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哥家吃年夜饭,总得带点儿礼物。否则,就显得太寒酸了。早饭后,战智湛骑着“凤凰28”自行车,准备去一百溜达溜达,看看给海哥的女儿菲菲买个什么像样点儿的礼物。
大年三十的埠头,虽然已过“立春”,但仍然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一路上,战智湛听着远远近近传来的鞭炮声,不由得胆战心惊,生怕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胡同飞出来一个不长眼的“二踢脚”,打在自己的脸上“啪”的一声响,自己岂不倒霉透顶?不过,这种过年才有的景象,就像埠头晶莹的冰灯一样,仿佛大街小巷都藏着国人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让人难以割舍的味道。
战智湛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在家乡过年时,家家放鞭炮,户户贴对联的的热闹场景,一切记忆犹新。似乎闭上眼,就能听到“嘁卟咙咚呛”的锣鼓声,看到花花绿绿的社火队。满村子老老少少前后簇拥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露出的是发自内心的欢乐。
从尚志大街拐进了石头道街,再往前过了兆麟街就到一百了。忽然,街边一所人满为患的理发馆触动了战智湛的心弦。他这才想起来,尽管自己没什么舅舅,可入乡随俗,年前还没有剃头呢。在战智湛的家乡,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有钱没钱剃剃头过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意思就是说,要是年前不剃头的话,只能出了正月,等到二月才能剃头,要不然你正月里剃头的话,会死舅舅的。再说过年了,人们大都要去做个新发型。埠头的女人们很新潮,喜欢把头发烫卷起来,男的则剪个干净利落的平头是最好的。新年新气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战智湛并非迷信“正月剃头死舅舅”的风俗,他曾读过民国时的《掖县志》,知道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战智湛并非迷信,只是顺应而已。
《掖县志》卷二《风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念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也就是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个传说的起源再清楚明白不过了。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汉民心怀故国,于是在正月相约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之为“思旧”。因为谐音变化,“思旧”成了“死舅”,“死舅”又倒回去,反而成了大家不剃头的一个理由。
战智湛虽然只来了海哥家一次,却和滨江煤炭公司保卫股股长侯大爷混熟了。进了海哥家的大门,战智湛亲亲热热的先和侯大爷唠了一阵闲嗑,直到海哥远远的迎了出来。
战智湛和海哥、“四锛喽”边走边唠,刚走进客厅,只见慧敏嫂子手中拿着一个很精致的紫檀木小盒,从卧室中走了出来。慧敏嫂子笑着对战智湛说道:“八弟第一次上我们家来那前儿,嫂子也没送你啥见面礼,真不好意思。你海哥贼拉稀罕你,总夸你,还说你呀抽烟,嫂子没别的,就送你一件小玩儿物,八弟就留着玩儿吧。”
说着,慧敏嫂子打开了紫檀木小盒,只见紫檀木小盒里面的红缎子衬上赫然摆放着一个旧打火机。这款打火机的外壳应该是纯银的,肯定年代久远,机械打火装置上面的一小块铜因为经常摩擦已经露了出来,上面浓厚欧式风格的纯银浮雕平添一份贵族的气质和欧美风情。
战智湛愣了愣,暗想道:“这是啥宝贝呀?用这么精美的盒子装着,肯定贼拉贵重了!”
慧敏嫂子看出了战智湛的疑虑,笑了笑,故意很轻松的说道:“八弟,这是德国在四十年代生产的卡尔威登打火机,是一个朋友送给你海哥的,嫂子转送给你!”
战智湛吃了一惊,自觉失态,赶紧伸出双手接了过来。只觉得这款打火机手感沉重,外壳是纯银的。他虽不知道“收藏”为何物,也猜到了这款打火机名贵之极,遂喜不自胜的说道:“嫂子送小弟这么贵重的礼物,这个小弟何德何能呀?小弟却之不恭,谢谢嫂子了!”
谢过了慧敏嫂子,战智湛心中暗想:“乖乖隆的咚,猪油炒大葱!这么贵重的东西俺可舍不得使,别说臭嘚瑟使坏了,就是里边啦的火油也没地儿买去呀。”
慧敏嫂子十分文雅的掩嘴一笑道:“八弟不愧是大学生,可真逗,说话文绉绉的。让你七哥陪你先坐一会儿,嫂子去炒菜,咱们一会儿就吃年夜饭,你尝尝嫂子的手艺。”
慧敏嫂子的夸奖,满足了战智湛的虚荣心,总算没负了他恶补“除夕”知识所付出的辛苦。战智湛心中不由的有些得意,还有些遗憾。战智湛遗憾的是慧敏嫂子有点不会唠嗑。这要是上来就问:“这年夜饭嫂子吃了多少年了,就是不知道咋回事。小战,你是大学生,知道的要多多,有多多。你教给教给嫂子,‘年夜饭’是咋回事儿呗!”
战智湛定当文质彬彬,摇头晃脑的答道:“有劳嫂子下问,小弟知道的也不多。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年夜饭又称‘守岁饭’。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这顿饭往往是从三十晚上吃到新年的晨光到来,一餐跨两年。‘守岁’俗名‘熬年’,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正如唐朝诗人卢仝《守岁二首》中所形容的:‘当炉一榼酒,争奈两年何。’”
海哥的情商极高,此时定当凑趣儿道:“老八说的对极了!除夕掌灯时分,一家老小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在拜见了海哥的父母之后,“四锛喽”亲亲热热的拉着战智湛坐在沙发上,闲聊起社会上的奇闻趣事来。忽然,海哥的女儿菲菲蹦蹦跳跳的从里屋跑了出来。战智湛急忙拿出来刚从一百买的洋娃娃,笑眯眯的对菲菲说道:“菲菲,快过来瞅瞅,叔叔给你买了啥好玩儿的了?”
“好漂亮的洋娃娃,谢谢叔叔!”菲菲兴奋地跑到战智湛面前,接过洋娃娃。
菲菲笑起来的样子很可爱,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深的酒窝也在笑。菲菲举着洋娃娃蹦蹦跳跳的念起了童谣:“妹妹背着洋娃娃,走到花园来看花,娃娃哭了叫妈妈,树上小鸟笑哈哈。”
“菲菲,来!这是叔叔给的压岁钱。”“四锛喽”眯着小眼睛笑嘻嘻的说着,将一个红纸包着的纸包塞到菲菲的小衣兜里。
“哎呦呦……还让你们哥儿俩破费,谢谢七弟、八弟了!赶紧都上桌,嫂子要炒菜了! ”随着阵阵菜肴香味直往战智湛鼻子里钻,慧敏嫂子用围裙擦着手,出现在厨房门前。
国人的年夜饭,讲究的是吉利,每道菜都有各自的寓意,都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对新一年的期待。年夜饭做好了,侯大爷点燃了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叭啦叭啦”地响了起来,好不热闹。给海哥的父母磕头拜完年后,战智湛怀揣着海哥的妈妈给的压岁钱,随众人按尊长老幼落座。菲菲似乎很喜欢战智湛买的洋娃娃,非要坐在他身上吃饭不可。
海哥举杯笑道:“南北朝时,大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中写的虽然是诗人在除夕与妻子一起宴饮,但我非常高兴爸爸妈妈今天又多了两个儿子围绕在膝前,陪伴二□□度除夕。这杯酒祝爸爸妈妈笑口常开,多福多寿!”
“干杯!”大家举杯后异口同声。
喝完杯中酒后,战智湛不由得百感交集。大年三十的这顿饭,在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要归乡、归家、归于父母的身旁,因此也叫“团圆饭”或“合家欢”。这样的年夜饭就超出了“吃”的范畴,一家人何时围炉而坐?何时与长辈夜谈?惟有年夜饭!年夜饭既体现出国人对逝去旧岁的留恋之情与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之意,还有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可是自己在此时却没有依偎在年迈的爹娘身前,和爹娘共享天伦之乐。
战智湛不断自我安慰着:“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天是大年三十,是家家团圆过年的日子,‘丧气阴灵’也就是‘灯下黑’就是装,也得装成个人模狗样的,不可能不在家。而且,‘老高丽’他老娘七十大寿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了,人们应该早已淡忘掉了‘灯下黑’大闹‘老高丽’的老娘寿宴的这件事儿了。”
“嘿嘿……年关索命!明年的今儿个晚上,必须是‘丧气阴灵’的周年。杀‘丧气阴灵’是侠义之举,爹娘也会原谅自己因此而没有回家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战智湛惦记完了杀“丧气阴灵”,又就打心眼儿里觉得没能回家过年,对不起爹娘,也可以是说不孝!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侯大爷忽然站起身,用独存的左臂给身边的“四喯喽”斟满酒,吓得“四喯喽”想拦又不敢拦,只好搓着两手,一个劲儿的说:“侯大爷,大侄子不敢当!”
海哥知道侯大爷这么做必有缘由,伸手阻止了“四喯喽”。侯大爷斟完了酒,郑重其事的对海哥的爸爸说道:“项连长,侯玺堃想借嫂子的酒单独敬水孝大侄子一杯,等候您的命令!”
海哥的爸爸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在自己家里,玺堃兄弟没必要客气!你随意!”
侯大爷这才端起酒杯,郑重其事的对“四喯喽”说道:“大侄子,你别挑侯大爷!侯大爷就是这么个人,没啥文化,也没啥弯弯肚子,说话直来直去。其实这杯酒也不是敬大侄子你!”
侯大爷这话有点绕脑子,“四喯喽”赶紧站起来,端起酒杯,很真诚的对侯大爷说道:“侯大爷,您越说越外道了!您有啥事儿您就直说,‘四喯喽’头拱地去想法子给您办到!”
侯大爷笑了笑说道:“老侯头儿就是不会说话,咱们爷儿俩先干了,完了侯大爷再讲!”
“干!‘四喯喽’先干为敬!”“四喯喽”恭恭敬敬的双手捧着酒杯,在侯大爷的酒杯上轻轻碰了一下,一饮而尽。“四喯喽”的酒量有限,一杯酒干完,他龇牙咧嘴把空杯掉过来,举到侯大爷面前,意思是说他没耍赖,这杯酒他一口闷了!
侯大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抹了抹嘴角,见战智湛忙不迭的给他的酒杯斟满酒,对战智湛点了点头,表示感谢,这才笑着对海哥的爸爸说道:“项连长,这杯酒水孝大侄子其实受之无愧,这杯酒是我敬水孝大侄子的兄弟小昭和阳子的!呵呵……我昨儿个听说一百来了正宗的成瓶‘正阳河’青酱,寻思着家里头青酱还真不多了,过年做菜得用,就去买一瓶。没想到在一百排队前儿,遇到了圈里的老邻居张茂红,就唠起了圈里的闲事……”
“圈里?”刚刚坐下的战智湛听到“圈里”二字,立刻来了兴趣,他在学校的图书馆曾经看到过圈里的资料。为了印证资料上说的,战智湛立刻竖起耳朵倾听着。侯大爷所说的“圈里”那是当年伪满前儿老道外,也就是傅家店的四家子。埠头傅家店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一应俱全。不仅小商贩、成衣、作坊、当铺、估衣、古铁、棚铺、农具、车店、食摊、理发、池塘等等。大都集中这里,而且商铺、饭店、旅馆、戏院、影院等也都集中这里。这里是娼寮、窑子聚集之地,因为中心有一圆形的广场而得名。当时曾经流行着“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荟芳里睡个倒”的顺口溜。楼台灯火,颇盛一时。顺口溜里的“荟芳里”是官方叫法,老百姓都叫做“圈里”。民国六年时,官方将四家子地段出租,后各妓院次第迁入,定名“荟芳里”。资料记载,荟芳里娼家例分五等,迁入荟芳里的计有三十四家,均为二、三等妓馆。解放后,荟芳里的地名尚存,只不过,随着对窑姐的改造、取缔,圈里变成了摩肩接踵的菜市场。
可惜,侯大爷并没有像历史老师一样讲圈里,而是讲起了一起“以暴易暴”的故事。
腊月二十六,圈里菜市场上人声鼎沸,不断可以听到菜贩子的吆喝声和买菜的讨价还价的声音。快过年了,无论是买菜的还是卖菜的都比往日多。熙熙攘攘之中,忽然传来不协调的叫骂之声。原来,是“大鼻涕”何伟华领着四个打手大摇大摆的挨家收保护费来了。
“大鼻涕”何许人也?他是“二英子”何伟英的哥哥。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咋叫“大鼻涕”这么恶心的名字呢?那是因为“大鼻涕”都十多岁那前儿了,一到冬天,还总鼻涕落下的。“大鼻涕”为防止鼻涕流到嘴里,就总用棉袄的袖子去擦。这一来二去的就养成了个坏习惯,有事儿没事儿总用袄袖子擦一下鼻子,弄得衣服袖子和前襟总是油光锃亮的。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从‘二英子’何伟英混成了跺一跺脚,圈里都乱颤的恶霸之后,“大鼻涕”摇身一变,从一个鼻涕落下的小地赖子,迅速变成圈里菜市场前呼后拥的小地赖子的小头头。
“你妈了个巴子的,咋就这么一丁点儿?你想让大爷喝西北风咋的!”“大鼻涕”接过一个卖菜的小姑娘递过来的钱,看了看都是钢镚儿,总共也就不到一毛钱,不由得大为不满。
“大哥别生气,最近生意不好,您就宽限两天吧!”小姑娘可怜兮兮的哀求“大鼻涕”。
“滚你妈了个蛋的!大过年的,少跟我在这旮沓扯犊子!你就不能说点拜年嗑儿,多交点保护费让大爷高兴高兴?”“大鼻涕”愤怒已极,一脚把小姑娘踢的趴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