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青梅酒(双重生) > 第3章 第二章 生意

青梅酒(双重生) 第3章 第二章 生意

作者:醉云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3:38 来源:文学城

“疯子?!”程连虎立即紧张起来,拉住程知遇,“乖乖,你方才怎么没和爹爹说?可不能随便跟疯子搭话,知道没啊。”

“伤没伤到你啊乖?”戚雅神色担忧,拉住程知遇的另一只手,俩人将人东扯扯西瞧瞧,从头至尾看了个遍才罢休。

程知遇被二人拽得晕头转向,连声哄道:“没事没事儿,奥,别着急,隔挺老远呢,没啥事。”

“都怪你!”戚雅一巴掌拍在程连虎的胳膊上,秀眉倒竖,“乖要是有什么闪失,你也别全须全尾地回去!”程连虎大气都不敢喘。

陆家主只是听说营州宠孩子,今个倒是头一回见这阵仗,在旁边咳了两声,几人的目光可算是又回来了。

“乖乖,这得叫叔翁。”程连虎将程知遇往前推,开口介绍道。

程知遇大大方方上前福身行礼,“陆叔翁好。”

“哎。”大方的孩子总招长辈喜欢,陆家主神色不免柔和下来,连忙顺着话头问了几句常问的,“出落得真好,叫什么名?年岁几何?”

“回陆叔翁,晚生名知遇,字怀珠,下月过了生辰......就十七了。”程知遇垂眸暗暗算着自己现在的年岁。

“十七了啊。”陆家主微微思忖,捋了捋胡须,“可有婚配?”

“不曾呢。”戚雅突然接过话来,手搭在程知遇肩上,礼貌地笑了笑,“家里就这一个,还想再留几年,不急。”

陆家主忽然想起什么,“据说,营州那边女贵,州无女娼,丈夫也无小妾,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说到这,程连虎莫名骄傲起来,“我们营州那边,一夫一妻,多专情。常言道,教民施仁而诱之以利,惠而不费,易而无悔,亏妻者百财不入[1]。爱妻则家安,生意上,自然也能做得长久昌盛。”

“程家主说的是啊。”陆家主哈哈一笑,拍了拍程连虎的肩膀,“不多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程家主此番举家迁京,可是有什么大生意要做?”

一见要谈正事,戚雅识趣地夹了一块糕点给程知遇,母女二人隔开一点距离吃。

“自然是有。”程连虎压了压声音,笑了笑,“近年米贵,官府只管百姓,硬着定价一斗米七十钱,陆家主在东京,想必也知道此事。”

陆家主点点头,又倏然意识到什么,“难不成,程家主你要囤米?”

“不成不成。”陆家主连忙摆手,“你那边米好,我知道。但东京这价太低,运来就得按七十钱卖,岂不亏死?”他脑子倒是活络,倏然微微蹙眉,“黑市的米价倒是越来越高,但风险太大,一旦被抓,得不偿失。”

“听我说完啊。”程连虎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一下四周,凑近比划着,“今年水灾频发,镇海、慈溪已经开始发饥荒,东京米价低,商户们都不愿运米入京,就东京这点储备,撑不了多久的。一旦饥荒蔓延,朝廷必定要大量储粮赈灾......”

“咳咳。”程知遇连忙咳了一声,程连虎这才收敛,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言语未尽,陆家主却听得明白,微微思忖,从手边端过来一杯酒,谨慎地问道:“那程家主......您想囤多少?”

“不多。”程连虎比了个数,“一百万石。”

“咳咳咳!!!”陆家主一口酒呛住,拍着胸脯弯腰猛咳,压着声音不可置信地看向他,“多少?!你说多少???”

程连虎心虚地摸了摸鼻子。

“你有这么多家底?!”陆家主恨不能指着他鼻子骂。

“这不是找你合股来了嘛。”程连虎嘿嘿一笑,熟络地勾肩搭背,“你信我,有得赚。”

“你可想好,一下挪出去这么多银子,压着不出一日,这银两就压死一日,朝廷调价的日子一长,诺大个家如何周转?”陆家主为人谨慎,自然不会被程连虎三言两语哄走,“更不用说这么多米囤在仓里,是蛀了、淹了、霉了、臭了,那可都是亏损。”

“再者。”陆家主面色凝重,声音压得不能再压,“发国难财,天打五雷轰啊程家主。”

此话言重,两人间的气氛一下子低沉下去。

“陆叔翁,不如听晚生一言。”程知遇此时上前,不动声色地拽了拽气红脸的程连虎,冲陆家主莞尔,“不知,陆叔翁可晓得‘席子夹糠’[2]?”

陆家主眼神疑惑,见程连虎并无阻拦之意,便放下酒杯耐着性子听。

程知遇沉吟片刻,“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挖上窖穴,用火烘干,底部铺上草木灰,上面盖木板,再用席子裹住粮食。”

她眸色清透,犹如杯中琼浆玉液,话虽谦逊,却叫人不自觉地信服,捻着玉色酒瓶缓缓为陆家主斟了一杯酒,巧笑道:“更何况,我们营州干燥土厚,‘席子夹糠’,可囤十年以上,陆叔翁自是不必忧心储米一事。”

酒香很快逸散开来,程知遇知道自己现在是小辈,不便太过咄咄逼人,却也咽不下爹爹吃瘪的这口气,皮笑肉不笑地恭敬敬上酒,“陆叔翁说话太过言重,何来‘国难财’一说?不过是未雨绸缪,恐东京储粮不足罢了。又不是高价往外卖,补给官府而已,挣点辛苦钱,陆叔翁言的是哪门子的国难?”

如今不过是几处小城发了饥荒,自然构不成“国难”,程连虎言下之意大家心知肚明,陆家主却不能明说,恐有咒国之嫌。

程知遇淡淡瞧他一眼,敬上酒语调轻微,“叔翁,慎言。”陆家主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小姑娘,明明面庞青涩,举手投足却似已掌家很久。

程连虎站在她背后,眼神渐渐复杂。

他虽有意无意地在锻炼自家女儿的能力,为日后程知遇掌家打下地基,却并未教得这么多。

“好。”陆家主倒也不恼,接过她敬上的酒,看着杯沿却并无饮下的**,“那程娘子说说,哪有如程娘子所述这般,能囤下这一百万石粮食的窖穴?运往东京时,又该走哪路?”

戚雅拽了拽程知遇的袖子,眸中担忧不掩,程连虎刚想接过话头,却见程知遇未顿片刻,认真对答:“可以建。”

“建?”陆家主蹙眉。

“是。”程知遇平声道,“我们已经拿到了营州知州的许可,可以在营州建窖穴储粮,只是要向官府缴纳一定的税银,约莫两三年就能建成。前期要投进去不少银子,也正是如此,程府知道陆府家底深厚,这才来特来与您商议合股,有肉大家一起吃,您说是不是?”

程知遇笑了笑,“至于运粮......最好走水道,若营州收的粮不够,还可以从富庶的江淮一带调粮。”

程知遇掌家的时候,漕运运粮已经司空见惯,但崇历三年的漕运,还不甚完善发达,此言一出,便显得儿戏。

陆家主忍不住勾唇,冲程连虎微微颔首,“江淮入京,乃逆水行舟,这才有‘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3]’之说,程娘子还是太年轻啊。”

“?”程知遇眼神疑惑。

戚雅见状连忙将程知遇往后拽,程连虎一个跨步挡在自己女儿面前,笑呵呵地往下顺,“孩子嘛,年轻气盛,但前面说的也不无道理,这运粮我是这么想的......”

“不是......”程知遇还想说话,却被戚雅一把捂住嘴,“嘘,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戚雅眼神警告,嚇得程知遇只能噤声。

程知遇郁闷地向后撤,忿忿戳着小碟里的糕点。

“可以,只是——”陆家主欲言又止,眉心染着愁绪,“我们陆家只能拿出三成。”

程连虎现在气得想骂娘,搁这说的口干舌燥的,没钱你谈什么生意!

陆家主看程连虎的脸色黑得嚇人,连忙解释,“不是我不想和您合,实在是家里一时拿不出这么多。”

程府倒是可以参七成,但占得越多,风险越大,程连虎便一时也犯了难。

程知遇又绕过去,拽了拽他的袖子。

“怎么了乖乖?”程连虎顿时搁下心思,垂首耐心问道。

程知遇眨眨眼,踮脚在他耳畔言语一番,程连虎脸上闪过一丝犹豫,不由得问她,“你当真想要?”

程知遇用力地点点头,一双杏眸水汪汪地望着他,脸上写满了期待。

程连虎轻叹一声,转向陆家主稳声道:“这样,陆府可以从我这借两成,年息二分,如何?”陆家主的眼睛立即亮了亮。

“但是!”程连虎话锋一转,挑了挑眉,“你得给我押点什么东西,毕竟是一大笔银子,还是低息......不过求个心安,你别多想。”

陆家主的眼神倏然复杂起来,试探性地开口,“程家主,想要什么?”

程连虎拍了拍程知遇的肩膀,也有点不好意思,咬牙豁出脸去笑道:“小女没别的,就是心善,她说陆府阁楼上是一盲奴,性格温顺,并不像陆家主说得那般是个疯子。小女看他可怜,不如就将他作个‘闷儿钱’[4],押给我们,反正在哪儿都是一口饭吃。”

陆家主的脸色登时难看起来,“不成!”

程连虎没想到陆家主会拒绝得这么干脆,不过一个盲奴,乱世时还不比猪羊贵,如何押不得?他目光凝成利剑扫向陆家主,笑里藏刀地温声问道:“怎么,难不成他还有什么旁的身份?”

陆家主的话梗在喉咙里。

说实话,若陆明真是个盲奴,陆家主自然乐得做这个买卖,但陆明的身份有异,实在不好拿去作闷儿钱。陆家主在暗自纠结,他既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不想把陆明交出去。

程知遇的眼睛滴溜溜一转,晃了晃程连虎的胳膊,温声道:“算了,爹爹,陆叔翁好像很为难,既然陆叔翁合不到五成,不如爹爹你再去问问苏府?三家一起合......”

“可以!”陆家主连忙揭过话头,他可不想再和别人分这杯羹,一咬牙应了下来。

程连虎自然看穿了自家女儿的小伎俩,十分配合地“见好就收”,啧了一声她,“欸,怎么能这么说,你陆叔翁哪能因为个盲奴跟你置气啊,你瞅瞅,这不是应了吗,乖乖,快谢过陆叔翁。”

程知遇识趣上前福身,“怀珠谢过陆叔翁。”

“别别别,这就见外了。”陆家主尬笑两声,只得打落牙齿和血吞。

这下真的再无回旋之地,陆家主垂眸,却还是忍不住补充,“待陆府还完,可就要将人放回来,毕竟、毕竟是陆府里长起来的孩子,跟亲孩子没甚么两样。”

他这个态度,倒让程连虎起了疑心,却并不追问,眉开眼笑地揭过话头。

“成,那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我带着契子,再来登门拜访。”程连虎脸上本就肉多,这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缝,倒显得憨态可掬。

“好好好。”陆家主也笑着应和,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我叫人好好给他梳洗一番,你明日来领人。”两人活像多年未见的亲兄弟。

“嘁。”程知遇小声嫌弃。

开文福利:本章评论前五可得小红包一枚

*

[1]教民施仁而诱之以利,惠而不费,易而无悔,亏妻者白财不入。——《荀子·劝学篇》

关于文中营州(古东北地区)早早施行一夫一妻制的说法,其实是我“化用”的,其原型为古时东北的“渤海国”。

洪皓曾记载“(渤海)妇人皆悍妒,大氏与他姓相结为十姊妹,迭几(稽)查其夫,不容侧室。及他游,闻则必谋置毒,死其所爱......故契丹、女真诸国皆有女娼,而其良人皆有小妇、侍婢,唯渤海无之。”

大概意思就是在渤海国的婚姻制度中,女性性格强悍善妒,地位较高,男性骁勇多智,施行一夫一妻制。再据考古专家发现,渤海国的合葬墓也大多是一男一女,便也姑且认定渤海国“一夫一妻制”的说法成立。

我家就在这边,趁假期故地重游,再次拜访了一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记得小时候去,小学生还能免票,但我现在已经长成了要票的大孩子了(瘫)。遗址不算大,很快就能逛完,个人感觉兴隆寺比较惊喜(我们这边都叫南大庙),里面有一个千年石灯幢,特别高,是唐代渤海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大石雕,还蛮有意义,有机会大家可以来看看。

[2]席子夹糠: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含嘉仓”保存粮食的办法,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挖上窖穴,用火烘干后,再在仓窖底部铺上草木灰,在草木灰上铺木板,用席子裹住粮食。挖掘含嘉仓时,考古专家发现,眼前呈现的粮食竟然还有很多是完好的,可见这种保存粮食的方法十分有效。(其实就是防潮防湿)一般粮食储存是3到5年,含嘉仓的储存时效却有30到40年,文中女主说的是个小型“含嘉仓”。

[3]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谚语,意思是不长途贩运粮草,比喻生意要会打算。

[4]闷儿钱:宋朝对押金的称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二章 生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