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城是世人皆知的人间繁华地,城东南一片的三坊四桥一带各式花楼私寮鳞次栉比,桥下还有花船清荡微波,一年三百六十日,每到掌灯时分,这里便热闹非凡。
柔水阁楼高两层,自楼上垂下的蓝色的幔帐在柔柔的灯光下泛着碧池般的绿意,春日的晚风一阵阵吹过,如同碧水生波。
与其他花楼不同,柔水阁的一层没有与人调笑揽客的娘子,只有两个少女抱着琵琶低声唱着近日某位维扬才子新写的唱词。
也是因为这份与众不同的“雅”,柔水阁成了四大“官楼子”里最受文人墨客吹捧之处,每日都不缺远道而来,在阁中文思迸发的“名士”,也有附近书生,三五一聚,凑上十几两银子,来此地不仅能叫一桌酒菜、听琵琶赏曲,还能叫两位姑娘听他们纵横天下大事,在距离庙堂千里外的脂粉地挥斥方遒。
柔水阁的名声伴着这些名士、书生写在诗词文章里真真假假的“风流韵事”越传越广,也引外地豪客慕名而来,他们远来此地,也更舍得花钱,三五十两银子掏出去,便能入了姑娘们的香闺。
唯独三坊四桥里的头牌花魁苏锦罗苏姑娘,想要见她,除了钱财、文才之外,还得有些运气。
“今日实在是苏姑娘没缘分,见不着您这位贵客。”
老鸨用帕子隔着手,轻轻推开递到自己的一百两银票。
这么一大笔钱赚不着,她心疼手疼得紧。
“妈妈是嫌钱少?那我……”
“不是不是。”穿了一身紫色菱花头插福寿金钗的老鸨连连摆手,陪着笑说,“真不是咱们有意怠慢您,只是盛香楼的罗东家帮过咱们柔水阁好几次,锦罗姑娘是知恩识义的,还望这位客官能全了这份义气,来来来,绣雨、绣柳出来招待这位客官,贵客足踏千里路,咱们柔水阁不能怠慢了。”
那位客人看了二楼紧闭的房门一眼,任由一个长眉修成了春柳般的少女把他领到了一楼坐下。
此时那间被人心心念念的香阁里,苏锦罗侧坐在桌旁,唇角带笑地说道:
“最近维扬城里消息乱得很,梁家已经倒了两年多了,他家手里那张盐引不是说落在了一个北面来的豪商手里?那豪商说是姓袁,叫袁峥,从前是跟鞑子做人参生意的,跟江南布政使很是亲近,也有传闻说他是平王的门人。
“这人倒是倨傲的紧,只派人来修梁家从前的宅子,他自己却不露面,也不往其他盐商往来。还以为他能一直不来维扬,前几日传来消息说新任的都转运盐使要来维扬,他也匆匆忙忙赶来了。”
罗庭晖凝神听着,手边的酒盏早就换成了茶杯,一缕清香袅袅升腾,抹去了他眼中的酒雾。
他明眸微垂,手指在桌边轻叩了两下:
“这位袁姓豪商不想跟维扬城里抱团的徽商缠斗,越是如此,在转运使面前他越要给自己争面子。”
维扬城中盐商可谓富甲天下,四个盐商里就有一个来自徽州一代,被称作“徽商”,他们在维扬城中同气连枝,几乎把持了一国半数的盐运,之前因为犯了忌讳被抄家的梁家就是徽商,袁峥这个外人拿到了梁家的那份盐引,又仗着布政使的势把持着梁家倒下后空出来的盐运份额,自然被这些徽商视作眼中钉。
偏偏袁峥又是个在北面做惯生意的,绝不是会隐忍退让以谋和气生财的性情。
罗庭晖笑了:
“我若是袁峥,定会在自己的新宅里大办一场豪宴,当着转运使的面仔细端详其他人看不惯我又杀不掉我的模样。”
茜色的帕子半遮了脸,苏锦罗也看着他轻笑:
“我若是你,现在已经打算好了如何拿到操办这宴席的机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各家盐商都在维扬城中经营多年,操办大宴的机会都被他们家养厨子把持,像袁峥这样的外来客,就该有盛香楼这样的维扬城老字号替他镇场敲锣。”
双眼微眯,唇角微勾,年轻人那张带着些许红晕的脸上有些许得意、些许戏谑,又有十分的志在必得,灯烛幽幽高悬在他头上,却像是照在了明月上,竟生出了些许暗淡之感。
窗外有更夫敲锣声传来,苏锦罗才察觉自己竟看他看得痴了。
罗庭晖起身,拿起了放在一旁的帽子。
“夜深了,我就不打扰苏姑娘了。”
香阁的门打开,俊美无俦的弱冠郎君从里面理着帽冠走了出来,他步履略有几分踉跄,脸颊上的酒意如同春日里的桃花。
有人认出他,高声与他打招呼,他也抬手回礼,因为喝了酒的缘故,比平日少了些利落,却又是一番说不出的风流写意模样。
“今日着实有了酒意,改日,改日各位去盛香楼,我定与君畅饮。”
几个正商量如何落笔的书生看见他,再转回去写诗句,原本的壮志踌躇竟歪成了桃花、春水、柔风。
远道而来的名士身边伴着美人正坐论魏晋风流人物,瞥见了扶楼而下的少年郎君,还以为是自己向往之情惊动幽冥,让旧时风流重临人间,只说不明白是潘安、何晏还是卫玠。
将手搭在栏上,罗庭晖将一个钱袋递给迎上来的老鸨:
“春风生燥,一点银子给柔水阁的姑娘们添杯茶。”
“罗东家您愿意来,那是春风带雨,将柔水阁上上下下都顾及到了呀!”捏着钱袋的老鸨笑得花儿一般。
一手撩起袍角,罗庭晖向大门外走去,路过一桌,见两个柔水阁的少女正看自己,他也笑着对她们点了点头。
被两位姑娘围坐在中间的男人轻声问道:
“这就是苏娘子今晚见的那位罗东家?”
“对,他就是盛香楼的罗东家。”目送了貌美郎君的小娘子面上有几分羞意,“前年挽琴姐姐在官家献艺出了差错,全靠罗东家相助才没被责罚。去年他又帮了锦罗姐姐,真是极好的人。”
问话那人点了点头,再看一眼柔水阁的二楼,将此事默默记下了。
维扬城中没有宵禁,入夜却是不能骑马的,单手牵着马罗庭晖一路缓行,过了清平道,又过安乐桥。
将要走出南城的时候,罗庭晖停下脚步,循着油香味传来的地方看过去。
一家小小的摊子支了口油锅,油锅上面有个蔑片儿编的帘子,帘子上整整齐齐摆着几个炸成了金黄的油端子。
油端子是维扬百姓常吃的小吃,萝卜丝揉去了些汁水后拌入葱花,用略宽竹筒做模具,舀一勺面糊进去,抓进一把萝卜丝,再倒一勺面糊盖住,沉入油锅里慢炸,过了片刻,炸到脱模浮起,香味儿也就飘起来了。
因为形状像是称卖酱油、醋的时候用的端子,这种吃食就被称作“油端子”。
“客官要不要尝尝咱家的油端子?”
卖油端子的是个头上扎着巾帼的妇人,热情招呼着罗庭晖。
“劳驾您给我来四个。”从腰间取了一把钱,约莫有二三十文,罗庭晖直接将钱放进了钱笸箩里。
“哎呀,客官您可给太多了!”
手中牵马的年轻人只是笑:“您在萝卜丝里放的小野虾真不错,油端子炸的火候也好。”
“哎呀,客官可真厉害,这小野虾是我家闺女在水草围子里下篓子抓的,看着小,吃着鲜嫩,壳子都是酥的。”
说话间,四个油端子已经从油锅里浮起,借着桥头的灯光变得金黄。
“客官您拿好,小心烫,吃了我家的油端子,包您心想事成。”妇人将四个油端子用粗纸包了,又抓了一把咸菜一起递过来。
“谢您吉言。若我想做的事真成了,您的摊子我包上三天。”
笑着将热烫烫的油端子隔着袖子拿在身前,罗庭晖才牵着马继续往东走。
南城的喧嚣热闹渐渐退去,东城里多是些富庶人家,深宅广院,将内外喧嚣隔了个干净。
在东安街上走了一截,拐入芍药巷,又路过两处黑油门,罗庭晖终于在一家悬着“罗”字灯笼的门前停下了。
他在门上只敲了一下,紧闭的大门就开了。
“不是让你早些睡别等我?兰婶子呢?”
“兰婶子下午崴了脚,我让她回去歇两天,你快些进来,灶上还给你温着粥。”
“那正好,我买了油端子,卖家送了我些炒咸菜,咱们一起配着吃。”
开门的女子要接过马的缰绳,被罗庭晖避过了,只把吃食递过去。
“我去送马,你去睡吧。”
“我已经备了热水,吃完了东西给你洗洗身上。”
罗庭晖想说什么,女子斜瞪了他一眼,他就应了。
将马送去偏院马厩,一路都是静悄悄的。
罗家自罗庭晖祖父那一代发迹,创下了“盛香楼”,家财也算丰厚,能在寸土寸金的东安街附近买下这么一个三进带偏院的宅子。
只是相较于这宽大院落,住的人着实少了些,提着灯笼回了内院,一路上一个仆人都没有。
回了正院,堂屋的灯已经亮起,穿着藕荷色窄袖袄的孟小碟从陶罐里盛了白粥出来。
“今日为了三房九姑娘的事奔波了一天,怎么晚上还要应酬?”
“借了旁人的力,当然得尽早给个交代……这油端子里放了极好的野虾,闻着就有鲜香气。”
留着几分温热的油端子外脆内软,火候刚好,一口下去,萝卜的甜和小虾的香就流到了舌尖儿上。
一口白粥卷着油香下肚,再来一口炒咸菜将舌头上的倦怠去尽,人反而越发想起那口油端子的好处来,于是又咬下了第二口,第三口。
“吃着舒服。”吃完了两个油端子的罗庭晖赞叹了一声。
孟小碟把自己剩下的那个撕了一半要给他,被他摆手拒了。
“肚子里有酒,吃多了不舒服,我去洗沐浴。”
“将裹胸布解了放外间,我先给你泡上。”
“好。”
今天是迎灶君!所以!继续发!红!包!
大过年的,我相信大家肚子里都有油水,不会被馋到找零食。
所以你们胖了是因为过年跟我写美食文没有关系是的就是这样!
顺便说,很多年前吃的油端子真的很好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