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是一种反向作用到自身的微妙的暴力。
为避免被创,其后紧跟着个“释然”。
现在看来,那些题目还是太理想化了。为保护人们不收到伤害,而简化面临的问题,是对他们应变能力的削弱。
生活中处处是变量,人性的复杂程度超过想象。
可以说,随时都在变。就算先知先觉做出了万全之策,还是要回到当下纯粹的去感知,即时的做出反应。
前期的设想,要跟人互动后才能明确,从而去调整自己的认知。
人不能活在想象中。
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凭什么让我抛开自己的感知,来相信一个看似人畜无害我不了解的人呢。要做的只是清除耳边的杂音,做出不受外界干扰的决定。
你只知道我有一些好的品质,但你不知道我还有一个令人不爽的特质:“善变”。
了解我的人都对我敬而远之,这个品质不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的。我的任务目标不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是往自己内在深处走,与自我和谐共处,也并不在意。
所以我理解这种变化,并享受其中。反而困在框架里面,让我的能力得不到施展,都快要忘记自己是谁了。
外界总是蛊惑人们把好的善意的一面展现出来,好像这样我们就能收到应有的尊重。其实不然,人只要身处人群,能力就被旁人评估着,他们就会跟着做出相应的反应。
看似优良的品质,不再是一往无利的通行凭证。
弘一法师为了避免人们陷入内耗,说,“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你尽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这话不假,只是不能像标签一样,贴在额头,让人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