大理少卿的名义,尚书省听受辞讼,大理寺越俎代庖,有违法度,搅乱朝纲。

李世民天性刚强好辩,这几年来吃了几次亏,已经收敛了不少,可是要他忍住不平缄口不语,还不如要老虎吃素。朝堂上,御史弹劾韩仲良,天子还不曾说什么,尚书左仆射裴寂就先出班请罪,说是尚书省处事不周。李世民当时就忍不了了,奉笏陈词,据理力争,从前朝故典数到本朝法度,直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满朝文武都看着同在尚书省的两名宰相争执,裴寂面上讪讪的,杨恭仁又出来打圆场,提了个折中的主意,将疑案交给尚书左丞、大理寺卿崔善为督办。[3]

——这算什么折中的主意?分明是做成了葫芦官司。萧恩案已经审结,还交什么?要交只有胡进的文案可交,可是这件事根本不是尚书省听受的辞讼,也从未立过狱案。相反,官员考课、任免本来就是吏部的职责,尚书左丞、大理寺卿接手才是有违法度、搅乱朝纲!

那时他正争辩到兴头上,再加上本来就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说了,事后却深为自己的冲动后悔——什么法度、朝纲,别人都不顾了,就他一人还坚持个什么劲?他就该不遗余力地赞同杨恭仁!这样,皇帝至少不会把这事交给太子裁决啊!这个主意一提,秦王身处嫌疑之地,连反对的话都说不出口![4]

商洛县的事涉及到尹德妃的亲戚,他早就知道太子不会秉公而断,事实果然如此——刑部尚书窦诞屈从权势,公然修改文案,做成了一桩葫芦案。[5]

明明是宽乡,胡县令偏能录为狭乡;明明是农户,胡县令偏能录为工商;虚钱实契强占田宅,欺男霸女、践踏民田、强夺畜产,凡此种种,胡县令毫不禁制,桩桩恶行就在青天白日之下,谁看都看得清,谁问都问得准,可是窦尚书偏能回改文案——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大唐朝廷莫大的耻辱!

真是把他气坏了啊——可是却又来了,那时生的什么气呢?至少他应该庆幸,萧恩案已经审结了,不至于又制造一桩冤假错案。

——生气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世民固然可以说,商洛县的事没解决不是他的错。但是,这一切不值得让萧三娘知道,更不是可以对商洛县百姓交代的借口。承诺是你给的,现在办不到,难道人家不该来找你吗?

院中庭燎仍在燃烧着,劈啪作响。

“……反累你顶风冒雪,再赴京城,病骨支离,僵卧客旅,有冤无处诉,有家难以归……”

房内灯烛昏黄,李世民站在远离灯火的阴影中,泪光在他眼里闪烁了一下。

“不,不,没有……”

“这是我的过错。”李世民拭去了泪花,正色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不会再错下去。三娘,商洛县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此番进京又是为了什么,你坐下,慢慢讲来。”

萧雪艳听到这里,不由得眼角一热。

我只认他是个侠义的清官,果然不差!——何止侠义,这样的担当更是令人敬仰。我欢喜的是找到了恩人,满心里不知怎样报答才好,他却以为我是来要求他兑现承诺的!

“我本来……罢了,没事了,我要回去了。”萧雪艳仍是站着,并没坐下来。

“回去?”李世民一惊,“就这么回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此事本来不与李郎相干……”萧雪艳苦笑着,“上次你为我写牒,我已是感激不尽,怎好再连累你呢?”

“连累!”听此一言,李世民不觉怒上心头,“镇国家,安黎庶,本来就是为官者该做的事。如今有个当官的不过是在尽自己的职责,百姓却说不好‘连累’你,这算什么意思?原来在老百姓心里,我们这些当官的本来都是尸位素餐——既然如此,还要朝廷干什么?”

这一怒牵动了病势,他不由得连连咳嗽,长孙无忌急忙上来给他拍背。李世民本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统帅,动起怒来格外肃杀狠戾,萧雪艳毕竟年幼,一时惊慌失色。冯素蕙是个乖觉人,怔了一怔之后,很快反应过来,忙用袖子掸了掸坐席,让那圆脸书生搀扶病人坐下。[6]

李世民这里气还没喘匀,忽然瞥见萧雪艳面露惊慌,猛省是自己吓着她了,忙掩去怒容,转而和颜悦色:“是我的不是,吓着小娘子了——我并无恶意,只是生来烈性,克制不住这暴脾气,还望你多包涵。萧三娘,你休要害怕,有什么冤枉,坐下慢慢讲来。”

萧雪艳告了坐,阖上眼睛,按了按太阳穴,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叹了一声,睁开双眼,凝视着摇曳的灯火。

“韩侍郎在商洛县查访民情,拿住了胡县令的罪证。那时,我们都觉得胡县令一定要罢职丢官了,可谁知此事竟没了下文。十二月初,吴独在半路上堵住我阿耶,骂他是贼骨头,还动了粗,幸亏我阿耶武艺出众,才不至于吃亏。旬余之后,胡县令又把我阿耶扣下了,要问他伤人之罪。我阿耶自卫还击本无罪,为什么又被抓了?胡县令就要丢官,怎么又猖狂起来了?我料想此中必有变故,因此又上长安来呈牒。十天之前,我在尚书省呈了牒诉,一连数日并无消息,可那天……”

说到这里,萧雪艳不由得吸了一下鼻子,嗓子里带上了哭腔。

“小娘子休要啼哭,有我与你做主。”

萧雪艳忍住泪水,呼唤了一声小菱,让她往前跪。

“小菱,你张开嘴——”

灯火昏暗,只见小菱口中黑洞洞的。李世民举灯一照,看清她断了舌头时,不觉心头一颤。

——诚然,他在战场上杀人如麻,按理说应是见惯了鲜血与死亡,可他仍然不能对任何无辜的血泪无动于衷。

“怎么?这是谁干的?”

“尹府的家奴。”萧雪艳的眼睛又红了,“她们威逼我从命,剪了小菱的舌头,还有、还有……”

萧雪艳将那白布包裹着的断指放在案上,李世民将它拾起,打开一看,脸色白了白。

“这又是谁——谁的?”

“我阿耶的。”

嗡的一声,血流的轰鸣灌满了他的耳朵。

断指——又是断指!

那天,杜如晦经过尹阿鼠门前,竟被他的家丁扯下马来痛打,还折断了一根手指。可是事后尹德妃却恶人先告状,皇帝听信谗言,反倒把秦王召进宫来训斥一顿。李世民竭力辩解——

“杜如晦是臣的府属,他若当真有错,臣愿领一切责罚,绝无怨言。可是这分明是德妃颠倒黑白,杜如晦被尹府家丁所伤,至今还卧不能起,怎能把伤人的罪名,强加在挨打的人头上?”

“你住口!你的左右,连我妃嫔之家都欺凌,更何况是凡人百姓?”

“凡人百姓?这又是从哪里说起?”

“商洛县本来无事,是谁口口声声黎庶未安,无事生非?”

“说什么商洛县本来无事?分明是窦诞回改文案,包庇罪行。商洛县百姓苦于贵戚欺凌,那县令胡进为虎作伥……”

“够了!照你这么说,朕的嫔妃欺瞒朕,朕的官吏也欺瞒朕,阖朝上下只有你一个忠臣孝子?所以你就可以视朝廷法度为无物,不当大理寺的官,也能支使大理寺的人!”

话都说到这份上,李世民难道还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韩仲良本来就是天策府司马,又是吏部侍郎,李世民无论是作为天策上将,还是作为尚书令,支使他做事都不过分。皇帝之所以不满,无非是因为,他觉得韩仲良此去商州,为的是安插秦王的人——陕东道大行台、益州、蒲州给了你还不够,现在连关中你也要插手了?

——这真是浑身是口难分辩!到底是谁欺凌凡人百姓?到底是谁视朝廷法度为无物?别的事情您斥责我也就罢了,做儿子的哪能一点委屈都受不得,可这件事分明是社稷根基、民生疾苦,为什么您统统当作争权夺势的战场呢?

无端地受了一场责难,李世民怏怏而出,本来打算办完了公事之后前往文学馆,与清白正直的君子讨论经义,总是能令人愉快一些,谁知又收到了东宫的请帖——听闻秦王与窦诞有些误会,太子特地排宴,为你两人解和。[7]

李世民差点没气乐了。

——怎么?你今日还有脸面对我提起“解和”二字吗?

可是,此时天子正在气头上,东宫邀宴,怎好不去?

枪林箭雨中,李世民曾无数次以身涉险,却从未受过什么了不得的伤。没想到此番一去东宫,一杯毒酒,竟送他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8]

漆黑的夜色,闪烁的灯火,甜腥的血气,凌乱的脚步……那天,翻江倒海的疼痛让眼前的、耳边的一切都漫漶模糊,偏能清楚地记得,冰冷的地面上,殷红的血迹一寸一寸地弥漫开来。

还有几天就是他的生辰。

不出兼旬就是武德九年的元正。

那一夜病得死去活来,半昏半醒间他甚至以为,他活不到二十九岁了。

——好笑不好笑啊?替别人写了一纸牒文,告到自己手上来,为的是一桩投毒的冤案,转眼之间自己却被下了毒。冤不冤呢?牒文该怎么写呢?往哪里去告呢?

[1] 《册府元龟·刑法部·定律令》记载:“武德元年,既受隋禅,诏纳言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用繁峻之法。是时,大理少卿韩仲良言于帝曰:‘周代之律,其属三千,秦法以来约为五百。若远依周制,繁紊更多。且官吏至公,自当奉法,若苟徇己,岂顾刑名。请崇宽简,以允惟新之望。’帝然之,於是采定开皇律行之,时以为便。”

[2]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每岁,尚书省诸司具州牧、刺史、县令殊功异行,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减,盗贼多少,皆上于考司。……有下下考者,解任。”

[3] 《新唐书·崔善为传》记载:“善为见隋政日紊,密劝高祖图天下。及兵起,署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擢累尚书左丞,用清察称。”《唐会要》又载:“至(武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绵历数载。竟不就而罢。”

[4] 《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帝欲其习事,乃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

[5] 《册府元龟·帝王部·励诫》记载:“(贞观)八年十一月,谓大理卿窦诞曰:‘法官卿为长也。武德之时,为息隐王所嘱,便回改文案,苟事曲从,此卿之短也。朕以至公临天下,法之所行,无舍亲昵。卿当保所长而弃所短,无阿朕意,以亏宪典。’”

[6] 《资治通鉴》记载:“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 ,冀闻规谏。”

[7]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

[8] 《资治通鉴》记载:“世民自起兵以来,前后数十战,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虽屡危殆,而未尝为刃矢所伤。”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剪刀记(十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