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清君侧,换我上 > 第9章 面具

清君侧,换我上 第9章 面具

作者:绛鱼鱼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1-27 18:39:18 来源:文学城

9、

庆历十年,冬月二十六。

盛闻澜去了一趟太医院,大摇大摆地要了伤药,然后也不去兵部述职了,径直入宫。

宫里的人早已习惯他这般目中无人、目无法纪,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没少弹劾这家伙,奈何回回都不了了之。

一来是皇帝庇佑。二人是自幼相伴的挚友,要弹劾盛闻澜,皇帝第一个不乐意,必然要好生找言官一番麻烦。当初为了盛闻澜,皇帝罕见地龙颜大怒,廷杖弹劾他的官员,叱他们妖言惑众。那一回,活生生打死了俩言官。

二来盛闻澜品行正直,无党无派。他本人从不结党,桀骜矜高,名声在外。他也就和皇帝关系好,每次进宫都是陪皇帝聊天,从不见其他人,比如后宫女眷。按盛将军本人的话说:“我若有朋党,那么陛下即为吾党。”

三来是最重要的一点,天启王朝久经时弊,武官老迈,无将可用,只有盛闻澜能护边疆安宁。

关于这点,还要从宏化年间说起,在当今圣上祖父宏化皇帝御极时,文官与武官斗争激烈,文官后来居上,武官无一不下场惨烈。

闹到最后,朝廷无将无兵,乃至于金兀尔族率骑兵杀入幽云十六州,无人能守,金兀尔人夺了当时的启朝首都——上京,启朝被迫南下,以云京为京师。

当时上京的皇室宗族都被屠戮大半。

先帝嘉应帝登极之初,便立下宏愿,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他不顾朝臣阻拦,御驾亲征,嘉应十四年,也在那里龙驭上宾。

因宏化年间京师陷落之耻的教训,后来无论朝堂斗争多么激烈,都默契地留这么一根独苗苗。

征北老将王辰松致仕后,盛闻澜就成了这根独苗苗。

因这三点缘由,盛闻澜在朝堂上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没人找他麻烦,也没人找他结党。盛闻澜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只要军饷给他拿够,能打仗,别的事,他一概视若无睹、不置一词。

他本人识趣,无论严党、清流、宦官或是李太后,都懒得和他一般见识了。

盛闻澜进宫,司礼监的人还热情地帮他引路:“将军,陛下在西苑候您多时了!”

盛闻澜拱手答谢,径直去了西苑。

自打皇帝开始修道,就一直住在皇宫的偏苑里,离后宫远,离前朝进,此地还被他特意腾出一块空地来修道场,去年底竣工,自打西苑道场修好,皇帝就再也没回过后廷了。

李太后三番两次派人来请,皇帝就回去打个哈哈,又借口修道要紧,穿着道袍去拜见完养母慈圣太后,又穿着道袍回西苑,嘴里振振有词:“朕乃上元真君、万寿帝君、永清道君……”

你要说皇帝疯了吧,倒也没有,他就是修道修魔怔了,在外人眼里,就是恨不得自个儿明日就成仙的主儿。

朝堂上、后宫里,各家有各家的心思。

自打李太后为皇帝纳妃不成,也就懒得劝他勿要沉迷道事了。

修就修呗,李太后气急了说:“皇帝都多大人了,如此不懂事,哀家怎么劝?!”

这话皇帝听在耳朵里,那是左耳进右耳出。

先是对着母后三跪九磕地表示朕错了,而后照修不误。

道歉极为认真,事后坚决不改。

闹到最后,慈圣太后也没辙,摆了摆手:“随他去吧,总比斗蟋蟀或是御驾亲征的好!”

成祖皇帝好斗蟋蟀,嘉应皇帝御驾亲征,皆是天大的荒唐,是故在众臣眼里,庆历帝这点儿“高雅”爱好都不算什么了,只要这祖宗早朝照上、奏折照批,诸位也没必要存心和皇帝过不去,成日找他修道的麻烦。

很难说皇帝不是吃准了朝堂和后宫的心理,故意这么干。

皇帝修道的道场修得很高,道场名唤西苑寒宫,取高处不胜寒之意。

他每日沐浴焚香后,便要去西苑寒宫打坐冥思。

盛闻澜过去的时候,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魏延芳不在。

按理,这魏延芳应时刻在圣上身边侍奉。奈何皇帝打坐,不许人惊扰,魏延芳只好在楼下候着。

短时还好,魏延芳乐意在下边儿等,时间长了,皇帝又没什么吩咐,魏延芳就让自己的干儿子,也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在寒宫下听候皇帝召唤。

这会儿在寒宫门前等着的,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之一,曾全。

曾全比较讨皇帝欢心,因为他懂事,能在司礼监和皇帝间找到一个平衡,既不让魏延芳不满,也不过多探查陛下私事,不该问的更是从来不问。

皇帝对司礼监一向爱答不理,对曾全倒是肯多赏几分和颜悦色。

盛闻澜先看见他,还没等他开口喊,刚踏上台阶,曾全一转身,便率先打招呼,拱手行礼:“盛将军,您可回来了,出征辛苦。”

“为陛下分忧,应当的。陛下在楼上?”盛闻澜取下佩刀,交给他。

曾全低着头,双手接住,握稳了刀,方才抬头回复他:“是啊,在里边一天了。主子前些时候本该出关了,谁曾料闹了云南那事,他心里难过,自责得紧,重又闭回关去,说要向天祈福。”

盛闻澜听他说完,轻叹道:“陛下劳心劳力,实在令臣敬佩。”

曾全笑:“听说您回来,陛下可就等着呢,快上去吧,盛将军,见了您,陛下铁定高兴!”

“谢曾公公,我先上去了。”盛闻澜进了寒宫。

沿四十八阶梯拾级而上,塔楼顶处,就是皇帝清修的寒宫。

此处宫女太监都不能靠近,偶尔朝臣议事,也要上去找他。有人开玩笑说,齐太傅之所以致仕,就是受不了回回爬那么高去见皇帝,年纪大了经不起这番折腾。

皇帝我行我素,这一点上,没人管得了他。

盛闻澜没敲门,直接推门而入。

清修的皇帝盘坐在道祖像前,四面由轻纱拢住,他闭着眼睛神神叨叨地念经文。

这些乱七八糟的经书,他都快背下来了。

盛闻澜环抱双臂,斜倚门框,饶有兴致地看他背经。

这皇帝吧,一无是处,缺点倒是一大堆,譬如身娇体弱、懦弱无能,都是朝臣和后宫私底下的评价。

皇帝御极这么多年,连个女人都没碰过,多半是那儿有问题,那地方有问题,就没有阳刚气,没有阳刚气,身体就差——连太医院都捉摸不出皇帝病因,这不,宫里宫外都帮御医们诊断好了。

虽说皇帝这辈子都和英武、优秀、明君等词儿沾不上边,但有一点,实话实话,那张皮囊着实过得去。

庆历皇帝十五岁刚入宫那会,没见过他的人,还以为盛熠嗣是个羞答答的姑娘。

长眉入鬓,桃花眼似皓月,皮肤白如凝脂,五官精雕细琢。不少人夸他潘安再世,玉树临风,宋玉见之自愧不如,邹忌见之沉默赧然。就这样狠狠地夸了一段时间。毕竟这废物皇帝,实在没别的地方能夸了。

说实话,这么个皇帝能御极十年,朝堂上竟没有大动荡,说出去都没人敢信。

皇帝听见了开门声,过了一会儿才掀开眼帘,边睁眼边慢吞吞地不悦:“都说了不要上来打扰朕清修。”

“……”盛闻澜迈动长腿,步向他:“微臣盛闻澜,见过陛下。”

皇帝登的一下,眼睛吓圆实了,慌忙扑下蝉纱环绕的打坐台,穿着道袍扑通跪在盛闻澜面前,眼泪险些飚出来:“陛下,我的好陛下欸,您老人家可算回来了!这道德经我都快背下来了!”

“多读书,很有好处。”盛闻澜撩起衣摆,随意地坐在皇帝清修的打坐台上,两条大长腿交叠,鞋底板正对三清道祖,坐没坐形,摇摇晃晃,端的是京师里最浪荡无羁的纨绔子。

“我走这些日子,宫里没出什么大事吧。”盛闻澜抓起铜杖,敲击道家法器——刻满经文的玉磬。

咚——陈钟淬响。

“回陛下,没有,一切如常。”“皇帝”扒拉自己的脸,在面部下颌摸到了一丝纹样,他起身去取出橱柜里的松石水,沿着面部边缘抹上一层,那张脸自然而然地脱落下来,露出一张与此时的盛闻澜一模一样的脸!

盛闻澜说:“急什么。”

“祖宗,”盛流奕把松石水奉给他,苦大仇深道,“这道士我是一刻也当不下去了!”

“让你当皇帝你还不乐意。”盛闻澜夺了松石水,沿自己的面部边缘擦抹,面具落下来,是他自己的脸,传闻中有祸国殃民之姿的“盛熠嗣姑娘”。

“我谢谢您哦,我宁愿去打仗!”盛流奕脱下道袍。

盛闻澜起身,盛流奕服侍他更衣,把道袍给他套上,自己换将军常服。

更衣、换脸打点完毕,二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笑出声,盛闻澜拍拍他肩膀:“辛苦,咱们出关。”

盛流奕就差蹦起来欢呼:“今儿爷要去怡红楼好好醉生梦死。”

“悠着点儿吧你。”盛闻澜道:“你可是堂堂大将军。”

盛流奕拱手作揖:“谨遵陛下吩咐。”

两人又就这一个月里发生的事通了气,往脸上扑了扑□□,便下楼出关。

甫一出寒宫,皇帝还是那个身娇体弱的孱弱模样,将军还是那个威猛高大的正直身形。

曾全迎上来:“主子,您可算出关了。”

盛闻澜愁云惨雾,轻声细气地絮叨:“朕梦见三清上人,降罪于朕,铜矿一案,即是上天降下的天罚,哎。”

曾全吓住了,连忙撩起衣摆跪下去,哆哆嗦嗦地哄他:“主子欸,您可别这么想,您得保重身体啊,御医说了,您不能劳心!底下人事儿没办好,怎么能怪主子呢?”

盛闻澜伸手,虚虚一扶,曾全连忙爬起来,弓背哈腰,小心翼翼围着他。

“蓝道长呢?”盛闻澜问他。

蓝道长就是赵明德他们送进来的野道士,传闻会扶乩之术,盛闻澜验证过,假的。

不过心里虽不屑,表面还得装作沉迷,他对蓝道长极尽礼遇,甚至引起一部分大臣不满。

“蓝如玉蓝道长?”曾全絮絮叨叨地说:“主子,您忘了,前些时候您将他安置在城西的玉极道观了。”

玉极道观是京师最大的道观,盛闻澜常去那里修行。

“哦…”盛闻澜不着声色地,回头瞥了眼盛流奕。

盛流奕轻轻点头,示意曾全所言非虚。

“是忘了,朕这记性…咳咳咳…越来越不好了……咳咳咳咳咳…”盛闻澜抚胸痛咳。

寒风吹来,雪花又开始纷纷扬扬往下落。

盛熠嗣那张脸惨白如纸,乌羽般的长睫颤动,眼圈发青,裹在厚厚道袍下的身躯,不自然地微微弯着,显得愈发渺小孱弱,他轻轻叹气。

曾全取来斗篷为他披上,皇帝裹紧斗篷,幽幽地问:“邱远他们回来了吧。”

“回主子的话,”曾全说,“都回来了,在东合门北镇抚司的班房里等一宿了。”

“辛苦他们,去把他们叫来吧,朕就在西苑等着。”盛闻澜打发他道。

“是。”曾全领了命去。

这里插入:

启朝皇帝顺序:宏化----德沛-嘉应-庆历

*

一点子题外话~

其实皇帝要御驾亲征一般都会被阻拦

像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大太监王振,非要御驾亲征,结果被俘成了“瓦剌留学生”,很丢皇室的脸

皇帝不在,群龙无首,很容易乱,所以一般皇帝不会离开京师,甚至几十年不出紫禁城(这里都指明朝皇帝,清朝那个疯狂游江南的就不提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面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