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权臣攻略手册 > 第9章 县令王猛

权臣攻略手册 第9章 县令王猛

作者:云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7 00:10:04 来源:文学城

“依你二人所言,这北地当真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了,难怪这数十年来,自北地逃来的流民不计其数。”

乔昭身在尚书省,对于朝中大小事务自然是了解的,流民一事,自当年桑乱始起,便一直存在,直到今日,也未能解决。

郑寔却不关心这些,他素来是京中浮华子弟之首,虽官居秘书郎,却不过是个整理典籍、考核旧文的官职,大将军苏峻掌权,他素来鄙夷苏峻浅薄粗俗,故而并不涉机密,只是个清闲的散官,却整合了他的意。

“北地多纷乱,却也未必没有豪杰,不知辅嗣和士衡可有机会结识北地奇人异士?”

“奇人异士倒称不上,确实是遇见了几个有意思的人。”

“哦,请言之。”

桓权缓缓讲述起了自己一行人在北地遇见的一位文士。

几人去拜访了当地的县令,这位县令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颇有学识,见解不凡,和桓权他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连日赶路,几人终于能好好歇息一番了,几人趁此时机在城中逛了逛,了解着北地的风俗民情。

谢弼、钟雅和县令一同来寻桓权时,桓权正在教小女孩识字,小女孩名唤二丫,是家中年纪最小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抓走了,她从来没见过父亲。

“士衡,你这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

谢弼开玩笑道。

桓权笑着让座,几人各自坐下后,桓权将孩子交给斌儿,让斌儿继续教二丫读书识字。

“以前就听闻士衡公子家中有古仁人之风,家中连婢女都会背诵《诗三百》,如今看来竟都是真的。”

钟雅笑着附和,在此之前他和桓权的交往其实并不多,只是在桓权随兄长参加宴会时,见过几面而已。

虽然如此,桓权的声名他却是听说过的,特别是驸马赵峻对于京都“双鸾”尤为称赞。

“不过是闲来无事罢了,不知几位兄长来找桓某所为何事。”

“怎么?无事便不能来找你了吗?好歹是过了命的交情,士衡公子这话,可就见外了。”

钟雅虽然是玩笑话,桓权却是认认真真赔礼。

几人闲话了一回,原来是县令听闻桓权和谢弼的擅长“谈玄”的声名,特意来向两人请教的。

县令名唤王猛,字孟景,原是北海郡人氏,是幼时随家人逃难至此地的,后来父亲早逝,他由母亲教养长大,因所处的陈留郡正好属于羯人所建立的赵国,他也就被征辟,做了这个县令。

这几年陈留郡还算太平,没什么大的动-乱,他也想为本地百姓做一些实事,虽然心底并不认同羯人的政权,但这个县令还是一直做着。

经过二十年的动-乱,北地的文化早已被摧毁,伴随世家南迁的,是文化中心的南移。

在北地,他很难找到可以与他一同谈论诗文老庄的人,如今好不容易遇见江左的名士,王猛自然很开心。

几人从孔孟老庄聊到三国归晋,从思想文化到时事政治,无话不谈,至深夜时,仍旧意犹未尽。

王猛已经很久没有这般尽兴了,他的那些襟怀,旁人未必能够理解,可眼前这几人,却是他可以袒露的知己。

往日他谈论起自己的志向,往往没有人能够理解,人们或是嘲笑他异想天开,或是根本没有兴趣去倾听,久而久之,他也没有了要表达自己的欲-望。

王猛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尽情表达自己的快意,当他说起自己入朝做官的不得已时,眼前的三人没有如同那些鄙薄之人嗤笑于他,反而能理解他。

“这些年,我也曾期望过,有朝一日王师北伐,收复中原,可惜等了一日又一日,时间久了,也就渐渐心灰意冷了。

这些年,别说是收复失地的王师,就是来自江南的商人都少见,朝廷大概已经忘了我们这些沦陷于失地的百姓了吧?”

王猛有些喝醉了,说起了这些事情时,满腹牢骚,他口中的朝廷不是羯人的赵国,而是偏安一隅的晋朝。

桓权几人听到这些,面面相觑,心下涌出一丝愧意。

谢弼猛地灌了一-大口酒,呛得自己直咳嗽,这一月的所见所闻,谢弼心中痛苦万分,他以为自诩为名士风-流,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海内沸腾,生民煎熬,他枉为士人。

“‘北望燕云无尽头,大江东去空悠悠。’想收复失地的仁人志士不少,只是……”

桓权长叹一声,当年未必没有北伐的时机,只是朝廷内部并不安稳,权臣掌权,谁又甘愿放弃眼前的安稳富饶,去再兴战火呢?

人总是贪于安逸的。

桓权心底隐隐升起了一丝希冀,或许她可以去尝试着走这条路,旁人不愿走的路,她走,这就是机遇。

但这也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念头罢了。

“孟景兄,何不南下呢?以兄之才,何愁不能一展抱负?”

钟雅见状就劝王猛能够辞官南下,他很欣赏王猛的志向和才气,也相信这样的王猛定能有一番作为。

“我……当真可以吗?叔彦公子别忘了,我不过是一介寒门书生罢了。”

钟雅闻言一时噎住,不知该如何作答,他竟然忘了朝廷的取士之法,重看家世,像王猛这样的寒门子弟,纵有经世之才,也难有所为。

“惜哉!竟以门第取才,致使经国之才远矣!”

桓权只是沉默着饮酒,她抬头看向窗外,她想起了前世的科举取士,许久,方才缓缓道:

“若是弃九品中正取士之法,公等以为当以何取士?”

桓权此言一出,原本还在抱怨取士不公的三人,一时之间陷入了沉默,这个问题,他们的确不曾想过,他们出生于乱世之中,自出生时,就已经是九品中正的取士之法了,尽管明知世事不公,却也无可奈何。

谢弼和钟雅自不必说,他二人本就出身于世家,哪怕是个无能庸碌之人,也是不缺官做的,作为得利者,自然不会去考虑取士之法是否公正了。

王猛作为北地留民,在胡人肆虐的黄河以北,能保住性命已然难得,胡人建立的朝廷,哪里有汉人的立足之地,更别说要一展雄才了。

“若是何时能唯才是举,便好了。”

钟雅长叹一声,发出慷慨,他自信便是不依仗家世,他依然能有所作为。

谢弼反倒是沉默着一言不发,他对做官的没什么兴趣,若非有着此番北地游历的经历,他大概这一生都不会有出仕为官的心思。

他不屑于为官,一是因为朝中多是依仗家世的庸碌之人,但更多则是他自己闲云野鹤,不喜羁绊的性子。

“叔彦兄说唯才是举,可看得到底以怎样的评判标准来衡量才士呢?是家世、才能、人品,抑或是其他?”

桓权进一步追问,这下便是钟雅也难以回答了,王猛见桓权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子,笑道:

“莫非士衡公子有什么好的方法?”

“若说好,我自然不敢当,这法子原也不是我提出来的,只是昔日读稗官野史时看到过一种说法,觉得颇有些意思,可以说来与众位共同品论分析一番。”

“请言之。”

听桓权这般自信,其余三人也来了兴趣,纷纷端坐,神情肃穆,看向了桓权。

“不知众位以为以考试取士,如何?”

“考试?考什么?如何考?”

王猛发出了疑问,桓权笑着继续道:

“自然是治国之策,治世之方。”

“这不就是策论问答吗?这以前就有啊!便是今日察举官员也是会进行考试的。”

“不!不!我的意思是扩大考试范围,不用地方郡守举荐,亦无需朝廷征辟,凡天下读书人,皆可应试,凡应试者都用同一份试题,统一应考,统一阅卷,取其成绩优秀者。

不看家世,不凭门第,只看所答之试卷,几位兄长以为此法如何?”

三人听完默默不语,这个想法过于大胆,可谓是闻所未闻,一时之间都陷入了沉思。

桓权也不急于听到答案,他很清楚科举考试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的震撼,今日虽只是戏言,却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制度的变革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别说今日在座之人,大多只是白衣,总是他日身处高位,也不是自己想变就能变的。

“若当真如此,倒真是一件幸事了。”

钟雅笑了笑,他心底也惊异于桓权的奇思妙想,却并不认为这样的取士制度真的可以实现。

“这样的取士制度,恐怕世家豪族首先便不会同意吧,放眼整个天下,谁又能有这样的魄力呢?”

王猛的确承认桓权所描绘取士制度的迷人,但他很清楚,这样的取士制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寒门俨然云泥之别,若真的采取同一标准,这些世家必然会强烈地反对,届时只怕又是一场动-乱。

“若依士衡所言,纵得其才,也未知其人,有才无行,遗祸深矣,还不如无才的好。更何况,世家百年流传,积蕴深厚,只怕到时选出的仍不过是这些人罢了。”

谢弼冷笑一声,他虽不满于九品中正的取士之法,对于桓权所提的方法,也并不满意。

桓权并没有计较谢弼略带讥讽的语气,笑道:

“不过是一时戏言而已,自然会有种种不足,更何况这世间本就没有十全十美之事,不过是随势而动,与世推移罢了,又哪里来得长久呢?”

桓权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却也在几人心中留下了一粒种子,几人都是有真才实学在身的,自然是不惧的,只是若真有那样的取士制度,几人的命运又当如何?

几人相交数日,便已结下深厚情谊,诗酒相交,自在随性,只是终有离别之日。

王猛亲自将几人送至十里长亭,命人备酒,道:

“我本欲随三位贤士共赏河山,只是我尚有老母需要奉养,县令虽小,民生却艰,我不忍弃也!”

几人与王猛别离,桓权将二丫托付于王猛,并言,待他日归途必来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