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韶玉 > 第40章 悔过

韶玉 第40章 悔过

作者:渔淼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2 09:06:55 来源:文学城

之后,豫梁连续下了五六日的雨。

细雨霏霏,绵延不绝地下着,从屋檐的瓦片滑落,滴落到院子里的土壤和青石板上。韶玉照顾好满院子的花和植物,靠在屋里的窗边上,看了几日的雨。

雨停天晴那日,她早早起身,抱着画卷、背着画卷再度去了郊外。

踏上人迹罕至的小径,穿过茂密葱翠的山林,她步入一座道观。

豫梁不仅是大晋的国都,往上再数几百一千年,豫梁还曾成为过其他三个朝代的国都。在佛学不兴盛的时候,豫梁周边也曾建过许多道观和名人祀庙。随着佛学在近一百多年的兴盛,这些道观以及祀庙大多被拆除,但在山野之中,仍旧保存下来一些。

韶玉来豫梁两个多月,不仅在郊外找到了不久前带嘉茵去过的佛塔,更是发现了这座隐藏在山间的前朝道观。

不同的是,佛塔是她无意间发现的,而这座道观,却是她刻意寻找来的。

道观里只住着一名白发长须的老道士。

韶玉往功德箱内塞了点钱,老道士眼睛一睁一闭,便随韶玉在道观里任意行走了。

道观偏来到偏殿里,跪坐在地上,小心打开画卷。

随着洁净雪白的画卷在深色的木板上铺开,慈眉善目、唇角含笑的神君像出现在韶玉眼前。若是清静山上的工匠在此,定会发现韶玉画上的神像的出处——欢喜庵后山洞窟中当年被抬出的二十多座神像中,有一座就是这般模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韶玉总是会时不时想起那个夜晚,她倒在地上仰头看见的那座神像。

下雨天时,她偶尔甚至觉得自己能闻到空气中若有似无的血腥味道。尽管已经过去三年,可那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依旧历历在目。

记忆中,她倒在地上,额头始终有水珠在滴落,仿佛神像在流泪,也仿佛神像在流血。

然后某一日,她忽然记起连霁曾伏在地上对着洞窟中的石像临摹的模样,便自己去买了画笔和颜料,开始自学作画了。

这三年内,她画的最多的就是后山洞窟中的石像。

只是,令韶玉失望的是,她怎么也画不出印象中洞窟中那些神像的神韵。

到底是少了什么呢?

韶玉蹲在地上,仰头去看道观偏殿里的三清像。看了良久,她脑海中忽的闪过一些念头:也许问题并不出在石像上。画里缺少的是洞窟中的苔藓和软泥,缺少的是空气中始终漂浮着的淡淡的灰尘,更或许,还缺少了点血。

叹了口气,韶玉提起了画笔。

人一旦沉浸于某事,时间就会过得格外的快。

等到韶玉揉着微酸的手腕出道观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她回到豫梁城内,走到青门大街时,发现道路两侧挤满了人群,道路中间被两列侍卫清出一条空道来。

韶玉无意与人争路,乖觉地站在人群后头,等道路重新疏通。身后是墙,身前是人,她被人群挡在后面,不清楚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听见繁杂人声中若隐似现的马蹄声和行步声。

不知道是哪位大人物出行,派头如此大……

韶玉漫不经心地想着,忽然听到了前面两人的对话。

“前头骑马那位是不是大理寺的岑大人?他后头的马车里坐的是谁?”

“你这个傻子,你说说,配让岑大人开路的,整个豫梁城有几人?”

“我当然知道,肯定是皇室之人嘛……等等,圣上、皇后和太子都在宫中,难不成这坐在马车里的是三皇子?他……他回来了?”

“应该是的。”

“等等……皇后娘娘这是气消了吗?”

“三年了,总该平静许多了……何况事已至此,总不能让三皇子……嗯……你明白的。”

那两人压低声音继续说话,韶玉脑袋轰然一响,却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

在她脑袋还没反应过来时,她的身子已经动起来了——韶玉忽然一头扎入人群中,奋尽全力向前挤。

周围身量比她高、身形壮硕的男男女女数不胜数。她咬着牙,忽略滞涩空气中的各种气味,忽略拥挤中被碰撞、被踩踏的疼痛感,在周围人骂骂咧咧的话语声中,不顾一切向前。

终于,挤到人群最前。

几丈之外,马车在侍卫们的护卫下,缓缓向着皇宫的方向而去。想到连霁此刻就坐在马车中,韶玉就情不自禁地跟着马车跑动起来。

她想要说什么,可是张嘴无声,又不知道说什么。

想要说的话堵在喉咙中,周围无关紧要的人又太多,韶玉看着马车紧紧合上的车帘,心里想的是连霁坐在里面在想什么。

怀中紧抱的画卷冷不丁被人打翻在地。韶玉连忙蹲下身去捡,手背被人踩了几脚,她恍然不觉,只顾着护着画卷。等再抱着换卷站起身来时,马车已经通过宫门驶进皇宫里了。

韶玉站在原地,眼眶突然有点热。

这突然而至的情感让她自己都有些惊讶。她茫茫然摸了摸眼眶,沉默地盯着宫门合上,这才怅然若失地转身离去。

这一年的夏天发生的事情太多。

不仅北边和西边的边境战事频频败北,国内诸多省份跟着也天灾**不断。有的地方大旱,有的地方洪涝,有的地方闹蝗灾,朝廷赈灾用的钱米刚刚拨下去,地方知府又忙不迭写奏折来,说是灾害严重之地已经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

消息传来,朝廷上下悲恸不已。圣人读罢奏折,竟然在文德殿上当场洒泪,用袖子捂着脸痛哭不止。

群臣亦然面有难色,等赈灾的方案定下后,参知政事宁平海趁势再度提起变法之事,称变法可救天下人,若再推迟下去,大晋朝的情况只会一年坏过一年。同平章事徐徽听后却大不赞同,反驳说变法非小事,不该意气用事,而应从长计议,慎重考虑。

借着灾害的引子,两派近来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各有各的道理,听得坐在高堂上的圣人满脸愁容,不知听谁的政见才对。

不过很快,圣人的注意力马上被转移走了,另一件更大的事情出现了——七月中旬,夜幕降临时,不少人夜观天相时,居然不约而同地看见了赤色覆月的景象!

自古以来,但凡血月出现,必定伴随着灾祸。这下子,不仅圣人夜不能寐了,朝廷里所有的官员都坐不住了。所有人惊慌失措:莫非是上天在示警?

御史台的王邴前不久刚从病床上爬起来上朝,现在第一个蹦出来,气势汹汹得就差指着圣人的鼻子骂人了。他愤怒上书:“故人言:月若变色,必有灾殃。如今战事多败,各地旱涝多发,民不聊生,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了圣上您的身上!正是因为您多年在朝事上犹豫不前、当断不断,才导致了今日的一切!一国之君不贤德,上天看不下去,自然会有所警示。”

圣人听得羞怒不已,面色涨红,却没脸说出一句反驳之词。

他支吾垂头,虚心请教:“那依诸位大人看,我该怎么做呢?”

其他臣子面面相觑,正想着如何进言,王邴再一次率先站出来了:“以臣之见,当下之急,圣上应先去宗庙祭拜天地与先祖,对着天地先祖与文武百官诵读罪己诏,如此才可慰藉天下人。”

还能怎么办呢?

圣人无法,只好点头答应。

有人犹不满足,站出来信誓旦旦道:“我想,上天要警示的对象,并非仅仅圣上一人。”

不少人认出,此人乃是朝中最信奉佛学的御史台李嵘李大人。在众人的注视中,这位李大人痛心疾首道:“自从三年前三皇子犯了杀戒后,朝内外再没听说过什么好事。灾祸一个接一个,噩耗越传越多,月亮自古是团圆、美好的象征,现在却沾了血腥,这难道寓指的不是三皇子杀了郑朗一事吗?”

圣人迟疑:“李大人是否说得严重了些……干旱洪涝这些事,以前也有啊?”

李大人厉声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以前血月可没出现过!难不成圣上忘了十几年前的教训了吗!”

李大人年纪大了。他是那种越老越固执的人,朝中曾有人私下点评他,说他一旦认定了什么事情,即使是错的,哪怕入了土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圣人问:“那李大人是什么想法?”

李嵘大声道:“三皇子理应同圣上一起去宗庙,忏悔自身的过错!”

与李嵘不同,参知政事宁平海平生最不信神佛妖魔。

听得李嵘的话,他皱眉反驳:“荒唐!即便三皇子真有错,那也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依李大人所言,日后哪里出了事,大家只管一味往三皇子头上推即可。从此以后,天下人人是善人,错的只有三皇子一人。”

李嵘大怒:“宁大人强词夺理!血月现象百年难得一见,这岂是寻常征兆?”

宁平海冷笑一声。

李嵘从队列中走出,磕头跪地,忠心耿耿地进言:“事关国家大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忏悔一事,三皇子做了比不做好。否则十多年前的灾祸重演,谁能担得起后果?”

此事是圣人的心病。一听李嵘这么说,圣人终究还是叹息一声,应允他的提议。

****

宗庙中,圣人涕泗俱下地诵读完罪己诏后,连霁被内侍引着走入宗庙中,跪倒在殿中。身前侧方是面带不忍的圣人和表情冷漠的皇后,身后是沉默站立的文武百官。

李嵘打开准备好的文书,正在中气十足地念着连霁的罪状。

他说连霁冥顽不灵,野性难驯,没有善待国家忠臣之后,所以引得上天惩戒,害得如今生灵涂炭,数万人丧了性命。

在李嵘嘴中,死了的人仿佛可以被抹去所有的不好,郑朗在他口中居然也成了“活泼明朗、偶犯小错”的良善之人。

连霁眼神空洞地跪在地上,心中无喜无忧无惧。如此庄重的场合,他的思绪却飘到了其他的地方。

他忽然想起,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宫中曾为他请来一位天竺来的比丘作讲师。

比丘和连霁说起佛陀和早期僧团修行时的事迹时,曾随口提过一件事:“其实,释迦牟尼在世时和成佛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弟子们是不造像的。”

小时候的连霁不解:“为什么?”

比丘答:“佛身皆断诸著,常在厥住,诸天及人民悉见。佛般泥洹后,不能见也。”

连霁又问:“那后来,为什么弟子们开始为佛造像了?”

比丘沉思半晌,含笑答:“或许因为我们都是人。超脱的佛陀只有一位,陷于俗世无法摆脱的弟子却有千千万万。”

后来,那位比丘很快离开了豫梁。连霁很快也把这段话抛在了脑后。能在这个时刻突然想起来,他自己也觉得惊异。

李嵘终于读完冗长的罪状书,朗声问连霁:“……三皇子可悔过?”

连霁恍若未闻,背脊挺直,头却垂下。他的无声平静却尖锐,刺得其他人脸色大变。

顶着所有人的目光,李嵘浑身一个激灵。胡子抖了抖,直到这一刻,他才反应过来,明白自己或许做了件蠢事:他怎么从没想过,从来安分的三皇子会有将场面变得难堪的可能?

后背汗湿,李嵘嘴唇微颤,但还是清清喉咙,再问一遍:“……三皇子可悔过?!”

连霁安静垂下眼眸,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这下子所有人都看出,他是在用自己的沉默回答:他不悔。

一旁的皇后大怒,快步走出,一巴掌重重扇在连霁右脸,厉声骂道:“多年佛法读去哪里了?真是孽畜!”

她使出全身气力,长长的指甲刺破连霁的脸颊,连霁再抬起脸来时,李嵘看到了他脸上的血痕,顿时惊叫:“出血了!宗庙如何能见血腥!不吉!不吉啊!”

周围人被他喊得心惊肉跳。

圣人连忙蹿过来将皇后和连霁隔开,见皇后面带狠厉,他心里害怕再起纷争,连忙喊内侍:“还不将三皇子送会宫!”

李嵘问:“那……三皇子……”

圣人瞪他:“三皇子不都说了悔过了!我耳朵尖,我听见了!你们没听见吗?”

李嵘目瞪口呆,他呆住时,身旁的一众人已争先恐后回答:“听见了,我们都听见了!三皇子说悔过了!”

直到三皇子离开,李嵘还在怀疑自己:莫非是自己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三皇子确实说他悔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