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102章 一〇一、问策于殿

三分归魏(下部) 第102章 一〇一、问策于殿

作者:司马宣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4 01:01:39 来源:文学城

我与曹休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皇宫嘉福殿。曹叡召集了曹休、曹植、还有我,以“宗亲相聚”为名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议政,打着闲话解闷的名义,最重要的议题自然是曹真故去之后的官职变动和今后的战略方针。

我对曹叡的这一举动颇感意外。我既没想到他只叫了我们三人,也没想到他会叫上曹植。看起来,他似乎并未因为上次我的冒失而对曹植产生芥蒂,这让我心里多少松一口气。

受召三人之中,以我的官职和资历最低。因而我早早先到了,等在殿外的耳房。没过多久,曹植和曹休竟是一道来了,边走边轻声交谈,两人对彼此都相当礼敬。

曹休一直是曹家二代之中,颇为受宠的一个。他是远支旁系,但从小便得到曹操的喜爱。曹操喜爱他的少年英武,曹休自己也颇为争气,在曹魏的第二代将领之中,资质和军功都出类拔萃。而因为他少时曾与曹丕一同生活过,加上又是远亲,让曹丕可以放心任用他,而不像对待自己亲兄弟那样防备。

倘若没有石亭之战,曹休的军事政治生涯可能会有更加光彩的落幕。倘若他能再多活上十年,曹魏未来的局面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幸好,历史上理应在公元228年9月发生的石亭之战,现在显然不会发生,至少已经不会在今年发生了。

而历史上,曹休死在曹真之前。太和三年九月的现在,原本不该是曹真的葬礼,而是曹休的耻辱。

我感慨万千地看着年过五旬依然精神抖擞的曹休与小他十来岁的曹植并肩走来,赶忙向他们两人行礼。曹植温和地让我不必多礼,笑道:“叔权倒是来得早。本王与大司马恰巧在宫门外相遇,倒也不是有意撇下你。”

我礼节性笑道:“齐王殿下说笑。末将年轻资历浅,生怕来得晚了,令尊者久候,也不是有意抢在殿下与大司马前头的。”

他们两人都笑。我再度用对待三公的礼节郑重拜见了曹休。他对我点头回礼,朗声道:“有些日子不见了。夏侯叔权的盛名,我在淮南亦有耳闻。江夏一战精彩纷呈,永安大捷更是威震江汉。年轻一辈当中,无人能及!”

“大司马过誉,末将担当不起。末将年轻,思虑不周,资历尚浅,今后还要仰仗大司马多多提携指点。”

我姿态放得很低,也绝口不提前些日子去他府上拜见吃了闭门羹一事。曹休不见我自然有他的考虑,我没有资格指责什么。

我们三人闲聊了没一会儿,柳奂便来传话,曹叡召我们进殿叙话。

依照礼数进殿拜见之后,却见殿中已经准备了茶水点心。曹叡穿着黑色描金的龙袍常服,笑盈盈坐在殿中的尊位上,招呼我们落座。

“诸位爱卿都是朕的自家人。今日召集几位,既是讨论政事,也是自家人相聚。诸位不必拘礼,务必畅所欲言。”

话虽然这么说,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天的主角是曹休。作为如今军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别说是我,就连曹植和曹叡,对他也都是客客气气。而曹休的意见,毫无疑问会左右朝廷接下来的政策。

寒暄闲聊了一阵,曹叡提出了最要紧的那个问题:“大将军薨逝之前,朕已有考量。如今我军牢牢控制荆州要冲江陵,叔权在江陵潜心经营,吴蜀两贼数次图谋夺回江陵而不得。今年早些时候,叔权配合司马征南,用巧计夺取永安,挫败新城孟达的叛逆阴谋,令新城郡重回朝廷治下。以永安、新城、江陵为根基,如今我军溯流而上可以强攻巴蜀,沿江而下可以直取吴越。朕意欲秉承父祖遗志,顺应天下一统之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不知大司马对此有何见解?”

曹休向着曹叡行了一礼,没怎么犹豫便回答道:“陛下雄心壮志,臣很为陛下高兴。当年武|皇|帝于赤壁一战受阻,以致天下三分二十年。文|皇帝生前多次南巡,亦无法越过大江天堑。如今我朝青年才俊辈出,连年丰收、府库充盈。陛下圣德,四海清明。趁永安大捷之势,伐吴灭蜀,不失时机。臣愿为陛下先锋,攻克建业,擒拿孙权,迎陛下于江南!”

我听了,心中暗暗有些吃惊。曹休的话明里暗里,都是暗示他的想法是“先吴后蜀”,跟我的计划是背道而驰的。并且他这番话说得非常快,几乎没费时间思索。如此重大的判断,应答如此快速,只能说明他一早便考虑好了。

我下意识地看向曹叡,见他面色平静,笑意更深:“看来大司马并不反对,朕心甚慰。”

“臣身为武将,为百姓守土卫国、为陛下开疆拓土乃是己任。且正如陛下所言,江陵如今已经牢牢握在我军手中,攻克永安等于敲开西蜀大门,收回新城则铲除了背后隐患。若不抓住如今有利局面,实在可惜。”曹休说完,话锋一转:“不过陛下这样说,是否朝中有人反对陛下的计划?”

曹叡轻叹一声:“正因为朕左右摇摆,尚无明确计划,或许才未能取得朝中重臣的一致支持。今日在座的三位,皆是赞同朕一统天下之计的。因而朕想要先与皇叔、大司马、还有叔权达成一致——先吴后蜀、还是先蜀后吴?三位不妨开诚布公。今日之议,仅限此时此地。”

他说着,目光在我们三人身上转了一圈。曹植坐在我身边,并未急于表态。我内心有几分紧张,心脏砰砰乱跳,恰与坐在对面的曹休四目相对——他也第一时间看向了我。

我心里想着“来了”,果然听曹休当先道:“曹休胡乱揣测,说错的话,陛下和南中郎将莫要怪罪。先蜀后吴,恐怕是夏侯中郎将之提议?”

我还没回答,曹叡先道:“确实是叔权的提议。不过朕也认为颇有几分道理。大将军生前挫败了蜀贼诸葛亮的进犯,蜀军虽一度占据天水、陇西,最后仍为我军夺回。如今永安落入我手,蜀贼两面受挫,必定元气大伤,正是灭蜀的大好时机。朕认为不可错过。不知大司马如何看?”

这一次曹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陷入了明显的思索。

我行了个礼,开口道:“末将听闻东吴最近两年内部争权夺利、纷扰不断,加之名将陆逊早殁,吴主孙权短时间内并无余力侵扰我国。有大司马坐镇淮南牵制吴国,我军可以集中力量先行剿灭自立称帝的蜀贼。吴蜀二贼惟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大魏。只要先灭其一,剩下一方必然不足为惧!”

曹休沉吟道:“我军连番挫败蜀贼,乘胜追击,或可一举将其歼灭。然蜀地易守难攻,伐蜀向来颇为艰难。若是从汉中陆路挺进,沿途险阻,听闻诸葛亮又亲自驻扎在汉中,恐怕难以突破。若从永安、新城两地水路并用,逆流而上同样不易。不知南中郎将,具体想要采用何种计策?”

我谨慎斟酌着词句回答:“大司马所言极是。因而末将的考虑,仍是以永安、新城为主要进攻方向。长安、汉中陆路,只是佯攻牵制。”

“原来如此。”曹休答道,看我的目光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曹植开口道:“其实若先伐吴,也有几分道理。永安、江陵、江夏,都在吴国上游,顺江而下最是便利。同时淮南又牢牢掌控在我军手中,孙吴多次进攻合肥皆无功而返。蜀贼连遭两次败绩,若暂时将其搁置不理,集中精力讨伐吴国,也不担心蜀贼不安分。”

曹植这样说,其实明显在给我和曹休之间找平衡。之前我们谈论这件事时,他便对我说过,即便曹叡对我的恩宠无人能及,若事事皆采用我的谋划献策,势必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尤其是官居大司马、手握重兵镇守淮南的曹休,无论曹叡还是我,都必须顾及他的想法。我的一统天下战略,不能单单从作战本身来考虑问题。

曹休听完曹植的发言,面色略有缓和,显得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了。其实曹休为人高傲,又统军多年,亲和力不算好,看起来就有点难以接近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我缺乏与他深交的机会。这几年我在荆州混得风生水起,曹休虽说不至于嫉妒我一个后生晚辈,心中却难免有几分“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见。

“先吴还是先蜀,各有考虑,也各有风险。最终如何,还是请陛下决断。”曹植话锋一转,提醒我们最后的决断权仍在曹叡手中。

曹休紧跟其上:“无论陛下如何决断,臣谨遵圣意。”

曹叡轻叹一声,仍是淡淡一笑:“三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这叫朕如何决断?”

他看向曹休:“上回听皇后说,大司马的外甥女年方十七,待字闺中,人品相貌皆是不俗。朕打算过几日请皇后在宫中设宴招待宗亲之女,届时也请大司马的外甥女务必赴约。”

曹休赶忙行礼道:“臣代内人一家谢过陛下隆恩。”

我在一旁莫名其妙,心想曹叡怎么突然把话题转到这么奇怪的方向。曹植的视线从一旁淡淡瞥来,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暗示。

曹叡莫非想让我娶曹休的外甥女!?

大家元宵节快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2章 一〇一、问策于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