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权臣攻略手册 > 第5章 当年旧事

权臣攻略手册 第5章 当年旧事

作者:云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0 01:15:30 来源:文学城

当年兄长桓玑外放时,桓权是在兄长身边生活过几年的,只是近两年为了求学方便,才随母亲归京。

桓氏一族在京中做官的不少,较为亲近的便是桓权的叔父和堂兄,如今都官居要职,若是不出意外,待桓权及冠,他也是要入仕的。

当朝入仕,并没有什么统一公正的渠道,所能倚靠的不过是家世声名罢了。

桓权夜读之时,母亲邵琼忽然来访,桓权将母亲迎入内室,母亲端坐于竹席之上,见桓权放于桌案上的书,道:

“我儿又在夜读。”

“是。”

桓权并不清楚母亲的来意,这异世的母子情与前世大不相同,桓权能感受到母亲对于她的关心疼爱,却又在种种礼法之下,并不显得亲近。

桓权对于母亲从来都是尊敬有余而亲近不足。

邵琼看着坐在自己身侧的桓权,眉目低垂,恭敬有礼,举止文雅端方,心中很是满意。

抛开性别来看,桓权实在算得上贵族公子的典范,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桓权都可以称得上一个“善”字。

自桓权幼时,邵琼就教导极严,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无能平庸之辈,倾尽所有的心力,幸而桓权并不曾让她失望。

世人只知京都“双鸾”,才学俱佳,为当世才俊,却少有人知桓权在这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正因为桓权-平素的优秀,才让此刻的邵琼有些难以开口,沉默许久,邵琼方才缓缓开口道:

“权儿,母亲有一事要寻求你的意见。”

“母亲请说。”

邵琼张张嘴,又将喉头的话咽了下去,她实在有些不知该从何说起,打量着眼前的桓权。

桓权常年做男子装扮,从不施脂粉,自出身时就是如此,到如今,尽管面部轮廓柔和,却并不显得女儿气,更多的则是书生的儒雅之气。

初见时,或许会疑惑其相貌的俊美,然相处下来,却绝不会以为这是一位女娘。

许是受家法谨严的影响,桓权虽常有交友往来,然而性格规整严谨,重视礼法,虽言语嬉笑,却又在法度之内,常使人轻易不敢侵-犯。

故而桓权交友虽广,相交却在礼法之内,从未有人疑心过她的身份。

邵琼自然是知道这一切的,正因如此,做母亲的才格外心疼自己的孩子,也才更难以开口,但有些话终究得说。

邵琼想起潘妈妈的话,“有些事情-夫人与其自己纠结为难,不如去问问小公子。”

正在邵琼纠结之时,桓权等了许久,见母亲未发一言,好奇地看向母亲,正好与母亲四目相对,桓权在母亲眼神之中看到了犹豫不决,正要主动询问,邵琼开口了。

“权儿,你有想过未来吗?”

“未来?”

桓权疑惑地反问,她并非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奇怪母亲怎么会突然这样发问,而母亲很快就为她解答了疑惑。

“当年让你女扮男装,原因你是知道的,原想着这样将错就错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如今你也长大了。

若是作女娘,如今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而如今也的确没有再掩藏身份的必要了,你若是愿意,母亲可以将真相告知你兄长。

纵使是女子身份,你出身大家,自然也是可以为你选一门好亲事的,你也可过上寻常女娘的生活,不必每日再这样辛苦遮掩。”

邵琼说完之后,看向桓权的眼睛,身为母亲,她自然是不愿女儿这样遮遮掩掩辛苦地生活,可若桓权当真恢复女儿身,她心中又有些怅然若失,甚至还有些别样的隐秘期盼。

“母亲希望女儿恢复吗?”

邵琼一时凝噎,不知该如何作答,一个谎言持续了十六年,早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可这些年,邵琼却情愿将错就错下去,内心自然是有些不甘在里面的,如果可以,邵琼情愿将这个谎言持续一辈子,永远都没有戳破的那一天。

但是理性告诉她,这不可以,她不能如此自私,桓权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早就到了待嫁的年龄,若是再继续拖下去,或许就真的要耽搁桓权一生了。

但她真的不愿由她亲手来戳破这个谎言,桓权的这十六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逼不得已的自保,更是一个才女对于另一个自己的期盼。

她渴-望着能够自由交友,能够自由读书,能够自由去体会山林之乐,可这一切都与她无关,当她看着桓权被众人称赞时,她内心是自豪的,仿佛那个在京都久负盛名的少年就是她自己。

“权大概是不愿意的。”

桓权的声音再次在邵琼耳边响起,桓权的语气并不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平和的,平和而坚定,似乎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能说说理由吗?”

“权很感激母亲多年的教导抚育,若是没有母亲,便没有今日的桓权,母亲教我圣人之言,授我圣人之书,想来不是让我白白蹉跎岁月的。

权是女子,尽管母亲一直以来都是以男儿教导权,权仍旧知道,权是女子,所以权不愿走世人给女娘安排的道路。

圣人言‘学而优则仕’,可我以为这句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读书人该肩负起对天下的责任感,不对则是因为这个仕仅仅是针对男子而言的。

母亲,您的才华是如此的优异,可这样的您在乱世之中只能靠自卖为奴来求生存,这并不公正。”

桓权的话戳中了邵琼的痛楚,当年的情景如今想来仍旧历历在目,邵琼心中涌出一阵酸楚,却也只觉深深无奈,却又为桓权的语出惊人而震惊,心中甚至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难不成你还要入仕?”

“母亲,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论出身,我出身大家,论才华,我文韬武略,论人品,我品行端方,在当日的人才品评中,我为上品。

这样的我,不输于任何人,又如何不可以呢?母亲,抛开性别而言,我难道不应该去试一试吗?”

桓权自信的话语落在邵琼的耳中,令她在震惊之余,又多了几分赞赏,同时心中又多了几分担忧。

“这些想法你是什么时候有的?”

“很早以前,大概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就有了。”

“近十年了。”

“是。这些年来,我勤学苦读,勤练武艺,就是想练就一身本事,与名士结交,虽未特意交好,但的确存了扬名的心思。

当今之时,九品中正制,对于个人的品评,一看家世,二看声名,三看才学。

而我如今三者皆存,只待些时日,等我二十之时,自可顺利步入仕途,届时自可任我施展一番抱负,可若是连一开始的资格都没有,我必然是不甘心的。”

桓权的话犹如一记重锤打在邵琼心头,她竟从来不知桓权有这样的心思,但若是细细一想,邵琼又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桓权和普通女娘生长环境本就不同,她自幼读的就是典籍,学的就是圣人之道,内心自然就会对圣人之道生出向往。

“不甘心又能如何?世道如此。”

“正因世道如此,我才想要试一试,若是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会知道世道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呢?母亲,我愿倾尽全力去一试,世道如此,我偏要闯出一条路来。”

邵琼因桓权铿锵有力的话而触动,桓权的勇气超出了她的想象,听了桓权的话,她似乎无话可说,身为母亲,身为女人,她也会为桓权的话而震动,但她始终是保持理性的。

“这条路只怕并不好走。”

桓权轻轻一笑,淡然而又坚定道:

“虽九死其犹未悔。”

邵琼陷入了沉默,算是承认了桓权的选择,一个勇敢的母亲,以一个谎言,成就了另一个勇敢的女儿。

初雪之时,桓权启窗看窗外“雨雪霏霏”,神情有些许恍惚,薄雪绿绮,翠竹漪漪。

桓权不由想起过往种种,心中感慨幽叹。

前世桓权早逝,不过十六岁便病重而亡,待醒来时,便已然身处异世,一开口便是哇哇大哭,耳中听到的是“喜得麟儿”的声声祝贺。

桓权是胎穿,在异世有了新的父母兄弟,桓权的父亲是当朝太尉,位高权重,其母是郡守之女,知书达理,其兄为太学学子,才秀茂俊。

桓权自幼都是做男儿教养长大的,直到年岁大些,桓权才明白其中缘由。

她的母亲邵琼虽出身大家,然乱世之中,颠沛流离,父母亲族都已不在,当年落难,幸赖她的父亲桓述相救,后被桓述纳为妾室,此后六年,宠爱日盛,直至妊娠有孕。

桓述前有二妻,元配贾氏,因脾性不合,早年和离,曾育有一子,后于战乱之中身死,后娶妻顾氏,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即为如今桓权的兄长桓玑,其女桓媛,出嫁于琅琊王氏。

当年邵琼有妊,嫡妻顾氏,恐邵琼诞下儿子,威胁自己府中地位,多次向桓述进谗言,后又于饭食之中下药,幸而被发现,桓述大怒,遣其归家。

等到邵琼诞下桓权时,邵琼见上女娘,心中忧恐,若是据实以告,桓述年纪已长,恐再难有嗣,时日一久,桓述定会顾念旧情,到时若迎回顾氏,她母女二人定死无葬身之地。

为保母女二人性命,对桓述谎称诞下麟儿,桓述闻言,果然十分高兴,不再提及迎回顾氏一事。

桓述晚年得子,自然十分喜爱,起坐行卧都会带着桓权,甚至在处理公事时,都会将桓权抱在怀中。

直到桓权七岁那年,桓述因病辞世,享年六十有六,朝廷嘉其忠义,葬礼十分隆重,追赠其为太傅,谥号为“成”,配享太庙。

桓述在辞世之前,为邵琼请封,为成侯命妇,故桓述虽亡,邵琼母女也不至于无所依凭。

在桓权的记忆中,父亲桓述的印象早已模糊,在父亲去世之后,邵琼仍旧以男儿教养桓权,亲自操持家务,教育桓权以诗书经典。

桓权的确想过,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仍这样做的原因,也曾有过种种猜测,不过最终都归于沉寂,无论母亲是出于何种原因,她都是感激母亲的。

母亲教子极严,特别是自父亲去世之后,更是严厉,三更睡,五更起不过是常事,十数年来如一日。

桓权自知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若非母亲严格鞠育,绝没有她今日声名与学识。

桓权也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定要做出一番事业出来,因而平日读书愈发刻苦。

一入太学,桓权便访问名师,求师学习,在这个鄙夷师道的时代,桓权的谦虚向学无疑太过格格不入。

虽然有母亲间的龃龉,但桓权和兄长桓玑的感情甚笃,自父亲去世之后,桓玑便一力承担起了扶养幼弟的责任。

不仅在衣食供给方面不曾薄待,便是人际往来,也常带着桓权一同,对于邵氏这个庶母,也颇为恭敬。

桓权也曾私意揣度过桓玑的想法,毕竟桓玑的母亲是因自己的母亲而被休弃,若是自己,未必能如此大度。

世人都说桓玑性情忠厚,有长者之风,桓权觉得这评价是再贴切不过了。

桓权长叹一声,起身将珍藏的钟氏字帖摊开,坐到书案前,临摹着前代的书法。

桓权的年纪并不大,但于书法上却一直有雅名,她的父兄于书法上都是颇有造诣的,特别是父亲的书法,更是名家。

桓权自幼就承袭家学,书法更是一直以来的苦工,一日都不曾荒废。

比起清谈,桓权于书法上的名声更盛,她擅长隶书,楷书,小篆,字体古朴谨严,已渐渐有了自己的风度。

在桓权所交好的友人中,各有所长,谢弼承袭家学,通好老庄,尤其擅于清谈,广博达识,通晓乐理,其古琴之音有当世“师旷”之称;

乔昭乃是当朝才俊,未及冠就被征辟为尚书侍郎,是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好乐理棋道,然而他最为卓越的却是一手丹青,乔昭擅人物,尤好绘制神人仙境,凡其所绘,无不得起神韵;

玄隐道长本名何存,少时修道,研习经文,乐好山水,常云游四方,不知所踪,其于佛理、庄老极为精深,喜好鼓瑟,常于山林之中,溪水之畔,乐而忘忧,鼓瑟优游;

郑寔少即闻名,通好老庄道学,数次征辟而不应,品行孤傲,鄙夷俗流,性好山水自然,常游于山林之际,采药炼丹,其通好诗文,所写的玄言诗在当世颇有声名。

五人交好之时,常同聚山林之畔,弹琴长啸,论诗谈玄,可以说是十分逍遥自在的。

时人将这五人并称为“金陵五俊”,欲与之相交者不可胜数。

初冬之时,兄长桓玑自临川郡归,桓氏族人都出门来迎接,桓氏一族人丁颇为兴旺。

已故去的桓父原有兄弟三人,桓父为长子,承袭宗族,其二弟在外族攻入洛阳时,拼死抵抗,后以身殉国,死后留有一子,后此子在南迁之时,染疫早亡。

而最终也只有桓父和其幼弟成功逃至建康,桓父对于东晋立国有大功,曾官至司空,其幼弟在近二十年的经营中,也一步步登上权力中枢。

桓权的叔父桓修如今官至太仆,九卿之一,为安平乡侯,只是年已过六十,身体还算硬朗。

桓修有三子一女,长子已过而立之年,如今正在朝中担任议郎一职;二子也早已及冠,如今正在朝中担任尚书郎一职;三子今在江州求学,至今未归;女儿则出嫁河东梁氏。

桓玑身为桓氏一族嫡系,本有承袭宗庙的重任,然而这些年,他因不为当朝大将军所容,被贬出京域,在荆州担任地方郡守一职。

桓权少时曾跟随兄长在荆州生活过一段日子,和兄长关系甚为笃厚,此次兄长能够回到京都,桓权自然是极为高兴的。

一番接风洗尘之后,叔父一家已经辞去,桓玑拜见过庶母,一家人方才有机会论述亲情。

“小叔父。”

桓玑的长子桓熙在叔父一家离开后,直接就窜到了桓权的身前,拉住了桓权的手,问东问西的。

桓熙和桓权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并不大,桓权长桓熙六岁,自父亲桓述离世后,桓权受兄长抚育,叔侄二人关系极为亲近。

桓熙一直以来都十分亲近自己的小叔父,相比于父亲的威严,小叔父则要令人亲近许多,会耐心地为他解释经文,也会带他去投壶弈棋,游历山林。

几个孩子一见到桓权就围了上来,桓权笑着将几个孩子聚在一处,挨个检查他们的功课,几个孩子也会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小叔父为自己解答。

“小叔父,为什么人会做梦呢?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我梦中所见并非我-日中所想。”

桓玑的第二子桓瑛坐在桓权左手侧,仰起头好奇地看向叔父,在桓瑛眼中,小叔父似乎是无所不知的。

“梦者,虚也,《道德经》曾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等日观万物,无心然已入其神,神与物相接,继而为梦。”

桓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其实并不太懂桓权话语中的含义,桓权看出了桓瑛心中的疑惑,摸了摸桓瑛的头,笑道:

“暂时不理解没关系,你可以这样想所谓的梦不过是对你眼前所见之景,耳中所听之声,在脑海之中的反应,它或许不是你当下所见闻,但一定与现实有关……”

桓玑听着桓权为几个孩子解惑,背着手踱步来到几人中间,笑着加入了讨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