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沈记糖水铺 > 第22章 元日五辛盘

沈记糖水铺 第22章 元日五辛盘

作者:岑清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28 09:06:35 来源:文学城

沈朝盈还好,阿翘年岁小,从没沾过酒,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晌午饭点了。

小丫头洗漱到一半忽然懊悔起来:“小娘子怎不叫我呢?”

沈朝盈不惯与人大被同眠,自从搬了这院子,二人就是分房睡的。昨日因守岁缘故,醉到后来没有知觉昏睡过去,醒来才发现两人头倒在几案上,导致沈朝盈现在稍微抬一抬脖颈子,就咔咔作响。

沈朝盈笑笑:“叫你做甚?”

睡得那样正香,何苦起来,她还后悔起早了无聊呢。

“昨夜小娘子不是说想去宝华寺听金昌大师讲经,下午就不好去庙里了。”

沈朝盈随口道:“我后来又想了想,咱们这样素日不大信佛的去,恐怕冒犯,还是罢了。”

其实是她早上一起来,两侧太阳穴突突地疼,便又不想去了,方才随口应下,是懒得张嘴跟崔瑄扯皮。

阿翘得知自己没有坏事,便又高兴起来。

沈朝盈顺势拿出压岁钱,簇新的红纸封,里面是曾经去钱府做席的时候得的银锞子,样子精巧好看,她一直没舍得花出去,就为了留着当压岁钱,或者自己也有放赏钱那一天。

阿翘先是惊喜,拿到手见这么多,这时候又不好意思起来,觉得自己占了太多便宜。

她的日子实在滋润。一则身契在自己手上,二则有月钱,平日白吃白喝更不少。

沈朝盈拉着略显局促的阿翘在尚有余温的地炉边上坐下,顺道给她讲起了正常的雇佣关系。其实比起雇佣,他们更像是并肩战斗的合伙伙伴,毕竟干的活儿都差不多。

阿翘愣愣听着,沈朝盈抿抿唇,虽知道这土生土长的大梁姑娘一时半会还拧不过来,但还是提前忧愁:“当然了,若日后你不想再跟着我,想自出去闯荡一番,咱们也能好聚好散。”

阿翘即刻瞪大了眼睛,她看起来也不傻吧,有吃有喝有钱有觉睡的日子她放着不要,出去打拼?

不要。

“我就跟着小娘子,小娘子挣钱我出力气,小娘子发迹了我保护小娘子。”阿翘忙表忠心。

沈朝盈笑眯眯地摸摸她的头,还是小姑娘贴心啊。

可不能光同甘啊,还得共苦,阿翘这般寻思着,接着脆生道:“就算小娘子翻船了我也陪着小娘子!就算吃糠咽菜......”

沈朝盈那点子感动还没来得及酝酿成眼泪水,就被小姑娘的贴心给揍飞了。

她忙打断:“对了,咱们今晚吃馈春盘,还缺味芸苔,去问问隔壁食肆的涂娘子有没有,咱们拿鸡蛋给她换。”

阿翘的苦情戏不演了,忙不迭去了。

馈春盘名气大,名头听起来也很雅,最早是以五位性味属“辛”的菜蔬置于盘中,亲友分食,故又称五辛,是为了辞旧迎新,取“新”之音。

元日吃馈春盘的习俗,起于晋,到后来,又变成立春日也要吃。

沈朝盈觉得大概是正月里北国尚未解冻,一片冰原,地里连葱韭一类都还没冒头,便只能推后意思了。

甚至到了宋时,彻底改名叫做春盘,是新年第一道大餐,再往后的元代,人们将卷好的春饼下锅油炸,变成了酥香的春卷。

所谓青蒿黄韭簇春盘,烙薄薄春饼卷着各种春蔬吃,称之为咬春、尝春,便是最基础的春盘也至少有五样菜蔬:葱、蒜、韭、蓼蒿、芥菜。

流传到现在,若是富庶人家吃春盘,自然少不了要上各种酱熏腌肉并各色炒菜,荤素搭配,再整点精整细致的时鲜菜蔬。

便是寻常人家,也会煎些鸡子来配。

葱蒜韭芥这些家家户户的菜地都有种,便是沈朝盈跟阿翘这样不会种菜的,去外头也好买,芸苔则是生长在河沟旁,漫山遍野都是,但不大出门就碰不上。

听说她们家没有,涂娘子热情地抓了一大把往篮子里塞,又将人给推出了门:“就这点子菜,什么换不换的,没得生分了!”

洗过手,沈朝盈便钻进厨房,摊春饼。

——

春饼有两种随大流做法,一蒸,二烙。

沈朝盈喜欢吃烙的,柔韧有嚼劲。

将欺霜赛雪的面浆薄薄匀匀地搽在被炉火烧得红旺的锅底上,瞬间就贴成一张饼,茶盘那么大。

要想烙出来的春饼够薄,每次下的面糊一定要够少,还需得注意着些火候,最好是面糊上去之前火旺一些,摊的时候就得不文不急,才能出好饼。

翻个面,摊一会儿,揭下来往外冒着麦香。

烙得好春饼,可以圆似满月,薄如蝉翼。

沈朝盈试探性地先烙了两张,自觉和这口锅磨合得不错了,已经可以摊出来几近半透明的春饼了,便彻底放开了下手。

阿翘夸道:“小娘子这煎饼跟脸那么大似的,我吃三张就能饱。”

沈朝盈目光和蔼:“据说烙得好的煎饼,只有薄薄一层皮,大得像筛子,菜却切得如发丝细。”

沈朝盈烙饼,阿翘洗菜择菜切菜,自认为挑战不了那般高难度活计:“还是有什么吃什么吧。”

沈朝盈欣然。

切好的菜丝整整齐齐码在盘中,嫩汪汪的,韭菜还带点黄。

这时候还不算韭菜的季节,但是大梁人聪明,已经懂得造反季节蔬菜了,而且“以非时之物为珍”,十分珍贵,亦价格不菲,贫民不能办也。

好在还有一种平替,黄化蔬菜。

此“黄化”法在先秦汉时就已出现,最早出现的品种是豆芽,人称“黄卷”,便是后世之黄豆芽。

《农书》上还记载了韭菜如何黄化法:“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

沈朝盈买回来的便是韭黄。

韭黄味比韭菜更柔嫩和缓些,没那么辛辣,甚至带点儿甜。

砂锅里煨着笋片粥咕嘟咕嘟,翻腾如白玉。

五辛盘五辛盘,吃完之后嘴里难免全是辛辣味,这时候再喝上一小碗儿热热的稀米粥收尾,把嘴里的咸辛味去一去,这才叫享受。

虽没有翠缕红丝,金鸡玉燕,但也诗意简单。

这鲜笋粥原是庵堂里的做法,把嫩笋切成方片,加水米熬煮,米水融合,柔腻如一,清淡鲜美,得诗赞其为“和米铛中煮白玉”。

粥好了,馈春盘也准备好了,将他们盛进漂亮的青瓷碗里,沈朝盈去净手换衣裳。

撩开帘子再出来,一弯淡淡新月挂在东边,稀疏星光隔着院中大枣树照下来,雪地还未化,白茫茫一片,反射得亮堂堂的。

被冷气迎面兜头盖脸一扑,沈朝盈立刻缩了脖子,撂下毡帘。

今冬拢共没下几场雪,恰都碰上了节气,冬至、小年、除夕,这是第三还第四场,她没仔细算,不过,都下得痛快就是了。

冬至节离得太远,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小年那会儿一整日都飘飘摇摇的,下个不停,积雪有脚踝那般深,过后化了好几天,屋檐上滴滴答答的才干净,昨夜里又下起来。

她们出门看过傩戏就开始了,先时小,半夜才大起来,坐在屋里还能听见积雪压垮那棵枣树树枝的声音。

吃过晚饭,沈朝盈催着阿翘早早去洗漱躺下。

昨夜熬了个颠倒,实在伤身,今儿可得好好补回来!

——

崔瑄才歇下没过多久,晌午的时候,那边又着人来请了,说哪有大过年不跟家里一起的。

阿青皱苦着脸,压低声音,不敢吵醒阿郎,只道自家郎君才从大朝会回来,颠倒一整夜,精神实在不济,待睡醒了,再过去。

又小半个时辰,那边人带来回话了,道是既不把家人放心上,便不必回去了。

这等赌气剜心之语,阿郎醒来听了,自是又要寒心的。

但国公爷的话,谁敢不传,也只有阿青敢传。

阿青有些抱不平。

虽阿郎瞧着冷,实则最是好性,从不为那边的事朝他们发脾气。

连他们下人都看得出阿郎当年的委屈,国公爷位高权重的,怎么反而被蒙了眼睛?

其实就是回去了也没好事,阿青已猜到国公爷打的什么主意,便是为撮合阿郎跟韦氏女郎的亲事。

长安韦氏,百年望族,如今当家的是睿国公。其姊乃先太后,其女是宫中贵妃,皇恩浩荡,恩宠并不少于肃国公。

两家欲结为姻亲,这门亲事自然落在阿郎头上,对方则是睿国公世子膝下唯一一位待嫁女郎,韦七娘。

某次春日宴,阿青随侍郎君时曾见过这位尊贵的小娘子,长得确实是雪肤花容,就是那脾气,又是个爱拿鼻孔看人的。

韦七娘心高气傲,见其他的五陵少年、王孙子弟都爱缠着她说话,唯崔瑄目不斜视,便跑来崔瑄身边趾高气昂地说了些怪话,又指挥崔瑄伺候她,类如替她剔鱼骨一类下人做的事的。

其实换做旁的郎君,自是乐意的,便不为这姓氏,只单纯为美人效劳,亦是一件风雅事。

崔瑄置之不理,把人给气哭了,跑去韦贵妃面前告状,结局自然是崔瑄被亲爹训斥。

就冲这事儿,阿青就敢打包票:这两人成不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元日五辛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