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浅和苏晴满怀憧憬地踏出校园,一头扎进了社会这纷繁复杂的“大染缸”。林浅凭借着在大学期间积累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顺利入职了一家业内颇具声望的科技研发公司,本想着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那些在校园里就萌生的科技创想,可现实却结结实实地给了他一闷棍。
上班第一天,林浅被分配到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项目组,负责辅助资深同事做一些基础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工作。组里的氛围说不上融洽,同事们各自埋头忙碌,交流时也多是公式化的业务对接,全然没有校园里那种为了攻克难题一起激情讨论、畅所欲言的热乎劲儿。林浅心里虽有些失落,但还是干劲满满地投入工作,想着只要自己踏实努力,总会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然而,项目推进过程中,难题就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先是数据采集环节出现了偏差,监测设备似乎受到了未知干扰,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波动异常,毫无规律可循。林浅提出重新校准设备、优化采集流程的建议,却被组长以“影响项目进度、浪费资源”为由驳回了,还被旁敲侧击地暗示“新人别总想着出风头,按部就班做好手头事就行”。林浅心里委屈极了,下班后一个人坐在公司楼下的长椅上,给苏晴打电话诉苦:“晴儿,我本以为能在这干出点名堂,可现在处处碰壁,难道新人就得这么被打压,啥想法都不能有吗?”苏晴在电话那头柔声安慰:“别灰心呀,这才刚开始,他们不采纳是他们没眼光,你坚持对的,找机会再好好说,实在不行,咱也不怕换个地方施展才华。”
与此同时,苏晴在职场这边也没轻松到哪儿去。她进的是一家大型文创企业,本以为能在充满艺术氛围和创意的环境里尽情挥洒才情,可没想到,日常工作里更多的是迎合市场需求、追赶流行趋势,做出来的文创产品大多千篇一律,商业味浓得呛人,文化内涵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苏晴对此很是不满,在一次项目策划会上,她鼓起勇气提出要回归文化本真、挖掘小众但有深度的民俗文化来做系列文创,结果却引来同事们的哄笑,上司也皱着眉头批评她“不懂市场、不切实际,公司要的是能赚钱的产品,不是搞学术研究”。
苏晴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家,和林浅一碰面,两人相对苦笑,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无奈与不甘。可他们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瞬间被点燃了,林浅一拍桌子说:“咱不能就这么被现实拿捏了,得想办法改变。”苏晴也点头应和:“对,不管多艰难,也不能丢了咱们的初心,做违背内心的事儿。”
林浅思来想去,决定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梳理项目里的数据问题,收集大量行业资料、参考相似成功案例,熬了好几个通宵,做出了一份详尽且极具说服力的优化方案。他瞅准时机,在一次部门汇报会上,不顾组长的黑脸,大胆展示了自己的方案,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优化后的好处,从提升数据精准度到长远节省项目成本,一一剖析。起初,大家都抱着怀疑态度,但随着讲解深入,不少同事开始频频点头,就连高层领导也被吸引,当场决定给这个方案一个试行机会。林浅终于迎来了职场上的第一个小转机,他愈发坚信,只要坚守专业、勇于表达,总会被认可。
苏晴这边呢,既然公司不支持她挖掘小众文化,那她就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自己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民俗故事、传统手工艺,配上精美的手绘插图和生动文案,没想到,文章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网友关注点赞,甚至有民间手工艺人主动联系她,希望能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苏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拿着这些网络反馈数据和合作意向,再次找到上司,诚恳地说:“您看,这些小众文化不是没市场,只要用心挖掘、精心包装,一样能叫好又叫卖,咱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流行,也得有长远眼光呀。”上司被她的执着和成果打动,终于松口,给了她一个小团队,让她尝试去做民俗文化文创项目。
就这样,林浅和苏晴在职场的泥沼里艰难前行,却始终紧紧握住彼此的手,相互打气、相互扶持。他们白天应对各自公司的繁琐事务,晚上聚在一起分享经验、探讨思路,像大学时一样,并肩作战。在林浅的项目里,试行方案大获成功,数据精准度大幅提升,为后续研发筑牢根基,他也因此得到晋升机会,开始负责核心模块研发;苏晴的民俗文创项目推出首款产品后,凭借独特设计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市场上一炮而红,成了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她也摇身一变,成了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继续挖掘更多宝藏文化。
回首这段职场初期的坎坷历程,两人站在城市灯火辉煌的街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心中满是感慨。林浅轻轻搂住苏晴的肩膀说:“晴儿,这一路太不容易,但咱没放弃,以后不管碰上啥风浪,只要初心在,就没啥过不去的坎儿。”苏晴仰头看着他,眼里闪着泪光,却带着笑意说:“没错,咱们的故事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