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乾隆四十八年 > 二百七十章 野狐教主

乾隆四十八年 二百七十章 野狐教主

作者:一万只熊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0-16 03:44:46 来源:转码展示1

自打二月被北海镇释放,恩海五月才回到京师。火器营的差事虽然停了,可恩海还袭着个一等子爵和云骑尉,家里在城外还有田庄和几个铺面;虽然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生活上倒也过得去。

过了中秋节,朝廷传出消息来,京营要扩编一倍,恩海这些人又看到了希望。他们这些从北边回来的因为人数太多,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鄙视链,大家都是一个锅里搅过棒子面的。

起床吃过早饭,又跟管家核对了田庄和两个铺子上的账目,眼瞅着就要到中午了。恩海这才换了身便服,带着个长随,溜溜达达的出门了。

恩海是镶白旗的,家就住在东单牌楼附近,出门往南没多远就是崇文门。主仆两人走了一会儿,到崇文门内雇了个马车,朝前门大街的方向去了。

乾隆中叶以后,京师内外茶馆遍地,主要集中在东起崇文门,西到宣武门这些地方;林林总总一百多家。这其中最为着名的要数前门大街的“天全轩”、“裕顺轩”、“高明远”、“东鸿泰”等,因为这里离六大部的戏园子近,所以从中午饭前后到晚上戏园子开锣前,有些大茶馆里能同时坐满四五百人喝茶聊天。

马车在“天全轩”的门口停下,恩海等长随撩开帘子,车夫放了脚凳,这才大模大样的下了车。

天全轩的门脸很大,门口立正两根两丈多高的柱子,中间搭着一根横呈,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单牌楼。横呈上写着硕大的三个大字“天全轩”,落款竟然是“童山蠢翁”。

“哟!恩爷来了。今儿您几位?”门口的伙计看见恩海来了,连忙上前打千儿行礼。这几个月恩海常来,已经是熟客了。

“我们主子约了朋友,找个包间儿。”恩海的长随微笑着说道。

“得嘞!恩爷您里边儿请。”

主仆二人在伙计引领下进了茶馆,迎面是个“红炉饽饽铺”,绕过后柜,穿过腰栓(过道)后,才真正进了茶馆。

天全轩名气大,不光是铺内陈设精致,而且这里时常有些文人墨客、唱戏说书的过来。此时茶馆里已经坐满了人,嗑瓜子打嚏喷,逗鸟儿说鱼,你不想听都往耳朵里钻。

茶馆掌柜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干净利落,头戴一顶六块瓦的黑疙瘩小帽,穿着一身到脚面的蓝色棉布大褂,翻着龙抬头的白袖口,肩上搭着条雪白的带手(毛巾),正在四处张罗。他一看见恩海进来,连忙上前请安,亲自引着到了一处僻静角落,四周用屏风隔了。

这时代京师的茶馆大都是八仙桌,大条凳。掌柜的说要换两把圈椅,恩海摆摆手表示不用。他自从经历过俘虏生活后,也没以前那么过分讲究了。此时伙计拿着一个青花瓷提梁壶和一个青花瓷盖碗儿过来。

照老规矩,壶里泡着的是君山银针。京师玉泉山的水因为水质偏硬,所以尽管茶馆里什么茶都有,可本地人还是以喝花茶为主。茶水价格高低不等,从一枚大子的碎末到一两银子的新茶都有。那掌柜的又命伙计从饽饽铺那边端了两碟子点心和一些干果,这才笑着躬身离开。

屏风外面,几个茶客正在说魏长生,这让恩海的耳朵就竖了起来。

“听说了没?魏三儿今儿在广和楼登台。”

“咦?不是不让他唱了吗,怎么还敢登台?”

“你那都去年的老黄历了,不让唱的是西秦腔,魏婉卿(魏长生排行第三,字婉卿)现在改唱昆曲了。”

“唔。那怎么着,晚上去广和楼?”

“当然啊!前天我还听他唱了出《铁莲花》呢,过瘾!”

此时茶馆内突然一阵喧哗,似乎有什么了不得的贵客来了。恩海对长随道:“瞅瞅去。”

长随出去很快回来,对恩海道:“爷,是魏婉卿来了。”

要隔往常,恩海必然会出去和魏长生打个招呼聊几句;可他今天约了人,而且还是个熟人,所以只好耐心等着。

过不多时,屏风外人影晃动,一个身穿酱色长衫的健壮魁梧汉子被伙计带着走了过来。恩海也不起身,冲来客笑道:“今儿可晚了,都等你半天了。”

对方不苟言笑,只是拱了拱手道:“有事耽搁了。”

来人正是镶蓝旗的官保。原本脾性根本尿不到一块儿去的两人,因为在富尔丹城俘虏营的日子,算是结下了不错的交情。自从回到京师后,两人隔三差五的就凑到一起喝个茶。

“伙计,先给来碗烂肉面。”官保一屁股坐下,对伙计吩咐道。

“得嘞!爷您稍坐,一会儿就给您端过来。”

等伙计离开,恩海笑问道:“怎么?都忙成这样了,连口饭也顾不上吃?”

官保道:“一大早儿去兵部了。好家伙,从门口都排到东长安街了,饿的我前心贴后背。”说完就拿起块点心吃了起来。

恩海摇头笑道:“早让你节前去的,你就是不听。不说京营扩编,光说那五条大帆船和几百门大炮,多大的油水!啧啧,咱爷们儿跟和中堂没交情,要不也能混个好差事。”

两人闲聊了一会,伙计把面端了来,官保呼噜呼噜的大口吃完,又喝了半碗茶,这才道:“是庆大人的幕僚找我。”

恩海面色一变:“你还想去北边儿?”

“对,这口气我咽不下。不跟他们明刀明枪的打一场,我对不住死的那么多兄弟。”

“哎哟!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啊!”恩海用扇子指着官保数落道:“你是在东边败的稀里糊涂,可我在南边看的清清楚楚。这仗没法打!”

“没法打也得打!庆大人说的对,要是再不动手,过几年咱们祖坟都保不住了!”官保放下茶杯,看着恩海道:“我知道你跟十一爷关系好,有他老人家护着你,这次不会让你去北边。不过我这回走后,这一家老小就托付给你了。”

恩海急道:“你这什么话!咱俩什么交情?兄弟,听哥哥一句话,别抢着往前,火枪子可不长眼。你额娘身体怎么样了?”

“还是老样子,吃了几副药也不见好。请的太医说这是心火,急出来的。”

“那你还去?”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朝廷,我也只能如此了。”官保沉默了一会儿,摩挲着茶杯缓缓道:“我下个月初动身,到了之后先修城池,明年开春儿屯田。这回可不是几万人的小打小闹了。福大帅正在山东那边整顿绿营呢,听说也要调过去。”

恩海道:“庆大人对你如何安排的?”

官保道:“副将。跟着明军门麾下听用。”

“行,那我就以茶代酒,恭贺老兄高升了。家里一切放心,我帮你照应。”

官保以前只是个参将,虽然曾战败被俘,不过此人是北归的八旗将官中,少有的没被赵逆打怕的家伙;经常叫嚣着整军再战。

庆桂听说他在东路军遭到炮击时,并未仓皇撤退,而是临危不乱,试图安抚逃兵;于是便点名要了他。

“你呢?什么安排?”官保放下茶杯,对恩海问道。

“妈的!想起这事就来气。前些日子想着调去杭州,银子花了,人也找了,结果又泡汤了!”恩海叹气道:“只能留在京营了,估计还是个参将。”

他说完这事,突然探身对官保低语道:“听说了么?内务府有人向皇上提议,让从咱们的俸禄里把赎金银子给扣回来。”

官保一皱眉,他知道恩海消息比他灵通,问道:“哦?这个却不曾听过。朝廷眼下缺银子?”

“怎么不缺?”恩海掰着指头一件件数着:“河南大旱、京营扩编、买船、造炮,哪一样不是泼水一样的花出去?我头两天听户部老图叫苦,至少得这个数。”

说完,他就伸出两根手指头比划了一下。

“二百万?”官保刚说完,随即就反应过来说少了。

“两千万!”

“咝!”官保倒吸一口冷气,随即道:“那和中堂这下可真够受的,他到哪去筹划这么一大笔银子?”话说自从和珅亲赴珲春,将被俘将士都带回后,他在京师旗人中的名声高涨,很多人家都念着他的好。

恩海撇嘴道:“屁话!旁人不说,他能缺钱?他家里比宫里都富!”他瞅了瞅四周,随即附耳低声道:“你没听说吗,现在天下的好东西,上等的都在他家,次等的才进宫里。”

官保愕然道:“还有这事?”

恩海道:“中秋前我去十一爷府上请安,听府上太监说的。”

“说说。”官保也有些好奇,连忙追问。

恩海口中的十一爷就是乾隆的第十一个儿子颙瑆。话说头些年,八阿哥颙璇和颙瑆在宫中把赏珍玩,失手将桌上陈列的一个玉盘打碎,这玉盘呈碧绿色,直径一尺,是乾隆心爱之物,极其珍贵。颙璇见闯了祸吓得差点哭出来,永瑆年轻却颇有急智,想了想对哥哥说:“听说和珅家藏有很多珍宝古玩,不如去找他想想办法。”

于是兄弟二人找到了和珅。和珅听说打碎了碧玉盘,故意装出为难的神色说:“两位爷,这种珍宝是海外进贡,岂是吾辈所有,奴才也没有办法。”八阿哥听说碧玉盘是海外进贡,更加害怕乾隆严遣,不禁又哭出声来。

颙瑆看出和珅的用意,便将其拉到僻静之处,耳语发誓一定保密,和珅这才点点头,对八阿哥说:“奴才慢慢去寻,能否找到,不得而知,明天再回两位爷的话。”

第二天,两兄弟如约来到和府,和珅从怀中取出一个玉盘。这个玉盘的色泽鲜艳,直径有一尺五,比打碎的那个玉盘更好,兄弟二人感谢不已,持盘入宫,悄悄放回原处。

恩海低声讲完,对瞠目结舌的官保嘱咐道:“这事你老兄一定要烂到肚子里,千万不要对外说。要不是咱俩的交情,我是决计不会讲的。”

两人在屏风里聊着有的没的,外面的一张八仙桌上,几个人正在聊着戏曲的声腔流派。

“眼下说什么梆子不是正经玩意,可那弋阳腔,俗称就叫扬州梆子。昔年昆曲盛行时,此调仅唱杂剧而已。其调平易学,首尾一律,无南北合套之别,无转折漫衍之繁,一笛横吹,习一二口便上口,虽其调亦有多种,如《打樱桃》之类,就是正宗。此外《探亲相骂》、《寡妇上坟》,亦其调之变,大抵以笛和者皆是,与弦和之四平调徽及梆子皆不类。”

说话的这人个头不高,大约四十来岁的样子。脑袋长成两头尖的枣核样,一脸的细白麻子,鹰钩鼻子疙瘩眉,剃着光光的下巴,稀落的头发总到一处也只筷子粗细一根辫子。

就这副尊容,走到大街上要是不认识的,任谁也猜不到这人就是曾享誉京师,被称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三魏长生。

在座一人合掌赞道:“婉卿这话有见地。昔年魏淡庵有言,由来河朔饮粗豪,邗上新歌节节高;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这不说的就是西秦吹腔么!”

魏长生拱手道:“我这番见地,都是雨村先生指点的。他曾说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子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实在愧不敢当!”

在座另一人道:“雨村先生一别数年,也不知眼下如何了。”

魏长生笑道:“刚好前些日子来信,先生说他现在住在万卷楼里,每日览平泉之胜,望烟霞绘辋川之图。不胜快哉。”

“婉卿,听说你打算南下扬州?”

“原本是想回四川看望雨村先生的,可巧扬州江老爷派人来请。我也想过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京师我是呆不下去了!”

“唉,你魏婉卿这一走,京城梨园太无趣了!”

自去年开始,西秦腔(此秦腔不是后世的秦腔,糅杂川剧的弹戏元素)在京城各大戏园子被禁演了。步军统领衙门发了告示,明令京城内只能唱昆、弋两腔,不想改的,那您就改行吧!如果还要继续唱,那就押送递解回籍。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梨园行的水太深了!正确的说法是,双庆部太火了,尤其是魏长生入班挑大梁之后。曾有好事者言,看戏不看“双庆部”,昆、弋再多也枉然。

双庆部为什么火遍京城?还不是因为魏长生的《滚楼》。

谁知这话传出后,把其他“六大部”(王府、萃庆、大成、裕庆、余庆、保和)可彻底得罪个遍。六大部都是唱昆、弋腔的,曲调清雅,而且不乏皇亲权贵的支持。于是这些嫉恨的人借机吹风,说《滚楼》中所述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粉戏”过多,实在有伤风化。

虽说是同行相忌,可魏长生的戏里的确有不少“粉戏”成分,于是他只得黯然离开双庆部。这年月戏子唱的再好,名声再大,可离开戏台他就什么都不是。所以魏长生有时也会去京昆弋班改唱歌颂忠烈的教化戏。

此时茶馆中的客人越来越少,魏长生一席人正在扼腕叹息,突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哼唱,那曲调竟是从来都没听过,而唱词的内容也自有一番悲怆之情。

虽然哼唱的两人声音不高,腔调也唱的七扭八歪,可魏长生是什么人,他刚听了两句就愣住了。在他面前,似乎有一扇崭新的戏曲大门正在向他隐隐招手......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一不是响马并贼寇,二不是歹人把城偷......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舍不得老娘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来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

直到哼唱渐渐低落,魏长生这才起身走了过去,朗声道:“在下双庆部魏长生,里面坐着的可是恩老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