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桑柔不见意欢来请安,招来尚宫一问,才知道昨天出了这么大的事。第一个就是处罚了内宫门值守的内侍黄门,统统赶到西京洛阳去。第二就是以皇后的名义上了一道疏,强调了宫禁严格的必要性。
诚然,你晋王是皇帝的亲弟弟有门籍,可以随时出入宫禁,可你也不能这么不讲究,大晚上地在后宫里转悠,万一你再招来什么别的人,后宫女眷的名声还要不要了,永庆公主和蒋婕妤同住在听雪阁离长乐宫可不远呢!
就是最后一句要紧,赵匡胤疼爱弟弟,更疼爱自己的亲生骨肉,当即就找来禁军指挥使要求严查宫门。同时也私下警告了一次弟弟,下回不许如此,这几天老实在家待着。
他可不知道此口谕一下,晋王两口子又是一顿大吵。互相指责对方看人不带眼睛,最后的结果是晋王脸上多了三道疤痕,他自己又受用了一名美婢。
而意欢,在长乐宫舒舒服服被大家照顾了五天,好端端地回了自己的慈元殿。
不过,这也让朝廷上下明白了,后宫是有女主人的,哪怕她平时不太管事,你们也不能无视宋皇后?
琐事不表,在后宫的清闲和朝廷的忙碌中,开宝三年很快到来,雪化春来,又是一年春色。意欢发誓她那时是真想做一名不干政的好嫔妃,但奈何事情就找上门来了。
开宝三年三月,江南派吏部尚书徐铉来汴梁,朝贡方物,这看上去一次平常的朝贡,实则带有重大任务。原来,宋国攻南汉国,战事节节顺利,南唐君臣身在江南,对闽南的战况比开封了解的还快,探报每曰报进金陵城的都是宋军大捷的消息,李煜开始坐不住了,朝堂上潘佑、陈桥这等良臣也坐不住了。
然而,事情还是朝着他们最不愿意的方向发展。人心早失的汉国根本不是宋国的对手,南汉国旁边可没有一个强大的契丹撑腰,宋国的旗帜最终还是插在了南汉国都的城楼上。而偏此时,李煜又接到了弟弟的信件,言及他在晋王府中看到林仁肇的画像,还重金贿赂了北国内侍,了解到林仁肇早于大宋皇帝有所往来,只待时机成熟就会投宋。
林仁肇何许人也?他原是闽国将领,后归南唐,救援寿州,并在正阳桥一役中逆风举火焚桥,力阻周军进击,被任命为镇海节度使,又改镇武昌。要知道这场仗的对手,可是当年的赵太尉,如今的赵官家。这些事意欢昔年在闺中时就知道。
宋建立后,林仁肇力劝李煜,请求收复淮南,未被采纳,这次宋汉开战,他更是建议趁宋后方空虚,发兵攻打开封。如此铁杆的鹰派人物?你说他要投宋?这话如果李从善当时就告诉周意欢,她会立刻想到“反间计”这三个字,相信不少人也会这么想。
可偏偏李煜就不那么想,因为他真的与林仁肇政见不和甚至还被他兵谏过。于是在徐游等佞臣的怂恿下,斩杀了这位不世明将。
但李煜也并非真的傻子,他事后一想也觉得不对,但为时已晚。林仁肇的死给江南军队士气的打击是致命的,朝堂上的老臣见国主昏庸至此,无不痛心,韩熙载更是因此劳心酗酒而逝。
无论如何,李煜终究还是要面对宋国的强大压力,他想到的办法是抢先服软,以柔克刚。派大学士徐铉为使臣,正式自削国号,改唐国皇帝称号为江南国王。虽然大家都已经称他为江南主好几年了。去年他派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来开封,隐约就是臣服试探的意思,谁知道遇上了皇后被绑事件,他弟弟就这样被扣下了。而南汉的灭亡粉碎了他保存体面的幻想,只求能保全这半份家业就不错了。当然,这次出使最好能把弟弟要回来。
宋廷上下都知道,他是想以此耍赖,这个封号宋国只要准了,那唐国就是自降一级,成了宋国的属国。你做皇帝的总不好意思出兵来攻打我这个恭敬温驯、毫无反意的臣子了吧?这是什么逻辑,天下本该统一不是吗?
但是偏偏来的人不一般,徐铉更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七岁能诗、十岁能文,十六岁就做了唐国的大臣。徐锴、徐铉两兄弟和江宁人徐熙,号称“三徐”,在江南很是出名,且他们皆以博才多学而闻名于朝廷上下,其中又以徐铉的名望最高。入仕后又与宰相韩载熙齐名,人称江东韩徐。这也罢了,关键是徐尚书的文笔和口才可是闻名天下,此人学识之渊博、文才之出众,一旦开始唇枪舌箭,往往让对方无从招架,想到要跟这位外交使臣打交道,大宋朝堂上这些官员都有些打怵。
朝廷有些激进派,认为南汉已灭,江南三面都是大宋国土,何不来个兵临城下,好过这谈来谈去,但赵匡胤始终记得娥皇的临终遗言,本人也是豪迈而仁义的性子,不想不做努力就让和平统一的希望落空。所以还是打算与这位徐学士谈一谈。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徐铉刀子嘴的名声早就传遍列国了,宋廷重臣都怕自己说不过那徐铉,到时候给朝廷丢了脸面,也有损自己的名声,是以百般推诿,无人愿意担当此任。他们也不是无的放矢,当今除了官家,官最大的是赵普,可他是著名的一部《论语》都没读完,怎么能对下级要求太高呢?
赵匡胤见此大怒,甩袖回了后宫,正好看见意欢正在和桑柔、徐慧斗茶,玩得不亦乐乎。意欢点茶泡茶都不行,可偏偏一张舌灿莲花,不肯认输,说的桑柔等笑呵呵也不责怪她。这位赵官家灵光一闪,竟然决定,把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交给自己的德妃,不对,临时升级的贵妃周意欢。对此朝堂上也无人敢反对,参知政事卢多逊问了一句“后宫岂能干政?”,就被官家反问不然你去?
意欢很想拒绝来着,但赵官家直接下了命令。她毕竟长于江南,还是希望那里不要遭受战火的。
就这样,她不情不愿地走马上任,亲自带着队伍去码头迎接南国使臣。当然,皇帝也给她配了一个副手,供奉官李继隆,他乃前枢密副使李处耘的嫡长子,以前在禁军任职,据说为人严谨不苟言笑,皇帝喜欢,就先提拔到身边磨练一二。这次跟着出来,也是怕有什么女人不好回答的问题他来抵挡一二。
反正说道理是说不过了,那就不说,用冷面晾着你。
江南国的使节船缓缓驶来,即将进入码头,吏部尚书徐铉衣装整齐地走上船头甲板,远远向码头望来,只见码头已被兵士戒严,中间搭着披红的彩棚,棚中竟是一位带着幕笠的少妇端坐上方,另有一少年落后她半步而立,略一打听,知道这还是老熟人,当时就想赵匡胤你这上邦皇帝也够光棍。
但既然来了,人家也是正一品贵妃。徐铉没有无礼,反而谈起江南风物,由此又是一番高论。意欢幼时就知道他能言善辩,如今人事全非,但这位徐叔父他仍然谈吐风雅、文采一流。像是丝毫不介意对方派出女眷迎接,更没有出言挤兑,果然在官场熏陶久了,说话是八面玲珑,答对风雨不透。
两下里谈笑风生,坐车入城便见汴梁街道宽阔、市井繁荣,河下粮船蚁集,街上坊市兴旺,人来人往,万货云集,一派祥和气象。徐铉看在眼中,不禁暗惊宋国发展之迅猛,遥想当年,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州,人口五百万户,兵强马壮,贤臣如柱石,如今此消彼长,何止国土沦丧,就是朝臣也是凋零不少,国运衰落于斯,不禁让唐国人唏嘘不已。
意欢和李继隆将着位国使送进礼宾院,又请出李从善,设宴款待一番。此时男女大防也没那么严格,何况周贵妃是得了旨意的钦使,她于是也落座。探问对方来意,得知唐国竟是自削国臣,请臣归顺的,二人都觉得这是好事,宴罢后意欢立即回宫,告诉赵匡胤这个消息,他闻言并不震惊,只缓缓说:“你怎么看这事儿?”
意欢正色道:“我是大宋的贵妃,自然是为大宋考虑,江南想要臣服是再好不过,可若是以此想长久保持独立,怕是不利于官家的百年大计。”
这不符合历史,大家看着高兴就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