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升官!发财!死皇帝! > 第24章 冬娃子显灵了

升官!发财!死皇帝! 第24章 冬娃子显灵了

作者:文理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6-17 19:09:53 来源:文学城

冯家族长推辞了许久,最终拗不过冯道答应了。

当然答应的主要原因还是冯道说的一句话,以今年的旱情,只怕秋收后大家也不好过。

身为族长,总不能看着全村都过不了冬吧!

向来不徇私的老族长,终究还是在全族的生存上让了步。

冯道和老族长商量妥当后,就让冯文带着老族长去家里搬钱,而他,正在结庐守墓,轻易不能离开。

冯文就把三个孩子交给冯道,带着老族长往家走去。

“咦?家里来客了?”冯文带着老族长刚到前院,就看到一辆马车停在那。

钱叔笑着走过来,“明府君夫人刚来。”

“原来是孙姥姥来了!”冯文惊喜。

明府君,唐朝县令的尊称,冯道昔日在家读书时,景城县县令孙师礼喜爱冯道的才华,特妻以爱女。

老族长听到冯道岳母来了,不好进去打扰,就对冯文说:“既然亲家夫人来了,我先去正院坐坐。”

“那我让钱叔陪您。”冯文让钱叔扶老族长去正院喝茶,自己朝后院走去。

冯文自小在冯家长大,又是晚辈,倒没什么忌讳。

冯文走到后院,还没靠近,就听到屋里传来孙老夫人和堂婶孙氏的说话声。

“听说你病了,我担心的要命,严重吗?”孙老夫人急急的问。

“娘放心,不过是累着了,一时起了烧,文儿帮我开了副药,吃了烧就退了,只不过身子乏的很,左右现在无事,就在床上躺两天。”孙氏有些中气不足的说。

“那就好,你这是累狠了,是得好好歇歇。”

“唉,以前不觉得自己上了年纪,如今不服老都不行了,这要是年轻那会,哪里能被累到。”

里面传来孙老夫人的笑声,“你这丫头说什么,你才多大,就觉得的老了。”

“还丫头,都四十的人了。”

“那也不大,你看你娘我都六十多了,不还天天精神爆满,和你爹斗嘴。你这次被累到实在是你公公这丧礼场面弄的太大,整个幽州、河北的官员差不多都来了,光停灵就弄了四十九天,你就算是铁打的人也吃不消。”

“冯郎也没想着弄这么大,可人都来了,总不好撵出去,不过礼钱都没收,倒也不怕外人说道。”

“姑爷做的对,他常年身在帝侧,虽然这红白事收份子是情理之中,可弄的太大也难免落人话柄,还是不收的安心。”

“冯郎也这么说的。”

“听说冯家族中这次也帮了很大的忙?”

“嗯,冯郎这一支人丁稀少,冯郎是独子,公公也是独子,上面太公公好歹有个兄弟,只是那兄弟人丁更少,到现在只胜了冯文一个孩子,遇到丧事连个主持的都没有,好在族长把自己长子派来,又带着族里大小伙子都来了,公公这四十九天的丧礼才撑下来。”

“以前就听说这冯家村族长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冯文走到门前,轻轻扣了扣门,“婶子。”

屋里传来孙氏的声音,“小文来了,进来吧!”

冯文掀开帘子进去。

屋里,一个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正坐在榻上,旁边床上,孙氏正靠着枕头坐着。

冯文先走到老太太面前,拱手作揖,“见过姥姥。”

“小文啊,一年不见又长高了不少。”孙老夫人拉着冯文的手,笑着说,“上次来光在后宅也没能见着你。”

冯文笑嘻嘻的说,“姥姥也越发精神了,您这精神头,比我们这些小年轻的还精神。”

“哎呀,这孩子嘴真甜。”孙老夫人笑得合不拢嘴。

冯文走到孙氏床前,问道:“婶子可觉得身子好些?”

“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只是身子还乏的厉害。”

“婶子是累着了,得好好休养一阵。”

孙氏点点头,看了看冯文身后没有孩子,“那俩小子又去祸害他爹去了?”

冯平今年十一,冯吉今年四岁,两人正是猫憎狗嫌的年纪。

冯文笑着说:“他们今早起来吵着要见爹娘,我想婶子这几日不舒服,就带着他们去找叔父了,他们在叔父那还算老实。”

“嗯,这两孩子好歹还知道怕他们爹,不过这也就这几日,就他爹那性子,等熟了两孩子未必怕他。”孙氏想起自己生的这两个小魔头就头疼,都说生儿子好,怎么没人说男孩子有多皮,她自诩世家小姐,大家闺秀,每次被两个孩子闹的都想恨不得逮过来揍一顿。

“婶子何必担心,反正叔父要在家呆三年,弟弟们让叔父带就是了,叔父向来脾气好,再说男孩本来就该当爹的带。”

孙氏深觉冯文说的有道理,男孩嘛,就得当爹的带!

一时间居然觉得轻松了不少。

不由莞尔,原来这带孩子也是需要人搭把手的。

孙氏看着冯文,“可是有什么事?”

这时辰冯文一般回屋里睡晌午觉,没事不会过来的。

冯文就把他叔父和冯家族长的事说了一遍。

还没等孙氏开口,旁边的孙老夫人就说:“这事是应该的,女婿做的对,平时冯家族里对你们多有照顾,如今冯家族里有难,是得尽力帮衬。”

孙氏点点头,“母亲放心,这道理我懂。宗族之间,本就该相互扶持。”

孙氏叫丫鬟来梳妆,起身去旁边梳妆台的抽屉里拿了库房的钥匙,然后带着冯文去正院。

“侄媳妇来了,”冯家族长正在正院喝茶,看到孙氏进来,站起来。

“族叔快坐,大郎说的小文已经告诉我了,我把库房的钥匙带来了,您老看着需要多少,让各房来几个人帮忙搬一下。”孙氏把库房的钥匙交给冯家族长。

冯家族长没想到孙氏如此干脆,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只有叹服。

哪家男人要送全部家当家里的媳妇不得闹一场,孙氏却无一丝不满,冯道那小子能娶这样的贤妻,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冯家族长接了库房的钥匙,就让冯文去族里叫人,然后众人一起去库房搬钱。

冯文带着众人来到库房前,按着账册,打开第一个库房,这个库房都是绢和布。

冯文也是来到大唐后,才知道那些电视剧上,唐朝包括唐朝以前,出门买东西掏银票、掏银子、甚至掏铜板,是多么的无稽之谈。

银票,这个宋朝才出现的东西,这里压根没有。

银子,唐朝的银子居然是外汇货币和交税货币,也就是说唐朝除了和吐蕃、波斯那些外国做生意,还有百姓交税时去银庄换一些用来交税,平常时候几乎见不到银子。

据说整个大唐一年的银矿出银量,还不到十万两。

所以无论平民还是达官贵族,能存点银子大多用来打首饰、打银器了。

至于金子,也差不多。

当然金银也是能花的,不过得先去银庄换成铜钱。

所以在大唐,大家平日最常用的应该铜钱。

可惜,事情并非如此。

冯文前世曾看过一个报道,说有一个造假/币,造了十七万假/币,却花了二十万买材料,下面一片笑话这人傻逼。

可冯文穿越后才知道,原来华夏这么傻了上千年,还不得不傻。

以唐朝的物价,造一贯铜钱(一千文)的铜,如果用来造铜器,能卖三到四贯钱!

朝廷一发布新铜钱,百姓得到钱第一反应不是用来花,而是挖个坑收藏起来,或者拿去铜匠铺,打成铜器转手卖掉。

所以虽然唐朝朝廷每隔几年就铸造一批铜钱,但世面依然见不到钱,甚至有名曰钱荒。

哪怕朝廷曾多次颁布诏令,禁止百姓融钱为器,依然无法杜绝,毕竟三倍以上的利润,谁能忍的住。

可买卖东西总得需要钱,所以朝廷无奈之下只能规定,绢和布也算钱。

两匹绢折一贯钱,两匹布折一贯钱,甚至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朝廷还特地规定的一匹绢的宽度和长度,甚至还有整匹绢的重量,以防偷工减料,布当然也是如此,不过布稍微比绢便宜,所以一匹布比一匹绢要宽一些,长一些。

朝廷造不出钱,你们自己织钱吧!

冯文也是此时才明白,白居易老先生写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人家郎君送的不是做衣裳的布料,人家送的是钱!

果然古今想要嫖,钱才是第一位!

到了唐末,因为朝廷无力外造新钱,甚至连官员的俸禄都是用绢发,所以冯家除了皇帝赏的金银和一点铜钱,最多的居然是绢和布。

冯文带着冯家几房的族人搬了整整一间屋的绢,估摸着差不多了,冯家族长和冯家族人连连道谢,才带着人抬着绢走了。

冯文看着空了大半的库房,叹了一口气。幸亏他叔是跟着皇帝打天下的,每次攻下城都能领一份赏赐,要不以他叔那从来不贪的性子,光靠那点俸禄,只怕连这一成都没有。

冯文清点了一下还剩下,登记好账册,回去把钥匙还给他婶子,然后去地里接两个孩子。

……

半夜,茅屋中,冯道睁开眼,看了看天色,起身拿起担子和桶,朝大沟走去。

第二日,李婶子和婆婆大清早提着桶去浇地,惊奇的发现自家的地居然是湿的。

李婶子的婆婆当即哭倒在地。

“冬娃子显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