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十年又一月 > 第6章 第 6 章

十年又一月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新石器时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3 22:01:33 来源:文学城

南江这座城市背山面水,地方不大不小,人口不多不少,生活节奏不紧不慢,是一个适合过日子的地方。

这也是曾宜宁坚持回来的理由之一。

在省城读了这么多年书,曾宜宁还是觉得家乡好。省城固然繁华,但这些繁华说到底与她无关,出了校园,在那座城市里她没有任何的归属感。

找工作的时候,除了那些想往北上广发展的,她的同学大部分都留在了省城,像她这样早早在老家找好工作的倒是显得有些另类。

曾宜宁对她自己的选择倒还算满意,省城机会多,但意味着竞争也大,她不认为自己和别人比有多么大的优势。

小的时候,总是自命不凡,长大了,见识到了越来越多比自己聪明且努力的人,才慢慢认识到自己的平凡。

成长就是一个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过程,把平淡的日子过好也是一种本事。

田晓燕本想去商场买衣服,她对曾宜宁的穿着打扮有些不满意,常常说她已经上班的人了还穿得跟个学生似的,没有威信,镇不住学生。

曾宜宁对母亲的品味也不敢苟同,在她们的观念里,坐办公室工作的女性都是身着套装、脚踩高跟鞋,不可否认这是部分人的写照,但绝不是她的风格。

曾宜宁喜欢休闲舒适的,碰到正式的场合,偶尔这么穿一次没有问题,若是天天这么打扮,她可受不了。

工作已经这么累了,如果在穿着上还要层层束缚自己,那这班上的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买衣服只是曾宜宁岔开话题、平息“战火”的一个借口。

来古镇也是她的提议,在外读书多年,她很是想念古镇的一砖一瓦。

这座古镇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因战乱焚毁,又于明朝重建,如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镇的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依河而建,中间是河道,两岸石桥相连,店铺林立。

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这里承载了她的很多美好记忆。

小时候放假,拿着攒下的零花钱,和同学来老街逛逛文具店、饰品店,买点小零食,在石板路上跑着、闹着、笑着,可以消磨一天的时光。

她最喜欢看人家扯白糖。

临河屋檐下,扯糖师傅用麦芽糖和白糖熬成拔丝的糖浆,抛到木棍上,一遍一遍反复地拉扯,等待糖浆由黄慢慢变白,由短短渐渐变长,由原来粗粗的一大条变成像银丝缠绕的线团一样,最后放到盘中,那小铲子切成长方形的小块。

小铲子敲击糖块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如此悦耳。

天冷时扯糖师傅喜欢戴着他那顶半旧的乌毡帽,这帽子特别厚实,过去农村的老人还会拿来孵小鸡,扯一会儿后身上开始出汗,乌毡帽里就会慢慢地飘出一阵阵的白烟,滑稽的很。

曾宜宁经常坐在廊下的石凳上,从头看到尾,像是入迷一般,百看不腻。

切糖时两头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糖块,这个时候周围早已围满了小孩子,一个个眼巴巴的望着,期待分到几块碎糖。

小孩子多,难免分不均匀,你多一块我少一块,你的大一些我的小一些,也会因为这个而发生争吵。

曾宜宁跟那些小孩都不太一样,她从不排队去领糖,她攒下的钱用来买糖绰绰有余,想吃完全可以自己买,不需要排队等着别人来分。

她看在旁边看纯粹是因为她佩服师傅的手艺,她喜欢看着滚烫的糖条在师傅的手里上下翻飞,听话地像是在绕毛线。

扯糖师傅早已注意到这个安安静静、不争不吵的小姑娘,一次分糖时特意留下几块,拿牛皮纸包着,偷偷塞给她。

曾宜宁有些意外,其实她不怎么喜欢吃糖。她喜欢甜食,但不喜欢太甜的食物,扯白糖是纯糖浆熬成的,甜度已经超过了她的承受范围。

而且扯白糖粘性十足,放在嘴里可以嚼很久,久到曾粘掉了她的一个乳牙,在那之后她都不敢轻易尝试。

不过面对师傅的好意她还是接受了,礼貌地和师傅道谢后,曾宜宁默默走出人群的包围,思考着如何处理手中的糖,扔掉太浪费,也辜负了别人的一片好心,自己吃掉的话,一想到自己那颗被粘掉的牙齿,她仍心有余悸,还是算了……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人群外站在一个男生,个子瘦瘦小小的,一看就是抢不过别人,被挤了出来,看着还怪可怜的。

曾宜宁当机立断把手中的糖塞给了他。

男生被她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到,表情有些懵,曾宜宁以为是他嫌弃,解释道:“这里面的糖我没吃过,是师傅刚刚做好的,很甜,你尝尝。”

秉承着做好事不留名的心态,送完糖后她赶紧离开。

凡此种种,譬如昨日重现,一闭上眼睛,好像还能听到小铲子敲碎糖块时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可现实是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那位扯糖师傅了,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

周六这天晴空万里,天气极好。

母女两人坐在早餐店吃了个早午饭,曾宜宁要了一碗小馄饨。

上午的气温还有点低,她穿得不多,身上觉得有点凉。

馄饨都是现包的,刚出锅的小馄饨热气腾腾,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紫菜、虾皮、榨菜丝打底,放入薄薄的小馄饨,加一点点猪油,撒上小葱,再点缀一些切得细细的蛋皮,令人食欲大增。

曾宜宁习惯先喝几口汤,在倒一小碟醋,蘸着吃。

吃完东西,母女俩沿着河道、踩着石板路慢慢悠悠闲逛。

小时候的店铺关的关、装修的装修,所剩不多。

以前常去的文具店摇身一变卖起了咖啡,原先开澡堂子的老板租了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的房子干起了民宿。

“这两年外地过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过年前后,游客是一拨接着一拨,现在哪有人还要来澡堂子,开民宿赚得可多多了。”老板头头是道地讲起了生意经。

逛了半条街都没看到什么服装店,田晓燕提议:“还是去商场吧。”

“难得过来一趟,再逛逛吧。”曾宜宁挽着母亲的胳膊打算逛完剩下半条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人心心念念的服装店终于找着了,而且还遇见了熟人。

曾宜宁有很多年没见到过周敏了,在她的印象中,周敏是一个漂亮、时髦的阿姨,这么多年过去,岁月也在周敏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穿着打扮依旧紧跟时代潮流,这也难怪,毕竟是开服装店的人。

田晓燕也认出了周敏,两人的交集其实并不算多,但这个年纪的人有一种本事,哪怕遇到陌生人,也能东拉西扯说上一堆话,何况是原来就认识的人。

一番寒暄下来,各自交换了不少信息。

周敏原来开店的地方位置好,这几年古镇发展起来,房租也是水涨船高,她只好换了一个位置靠里面、租金相对便宜一点的店面,好在这么多年生意做下来,还是积攒了一些老顾客。

现在年轻人大都喜欢在网上买衣服,但上了年纪的人不少还是习惯来她这里光顾。

一来有些年纪大的不太熟悉网购,二来网上的衣服看得见摸不着,图片拍得花里胡哨,拿到手上的完全又是另外一样东西,田晓燕就吃过几次亏,气呼呼得跟曾宜宁说都是网上的都是“照骗”,这儿的衣服虽然比网上价格高一些,但和商场里那些普普通通动辄上千的衣服相比,还是要便宜的多,对于妈妈辈的人来说,这里的衣服对她们身材的包容度也更高。

周敏年轻时就是公认的美女,她的穿衣打扮经常能引起同龄女孩们的模仿,如今虽然上了年纪,但依然引领小镇中年女性的“时尚潮流”,衣服穿在她身上就是行走的广告。

店里还进了一些汉服,专门租给外地过来旅游的女孩们拍照用,生意倒也不错。

两个大人聊得热火朝天,曾宜宁默默欣赏衣架上挂着的汉服,不得不承认,周敏挑选衣服的眼光真是不错。

说话间,就有两个年轻女孩被橱窗模特身上的汉服所吸引,推门而入。

两人背了不少东西,还拿着相机,一看就是来旅游的。

问过汉服租赁的价格,两个女孩便认真挑选起适合自己的衣服。

周敏知道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在店里买东西不喜欢边上有人一直絮絮叨叨推荐个没完没了,说完价格后,继续跟田晓燕聊天。

没说句话,又有人来了,一进门就扯着嗓子说道:“我在店里坐了一上午都没人进来,原来客人都到你这里来了,还是你会做生意,我们这几家店的生意合起来还没你好呢。”

来人是旁边服装店里的老板。

周敏笑着说道:“张姐,就两个旅游的小姑娘来租汉服,这两位是以前的邻居和她女儿”。

这位张大姐也是个能说会道的,聊了两句就无比丝滑地加入到对话中。

话题绕来绕去,落到了年轻一辈的身上,得知曾宜宁如今在南江一中当老师,周敏不经发出赞叹:“宁宁真是从小就优秀,学习好、工作也好、人又听话懂事,我要是有这样的女儿,做梦都要笑醒了,你真是好福气”。

周敏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曾宜宁了,只记得和自家儿子是同学,有几次去学校接人碰过面,在她的印象中,曾宜宁一直是乖巧懂事的模样,今天见到,一如当初,站在那里亭亭玉立,气质温和。

听到别人对自己女儿的夸赞,田晓燕心里十分高兴,但嘴上还是谦虚道:“哪里哪里,优秀人的多了去了。”

田晓燕顺着这个话题问道:“你儿子现在在哪儿发展?”

周敏答道:“就在南江,他从小就不爱学习,早就出来工作了,现在在给纺织厂跑业务。”

听周敏如此称赞自己女儿,礼尚往来,田晓燕自然也得夸一夸人家的孩子,虽然她对这位夸奖对象并没有什么印象,不过这怎么能难倒我们田晓燕女士。

“跑业务好,多锻炼人啊,我们宁宁就是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干其他工作也吃不开,只能拿点死工资,你儿子从小就机灵,我听人家说,跑业务提成可高了。”

没等周敏开口,一旁的张大姐倒是按捺不住了:“他儿子业务可多了,人长得又高又帅,这跑起业务来也比别人有优势,是吧,周敏。”

这位张大姐听着像是话里有话,周敏在一旁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话。

张大姐继续说道:“上次开跑车那女的是不是你儿子女朋友,我听人说那车可贵了,那女的虽然年纪大一点,但条件确实好,你们还考虑什么,抓住机会赶紧结婚吧。”

听到张大姐越说越离谱,周敏打断道:“那只是生意上的同事,张姐你想多了。”

张大姐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显然并不相信周敏的话。

曾宜宁不太喜欢这位张大姐,看着为人直爽,但说出来的话句句夹枪带棒、阴阳怪气,让人并不舒服。

“好长时间没看到你儿子了,最近怎么都不过来,在忙着什么呢?”

周敏应付道:“最近厂里事情多,他走不开。”

张大姐似乎对周敏儿子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揪着话题不肯放,见周敏不愿多说,转而对挑汉服的两个年轻女孩说道:“他儿子长得是真帅,一点不比电视上那些明星差,你们见了,肯定喜欢,他只要一来,这店里的生意就特别好,那些女的都围着他转。”

张大姐的话成功激起了两人的好奇心,纷纷表示不相信。

“周敏,你手机上有没有照片,给人家小姑娘看看,不然人家都以为我说假话呢。”

“我哪有什么照片,他不喜欢拍照。”

说话间,张大姐注意到了在角落发呆的曾宜宁,“欸,你跟她儿子不是同学嘛,小姑娘你说说看,我有没有讲假话,她儿子相貌好不好看?”

突然被人点名,曾宜宁还没缓过神来,“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