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四象铜鼓 > 第22章 古情殇(一)

四象铜鼓 第22章 古情殇(一)

作者:拙笔书生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8-13 01:35:45 来源:文学城

陶靖安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玉牌,那细腻的触感带着微凉的寒意,仿佛穿越了岁月的长河,与她记忆中另一枚玉牌遥相呼应。

那是她第一次随师父去巡狩。那时,师父皋陶,正值壮年,刚以非凡之勇,单枪匹马收服了肆虐一方的混沌,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数百年前,边境浔州。

浔州地处边境,贸易繁华,多民族聚居,文化元素多。随着时代发展和移民迁徙,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主、融合汉、回等少数民族成分的地方政权—―浔州府。在州主许昌东的带领下,发展势头良好。

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拥有人口超过十万以上,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

某日,浔州州主府。

“大人……”随着一声轻唤,一名身着白长衫、头戴竹编斗笠的中年男子缓缓步入大堂,他的步伐沉稳,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大堂中央,一位身着褐色绸衣、体态略显白胖的老者正端坐于案前,手中轻抚着一块精致的玉佩,显得从容不迫。他闻声抬头,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何事惊慌,但说无妨。”老者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白衣男子见状,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他微微躬身,凑近老者耳边,用极低的声音快速汇报了几句。只见老者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眉头紧锁,仿佛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风暴。

“…什么!他们竟真的来了?此刻已到何处?”老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与急迫,他猛地站起身,双手紧握成拳,似乎在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波澜。

大堂内一时静得只能听见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老者开始在堂中踱步,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似乎在思考着对策。他身后的白衣男子则是一脸焦急,不时偷瞄着老者的脸色,心中暗自揣测着接下来的局势。

“大人,此人若真如传言中那般有能耐,一旦得知我们与那‘东西’的关联……”白衣男子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忧虑。

老者闻言,猛地停下脚步,转身打断了属下的话:“勿慌,勿躁。事已至此,逃避不是办法。”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抹决绝,“先哄他们进城,稳住阵脚。至于后续,我们需从长计议,既要确保万无一失,也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交代。”

白衣男子闻言,脸上闪过一丝释然与敬佩,连忙应道:“是,大人!我即刻去安排,定不负所托。”说罢,他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大堂,脸上已换上了一副喜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化解危机的希望。

随着门扉的轻轻合上,大堂再次归于平静,只留下老者一人,静静地站在原地,凝视着窗外那片被阳光染得金黄的天空,心中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每一步棋。

浔州城外,一片宁静,几乎看不见过往的行人。一座茶棚正在被拆除,木板和钉子的声音在空旷中回响。皋陶,一个中年汉子,带着他的徒弟司予和侄子青琮,正坐在附近的一棵树下休息。

“阿予,青琮,”皋陶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我们在这儿歇歇,整顿一下,准备进城。”

司予,青琮点头应答:“是。”

茶棚的老板,一个满脸沧桑的中年男子,看了一会儿正在忙碌的工人,然后朝他们走来。“三位,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他的声音带着些微的沙哑。

皋陶简单地回答:“我们从北边来。”

老板点了点头,继续问:“几位是打算进城吗?”

皋陶点了点头:“是的,老丈,不过我们好奇,为什么要把这个茶棚拆了呢?”

老板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无奈:“唉,生意不好做啊!现在这年头,茶棚也赚不到什么钱。”说完,他转身招呼自家婆娘:“来,给这几位客人沏壶茶来。

不一会儿,一壶茶就被端了上来。茶汤色焦黄,喝起来有些苦涩。

青琮喝了口茶,好奇地问:“店家,你这生意就是靠这种茶吗?这茶叶质量可不太好啊。我听说浔州的茶可是上等的好茶,清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无穷。”

老板再次叹了口气,摊开双手:“小哥,你不知道,最近几年天干地旱,茶叶产量少,品质也跟着下降了。”

司予放下茶杯,目光中带着几分疑惑,转向老板问道:“店家,早就听闻浔州地处边境,贸易繁华,为何城外如今却显得如此冷清?”

老板听后,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他缓缓开口解释:“唉。这浔州城外之所以人烟稀少,皆因三年前妖兽出没,换了五位州主,都接连被害了,加之变动频繁,政策一时一变,搞得人心惶惶,其他国家的商人都不敢轻易前来。真是苦了我们这些小本生意人啊。”

青琮,那个好奇的少年,眼睛一亮,追问道:“那您可知道,究竟是何妖兽在作祟?”

老板听到这个问题,似乎找到了话题,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自豪:“那你们可问对人了。我侄子就是修州主府的工头,他们见过那妖兽一次。据说它状如猛虎,却生有双翼,体型庞大如牛,振翅欲飞时,那威势真是令人胆寒;浑身覆盖着刺猬般的尖刺,闪烁着幽冷的光芒;最可怕的是,它的嗥叫声尖锐刺耳,就像是野狗在黑夜中的哀嚎,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青琮轻轻蹙眉,目光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命运的关切,他缓缓开口:“那此地州主,历来的作为如何?百姓可曾得到真正的庇护?”

店家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叹了口气道:“唉,说来惭愧,之前的州主们,确实未曾给这方土地带来多少安宁。特别是那第一位许城主,妖兽侵袭之时,他不仅未能挺身而出,反而先顾自家安危,抛下全城百姓,连夜逃遁。此事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更有甚者,私下里议论纷纷,说是那妖兽之乱,或许与他脱不了干系。不过,这些都是坊间传言,真假难辨。”

说到这里,店家的语气转而多了几分敬意:“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现任的闻太师,那可真是咱们浔州的大救星啊!他老人家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加强城防,还亲自率军抵御妖兽,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自他到来之后,妖兽侵扰的次数明显减少,咱们的日子也总算安稳了些。所以说,这世道啊,有时候还真是因祸得福,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琮听后,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闻太师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如此看来,百姓们的生活,总算有了盼头。”

司予在一旁,也微微颔首,与青琮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皋陶则始终保持着沉默,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深邃,仿佛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闻太师虽好,但妖兽之患,非一日之功可除。我们仍需谨慎前行,寻找彻底解决之道。

三人再次踏上了征程,心中充满了对未知挑战的期待与决心。

皋陶望着司予,眼中满是对弟子的期许与考验,他缓缓道:“司予,自你拜入我门下,为师便知你心思细腻,今日便借此机会,让你在实践中领悟人心的微妙。你且细细分析那老丈所言,其中真真假假,何以辨之?”

司予闻言,眉头微蹙,闭目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师父,弟子以为,那老丈之言,确属半真半假。首先,其拆茶铺之举,时机过于巧合,仿佛专为引起我等注意。茶铺搭建简易,若真为节省成本,何故拖延至今?且据他所述,生意不佳已有三年,却迟迟未动,此中必有蹊跷。”

“再者,他言语之间,神色颇为不自然,眼神游离,频繁回望,似有难言之隐或畏惧之物。此等举止,若非心中有鬼,便是另有所图。至于他所言违心之处,或许正是他试图掩盖的真相。”

青琮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接过话茬道:“还有,司予师兄言之有理,但弟子还注意到一点,那老丈的手指异常纤细,皮肤光滑,显然不是常年劳作之人应有的模样。这更加印证了他所言非实的猜测。”

司予闻言,转向皋陶,眼中满是不解与困惑:“师父,弟子不解,那老丈究竟为何如此做?莫非我们身上有何特别之处,引得他如此行事?”

皋陶轻轻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怜悯与复杂之色,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司予,你生于巫山,长于我身旁,未曾真正踏入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自然难以体会人心的深邃与多变。这世间万物,最复杂莫过于人心。”

他所知道的是,许氏家族曾是众人交口称赞的典范,家主许木以其卓越的治理才能与亲民之心,引领家族繁荣昌盛,家眷们更是以宽厚待人著称,无论是乡里邻间还是过往客商,无不感受到他们的温暖与善意。家族上下六十八口人,和睦共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份宁静被无情地撕裂。一不明身份的妖兽突然闯入许木府邸,手法残忍,将府中上下六十八口人悉数屠杀,无一生还,尸骨残缺不全。此事震惊朝野,人心惶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