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 第9节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9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34 来源:转码展示1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9)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是“知青”,但我们知道,老三和静秋都不是“知青”——如果“知青”就是指到乡下去插队落户的城里青年的话。xiaoxiaocom老三并不是下农村下到西村坪去的,静秋也不是下农村下到西村坪去的,他们两人都没插过队。

《山楂树之恋》描写的是两个青年的爱情,如果我们再把青年分成散文家和诗人,那么老三更多的是个诗人。他在那段时间里,日记写得并不多,也可能是他没把那时所有的日记都交给他弟弟,总而言之,从他留下的日记跟诗歌的比例来看,他更倾向于写诗。

这也难怪,日记日记,就是日日记,记日日。对生活丰富多彩的人来说,日记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形式,照实写来,就可以反应生活的五彩缤纷。不过事情往往是这样:如果生活丰富多采,就没时间记日记了;等到提笔写日记的时候,往往是现实生活不那么丰富多彩的时候。

对恋爱中的人来说,不管实际生活本身有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记录的大事,内心生活都是可以波澜起伏、精彩纷呈的。恋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拿来揣摩半天,研究半天,从中分析出各种象征意义。一个象征意义被推翻了,又分析出另一个。个个象征意义都摆出来了,又拿不定主意究竟该选哪一个。

还有自然界的象征意义,太阳月亮,高山大川,树木花鸟,风霜雪雨,一切都可以从中看出爱情的象征和意义来。爱情,对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人来说,就是一根魔杖,点到之处,可以让一不是一,二不是二,事事带上奇幻的色彩。如果你看任何事物都还能“一是一,二是二”,那就还没掉进爱情的旋涡里。

人说初恋是一首诗,那是爱情第一次叩响一个人的心灵之门,是一个人第一次堕入情网,没有前兆,没有经验,没有准备,没有计划,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去爱,或者这是不是爱,或者该不该爱这个人,或者为什么爱这个人,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你毫无准备,什么都还没来得及想,就陷进去了。

陷进去的特征就是你的生活突然有了一个中心,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这中心在转,跟这个中心相关的一切,哪怕是最细小最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变得价值连城。

当静秋在那里因为某个男生也叫“建新”便对他另眼相待的时候,老三也在这里被一切带有“静”“秋”“k市”“八中”之类的人或事震动着。他像所有堕入情网的青年一样,忽而攀上希望的高峰,忽而坠下失望的谷底,但无论是巅峰还是谷底,都令他灵感迸发,诗情横溢,一首又一首热烈而缠绵的情诗,从他笔下奔涌而出。

老三比静秋多一点个人空间,虽然跟队友合住一间寝室,连写字桌都是共用的,但他有个小箱子,可以上锁的,那里锁着他的秘密。他上班的时候,“脑子里总是萦绕着一些诗句”,不上班的时候,他爱跑到野外去写诗,树林里,小河边,总之就是不爱在寝室里写,因为别人看见会取笑他,吵吵闹闹的也妨碍他的思路。

老三似乎不怎么写中国的旧体诗,尽管他抄录了很多,但写得很少。他写的一些诗,可以叫做“自由诗”,没有旧体诗那样严格的平仄要求,但基本押韵,比如他送钢笔静秋时信手写下的那首小诗。

但老三最喜欢的诗体是十四行诗,算是英诗中的旧体诗,对音步(foot)和韵脚(rhyme)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英国体的十四行诗,全诗共十四行,采用的韵脚常常是a-b-a-b,c-d-c-d,e-f-e-f,g-g。

这样的韵脚,在那些习惯于一韵到底的人眼里,无疑是不那么“押韵”的。所谓“一韵到底”,就是诗的第一句“起韵”,然后逢双数行“押韵”,一直押到诗歌结束。像十四行诗这样每四行就转个韵的,有些人就会觉得不押韵,或者不够押韵。这也是后来当静秋把老三的诗给几位作家看过之后,那几位作家认为不够资格发表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只是那几个人自己不熟悉十四行诗而已。

现在写十四行诗的人当然是少而又少了,今天中国的诗人们写的是什么诗,我不知道,就不在这里妄谈了,只想说老三受欧美影响较深,比如掌管他的命运的,就不是我嘴里的“命运老儿”,而是“命运女神”;司掌他的智慧的,也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女神(谁?),而是西方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赐予他爱情的不是“月下老儿”,而是“爱神”;把恋人连接起来的,也不是一根“红线”,而是“长翅膀的小爱神”手里的金箭。

老三最欣赏的十四行诗人是英国女诗人勃郎宁夫人,这可能是受了他母亲的影响,因为他母亲最欣赏这位英国女诗人,差不多是当偶像来崇拜的,不光因为勃郎宁夫人的才气,也因为女诗人那动人的爱情故事。

勃郎宁夫人的闺名叫巴莱特,很小就展示出诗歌才华,据说十岁就开始为家人写生日颂词,十三岁开始正式创作,但不幸于十五岁时骑马摔伤脊椎,从此卧床不起,唯一的精神支柱便是。

巴莱特小姐早在13岁时,其父便出版了她的作品,20岁时又出版她的第二部诗集。后来她结识了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等,进入文人诗人圈,在当时的英国诗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她描写童工苦难生活的短诗《孩子们的哭声》曾促使国会通过反奴役儿童议案。

爱神并没忘记囿于病床的巴莱特小姐,她的诗才吸引了一位小她六岁的英俊才子,也是一位诗人,虽没有巴莱特小姐名气大,但也相当不错,巴莱特小姐对他早有耳闻,也很欣赏。这位男诗人就是罗伯特-勃朗宁,他的第一封情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飞到了巴莱特小姐手中:“……我喜欢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喜欢上了你……”

男诗人爱上了女诗人,女诗人欣赏男诗人,于是两人开始了书信来往,谈创作,谈人生,谈宗教,谈哲学,写信看信成了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女诗人在信中坦诚相告:“每天晚上八点钟,家家户户都在吃饭,这时,我总是悄然一人,四周静寂无声,在千里之外,我就听到你书信的脚步声了……”

男诗人一直恳求见女诗人一面,但女诗人担心年轻的男诗人爱的只是自己的诗,而不是她这个人,她不愿意让他看见她卧病在床的样子,宁愿两人的交往停留在笔端,保持住这份美好。

但男诗人一再请求见面,女诗人豁出去了:是啊,也许应该让他看见我的真实面目,这样才能令他望而却步。女诗人终于应允了男诗人的请求,他们交往五个月后一个风和日丽的暮春之日,年轻英俊的男诗人叩响了女诗人紧闭了二十多年的房门。

女诗人本以为这次见面会吓退男诗人的,哪知男诗人在会面后的第三天,便向女诗人提出了求婚,女诗人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自己已经39岁了,又高位截瘫,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自理,而男诗人才33岁,风度翩翩,正值人生的黄金时代,怎么会爱上我?也许只是同情,但我不需要同情。也许他是真爱我的,但爱情怎能经得起日常生活的风吹雨打?

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思考,女诗人提起笔来,回绝了男诗人,并请他以后别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否则,她只好连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斩断了。

男诗人看到拒绝信,慌了,生怕女诗人那刚刚开启的大门又对他关上。他恳求女诗人不要斩断他们之间的友谊,并谎称自己只是“一时的冲动,说了些过头话”,请求女诗人原谅,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于是两位诗人继续交往,这场风波过后,两人更加亲密,书信来往更加频繁,直到两个人终于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书信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春天到夏天,男诗人不断地从自己的花园采撷最艳丽的玫瑰送给女诗人。女诗人的房间每天都布满了鲜花,飘溢着玫瑰的花香。这些花,带着男诗人的爱慕,为女诗人带去生机。渐渐地,女诗人一向关得紧紧的门窗打开了,她让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吹进自己的闺房,与此同时,她那扇封闭了39年的心灵之门也随之开启。

在爱情的滋润下,女诗人的健康飞速好转,萎缩多年的身体开始复苏。到了第二年年初,瘫痪了24年的女诗人,第一次自己走下了楼梯!爱情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当男诗人第三次向女诗人求婚时,女诗人终于答应了,但她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她从家里逃出来,跟男诗人举行了婚礼,双双私奔到意大利定居。

婚后的一天,女诗人将一卷厚厚的诗稿塞进丈夫的衣袋,要他看一遍,并说要是他不喜欢,就把它撕掉好了。勃郎宁先生还没有读到一半,便跳起身来激动地飞奔上楼,对妻子嚷道:“这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出色的十四行诗!”他托付朋友将这部诗集印刷发行,这就是著名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共44首,是女诗人写给丈夫的情诗,现已成为世界文库的瑰宝。

他们的婚姻幸福地持续了十五年。十五年后的一个晚上,两位诗人正在商量消夏的计划,忽然,女诗人感到一阵疲倦,就像往常一样依偎在男诗人的胸前睡去了。谁知,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她婴儿般地躺在丈夫的怀抱里安然辞世……

老三的母亲熟知勃郎宁夫妇的爱情故事,她少女时代的玫瑰色梦想,就是有一个如勃郎宁夫妇般的爱情与婚姻,诗词唱和,相知相爱。但她的梦想没能实现,不管是从诗歌创作方面,还是从爱情婚姻方面,都没能实现。

老三的母亲很有才气,尤其有诗才,但她的才气得不到施展,当时的政治条件不允许她像勃郎宁夫人那样自由创作,她必须应命而写,而她接到的创作任务,多半是写些“快板书”“三句半”之类称不上诗的东西。今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她就被吩咐写一个歌颂爱国卫生运动的快板书;明天改大炼钢铁了,她又被吩咐写一篇歌颂大练钢铁的三句半。

她的诗才只能用在写这些“应景”的东西上,令她非常苦恼。她有时也偷偷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但都不敢保存,更不敢拿去发表。老三是她唯一的读者和知音,母子俩经常在一起说点诗歌方面的事,勃郎宁夫妇的爱情故事,老三最初便是从他母亲那里听来的。

老三很羡慕勃郎宁夫妇的爱情,那种“心灵的相知,才华的辉映,冲破世俗观念的勇敢,令瘫痪病人康复的神奇”,都是他心向往之的,这才叫爱情!

老三看过静秋写的诗,虽然只是一些经得起老师检查的“革命诗歌”,但诗里使用的赋比兴、排比对仗、遣词造句等,都表现出静秋在诗歌方面的灵性与天才,显示出静秋“有一双诗意的眼睛”,能捕捉到生活里的美。

老三在走山路那次就把勃郎宁夫妇的爱情故事讲给静秋听了,而静秋像他一样对勃郎宁夫妇的爱情婚姻非常羡慕加钦佩。

老三憧憬着与静秋做一对“中国的勃郎宁夫妇”,尽管他知道他们俩写的诗“将无处发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