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清君侧,换我上 > 第11章 替罪羊

清君侧,换我上 第11章 替罪羊

作者:绛鱼鱼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1-27 18:39:18 来源:文学城

11、

庆历十年,冬月二十六的晚上,夜雪簌簌。

魏延芳抱着折子去了西苑值班房。

今日恰好是内阁首揆严陟与内阁成员之一,刑部尚书郑业成值守。

朝中有严令,宫内宦官与朝中大臣不可有私交,司礼监和内阁从来不能交往过甚。

于是魏延芳将折子带到,未作停留,便冒着大雪离开了值班房。

严陟与郑业成二人翻开折子,两人的表情皆出现变化,严陟是讶异,郑业成略显疑惑。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郑业成问严阁老。

严陟摇了摇头,他年纪大了,怕冷,还有一双老寒腿,一刻也不能离开暖炉,抱着折子坐回去。郑业成虚虚地搀着他。

严陟蹒跚坐回椅子里,对着灯台细细审视,心底泛起一丝寒意:“陛下责怪臣呐。”

郑业成看着折子,由迷茫变为惊骇。

独留下三份对严党不利的折子,这是什么意思?

当晚,西苑值班房中,严陟秘密写信托人带出去交给严杉,而郑业成抱着折子,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大雪下了整夜。

翌日,冬月二十七,清晨。

盛流奕起了个大早进宫,盛闻澜正在寒宫里打坐冥思,盛流奕敲门:“陛下,臣拜见。”

盛闻澜掀了眼帘,声音清寒道:“进来。”

盛流奕拱手行礼:“陛下,鹧鸪带回云南消息。”

“说。”盛闻澜阖眸静坐。

“齐太傅送了一样东西给罪犯,就装在锦囊里,宋攀岳看到了,但没有多加理会。”

“这个宋攀岳……”盛闻澜起身,盛流奕上前扶他,盛闻澜将他推开,示意自己不用扶,他下了打坐台,负手而立,盯着面前的三清像沉思:“老师既然想救他,那锦囊里的东西,定可以保他性命。”

“是什么?”盛流奕略显好奇:“鹧鸪传回的消息是,不清楚。太傅跟谁也没透露半分。”

盛闻澜那双形状漂亮的桃花眼中,一片清明,幽幽道:“嘉应十二年,齐太傅第一次告老还乡,先帝为了留下他,赠他免死金牌。”

“!”盛流奕豁然开朗:“是御赐金牌!如此说来,即便定了林子衿的罪,也无法将他送去午门行刑,严党不能光明正大地杀他了!”

“是啊。”盛闻澜波澜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看不出他心底究竟怎么想,只是交握于身后的双手,指尖轻敲腕骨,若有所思。

盛流奕惊诧不已:“没想到,齐太傅竟肯下如此大手笔保他。莫非那林子衿,当真有什么过人之处不成?”

盛闻澜皮笑肉不笑地,勾了勾唇角:“能从宋攀岳这个前锦衣卫经历手上活下来,恐怕还真有点小聪明。”

盛流奕拱手拍马屁:“陛下洞察世事人心,更是英明。”

“……”盛闻澜笑了下,侧眸瞥他一眼:“马屁精。”

盛流奕含笑不语,恭敬地垂下脑袋。

“罢了,”盛闻澜不再琢磨,释然道,“这样也好。就当朕少造一桩杀孽。”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寒宫,魏延芳上前,躬身禀报:“陛下,内阁的大臣们到了,都在议事房里候着。”

盛闻澜甩了甩道袍袖子:“走,见见朕的左膀右臂。”

盛流奕询问:“可要臣回避?”

盛闻澜背对他,下了台阶,摆摆手:“不用,来吧。”

议事房温暖如春,盛闻澜坐在上首,两条胳膊抱在一起,没什么坐像地倚着靠枕。

下首左侧坐在象牙圆墩上的是严陟,他身后依次列着次辅赵明德,户部尚书秦恽,刑部尚书郑业成,兵部尚书裴疏泉,工部侍郎严陟。

而下首右侧,也是内阁对面,便是掌批红大印的司礼监,依次列着司礼监掌印大太监魏延芳,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毛永顺,司礼监秉笔太监曾全以及秉笔太监蔡固伦。

至于特邀嘉宾盛流奕,则站在屋子后角落,离得比较远,远远围观。

屋子里很安静,没人说话,炭火红通通地照亮了炉子。

盛闻澜把衣袍裹得更紧了些,斜倚靠枕,视线飘忽地打量他的“左膀右臂”们。

严陟因为年迈,庆历帝念其劳苦功高,特意赐他圆墩就座。

每回御前议事,严陟都能坐着,而其他人必须站着。

“先说说东南倭患的事吧。”盛闻澜起了个头:“严阁老和赵大人举荐的人,朕都看过了。”

他环视内阁众大臣和司礼监宦官,垂低眼帘,视线落至摊放于桌案的折子上。

皇帝语气虚弱、慢条斯理,间或掺杂几声咳嗽:“朕觉得,那胡凌霍虽已招安,可毕竟是山匪,出身不正。本朝治国,讲的是其身正,其行可端……咳咳咳……这山匪,朕不放心啊。”

严杉上前:“圣上英明,臣举荐这人时,一心只想到他胆识过人,是带兵的好苗子,可堪重用。这一点,臣确实考虑不周。”

言外之意,他举荐此人也是一片好心,胡凌霍很有本事,严杉也不是故意举荐一个山匪,而是看中了他的本事。

从这个角度讲,皇帝也不至于大加挞伐。

庆历帝接受了这个解释,他略略颔首:“严侍郎为国纳才,出发点是好的。朕明白。”

“多谢陛下。”严杉退回队列中。

盛闻澜望向赵明德,赵次辅垂首恭听,一副谦卑恭敬的模样。

“赵大人。”皇帝道。

赵明德出列,拱手行礼:“圣上。”

“你推荐的人名叫孙崇义,他的能力,你可清楚?”

赵明德行礼的双手不曾放下来,谨慎恭谦道:“回圣上,这孙崇义曾在福建敦业县任县丞,庆历七年,倭寇夜袭敦业,敦业知县携家眷逃跑,唯有这孙崇义留下,召集百姓,组织民兵,亲自于城墙上指挥民兵防守。”

“也是因有了他,敦业才不至于受倭寇洗劫屠戮。此人颇有才,历任知县,数次组织民兵与倭寇作战,屡屡以少胜多,沿海的百姓都知道,只要孙崇义在的地方,倭寇就不会来。”

盛闻澜的眼珠转向严陟:“严阁老,你以为如何?”

“……回圣上,”严陟坐着答话,迟缓温吞,“臣见闻有限,也非事事通彻。臣以为,既然是赵大人举荐的英才,自然是可用。”

盛闻澜双手拢袖中,身子往上坐了坐,望向兵部尚书裴疏泉:“朕捉摸着,浙江巡抚吴学先手底下缺良将,他左支右绌,独木难支,如今沿海倭患频起,扰乱民生,就让这孙崇义去帮他吧。”

严陟颔首,附和道:“陛下圣裁。那就在吴学先手下,从指挥佥事做起吧。”

盛闻澜淡淡道:“就依严阁老所言。”

魏延芳躬身应下,记在心里,回去后再着秉笔太监写谕旨、盖大印,然后送交六科衙门誊抄,并交予吏部制调令。

皇帝果然任用了赵明德的人,情势似乎在朝着有利于清流的方向发展。

盛闻澜指尖轻点扶手,不疾不徐地开口:“那么就该说第二件事了。”

赵明德背后的秦恽,内心愈发忐忑,强烈的不安感攀上心头。他动了动身体,步上前来。

“朕还没叫你,你倒是急得很呀。”盛闻澜似笑非笑:“比朕还急。”

秦恽深吸口气,踏出列,扶着衣摆颤颤地跪下去:“臣有罪。”

“恩…”盛闻澜咳嗽着坐起来:“说说,什么罪。”

秦恽磕头:“铃山铜矿坍塌,挖不出铜,造不出钱银,无以偿还百姓,臣叫陛下失望,有负圣恩。”

盛闻澜看着他,神色中看不出怪罪的意思,他很平静:“你提出借钱于民,急纾国困之策,经内阁诸位大臣众议,朕也是知晓的,你提的这个办法,就连严阁老都说不出错处。这一点,怪不得你。”

秦恽抬头望向皇帝,嘴唇翕动,颤颤地再伏下首,感激涕零:“圣上明鉴!臣也是为筹集军饷,弥补户部亏空……可臣实在没想到……铃山…塌了啊。”

“错不在你。”盛闻澜忽地望向严杉:“铃山下有矿,且挖下去,绝无坍塌风险。这个判断,是工部派人勘探后做出的。”

严杉出列,拱手行礼:“陛下,臣可以项上人头担保,勘察铃山的结果,绝无错处。”

秦恽再抬首,老泪纵横,自责不已:“都怪微臣,毛毛躁躁提出此策,未经查明便报与圣上,辜负了圣上的信任。老臣有罪!可国库亏空,急缺国用,老臣实在着急——”

赵明德看着秦恽,目露同情和叹息。

严陟没有回头,盯着面前烧炭火的大白云铜炉。

严杉看着皇帝。

裴疏泉和郑业成都低下脑袋,看自己面前摊开的折子。

秦恽声泪俱下,难掩涕泗,诚恳地倾诉:“去岁慈圣太后的殿宇走水,今年拨银两给工部修缮,还有年年酷暑,太后及陛下在东郊的纳凉行宫也要完善,臣等不敢懈怠,划与工部三百万两。京师到东南的运河修堤,又是一百万两。仅是工部这边,统共就要耗去四百万两!”

魏延芳抬头,看了眼秦恽。盛闻澜眼角余光不动声色地扫过魏延芳。

秦恽絮絮叨叨地说着:“两广大水,赈济灾民,拨下去二百五十万两。征北之战,兵部报了一百五十万两军饷军需,事关盛将军出征,臣当然不敢懈怠。可光是修园修堤,赈济灾民,就已经花了六百五十万两!”

说完了支出,秦恽又算国库收入:“可去岁朝廷与海外夷商贸易、收税储粮、卖出盐铁、铸造铜币……拢共也才进账四百万两……这二百五十万两的亏空,户部已经捉襟见肘!实在没钱再给兵部压出这一百五十万两军用啊皇上!”

兵部尚书裴疏泉忍不住了,出列道:“秦大人,你光顾着卖惨,那我问你,若没有盛闻澜将军,北边无人可守,金兀尔联合鞑靼部南下,掠我边疆子民,你就要坐视不理了吗?!这军费,难道户部就不打算批了!?”

“秦大人,”裴疏泉声色俱厉,口啐唾沫,“你言下之意,无非要我兵部缩减开支,裁了盛将军的兵马粮草。如此一来,北边边防成为我朝之弱点,敌人岂不快哉?!我就问你,秦大人,你是想让上京之难,再重演一遍吗?”

裴疏泉怒不可遏:“先帝为了收回幽云十六州,马革裹尸,这才过去多少年呐?!”

又到了盛闻澜最爱的环节,吵起来了。

他饶有兴致地围观起来。

秦恽不跪了,从地上爬起来,站着和裴疏泉吵。

两个人加起来都快一百五十岁了,还能吵得面耳赤红,不可开交。

秦恽说:“这几年下来,兵部开支最多,是六部之首,裴大人,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裴疏泉指着严杉:“那你怎么不问问工部,修河堤,修行宫,真就花得了四百万两?!那钱,还不知道去了哪儿呢!”

严杉愠怒,拍案道:“裴大人,你这话什么意思?我工部还能把钱贪了不成?!那是为慈圣太后与陛下修行宫,难不成你想苛待太后和陛下?!你其心可诛啊!——”

盛闻澜两手拢在袖中,笑眯眯地看热闹。

然而廷臣这争吵,皇帝不出声,谁也劝不住。

内阁都开始牵扯太后了,魏延芳不得不站出来,拱手朝皇帝施礼。

“陛下,正事要紧。”魏延芳提醒他。

盛闻澜不得不收起看戏的心思,连声痛咳,吸引众人注意。

大家伙不约而同望向挑起争端的皇帝。

盛闻澜肃容道:“朕留下这份折子,不是刻意让你们吵算账的架。”

众人满眼都写着不信。

盛闻澜坐直上身,手伸出来,按上御案,身体微微前倾:“而是要问问诸位,这国策为何有此波折。是用了不该用的人,是不是?”

“就像严阁老举荐的胡凌霍。此人出身不正,朕不敢用,也是吃了铃山铜矿的教训。”

皇帝慢条斯理,循循善诱:“诸位都是聪明人,定然知晓朝廷用错了谁,致使国策受阻,民怨沸腾。”

图穷匕见,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没说国策失败,而是说受阻,意味着国策地位并无动摇。

今日御前所有的议论,都是为了最后一件事——找人背锅,给百姓一个交代,如此平了民愤,继续将借钱于民的国策推行下去。

否则国库空空如也,朝廷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办法,到处都要花钱。

严陟颤颤巍巍地从圆墩上起来,朝盛闻澜躬身行礼:“皇上明鉴,老臣听闻,云南官商林百元受任于朝廷,本该克尽厥职,但此人竟仗着天高皇帝远,从中作梗,欺瞒朝廷、违逆君父,他为一己之私,隐瞒铃山真实情况不报,私自用宝钞兑换百姓的房屋良田,实属大逆不道。”

严陟顿了顿,掷地有声道:“还请陛下——圣裁——”

看看,盛闻澜心想,替罪羊这不就出来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替罪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