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秦始皇孙天界直播日常 > 第18章 秦皇虎视苍生群,汉武馀烈尚氛氲⑤

嬴棠所说的这些,于后世人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东西,但于前人,尤其是六国贵族而言,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他们憎恨嬴政,恨他灭了他们的国家,让他们从高高在上拥有无数特权的贵族变成了今日的丧家之犬。不仅如此,他还要逼着他们改掉自己的书写习惯,而去使用他们秦国规定的文字和行文格式。

文字虽小,可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而长久的。现在六国之民可能还残存着家国意识,但几十年后呢?新一代人要靠什么去了解那个自己根本未曾见过、亲身生活过的故国?无非还是文字的记载。秦统一了文字,就等于夺走了承载他们故国文化的媒介,久而久之,六国之后就会慢慢淡化自己对故国的情感,直到彻底遗忘曾经的六国,而把自己当成真真正正的秦民。

到那时,六国就再没什么可能起死回生了。

秦想把六国湮灭在人们的记忆里,想让六国的文化被抹杀得彻底、让所有人对其再无一丝一毫的眷恋,只作为秦功绩的一部分,最后永久定格在秦的史书上,变成死气沉沉的几个字。

嬴政不但要在地图上抹掉六国,还想把人们心里的“六国”一并抹去。

这种作为,对任何国家来说,都称得上是,杀人诛心。

六国贵族们原以为任何人看见这样的行为都会怫恚愤慨,觉得暴君人人得而诛之,可现在天幕居然告诉他们——

后世人不但没有因此指责嬴政残酷,反而如此盛赞他,把他视作开天辟地、铸造骨架之人。

凭什么?

后世人就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有人这么想,于是也这么说了:“外族入侵你们,你们恨他们入骨,可为什么秦始皇这么对我们,你们却把他夸到天上去?”

嬴棠还未来得及开口,就听得刘彻抢先一步道:“什么?外族?朕以为你们都是周人呢!”显而易见地惊诧,仿佛听见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那人一呆。

李世民亦笑道:“难道你们定义的外族,不是戎狄、羌夷吗?秦不是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吗?怎么也算外族?”在秦昭襄王灭西周国之前,诸国打生打死,明明心里已经看不上落魄的周天子了,面上却还是自称自己是周臣,要干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时,偶尔还会拖着半死不活的周国、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辅佐天子,比如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吕氏人士。

他说完,未给六国之人反应的时间,就接着补充了一句:“你们为什么不去恨你们昏庸的国君,和排挤外来人才的自己?天幕先前说过,变法了且取得成效的不止秦国,可为什么只有秦国的变法成功了?秦国是怎么对新法的,你们是怎么对新法的?秦国是怎么对人才的,你们又是怎么对人才的?”六国难道没有能人、没有强大的军队吗?有识之士难道没有给六国国君提过良策吗?六国之君听了吗?

李世民这句话给了给了嬴棠新的灵感,他手一背,摇头晃脑地炫耀起了他贫瘠知识库里面所剩无几的知识: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不愧是太宗陛下,想来你们唐人文德如此充沛,一定是因为您做了好榜样吧?】①

“哦,写这句话的是个唐人?”李世民来了兴趣,“这篇文章叫什么?还有没有别的内容?谁写的?”

“这……”嬴棠笑容一滞,阿巴阿巴了半天,都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你不会是只知道这一句吧?”刘邦质疑道。

“当然不是!我可是天庭最有文化的神!”嬴棠拔高了嗓音,但当他的目光触及到秦始皇位面的嬴政时,又蓦地息了声。

“哦,神族没文化。”刘邦顾视萧何。

“刚才那句的后面一句可能还会冒犯到秦始皇。”萧何接过话。

群臣二人相视一眼,又重重朝对方点了个头。

“后面写什么了?”嬴政眯起眼睛。

他原本也正品着“灭六国者”那句话,只觉这作者于文章和政治一道应当颇有禀赋,也很想听听完整版。但萧何的话给他提了个醒。

不对头,很不对头。

嬴棠捧起书:“我们接着往下讲不好吗?”

“说。”轻飘飘一个字,叫其他人忍不住心神一颤。

唐敬宗位面的杜牧额角冷汗直流:

终于……轮到我了吗?

嬴棠把所有东西招得干干净净,从《阿房宫赋》的全文到杜牧的名、字、籍贯,就差把翻译也给嬴政背一遍了。

杜牧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死了。

唐敬宗之前的人听得几乎入了迷。

“好一个‘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刘邦拍案叫绝,“这样庞大的一个王朝,怎么可能说灭就灭了?必然是他们自己先把自己的内部耗空了。六国贵族专横霸道,几乎垄断所有资源,不给底层人一点点上升的希望,六国国君昏聩无能,不听忠言,挤兑能才,导致六国日渐衰颓,最终只能为秦所吞噬。秦二世残暴嗜血,愚不可及,与赵高等人几乎将整个秦上层屠戮殆尽,自灭第七国。此几者,外人还未动手,就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

周围人一听他说“六国贵族专横霸道”,下意识地扭过头去看张良。

张良泰然自若,随意地笑了笑,看上去没有任何被冒犯到的意思。

他已不是从前那个意气用事的青年了。

如果是从前的他,听到这段话,大概率是会愤懑的,但如今,秦朝已灭,他所复的韩国再度归为尘土,他所有的渴望和怨恨,也都跟着它们烟消云散了。

现在回忆起过往,他已经不会再有多少情绪起伏,少了情绪的影响,思考问题的时候头脑也更加清明。刘邦他们所说的道理,其实他在很早以前,就参透了:

他们恨秦始皇,恨秦国。因为秦始皇灭了他们的国家,秦国将他们曾经的土地吞并。

可归根究底,他们最该恨的,其实是他们曾经效忠的国君和他们自己。

为何不能及早醒悟,合力去抵抗秦国呢?

为何总是信别人的挑拨?

为何明知前路是悬崖,却不想着勒马,只顾着自己纸醉金迷?

这篇文章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皇朝末年的人想到从前的辉煌,忍不住痛哭流涕;身在太平年代却早已预知到大厦将倾的人怅惘忧虑,未知如何去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

他们尚且如此,当事人秦始皇,此刻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杜牧原本已经做好了秦始皇各位面追杀他的准备了,谁知……

“文辞绮丽而不失宏大,观点明锐而犀利,一句一意层层逼近,使人读之便觉酣畅淋漓……李唐当真是才人辈出。只是,在这环节说了,而不用专门的篇章去分析品味,倒是可惜。”

杜牧惊愕睁目,不可置信地望过去:

“啊?”

不是,这和说好的怎么不一样啊?

嬴政自己很少得空写文章,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不懂欣赏。相反,他是个六艺通达的人,不管是对物件还是对文章,都有一套很高的审美标准。小时候在赵国,他是没有什么条件好好读书的,后来回到秦国,以成蟜为首的贵族子弟们没少拿他开蒙晚这件事笑话他。

可谁知,嬴政其人,不但天资敏慧,还勤奋好学,旁人需要一天才能熟记的东西,他只需短短一个时辰就能融会贯通。先生们一开始还担心这孩子在外为质多年,应当早被赵人养废了,若非看在庄襄王的面子上,他们是决计不肯带这样一个起步比别人晚了那么多的小孩的。

结果嬴政的表现给了他们所有人一记惊雷,从此先生们最爱的学生成了“政公子”。

杜牧的这篇文章,虽然辞藻华丽,却不让人觉得累赘。“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之句壮阔恢弘,“明星荧荧”“绿云扰扰”等句更是将叠词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您觉得这写的很好?”杜牧没忍住开了视频。

嬴政淡淡瞥他一眼:“如果你描写的这个宫殿,我大秦真的有,就更好了。”总结下来就是,描写很形象,言辞很华美,但是我没见过。

众人想到,他那个位面,阿房宫应该还没动工,所以对于他说大秦没有阿房宫这件事,也没多惊奇。

“等过些年建起来了就好了,”说这话的是苏轼,“建成了您可以让杜牧之去那里看看,写一篇更加贴近实际的《阿房宫赋》。”既然知道了未来,想必秦始皇一定会努力保养自己的身体,好让自己多活些年岁的。如果嬴政不死,能长命百岁,又有天幕作引,那秦朝二世而亡的结局便可被改写,这般下来,阿房宫这次说不定真能建成呢。

【事实上,阿房宫到始皇帝崩逝,都没有建成。后人考古发现,所谓的阿房宫,其实只建了个前殿的地基。】

嬴棠纠正道。

时代比较靠前的,诸如刘邦和汉末位面项羽等人,觉得他这话说得莫名其妙的——

“用得着你说,他们后面的人不都知道了吗?”项羽对他的态度那是非常之不客气。

“不一定哦,”嬴棠好脾气地笑了笑,只觉按着二者的立场,项羽能把他的话听下去,就已经算他耐心了,“您要不问问后头的人?”

“啊?没建成啊?”读过史书的人还好,没读过的就是一脸问号了。

“没建成那杜牧之写得还跟真的一样?!”

“你们不觉得矛盾吗?就因为我写得和真的一样,所以才不可信啊,我一个唐人,怎么知道秦时的阿房宫长什么样子?”杜牧为自己辩解,“你们光读诗书,不读史书的吗?”作为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用一点浪漫和夸张的手法,不是很正常吗?

后人不好好读书,和他无辜的杜牧之有什么关系?

好有道理,我们竟无法反驳。

质问的人哑口无言。

苏辙也和苏轼道:“看来今后文章不能乱写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误导后人。”

苏轼却不以为意:“《史记》上将阿房宫的建造时间记得很清楚,《阿房宫赋》云:‘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这两就明显冲突了,大凡读文章的时候好好思考一下都不会犯这种错误。”文学艺术,要是事事追求贴近现实、一点夸张手法都不让加,那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去写史书。

“那先前刘向的《说苑》……”

“子由,”苏轼慈爱地拍拍弟弟的肩膀,“你着相了,始皇孙都说了,那是一本偏历史的小说,是根据真实历史进行夸张化增减的,所以后人会产生误解。但是咱们写的可是诗词,字数有限,后人怎么理解,是他们的事情。”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看诗词歌赋的时候不去看史书翻找相关典故吧?

苏辙想想自己兄长那脾性,也不再说什么了。

【正好刚才项王出来了,这边就再澄清一个事情:他没烧阿房宫,他烧的是咸阳宫。】

项羽不可置信:“你做这个澄清做什么?不会是后世已经有人说是我烧了阿房宫的吧?”

嬴棠耸耸肩:“如果您不想造成这种误解,为什么不干脆连咸阳宫都不烧呢?”

“就是,”刘邦来劲儿了,“败家,太败家了!”他现在居住的宫室就是由旧秦宫室改造的。若没有当年项羽那把火,他能直接拎包入住,舒适又省钱。

刚准备下命剁了子婴烧了咸阳宫的项羽犹豫了,看向一旁的范增。

范增板着脸,坚定地朝他摇头,生怕他那憨劲儿再上来——

这好人你可千万别再给刘邦做了!

项羽只得撇撇嘴:“不烧就不烧呗。”

“后人既然能将秦始皇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分析得这么透彻,难道没好好研究过‘焚书坑儒’么?他烧毁了多少典籍,让多少文明传承断绝?还用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儒生,千夫所指,而到了后世,却被捧成了神明,称赞传颂他的功绩,而将他所有的残酷悉数抹去,这就是你们后世人的道德观?!”腐儒指着天幕破口大骂。

嬴棠掌心朝下做了个按的动作,示意那人冷静:“我知道您急,但是您能不能给我说话的机会呢?”

那人当没听见,继续细数嬴秦的百八十种罪行。

什么“六里作六百”,什么“扣押国君”,什么“想霸占和氏璧”,什么“逼死屈原”……

听得嬴政位面的人是越来越迷惑,其他位面的人是越来越沉默。

“为何先王们做的事情也要用来骂我们陛下啊?”李信和坐得离他最近的蒙恬咬耳朵。

“这……新仇旧怨并发?”蒙恬不确定地道。

眼看着那人是骂不完了,嬴棠忍无可忍,毅然决然把他的音频权限关掉了。

啊,世界清净了。

这是所有人的共同想法。

【那个……这边我得说,他刚才只是把大秦所有的君主都骂进去了而已,并不单单骂始皇帝一个人,用六里地骗六百里地的事情,是惠文王时期的,后面是昭襄王时期的,大家不要误会。】

“这有什么好误会的?不见得后世人还觉得那些事情全是秦始皇做的吧?”苏轼打趣道。

嬴棠不吭声了。

苏轼笑容一滞,眨眨眼:“真的有人觉得那些事情全是始皇帝做的?!”

啊这啊这……突然觉得秦始皇有点可怜了是怎么回事?

“不是他啊,我还以为都是他呢!”年方五岁的小朱柏举起一本书,上面印着“秦王击缶”几个字。

朱标赶紧捂住他的嘴把他抱起来,替他向嬴政致歉:“抱歉,始皇帝,这孩子还没怎么读书呢,一知半解的就出来嚷嚷。”

嬴政摆摆手,神色淡漠:“无妨。”又不是一次两次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早习惯了。

朱元璋啧啧慨叹:“有时候挨的骂多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你们看始皇帝的心脏多强大。”

众皇子:谢邀,这种磨练方式大可不必!

只是嬴政不在乎不代表其他人不在乎。

嬴驷打开秦王群怒骂嬴稷:“瞧瞧你做的好事,全叫政儿背了锅,无耻之徒!”

嬴稷捂住耳朵,一点不惮他:“您不会以为您干的那些事儿就很符合什么道德水准吧?”虽然是张仪干的,但没他老爹默许,张仪能办成?

四舍五入就是他老爹干的!

六里换六百,你也无耻!

鉴于那是亲父,所以嬴稷说话还是会委婉一点的,至少没把最后一句话直接说出来。

这对慈父孝子当着祖宗后代的面开始了长达一盏茶时间的激情嘴皮子战。

夹在两人中间的嬴荡耳朵都要炸了,干脆发了句:“都不是啥好人,干嘛互相指责。”

嬴驷嬴稷一看,顿时同仇敌忾起来,集合炮火对着嬴荡开轰。

嬴荡:“……”我就不该说话。

【这种情况在后世挺常见的,众所周知,秦王就是个代号,汇总来的。最经典的秦王代表就是秦王政嘛,提起秦王大家就知道他,所以那些事情当然也就默认是他干的了,什么逼死屈原啦,什么要抢和氏璧啦,什么逼父杀兄啦,什么玄武门之变啦……】

“噗——”李世民没绷住喷出一口茶,“啥啥啥啥玩意儿?”

怎么这里还有他啊?

魏征幽幽地瞧他一眼,程知节尉迟敬德目露同情,李靖秦琼看天看地不看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战术性微笑。

唐之后的人:梦,梦幻联动了?

后世人还挺能编。

而汉朝土著刘彻就比较纳闷儿了,他有问题也是不爱憋着的,便去龙凤猪群里直接咨询嬴政:“其他事件我知道,这玄武门是哪里来的?你们那会儿有个地方叫玄武门吗?”

秦始皇:没有,不知道。

刘彻觉得他还是把自己当外人——

大家好歹也是单独有小群的人,还有个并称,四舍五入就是不在一个朝代的兄弟了,怎么还藏藏掖掖的:“你不知道这事儿怎么和你扯上关系的?”

唐太宗:……因为那是我干的,我没当皇帝前封号是秦王。

嬴政:……

原来是你!

刘彻惊叹不已:“喔,李二你小子深藏不露啊!”

唐太宗:这个中故事很复杂……回头我问问他,他要不讲,就我自己讲给你们听。

华夏人爱听八卦是刻在基因里的,老祖宗们也不可免俗。

一听有瓜可吃,刘彻立马高兴了:“你也不用问他啊,私下里给我们讲就行了。”都叫他们千古一帝了,这点自由总该有吧?

李世民想了想:“也行吧,这次结束了我再和你们好好说说。”

【都讲到焚书坑儒了,就顺便说叨说叨吧。后世默认的焚书坑儒,就是烧掉了六国所有的经史典籍,坑杀儒士,对吧?】

六国之人猛地抬起头,眼泪都要飙出来——

什么?

那秦政,还能更过分?!

不但不许用我们的文字,还要烧我们典籍!

老嬴家你天打雷劈哟!

【但事实上,关于“焚书”的记载,《史记》中是这么说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敲重点,这里有一个“非博士官所职”,反过来讲,博士是有谈论、阅读、收藏这些“**”的特权的,焚的书并不包括他们所拥有的。那么博士那里有什么藏书呢?我们不妨倒回去看一看。

秦官方曾经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将它们安置在一个仓库里面,有点类似于我们后世所说的“图书馆”。然后征聘七十名老者为博士,将这个地方交给他们,让他们对搜来的典籍进行审查筛选,看看哪些是有利于维护秦统治的、可以在百姓中流行的。也就是说,秦焚烧的书,是民间的,他们自己官方,其实还留有一套备份。】②③

“那后面为什么还失传了那么多书?”有人不服。

秦末的范增和秦初的项梁齐刷刷望向自己位面的项羽。

秦初的项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所以项梁看他也没用。

秦末的项羽眼神飘忽:“也许,可能,大概……那批书是和咸阳宫一起被烧掉的。”

范增太阳穴突突地跳:“你自己不爱读书就算了,怎么还烧起来?其他人不要读吗?”

项羽灵魂发问:“不喜欢的东西怎么会想到它的存在?”下令烧,那必然是整锅端,谁还特特嘱咐一下“那个书千万不能烧”啊?

范增缄默了。

想到这点的不止是他们。

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因为诸天万朝都陷入了诡异的沉寂中。

最后还是嬴棠打破了这凝滞的气氛:

【关于坑儒的记载,就越来越偏了。因为《史记》中,不管是《秦始皇本纪》还是《儒林列传》,记载的不是“坑术士”就是“坑方术士”,“坑儒”这个说法是刘向的《战国策》中提到的:“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然后到了后面,基本上就全是“坑儒”了。】④

嬴政扯了一下嘴角:“刘向,又是你啊。”

“呵呵。”

刘向抱紧自己:救救救救救,谁能救我?!

①:杜牧《阿房宫赋》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朱国伟《论周、淳之争的缘起——也谈焚书坑儒发生的原因》

④:李开元《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

坑儒事件还有很多疑点,下章讲,

因为快十二点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秦皇虎视苍生群,汉武馀烈尚氛氲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