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全京城都以为我俩是死对头 > 第90章 赈灾银(十)

全京城都以为我俩是死对头 第90章 赈灾银(十)

作者:庭前酒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30 22:37:19 来源:文学城

周庆一时无奈,也没了好脾气:“此案已无疑点,你为何非抓着不放?若如此怀念汤绥,不如给你放个长假,去给他守陵罢了!”

这话说得太重,满朝噤若寒蝉。

唯有李奉抬着头,看着周庆,目光中尽是心痛和失望:“陛下,臣不是抓着汤老之死不放,臣是觉得,汤老之死与赈灾银案必有牵连。汤老为大齐鞠躬尽瘁,对您可能偶有苛责,但也是出于拳拳忠国忠君之心。就算不看功劳看苦劳,陛下也不该让他走得如此潦草,不明不白。”

“你的意思是朕尸位素餐,包庇奸佞?”周庆沉了脸,完全失去耐性:“我看你是悲伤过度,失了神智了!来人,送李大人回府休息,好好清醒清醒!”

两名御前侍卫闻声而入,架起李奉往外拖。

李奉那堪称瘦小的身板剧烈挣扎起来:“汤大人为官数十载尽心尽力,如今死得不明不白,陛下若不能彻查,完老臣未竟遗愿,岂不是让百官寒心!”

他一把年纪了,御前侍卫也不敢太用力,真被他挣脱了。

“汤绥之死明显就是有人蓄意为之,陛下当真毫无察觉?四境未平,满朝蛀虫,汤绥给您当了这么多年的刀,也不得善终吗?”

此话一出,满殿寂静。

风念安下意识抬起眼,飞快扫向龙椅,又在半途反应过来,迅速低下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好像都有了答案。

只是这个答案有点过于耸人听闻,他不敢信。

周庆龙颜大怒,拍案而起:“李奉!”

赵建德也怒斥:“休得无礼!”

李奉不仅没怕,甚至笑了起来。

他沧桑地原地转了一圈,目光在所有人脸上一一扫过,越看越失望,最后目视前方穿着龙袍,气得站起来的陛下。

“臣这一生,自诩激进,认为大齐只缺一剂猛药,就能摆脱困境。汤绥此生,小心谨慎,认为徐徐图之,总能肃清奸佞。我与他,大多时候政见都是不和的,但是陛下,我们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大齐更好。”

他长叹口气:“臣与汤绥曾是同窗,同届入仕。他办的每一桩案,自己都心知肚明。陛下,您也清楚,他是因何而死、为谁而死!”

周庆藏在龙袍里的手紧握成拳。

孟华堪称大逆不道地抬起头,看了一眼周庆。

周庆忍无可忍,抬起手命令御前侍卫上前拿人:“李奉殿前无状,速拿下狱!”

李奉毫不反抗地被御前侍卫控制住,唇角还挂着近乎疯癫的笑。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周庆在金殿回声中怒喝:“带下去!”

侍卫押着他往外走,李奉却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抽出侍卫腰间佩剑,横在脖子上毫不犹豫地一划。

钟离烬脚下慢了一步,伸出的手僵在半空。

风念安瞳孔巨震,犹如兜头被人浇了一桶凉水。

满朝皆惊,一片哗然。

周庆脚下一个趔趄,倒退两步险些跌落在龙椅上。

金殿里响起李奉的临终遗言。

“武死战,文死谏。”

飚出的血往左喷了赵建德一身,往右喷了太尉满脸。盘龙柱上金灿灿的龙头也被雨露均沾了一下,顺着胡须滴落下来,“啪嗒”一声,好似落在了周庆脸上。

他抹了把脸,尚未回神。

孟华工工整整地跪下:“臣请求陛下遵李学士遗愿,三司会审,重审赈灾银案,查清明国公死因。”

内阁学士萧靳也撩起官袍跪下:“臣附议。”

风守礼:“臣附议。”

定国公傅川、其子傅宜、傅寒接连附议,风瑞先和风守义也先后跪地。

文死谏武死战,李奉血洒金銮殿,就算是丢只猫,都得掘地三尺找出来。

赵建德掀起满是鲜血的官袍:“臣,附议。”

“臣附议。”

“附议。”

……

大殿此起彼伏,汇聚成众口一词的“附议”。

周庆在四喜的搀扶下站稳,撑着龙案,缓缓说:“着令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成立三司会审,重审、严审赈灾银丢失案。另外,由太子负责重新调查明国公之死。李奉,厚葬。”

李奉死不瞑目,被侍卫抬出去了。

汤家门口的白灯笼刚撤,下午就挂到了李府门上。

京城接连两场葬礼,尤其李奉的死因又这么壮烈,灵前气氛比汤绥那时还肃穆。

风念安面无表情地上完香站到一边,垂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

钟离烬来得比他早些,隔着人群看他,觉得他比前几日在汤绥葬礼上时更沉默。

他大概能猜到风念安在想什么。

他从前总想着粉饰太平,但其实不是不知道大齐的腐朽,也并不自甘堕落与之共腐,否则也不会给乔兰送去照身贴,更不会冒着欺君的风险到凤州找自己,后来还跟去汀州,开办高岭土矿。

他只是想尽可能地减轻动荡,不想看见大齐彻底分崩离析。

可是大齐走到如今已是强弩之末,撑着太平皮的梁被蛀虫腐蚀殆尽,锦绣外袍摇摇欲坠。

他的追求必不可能实现。

汤绥和李奉的两条命已经砸断了这个时代的脊梁,他这位拆东墙补西墙的小瓦匠,又该何去何从呢?

……

风念安回家很早。

升官没几天,他就学会了迟到早退,吊唁完也没回衙门,差小厮跑腿去撤牌子,今天的值就算当完了。

此时他正在整理书房。

说是“整理书房”,其实就是整理那些账本。

户部的账本就在衙门阁楼里,外府的他都拿给汤绥了。汤绥在雀河里漂了一晚上,外衣都漂丢了,那些账本自然也没了。

但这都不重要。

汀州的账在他脑子里,他随时可以重新写一份;凤州的账目淮北归拢的很一目了然,凭借他对数字的敏感度,复原个六七成也不难。

有了汀州和凤州的佐证,再去查并州就容易得多,起码搜查令很容易申请到。

现在难的是把复原出来的账目给谁。

三司会审看似公正,声势浩大,实则就是闹着玩的。

大理寺卿章鹏是个墙头草,案件如何定性全看哪边给的筹码多;刑部本身就不是什么伟光正的衙门,跟端王纠缠很深;御史台本来还算干净,现在曹俭上位就很不好说了,毕竟他岳丈是国舅李鹤,虽然李鹤现在还被关在狱里,太子跟皇后的关系也很微妙,但毕竟人家是沾亲带故的。

三司会审汇聚了太子、端王和墙头草三方势力,可想而知这案子很难断的明白。

而且,也不可能断明白。

陛下在有意包庇。

这一开始只是一个未成形的猜测,直到李奉在大殿上说出那番话,陛下脸色大变,风念安才恍然明白过来。

他就说么,汤绥死得那么潦草,灭口之人甚至连伪证都懒得做,随口掰个“有人给孩子庆生放炮惊吓了马匹”的理由,陛下居然就信了。

这手段漏洞百出,若不是肯定上头不会严查,哪个缺心眼的杀手能干出这种事?

但他不明白为什么。

不管是太子还是端王,贪了这笔钱应该都不值得陛下亲自擦屁股。

所以这证据该交给谁呢?

淮东突然敲门进来,手上还拎着个包裹:“承平钱庄送来的,说有一名叫李默的女子,点名要交给您。”

“李默?”风念安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一时半会儿没想起来是谁。

还是淮东提醒他:“陈翠翠的女儿,乔兰。”

风念安这才恍然想起。

年初时,乔兰大闹大理寺,逼得小三司重审陈翠翠案,将治粟内史拉下马,让国舅不得不出钱平账。

要不是花了太多钱,国舅也不至于做出凤州案。

他怕国舅追杀报复乔兰,给他安排了一个叫“李默”的假身份,将其送出京城,没想到她居然落脚在隔壁并州了。

风念安招手:“打开看看。”

毕竟是不熟的人送来的,又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候,淮东怕有诈,没让他直接接触,而是放在桌上,小心翼翼用剑锋挑开包裹,然后发现里面居然只有两本账册,和一个封起来的布口袋。

淮东检查完,确认账册没问题,递给风念安,转头去检查那个封起来的口袋。

风念安把账册翻了翻,越看表情越凝重。

这居然是并州赈灾账目的一部分抄本。

不完全,甚至东拼西凑,还有一些备注了“待查证”。

但即便如此,也很有参考意义了,因为风念安发现这些数据跟自己估算的基本大差不差。

翻到某一页时,里面突然掉出来一张纸,是乔兰写给他的信。

信很短,但言简意赅地交代了许多事。

原来乔兰在拿到新的照身贴后先去了兰州,想要投奔母族,但是她母族本就不是高门大户,回去之后只找到了一位舅舅,可惜舅舅身染重病,没俩月就死了,她在兰州无依无靠,思来想去,就到并州投奔一位远嫁的闺中密友。

对于这位朋友她没有多说,但是可想而知关系也没有很好,不然她不至于到布坊工作。

毕竟乔家当年在京城也是数一数二的富商,她的朋友怎么也得是千金小姐,不可能让她去给人打最低级的工。

而据乔兰所说,她做工的布坊老板跟当地某位官员有点姻亲关系,经常需要出入一些在当地算是达官显贵才能出入的上流场合,而她因为出身好懂规矩,带出去有脸面,也机灵,就被老板选中,带着出入这些场合。

一来二去,倒也跟那些“上层名流”混了个眼熟。

淮北头天晚上试图潜入户曹,被发现后遭遇了一天的追杀,负伤的他深知这次任务失败,急着回京,就躲进了一辆运送货物的马车,刚巧就是乔兰他们布坊要外送的那批货,发出前她照例检查,发现了淮东蹭到布料上的血迹。

淮东见自己暴露,还没等乔兰说话,手中剑已经先一步抵上了人家的脖子,要不是乔兰那声“淮北”喊的早,恐怕就身首异处了。

淮北听见自己的名字,愣了一下,乔兰赶紧趁机解释:“京城,你给我送来的照身贴。”

淮北这才想起来。

当时确实是他奉命去给乔兰送照身贴的。

乔兰给他包扎伤口时,突然问了他一句:“昨晚官兵搜了一夜,是在找你吗?”

淮北没说话,算是默认。

乔兰:“风少爷要查赈灾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0章 赈灾银(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