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秦始皇孙天界直播日常 > 第12章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⑤

【商鞅变法,面对守旧派的阻挠,他说:“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成汤一听精神了:“变法?”

不循古而王。

不错,好听,爱听,多说。

嬴渠梁笑道:“孤犹记先生当年舌战群雄的风姿……可把朝里那些老家伙噎得哑口无言。”

当初说是一回事,可现下正主来了,商鞅一时还有些赧然。偏嬴渠梁不肯放过他,逮着他调侃。商鞅拱拱手:“君上莫笑话臣了。臣当年也是热血上头,后面回想起来,才发觉实在无礼。”

杜挚等人坚决反对变法,还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样的话来压他。商鞅立时回敬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又拿汤武桀纣之事举例,差不多就是直接贴着这些老臣的脸骂了。

“杜挚啊……”嬴渠梁倚靠在座位上,语气意味不明,“他们可不是比谁都急。”新法中的不少条例都动了这些老贵族的利益,原本一块饼,这些老贵族占了一大半儿,变法之后,那一大半就再也不专属于他们了。

就比如说这军功封爵制度,原本这些老贵族家里的人只要天天混吃等死,天上就能自动下官爵下资财,现在可不行。相反,原本一直被困在底层的老百姓,却能通过上阵杀敌改变自身阶级,功高者甚至可以和这些贵族平起平坐,这叫那些平时傲惯了的老贵族怎么受得了?

他念叨完这一句又笑了笑:“卿等都是我大秦的栋梁,一切决定都是从我大秦的利益出发,一场寻常的辩赛而已,没有什么无礼不无礼的。想来杜司空他们,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

【《史记·穰侯列传》道:“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此处的穰侯为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当时,他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大夫须贾便用此话劝他退兵。】①

“喔,舅父,没想到能在这里听见他的名字,”骤然听见魏冉的名字,嬴稷眼睛一弯,“就是不知父王处的他,现在安好吗?”

“您不若私下去问问惠文王。”范雎吃不准他现在是什么心情,毕竟嬴稷这个人,挂着笑脸也不代表他就高兴。对比先前喜怒甚少形于色的秦始皇……

一时不知道哪个老板更好伺候。

“这时候还是不要去惹父王他老人家了,”嬴稷摇摇头,“他近日可被少年时的我气得不轻……对了,赵国放人了吗?”

“王上心急了,昨日才去的信,哪里能这么快,小公子怕是得下旬才能抵达秦国了。”

“啧……”嬴稷微微蹙眉,“就希望我那后生可以放聪明点儿,在他大父抵达秦国前,一个关于秦始皇的消息都不要再给出来,免得被有心人看出什么来,把一些阴私手段往阿政身上用。”

“那是肯定的,臣观那位公子也不是愚笨的人,涉及他大父,他自然会更谨慎些。”

“最好是这样……到时候,让白起跟在接应的人里面。”

范雎眼皮子一跳:“君上,是想让武安君辅佐小公子?”前段日子,白起因攻邯郸的事情和嬴稷起了冲突,嬴稷对他已经极度不满,今日,竟愿意将承载全国厚望的公子政交给白起?

“寡人这个王上使唤不动他了,不妨给他换一个。”

“可,小公子今年才满一岁……”这时候就选辅臣,是不是太早了些?

“就是因为年纪小,才更利于培养感情,政手下的臣子瞧着个个都对他十分敬慕,必定是个驭下能力极强的君王,他又有寡人没有的东西,不愁收服不了白起……”他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见范雎只点头,而不发一词,有些奇怪,“你怎么不问政儿身上有什么东西是寡人没有的?”

范雎:“……”君臣多少年了我能不了解你?还用得着多问这一嘴。

面上却道:“未敢妄议君王……何况,于范雎而言,我王已经是最理想的主上了,实在找不到不足之处。”

“哈哈哈,范雎你……你就捧吧!”嬴稷大笑起来。

这次,是显而易见的愉快。

【从这几段,就可以看出,汤武在后世地位之重。想想,一件事情,只要他们做过,那就是合理的;他们都做不到,那别人肯定做不到;我想做一件事,但是别人不同意,只要我说我是跟着这俩人学的,那别人一定没法儿反驳……】

须贾、商鞅:虽然确实有那个意思,但是被他这么一说,怎么感觉怪怪的。

“那不就是用来当筏子的吗?”说这话的是程知节。

被提到的几个当事人:“……”

李世民轻咳一声:“义贞。”你把话都说完了让人家下次怎么再拿他俩举例?

这诸天万朝不知道多少人喜欢把“当年商汤、周武”挂在嘴边,程知节这一开口,扫射范围过广,心大的听听也就过去了,换那小心眼子,回头能给他写在记仇本上。

程知节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摸了摸鼻子,开始望天。

成汤灵魂发问:“后人说的‘崇敬’,就是把予这样用吗?”

伊尹劝慰道:“在后世人心中,任何事情加上你们都会变得有说服力,还不是‘崇敬’的表现吗?”

“你要不问问姬发,他想不想要这种‘崇敬’。”

伊尹:“……”

【当然了,后世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汤武,也不是所有人都持正面观点的。汉时就有两个人发生过这样的争论,黄生认为,汤武是弑君夺位;而辕固则认为,这二者是替民行道。】②

“暴君得而诛之,有什么好说的。”秦位面,少年项籍低声咕哝。他本不想顾忌那么多,因着项梁瞪了他好几眼,才敛了音量,没叫这声音传到诸天万朝去。

“就因为你是这种想法,所以他汉朝的人才敢这样直接指责汤武弑君。”

“啊?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项籍眨眨眼——他还能影响到汉朝的人去?

因为你替姓刘的把最后一个秦君宰了,瓜娃子!

项梁恨铁不成钢。他已然能猜到那个项羽就是未来的项籍,因为这个“羽”字,正是他准备给侄子起的字。

可项籍本人却并不知情。

项梁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说,自顾自气恼了半天,便不再理会项籍了。

项籍挠了挠头:叔父又怎么了?

年纪大了情绪不稳定?

“这话乃公其实是不赞成的,”刘邦对萧何说,“都知道桀纣残暴,百姓苦不堪言,若没有汤武这样的人站出来,那百姓又上哪里去找活路?缚手等死吗?像那个伯夷叔齐,乃公觉得很不行,自己受不了自己跑了,人家要推翻暴君了,他们反说人家不忠不义……若乃公是百姓,必然要对说这种话的人恨之入骨。”

萧何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语气中带了些调侃意味:“陛下连《吕氏春秋》都读完了?”

“闲来无事翻翻罢了。”

“孔子对伯夷叔齐多有推崇,此二者宁可饿死,不食周粟,是坚贞忠义的的典范。”张良微笑着说。

他话浅,意思却分明。

周武王伐纣固然是民心所向,可换成统治者的角度,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是人都有私心,很少有帝王能心宽到坦然接受自己的子孙有可能变成“商纣王”、自己家江山早晚也会被颠覆这一事实。若世上都是如伯夷叔齐一般的人,那么就算自家人干出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皇朝也能半死不活地吊着一口气。当然要大加宣扬二者这种精神了。

至于孔子,他称赞伯夷叔齐,何尝不是因为渴望重新建立礼乐制度,想借着颂扬伯夷叔齐的忠孝礼义,来让人们把丢弃的周礼拾回来?

见刘邦一时没吭声,萧何追着张良的话,问:“如果是陛下,您会杀伯夷叔齐吗?”

“此忠臣也,何故为难?”刘邦不假思索。

六目相对下,刘邦自己笑开了:“我大汉需要这样的忠臣。”

【对于黄生的质疑,二位有没有什么想为自己辩解的呢?】

姬发率先摆摆手:“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金银财宝尚且不能让所有人喜爱,寡人又怎么好要求人人都对自己满意?总不能,连话都不让人家说吧?”

成汤亦道:“予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至于后人评说,便随他们去罢。何况,既然一开始选择了弑君,就要做好这个准备,其他人怎么想,不是予能控制的。”

【二位还是生的年代太早了,想必没见识过文字狱罢?】

“啊?”两个奴隶社会土著条件反射地望向自己身边的人。

姬旦想了想:“文字狱……就字面来说,当是因文而获罪,只是不知是什么样的言论。”商周时期,不但交通不发达,还没有纸张,记录东西要么用竹简要么用龟板,资源有限,不是寻常人家想用就用的。信息交流条件这样落后,商周人自然没那工夫去咬文嚼字。

“不若举个例子。”伊尹这样建议。

他能看出来嬴棠本人有时候言辞很匮乏,单要他说,大抵是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的。前面几遭他尝到了让各朝人才代为细讲的甜头,干脆就放弃禁言,直接开了所有人的音视频权限了。能言之有物的人可以放心大胆地讲,还能彼此讨论;而那种开口只能吐垃圾的草包则是不敢擅自开口,一来不想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丢人,二来他们的老祖宗也在场,血脉压制,很少有人不怕自己祖宗冷下脸。

【就比如后世有个朝代的某个皇帝,因为的文人,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将他狠狠斥责了一通。其他大臣见状,也开始翻那诗人以前的诗作……罗列出了一堆罪状,还要判那名文人“凌迟”。凌迟你们晓得伐?就是拿刀一片片把人的肉割下来。】

“为什么?”成汤满脸问号,“是不是后世的这个什么,诗,有没有什么予不懂的规矩?”

说起诗,唐朝人可就来劲儿了。

“就算格律韵脚有规定,内容就放在那里,和您那里不会有太大出入的。”杜甫此时正和李白于客栈歇脚处对饮,听嬴棠提到文字狱,便就着嬴棠列出来的几句诗讨论了一通。

但以两人才学造诣,也只分析出了一二点可以被拿捏问罪之处,故而杜甫有此一说,希望嬴棠快快给出缘由。

“喔喔喔,李白,杜甫!”嬴棠抻长了脖子,想借着这个动作把二人看得更清楚。

“是李杜!”

后世两人的粉丝坐不住了。

“他们在一起饮酒论诗呢!快快快,快寻纸笔,画下来!”

而前朝和于两人同一时期的人,看嬴棠这反应,也能猜到这两人一定是后世赫赫有名的人物。

李隆基被酒精浸得迷迷蒙蒙的双眼在听到“李白”这一名字时恢复了清明:“他似乎对李白很是欣赏?看到他跟看到仙人似的。”李白是他妹妹玉真公主引荐的。当年李隆基第一次看见李白的诗赋,便惊为天人,遂召其进宫,任翰林供奉。李白也不辜负他最初的期许,才思敏捷,一腹锦绣文章,李隆基曾对他无比青睐,去哪里都要他随行左右。然而李白其人,行事过于不羁,使李隆基越来越无法忍受,便将他赐金放还。

可现在这情况——好像神仙都偏爱李白?

那岂不是在打他的脸?

旁人要怎么看他?

说他李隆基就是个不识货的瞎子?

李隆基脸色沉下去了。

高力士跟随他多年,李隆基一个细微的表情,高力士都能猜到他此刻的心思,更不用说如此明显的不悦了。

他立时递了个台阶:“李白其人,举止轻浮疏慢,众人俱难忍受。这神仙知道什么?他又没和李白当同僚,若他亲自来了和李白处几天,看见李白的所作所为,也不好信口说这是个好相与的人。就陛下仁慈,不但屡屡宽恕,还赐了他金子,让他体面归乡。”

这话有效地缓和了李隆基的情绪,甚至让他有点飘飘然。

“也不能这么说,”他笑了笑,“既然仙人认可李白的才学,那我等有什么不好忍受的呢?你这便传令下去,召他回来罢……还有那杜甫。”

“奴领命。”

【说法是这样的,因为他把“浊”缀在了国号前面,这是羞辱皇朝的意思……后面那些,““蛮”“夷”,很好理解嘛,就是他们觉得这两个字是在骂他们……】

“哪里好理解了?”赵匡胤瞪着眼睛,“为什么说蛮夷就是在骂他们?”

难道是契丹他们……想起现在的局势,他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那把江山丢给胡人的混账,不会是他们大宋的皇帝吧?

“莫非,竟是胡人当了国?”秦始皇位面,嬴政眉宇间渐渐攀上阴霾。

朱元璋颤颤巍巍地指着天幕:“什么意思?”

被提问的几个儿子纷纷低下头。最后,还是朱棣不怕死地回了一句:“后世的皇帝,大抵是如元朝一样,是个胡人王朝……”

未及说完,就被一阵笑声打断了。

“哈哈哈哈哈胡人王朝,我大明好不容易从胡人手里抢来的江山,回去了哈哈哈哈,丢了,又丢了哈哈哈哈哈……滚啊!!!!!”朱元璋时而仰脸大笑,时而恚怒掀桌,时而絮絮叨叨说打天下的事情,时而叉着腰对着门外骂一连串皇子们根本听不懂的话。

看得一众皇子心惊胆战的,生怕老爹就此疯了。

朱棣拽了拽朱标的衣裳:“大哥,要不,要不咱把太医找来给爹看看吧……好像有点遭不住。”

朱标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爹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只是骤然闻此噩讯,激动了些,不会遭不住的……”

“我是说我们遭不住。”朱棣指了指一众兄弟。

小的缩在大的身边,抱着团瑟瑟发抖。

爹,你别这样,我们害怕。

朱标:“……”

汉武位面。

殿内陷入了诡异的沉寂中。

刘彻自刚才到现在起,就冰着一张脸,死死地盯着桌子一语不发,不知道在想什么。

“父皇……”刘据自出生起就极受刘彻钟爱,从未见到父亲如此森冷的神情,一时有些无措。

“据,”刘彻蓦地抬眸,“我汉家江山,到了胡人手里……你能想象你父皇现在坐的位置,有朝一日会被匈奴可汗占据;能忍受你脚下踩的这片土地,在将来某一天会站满了那些茹毛饮血的匈奴人吗?”

刘据倏然间红了眼眶。

他也说不清自己此刻是什么情感,只觉一口气在胸腔内上蹿下跳,把他逼得几乎崩溃,亟需一个发泄口:“儿不能!”

“陛下,臣愿为刃,扫清匈奴!”霍去病忍无可忍,两步上前,抱拳单膝下跪。

“臣也愿往!”卫青完全不见素日的温厚,眼底闪烁着幽冷的锋芒。

“好!”刘彻拔出架上佩剑,寒光如电,下一秒,他面前的桌案就裂成了两半,“日后再有胆敢言和亲和谈者,有如此案!”

【啊,这个……这个我们后面再讲好吧?但是答案我可以给你们,那就是——如尔等所料,后世,确实是有几个胡人政权,还有两个大一统王朝。】

“砰”

公子高惊恐地望过去,但见那张小案已经缺了一角,而他父皇……手上正握着那块碎木。

“好好好,后世的皇帝好啊!”

嬴政拂袖,狠狠将碎木掷落在地:“这偌大江山,全送给那些戎狄了!对匈奴,朕还是太仁慈了,才叫他们能卷土重来,据我中原之地。”

“陛下息怒!”蒙恬下拜,“主辱臣死,君王之忧,是臣等之责,某愿为陛下马前卒,扬我大秦之威,让匈奴铁骑再不敢踏入中原一步!”

“愿为陛下马前卒!”武将们紧随蒙恬齐齐拜下。

后世距离此时还有两千年,即使现在将匈奴打服了,也不一定能保证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祸事。这一点在场的人清楚,但没有人提出来。

毕竟,能多做一点是一点,不是吗?

哪怕只是一点点不一样,在未来都会衍生出无限可能。

贞观位面。

“居然,居然……”李世民胸口剧烈地起伏着,“把江山丢给胡人了。”他不是拘泥于一格的人,对于胡人,愿意臣服的,他自然欢迎,让他们成为大唐的一份子。

但前提是,臣服。

让你睦邻不是让你直接让座啊!

“他方才说有几个胡人政权,还有两个大一统王朝,”魏征思忖着,“看来还有过对峙时期……只是汉人败了。”

“可耻!”李世民厉声道,“当年汉末三足鼎立,彼此之间各有胜负,但对胡人,一直是打得他们爬不起来的,后来司马氏说是一统了,却把这副江山糟蹋得不成样子,胡人作乱,食我汉人肉,饮我汉人血,践踏我中原之尊……后世不能引以为戒,反倒让胡人统一了全国,真是百死莫赎!”

“陛下且安心,既然天幕已经透露了未来,那么臣等身为将领,自然不能让此荒唐之剧再现。”李靖朗声道。

而后程知节、尉迟敬德、秦琼等人亦随之站出,誓为大唐战到最后。

“有诸位,大唐幸也,”李世民郑重其事地向他们回礼,“有劳了。”

嬴棠思及若是再不撤,恐怕天幕都要被盛怒之下的有识之士们拆了,赶紧道:

【时候差不多了,我们十日后再见。】

下面该讲秦皇汉武了,为了防止自己又大嘴巴,在不知不觉间漏出些不该漏出的消息,嬴棠决定干脆歇几天,等一切安定下来了再说。

十天,够各个位面把始皇帝接回秦国了。

【对了,我这里还有个调查问卷,答题有奖,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噢!填完后直接放到光屏里面,我能收到。】

【诸位,再会!】

“啪”

天幕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幸福度调查?”扶苏看着面前凭空出现的纸张,没忍住伸手捏了捏,“这是后世用来书写的东西吗?瞧着真不错,比我们现在用的轻便多了……能写的字也多。”这个所谓的“问卷”,若要用竹简写,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竹简呢。

“回头问问他能不能把造这东西的法子给出来就是,”嬴政翻看着问卷,眉头蹙得越来越厉害,“……这都是什么问题。”

关于李杜相遇:

李杜相遇是在天宝三年和天宝四年,而杜甫因李林甫的操作而落选是在天宝六年,与前文李林甫说李隆基“野无遗贤”的时间线是对不上的,but……还是想看李杜联动,就当在天宝四年前他就已经拿这话吹过李隆基了吧(心虚看天)

①:《史记·穰侯列传》

②:百度百科,汤武之事

文字狱:

说的是乾隆时期胡中藻事,诗句出自《坚磨生诗抄》,“一把心肠论浊清”“斯文欲被蛮”“一世之争在丑夷”,但主要问题不在诗上,而在党争。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乾隆为了打压鄂尔泰一党,拿他开刀。

人物观点不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求生欲拉满)对于政哥、二凤、猪猪公主他们他们这种中原皇帝肯定是受不了同一江山的是胡人的

老实说带不带清我还在犹豫,我本人对朝代本身没有特别厌恶的,完全看统治阶级怎么治,但后面貌似也没有他们可以出来的地方(后面联动闯关的话肯定是要带自己喜欢的和大家喜欢的玩啦)……大家想看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