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受旱雨两季影响的亚马逊流域不同,在远离河流影响的东部,环境比较稳定,许多求生者聚集在一起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一点点建立起一座超小型的村落。
张敏在雨水敲打砖瓦的白噪声中醒来,就着黯淡的自然光点燃放在角落里的鱼油灯。细弱的火苗在潮湿的空气中闪烁着,勉强照亮了周围的环境。
她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昏暗,熟练地绕开地上堆积的箱子、摆放的工具推开房门。热风扑面而来,湿度极高的清新空气瞬间就沾湿了身上的衣服。
门外是一个走廊,两边摆放的花盆里种着各种果蔬,长长的藤蔓缠绕在栏杆与房梁柱上,草本植物顶着屋檐组成绿色的墙壁。各色花朵点缀在繁茂的枝叶间,有些已经沿着茎结出了一串串红彤彤的果实。
透过正面的雨帘,可以看到一片湖泊,一个个圆柱从水面上冒出头来,像是连接布料的细密针脚。在另一边,几栋样式相似的高脚楼错落着分布,在树木与雨水中影影绰绰。
张敏也不急着出去,直接从两边的架子上摘下一篮子蔬菜。伸手把篮子放到屋檐外面,雨水冲刷着蔬菜带走上面的灰尘,从镂空的篮底泻下。
她收回提着篮子的手,推开旁边的门,熟练的升起炉火。
火光勉强照亮了整间屋子,一捆捆木材整齐地堆积在屋子的另一边,两边架子上的陶器被照得红亮。一张桌子摆放在屋子中间,案板与刀具被火光照耀的纹理分明。
张敏取下两个罐子,往其中一个里抓了五把米,就着雨幕盛满后放到炉子上面。
米快要吃完了,好在玉米也到了收获的时候。趁着烧水的功夫,她给负责种植的邻居发了条信息。
身旁罐子里的水“咕噜噜”地冒泡,一把樱桃似的红果被从篮子里倒了出来,一个个滚动着沉到罐底。
张敏过滤掉热水,把烫过的果实倒到案板上,轻轻松松地撕掉表皮,用刀子切成碎丁。果肉浸泡在水中被煮熟、碾碎,搅拌成为粘稠的糊糊,散发出浓郁酸味。
张敏把切碎的白蛋茄倒进去,与煮好的锅底一起翻炒。白色茄丁散落在番茄酱里,一点点软化泛黄。
张敏握住包裹鱼皮的把手端到桌子上,打开盖子后,一股热气升腾起来。雾气扩散,露出下面晶莹透亮的大米。
张敏把米饭扒到做好的菜里。洁白的米饭在搅拌中裹上鲜红酱汁,粒粒分明地疏散开来,与黄色茄丁混杂在一起。
酸甜口的卤酱十分开胃,在浓郁刺激的番茄味下她很快就吃完了整罐的米饭和半罐西红柿茄子。
与越培养越好吃,越驯化越成功的大部分常见果蔬不同,西红柿个头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从酸到甜,味道却在高峰后走上了下坡路,有些吃起来还不如原始品种。
雨水渐渐,张敏从梯子上爬下去。梯子被屋檐遮挡,虽然摸着湿漉漉的,但踩住时脚下依旧很稳。
张敏搬着放满米糠的筐子来到不远处的湖泊,将东西放进小舟后划离岸边。这片被刻意用木桩隔出来的区域放养了大量的巴西鲷。
鱼群感到动静,纷纷游到水面上,将小舟围绕起来,像是一个银色的宽项圈。种皮、果皮、菜叶等混合成的米糠洒落下去,鱼群立马争抢起来,分叉的鱼尾彼此抽打,一些其它品种的鱼也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整个水面都像是沸了一样被搅动的水花四溅。
张敏视若无睹地一铲铲倒下剩下的米糠。这些巴西鲷贪食,但再怎么挣抢也始终会把战场安置在水下。只要它们没有起飞、上岸的意思,就没必要去多加理会。
加餐结束,张敏捞起七条鱼放进篓里,重新回到岸上。拎起鱼篓顺着开辟出来的小道往里走去,在经过自己的屋子时,她把其中一条挂了上去,然后继续往里走。手里的鱼一条条减少,她也看到了路的尽头。
不远处是另一个高脚屋,许多绿色的秸秆笔直地站立着,簇拥在它的周围。
番茄的野生祖先是原产于南美洲西部地区的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和现在常见的大果番茄不同,醋栗番茄个头小小的,像樱桃。据考古发现,距今3000多年前,醋栗番茄就已经出现在墨西哥南部,阿兹特克人广泛种植这种红色小果,并用它们烹饪、佐味各种食物。
巴西鲷是鲤科脂鲤属鱼类,学名小口脂鲤,又称南美鲱鱼。其身体侧扁,呈纺锤形,与鲤、鲰、鲛鱼相似,侧观似编鱼,体长为体高的3倍左右;背厚、口端位、吻尖;鳞片较大,有粗糙感;有一脂鳍;尾叉型,上、下叶等长;体色银,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的末端发红,身体两侧呈青铜色且有金属光。它属于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底层,成鱼一般体长30厘米,杂食性,偏植物食性。对水质要求不高,最佳生长水温为26℃-32℃,水温低于20℃食欲下降,低于9℃死亡。寿命一般在10-15年之间,有些个体能活到20年以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7章 醋栗番茄与巴西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