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叔父又被贬官了 > 第6章 第6章

叔父又被贬官了 第6章 第6章

作者:金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6 00:29:37 来源:文学城

梧州苍梧县。

县城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绕其前,城池不大,城墙顺山形地势土筑石磊,木栏栅城门。

依山傍水,逐水营建,可避水患,军事有险可恃,易守难攻,还算块风水宝地。

城中有梧州州衙和苍梧县衙,周围还有商铺、集市、渡口和百姓住宅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木堰村的村民把沈符送到一家回春堂,赵管事又让仆人去城门口候着,等沈箩一行人赶到,就把人引去了医馆。

沈泰和卢氏问了郎中好几遍,再三确认沈符没有性命之忧时,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地。

不过沈符的伤势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痊愈如初的,郎中嘱咐需得卧床月余按时服药,饮食清淡心境平和。

待郎中抓好药,沈泰决定带一家子人先去邸店用膳,休息片刻再做打算。

邸店临水,江边风景如画一览无余,江风徐徐,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女眷和孩子单独在一个房间,沈泰则在外面安排仆人出去买干净的衣物。

卢氏早已疲惫不堪,让魏妈妈扶着在床上小憩一会儿,卢氏一向喜洁,这会儿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沈筠和沈策也围着躺在榻上的沈符,两兄弟说着笑着竟莫名其妙打了起来,翠梅姑姑和翠红姑姑忙一人抱了一个出去哄着。

沈符这才朝着窗边站着的沈箩撇撇嘴,沈箩无奈一笑,她身旁的沈妩和沈娴两姐妹则眼巴巴望着窗外的景色。

只有三岁的沈婉万事不知,折腾了这么久竟也不哭不闹。

岭南膳食风味独特,不仅有沈箩熟悉的鲜鱼素菜,还有她只在书中见过的所谓“海错”。

岭南近海,海错即渔民从海里打捞出的食材,有鱼、鳖、螺、蚶、蚝、蛎、贝等,错意在错杂非一,品类多样。

除了海产之外,还有山产,听闻无论飞禽走兽,还是鱼蟹蚁虫,岭南人几乎什么都吃。

不过沈家人是一时无法接受的。

所以当邸店老板听说沈家人的来历后,极力给沈泰推荐当地的蛇馔,只惊得沈家人头皮发麻,自然是婉拒了。

*

沈家人用完膳便直奔州衙,沈泰上任需要吏部发的告身文书和证明身份的鱼符,两样东西卢氏都让魏妈妈用一张牛皮紧紧包裹,沈泰一直贴身放着。

告身文书用金花五色绫纸,盖有吏部印章,书写官员姓名、任职地点、官职信息等。

鱼符分左右,左符放在内庭或当地官府,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内侧雕刻文字,记载官员姓名、年龄、面貌、籍贯、官品等。

沈泰出示告身文书和鱼符,立即有人引着他进去拜见。

沈箩和卢氏候在马车里,魏妈妈和黄秀姑姑跟着,青云和绿珠也站在一旁。

堂妹堂弟们还留在邸店,让剩下的仆人们照看。

卢氏精力不济阖着眼休息,沈箩便掀开帘子看着窗外熙熙攘攘。

她没想到梧州这样的偏远之地,市井居然这般热闹。

摊位杂乱,不像长安东西市般井然有序,叫卖声更是一声比一声高,但买东西的人着实不少。

远处的渡口也人来人往,搬运货物的人一点都不比那丹水渡口少。

更让她诧异的是,居然有许多妇人独自支了个摊子,有卖酒的、卖药的、卖布的,还有许多售卖海错的,最难以置信的是街尾还有位屠宰解牛的娘子。

那屠娘看起来和叔母差不多的年岁,叫旁边的男人缚牛于大木,接着执刀数次便解牛完毕,手段十分娴熟,让人惊叹不已。

沈箩见此正想让叔母也起来瞧瞧,魏妈妈忽然掀开车帘一角,朝里面说:“娘子,姑娘,阿郎没见到人,谭刺史携家眷住在城中桐花巷,人不在州衙。”

一行人又问路转道去了桐花巷,这条巷子一看就比城中其他地方阔绰多了。

巷道宽敞足够并排容纳两辆马车,路边是梧州随处可见,但沈箩也不知其名的树。

叔父沈泰认了出来,此树名刺桐。

沈箩才知这梧州刺桐遍地,皆因梧州原是苍梧郡,本地便有苍梧族,苍梧族是岭南一支古部族,主要生活在浔、桂两江沿岸。刺桐花,又叫苍梧花,是苍梧族的图腾。

谭刺史的宅院在桐花巷中间,看山去面积不小。

沈泰一边走一边说:“州衙的人说,给官吏配的宅院俱都简陋狭小,谭刺史家眷众多,只好另觅住处。娘子,你看我们家该是个什么章程?”

沈泰说完略带小心翼翼瞧了卢氏一眼。

卢氏板着脸,冷哼一声,未置一词。

已走到谭刺史宅院外,沈泰只好搁置话题。

仆人上去敲门,报上名号里面的人又去通传。

没一会儿,宅院里就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未见到人就听见郎朗笑声。

“沈公,你终于到了,我已期盼多时了!”

一位老成练达的中年男人出现在门口,身姿挺拔,穿着朴素的衣裳,一点不像长安的官吏镶金戴玉。

沈泰站在他面前,颔首道:“谭刺史,下官沈泰,奉命来梧州孟陵县上任,久闻刺史大名!”

“沈公不必多礼,快快里面请!今后你我皆为梧州官,同为朝廷效命,又有故友的交情,以后不必如此客气!”

谭刺史亲自相迎,又让人引着沈家女眷进去,十分周到。

沈泰也笑道:“谭公,多谢了。”

进了正堂,众人皆落了座,谭刺史忽然问道:“适才仆人来通传,说沈公你及家眷在木堰村附近的江里遇到了水寇?”

沈泰听完神色一凛,起身回道:“谭公,下官正要禀告此事。”

“坐下说便可。”谭刺史抬手示意。

沈泰又坐回去,将遭遇的事情娓娓道来。

沈泰说到目睹水寇劫掠了数条商船,两人面上都憎恶不已。

谭刺史道:“沈公,此事稍后还需请你去州衙协助一二。”

沈泰不假思索,立即应下。

沈箩坐在后面靠门的椅子上,忽然瞥见一行女眷朝着正堂走来。

走在前面的应该是刺史娘子,模样看起来很年轻,眉宇间还带着一股英气。

两人视线相撞,刺史娘子朝着沈箩微微一笑,沈箩见她停下脚步,便点头示意。

“蛮僚真是无法无天!”堂内沈泰话音一落,谭刺史就震怒不已。

待发了火,刺史娘子才缓缓走进来,进来先看向了沈家人,眉开眼笑:“听闻有贵客远道而来,特来相迎……”

“沈公,这是我家娘子,她性子刁蛮惯了,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谭刺史笑道,看得出来刺史夫妇两人感情甚笃。

谭刺史转了个话头接着说:“沈公有所不知,人人皆道岭南瘴乡恶土,毒草毒物遍地,却忘了还有一人乱。

南蛮杂类,曰蜒、曰獽、曰俚、曰寮、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高祖在位时,河间郡王平定岭南,四十九州皆来归附,可每每过不了几年安生日子,就总有逆贼作乱。

这些逆贼里有霸地一隅的酋豪,也有掌管一州的刺史……”

“我在长安也听说过岭南时有叛乱,岭南与长安相隔甚远,有人掌一州之地,难免不生出二心。”沈泰神色肃然。

沈箩还是头一次听叔父说起这些朝廷之事,一时觉得有些新奇。

却观那谭娘子坦然自若的模样,还插言道:“阿郎又在说我僚人的不是,沈明府,沈娘子,你们可别害怕。

人皆有善恶,僚人也有好坏,我族人当年归降大唐,如今一心想过安稳日子,没人敢有乱心。”

沈箩微微凝眉,没想到谭娘子竟是僚人,难怪总觉得她言行举止与闺阁娘子有所不同。

见众人视线皆被自家娘子吸引,谭刺史解释道:“沈公,我家娘子出身当年向河间郡王投诚的宁家。”

沈泰想起来当年河间郡王为平定岭南,遣人分道招抚,岭南豪族冯家、李家、宁家率先遣子弟来投诚,之后其余各州尽数效仿,归附朝廷。

宁家虽是僚人,却也算是于大唐社稷有功。

“原来是功臣之后,难怪我观谭娘子气度非凡!”沈泰面带钦佩之色。

宁氏笑了笑:“沈明府过誉了,您为了关中百姓不惜得罪权贵,这才让妾身佩服!”

沈泰只摇了摇头,谭刺史又叹道:“沈公,你们遇到的那些水寇就是不服朝廷的蛮僚之人,来无影去无踪,有钱的时候就图谋叛乱,没钱的时候就劫掠商船,抓了一波人还有另一波人,这些年来没少让我头疼!”

沈泰立即揖礼道:“沈泰不才,愿为谭公分忧!”

谭刺史却道不急,“捉拿水寇之事非一朝可成,当务之急是找到商船的苦主安抚。

沈公一路跋山涉水?,不如先歇息片刻,我派人先去木堰村寻沈公的船。”

“那就有劳谭公。”

沈家人想等着木堰村的消息,期望船上的行李还未被水寇抢走,便打算在苍梧县暂住一晚。

宁氏听说了,当即相邀,让沈家人在谭宅过夜。

宁氏颇为热情,卢氏从前没有见过这样举止无所顾忌无拘无束的女娘,一时推脱不得,只得答应。

*

是夜,谭刺史在家中备上了接风宴,男眷在前院摆了一桌,女眷在后院也摆了一桌。

宁氏好奇长安的趣事,卢氏一一说了。

什么西市通宵达旦的胡舞,东市包治百病的引子药,靖恭坊权贵子弟最喜欢去的马球场、长乐坊数不清的美食……

往日只从行商口中听得长安只言片语,如同管中窥豹般。

卢氏通诗书,一字一句描绘出美轮美奂的长安盛景。

曲江流饮、咸阳古渡、灞柳飞雪、雁塔晨钟……

仿佛长安就尽在眼前,直说的谭家的婢女仆妇们都站在院子周围挪不动脚。

几人说说笑笑,沈箩也得知了宁氏并非谭刺史发妻,而是续弦。

宁氏有一子一女,谭刺史发妻还留有一子一女。

谭刺史长子谭绍达年满弱冠,次子谭元昌十岁,长女谭芷静刚及笄,次女谭若萱七岁。

宁氏的子女也在院子里,正是什么都好奇的年纪,听着听着就跑到了卢氏身边,跟沈箩的小堂妹堂弟们坐在一起。

宁氏继女谭芷静性情似乎有些含蓄,只朝沈箩笑了笑,认了认人就沉默下来,不过也认真听着卢氏说的话,时不时抿唇。

卢氏说完,宁氏叹息道:“长安不愧是圣人所居之地,可惜我这辈子是没这个福分,能亲眼目睹……”

“娘子若喜欢,改日我给您画几幅长安的画送来,只要娘子不笑话我技艺不精。”卢氏笑言。

宁氏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沈娘子还会画画?您可真厉害!不像我,我小的时候只会上山抓蛇下河捞鳖……”

宁氏还没说完,身后的贴身丫鬟忽然重重咳了一声,打断了话。

卢氏笑而不语,宁氏笑容讪讪:“不说这个,我们继续说长安,长安房价真的那么贵吗?我们岭南的地可不值钱……”

夕食用了一个多时辰,宁氏见天色已晚,便吩咐下去让人拾掇出几个空院子。

沈箩带着堂妹们住一个院子,三岁的沈婉也被沈箩接了过来抱进怀里。

沈婉安安静静的,小小的人儿趴在沈箩肩上就闭眼睡沉了。

*

谭家的丫鬟在前面给卢氏和沈箩带路,刚转过一个墙角,前头的丫鬟忽然撞上了人。

丫鬟手里提着的一盏灯笼被撞落在地,灯笼朝着来人滚去,被对面的人一脚踢开。

对面是一个年轻的郎君带着几个仆人,那郎君的模样有些像谭刺史,想必就是刺史长子谭绍达。

踢开灯笼的是他身边一个有些黑瘦的仆从,眉眼有些凌厉瞪着闯祸的丫鬟。

那丫鬟早跪了下去,慌乱道:“大郎君,奴婢刚才没看清路,求您饶了我……”

沈箩见那丫鬟瑟缩着身子,脸色苍白的样子,眉头微微抬了抬。

“大郎君,这几位是阿郎的客人,烦请您让让路。”

说话的是宁氏身边的贴身丫鬟萍儿,神情不卑不亢。

谭绍达缓缓上前,他身后的仆人也打着灯笼跟上前。

“是长安来的沈明府家的?”

谭绍达看向沈家人,走近了又看清他脚步虚浮,脸色不太好,双目无神的模样。

萍儿神色淡然:“正是,现在天色已晚,客人一路疲乏,想早些休息。”

谭绍达慢悠悠让开路,目光忽然轻飘飘落在了沈箩身上。

沈箩视若无睹,跟着卢氏离开,却在跟谭绍达错身而过时,听见他低低笑了一声。

卢氏也听见了,便停了下来,回头看向谭绍达:“大郎君,还有话要说?”

谭绍达抬了抬手,“沈娘子,院中多碎石,天黑请小心慢行。”

卢氏觉得莫名其妙,沈箩却注意到谭绍达又看了她一眼,目光让她愈发不舒服。

“大郎君,您不是和人在琼花阁喝酒吗?怎么这会儿就回来了?”

萍儿忽然开口,说完看了身旁的丫鬟一眼,吩咐:“你去给阿郎禀告一声,说大郎君回家了。”

“萍儿姑娘,还真不愧是宁娘子身边的得力丫鬟。”谭绍达露出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

萍儿面无波澜:“前院来了贵客,阿郎本也想让大郎君认识一下。”

谭绍达嘴角扯出一个笑容,“那晚辈就先告辞了。”

话是对着卢氏说的,说完目光又落在沈箩身上一眼。

沈箩脸色有些沉,她自小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谭绍达一看就是花花心思多的纨绔,见她容貌便起了坏心,没想到谭刺史会有这样一个儿子……

等谭绍达领着仆从走了,萍儿无奈道:“沈娘子,让您见笑了……”

卢氏也是最后一眼才注意到这位谭家郎君对沈箩起了心思,心里不快,又看萍儿赔笑的样子,只能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沈箩和卢氏的院子毗邻,沈泰还在前院饮酒,卢氏不放心便来了沈箩住的厢房。

等堂妹们都被哄睡下,沈箩也打算歇了,卢氏拉着沈箩的手叮嘱:“阿箩,这谭家大郎君似乎有些歪风邪气,以后你离他远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