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庶子科举日常 > 第17章 县试

庶子科举日常 第17章 县试

作者:小飞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09 23:08:23 来源:文学城

宋知意有些费力地从狗洞中爬出,爬出后,也把考篮一起掏了出来。因着这狗洞太小,宋知意不敢穿太多衣服,而现在尚是初春时节,风一吹,不禁叫他打了个寒颤。不过这县试贡院离宋府还有些距离,宋知意没有马车可乘坐,只能一路小跑过去,到了考棚处时,他身上也暖和不少了。

宋知意先远远地观察了一下,他到时已有不少学子入场了,只有一些住得远却只能步行而来的寒门学子仍在场外等待验身入场。

纪文清给他的信封里也有与他互结的四个学子的姓名和画像,宋知意靠着画像很顺利地找到了那四个学子,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并不是京城中大富大贵人家的子弟。宋知意和他们简单互相问号后便开始排队了。

在检查验身过后,宋知意和几个学子一起进场,入中堂接卷后,在考官的监视下,五人一同唱道:“蓝俊民廪生保。”

廪生席上站起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留着一撮胡子,看着四五十岁,他仔细打量五个考生,宋知意感觉到他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很久,似乎是想看看这个“关系户”是什么样子。可宋知意却愈发从容,丝毫不露怯。片晌功夫后蓝俊民才收回目光,唱道:“廪生蓝俊民保。”

宋知意按照考引找到自己的号舍入座,填写好准考证后便静静等待衙役巡行考场,展示考题贴板。今日的正场考试是县试的第一场考试,其后还有三场考试,分别为招覆,再覆,和连覆。

宋知意不像其他人,他经纪文清的帮助才能参加科举,只有这一次机会,若成功,他便能继续读书科举,若失败,他的科举之路或许会就此终结。

想到这,宋知意微微紧张,手心里冒出些滑腻的汗。很快考题贴板便来了,有两道四书题,一道帖诗题。宋知意读完题,深呼吸让自己保持冷静,才开始提笔做题。

第一题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合群却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却不合群。

宋知意把能想到的有关知识都列在了草稿纸上,同出自《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样是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但他对待任何事情仍保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这正是君子能合群却不与人勾结的原因。

又写道出自《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众人一同欣赏音乐,这也是君子周而不比的益处。

宋知意破题之后按照这个思路写接下来几股的论述,最后又引用后世的一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来作为全篇之收结。

第二道是“如琢如磨者,自修也[4]”,出自《大学》,指在学习上应该具有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题同样也不难,宋知意按照第一题的路数写出了答案。

接着就是试帖诗,“六出飞花入户时[5]”,宋知意见到题时心中一喜,这正是他上一世曾经翻译过的诗词。六出飞花入户时,翻译考试初见此句时,他还以为指的是春花绽放时节,考试完查阅资料读完全诗才发现该诗是描写的雪,“六出飞花”是指六瓣的雪花,诗人希望以白雪遮盖世界的丑恶,表达了他心中的感慨和不平,是很别具一格的咏雪诗。

宋知意想了想,提笔写下:

赋得飞雪

不拘一格随风下,纷纷扬扬洒人间。

涤荡尘埃携净来,春风到处悄然消。[6]

这样写不仅能切题描写雪,还与原诗的主题相呼应。

写完诗后,宋知意又检查了一遍写在草稿纸上的答案,确认无误后又抬头看了一眼,太阳高悬挂当头,应该是正午了。县试每场都限当日交卷,不给烛火,宋知意需得在天黑之前将答案誊抄至考卷纸上。

而宋知意使用毛笔不过一年多,还并不熟练,如果要写出工整的字来,他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宋知意不敢耽搁,随意吃了几块冷饼垫肚子,就开始在考卷纸上誊抄答案了。

待宋知意全抄写完时已经日落西斜了,考试也放末排了,宋知意匆匆再检查了一遍自己的答案便缴了卷,从龙门出去了。

出了考场,场外只有零零散散几个人了,宋知意环顾了一圈,确认宋家的马车不再附近,这才放心的往回走。

过了三日,正场便发案了,一早便有吹手鸣炮。宋府自是一早便派人去查看结果,宋知意也钻出狗洞悄悄跟在他们后面。

到了考棚外后,只见一张大大的圆形团案张贴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考生的坐号,围成一圈一圈地圆。

宋知意见江守徽和宋知意也在人群中,决定稍等一会儿再挤进去查看自己是否在榜上。不过人对熟悉的声音更加敏感,在嘈杂的讨论声中,江守徽和宋知远的对话一字不漏地全进了宋知意耳中。

“徽弟,我瞧到我的考号了,在次圈那儿写着呢,天字十三号。徽弟你呢?可是榜首?”

江守徽摇摇头,宋知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正中写着考号是黄字二十八号,其次才是江守徽的考号,天字十五号。

宋知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此人肯定是碰运气,你的实力其他同窗和夫子都是知道的。”

江守徽却笑笑道:“我没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实力再我之上的人肯定是不少的,就比如这位黄字二十八号。”

宋知意听了他们的对话,脸开始微微发热,因为他就是那个黄字二十八号。

既听到了自己的成绩,宋知意便也不再急着挤进人群中,而是转身悄悄离开了。

发案第二日便是招覆了,正场未取者,招覆便不能参加了。于是这日来参加考试的不过四五十人。人数不多,宋知意也怕自己被发现,便特意晚出门了些,待他到时,几乎所有考生都已经进场了。

不过宋知意很快就发现自己是遮掩不住了,他在上场考试中取得第一名,需要坐到堂号第一个位置下,因为这里接近主考官,考官既可加强监考,还可以对坐堂号的学子进行面试。而坐在这里,也意味着每一个先他出考场的考生都能看到他是何人。

宋知意叹口气,安慰自己这是迟早的事,坐进了自己的的考间中。殊不知坐在他隔壁的江守徽正在极力压制自己的好奇心,他其实很想探头看一看坐在堂号首位的究竟是谁。

本场考试的试题不算难,宋知意甚至比正场早一些就答完了题。

正当他放笔打算拿出餐食开始用饭时,一位身穿官服的人走到了宋知意的面前,此人一身青袍,气质沉稳,宋知意猜测这便是宛平县的知县了。

宋知意起身,恭谨地行了一个敛衽礼,道:“见过知县。”而在隔壁奋笔疾书的江守徽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却身子一震,有些不可思议地朝堂号首位的方向望去。

青衣男子确实正如宋知意猜测,是宛平县的知县伍成,伍成朝宋知意颔首,道:“你跟我来。”在前几日批卷时,伍成就注意到了宋知意的考卷,询问旁人才得知他是宋府的三公子。这激起了他的兴趣,因为在平日与其他官员的社交里,从未听过这位公子的名号,于是便想趁此机会考考他。

江守徽在隔壁看到一个身穿蓝衣的背影跟着走出去,虽然好奇,但他很快就平复了自己的情绪继续开始作答。

......

宋知意跟着伍成走到了考官的坐处,伍成在上首坐下,先是端详了宋知意片刻,才开口道:“李广和程不识两位将军你可知道?”

宋知意回答道:“晚生知道,两位将军皆是汉边境名将。”

伍成点点头,道:“李广和程不识治军手段一繁一简,你更看好哪一种?”

宋知意低头沉思,猜测伍成的用意,他毕竟只是个十岁孩子,伍成应该不太可能是要看他的观点,而是重点看他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所掌握知识的广泛程度,他所要做的,应该只要表达出一种观点并进行合理论述。

于是宋知意抬头对伍成道:“晚生以为这两种手段一是法治,一是人治,各有千秋。无论是军队还是国家,都需法治以抟力。但长久任之以法,则民怨易生,治不继。商君变法使秦一统六国,然秦仅存十四年,此盖因有法治而无人治。存人治方能善治,善治亦需良法。人治与法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晚生以为可以将二者相结合,以达良法善治。”

伍成平静地听完了宋知意的回答,让他回到座位上继续答题。虽面上不显,但伍成其实对宋知意的回答十分满意。大周自开国以来就有重文轻武之趋势,这几年越发明显,弊端也显露出来,人人都热衷于读书,而沙场上缺少能征战的武将。他今日考校宋知意,就是为了看看他是不是只会死读书,是否对军事,也是大周最薄弱之处有所了解。

宋知意回到考场后已是过了午时了,他又只能草草吃了几口饭,开始誊抄答案。为保持卷面工整,宋知意抄写得格外仔细。不知不觉间,便快到酉时了,考棚开始放排,陆陆续续有考生缴卷离开了。

而宋知意写着写着,突然感觉到一如炬的目光向他看来,他抬头,发现竟然是江守徽正一脸震惊地看着他抄写,站在原地嘴巴微张,一动不动。二人对视片刻后,宋知远也闯进了宋知意的视线中,他一开始并未注意到宋知意,只诧异地拍了拍江守徽,道:“徽弟,你怎么不走啊。”

江守徽一言不发,宋知远只好也看向江守徽目光所在之处,正好对上宋知意那双黢黑的瞳仁。宋知远一时也怔愣住了,三人尴尬对视片刻,终是宋知远大声道:“你怎么在这?”

[1]《论语》

[2]《孟子》

[3]费孝通先生1990年提出的16字箴言

[4]《大学》

[5]唐 高骈 《对雪》

[6]作者写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县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