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起元记 > 第88章 因缘合(十七)

起元记 第88章 因缘合(十七)

作者:Sunness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1-13 16:08:05 来源:文学城

饕风催夜,冰云滚雪,横骨岭三百山头直捣青霄。

西段鹰扬山壁立千仞,北腰乱石戴白,青柏萧摵。戈氏穴居的石洞焰光满盈,主窟篝火腾腾,一头焦黄野物串架其上,席大的皮毛吊挂一旁,滴血不住。戈拓盘坐石榻间,半幅熊皮裹束作衣,身下铺一张边角损破的旧虎皮。他手中酒馕肚大如斗,半馕浊酒灌入腹中,那张颧骨高突的脸面色不变。

“上回说开春,这回又变卦。你让我凭甚么信你?”他开口道。

纪英灵箕踞篝火边,手抓一条烤得焦脆的后腿,一面狼吞虎咽,一面转动架上烤肉。火焰腾窜,她却生得格外高大,即便席地而坐,也能自焰花上方露出一张脸来。“先前已说过,步廊好几个镇闹瘟疫,如今纭规镇也围了大半。”纪英灵口嚼腿肉,“县里内外戒严,莫说你们,便是各地逃奴要摸去南山也是难上加难。初春的门人选拔必然推迟。”

啃净骨棒上最后一丝肉,她随手撇开,又扯下火架上另一条后腿:“这狼是妖界那些吃素的?竟半点不腥。”

石榻上的戈拓置若罔闻。

“我要一个准信。”他说。

“急甚么?寻仇这事儿最忌心急。”纪英灵拿狼腿伸至火架下,在油滋滋的狼腹边滚沾一圈,“待到入夏,阳气益盛,疫疾自解。最迟便是六月。”

见她目不离肉,戈拓微眯起眼。“南山是玄盾阁地盘,且传闻布有**地阵,只可入,不可出。”他说,“我戈氏要复仇,却不是要送死。你有何谋划,一并说清。”

纪英灵咬下半条狼腿,腮帮子鼓鼓囊囊。“上回的地遁阵你们已见识过,还怕我破不了那一山**阵?”她含混道,“至于计策吗……心试场一贯设在山腰,你们只须出一半人打头阵,届时山腰一乱,峰顶自有后援,戈氏余下人手再从山下闯入,便可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手中骨棒一扬,纪英灵抹去嘴边油渍。“退路也已作安排。戈氏从横骨岭去,玄盾阁自然也以为你们会望西撤,到时你们却往东。镇东高地有个粮仓,后方山麓还有大片空地,正宜布阵。那附近看守只一队武卒,应对起来也不成问题。”

她举骨头直指榻上人:“如何?”

对方直盯盯瞧着她。

“你在玄盾阁还有内应。”

“机密,不可说。”纪英灵扔开吃剩的骨头,“去年秋收,我已拿出了诚意。只看你信不信我便了。”

戈拓不答,只一口饮尽馕中冷酒。

“费尽周章,你为的甚么?”他沉下声。

“我自有我的目的。”篝火后的女子掏出帕子擦净双手,“上回你们不是折损了许多兵力么?待峰顶后援出来,或还可为你们添砖加瓦。”

榻上人沉思片刻。

“你要放那些罪客出来。”

“聪明。”纪英灵赞叹,“尽是一等一的高手,如何?”

“戈氏与玄盾阁势不两立。”对方冷着脸,“我们不要那些北人走狗。”

“那是罪客,一样跟玄盾阁势不两立。”

戈拓抡酒馕一甩,黑影掠过篝火上方,啪地砸上石壁,摔落在地。

“罪客也是北人走狗!”

面上笑影无踪,纪英灵乜那酒馕一眼:“所以你不愿帮这个忙?”不待那踏上人思量,她已将帕子往腰里一塞,起身拍去衣上尘土,“也罢,毕竟大半要有去无回,连你这个族长都不愿,更遑论那些战士。”

纪英灵拾起脚边蓑笠,转身欲走。

“慢。”

背后人声阻住她脚步。纪英灵回过头,见戈拓走下石榻,拿起倚靠榻侧的长枪,横握在手。枪尖逾年未拭,大片血迹已然干黑,点点锈斑深若疮孔。戈拓看着那血迹:“我们出两百战士。”

纪英灵披起蓑衣,腰侧那柄焰铗长剑微微一晃。

“他们愿意?”

枪杆映出身后火光,戈拓移目而视,借那火光窥见脸上的十字刀疤。他收拢十指,转瞬竟拧弯那枪杆,任双眼在跳跃的火光中扭曲形变。

“势要叫玄盾阁血债血偿。”他道。

纪英灵瞥向他背影,抬手一招,火架下窜动的篝火倏然熄灭。

“那便说好了。如有消息,我提前知会你。”

她扣上草笠,才走出两步又顿足。“对了,还有一事。”纪英灵侧转过身,“有个中镇族老头儿已入横骨岭,是为镇上南荧人寻药的。知会你们族人一声,若是遇上,放他一马,莫要冲突。”

榻旁人猛然回身,那见锈的枪头哐啷啷击塌火架。

“北人上山送死,你还叫我们放他一马?”

纪英灵眉梢一挑。

“你冲我撒甚么气?人家可是为救你们南荧人才亲来赴险。”

“北狗对我们只杀不救!”

眼瞧对方疾言厉色,纪英灵搓一搓后颈,眉头几乎纠挤一块。“罢了,那就当我要留他一命,你们卖我一个面子。”她道,“那老头儿要有个万一,我那暴脾气的徒弟可又得冲我呲牙。”

长枪往石壁边重重一靠,戈拓面色阴沉。

“这事我管不上。”

“什么意思?”

“横骨岭防卫非我指挥,我下的令,他们也不必遵守。”

纪英灵嘴一撇,脚尖勾石壁下的酒馕一踢:“那这事儿归谁管?”

戈拓举手接住,曲膝坐回榻间,耳听窟外风雪鸣哮。

“族老戈湛。”他答,“她是我母亲。”

西风强劲,挟鹅雪浪卷向东,涌入横骨岭北面密林。

漫山瘴气没过峡谷,随烈风越岭奔坡,扑进斗笠檐下。杨青卓拉紧蓑衣领缝,手拄一杆青竹杖,涉雪穿林,望东南一侧避风处徐行。疾雪扑面,阵阵瘴气如纱幔飘摆。杨青卓脚步渐滞,竹杖深拄雪中,抓在襟前的手扶住身侧树干,慢慢蹲跪下身。淙淙流水声潜入树丛,近日栖身的石窟近在一里之外,他却再难前进。

蹲歇少刻,杨青卓呼出一口浊息,低声一笑。

“看来众位伏追多日,便是为等老夫深入这片瘴气之地啊。”

风啸滚滚,他话音却格外朗晰。

周围树影一动,数十条人影自枝干、密叶处现出身形,各个短发齐肩、皮裘貂帽,手里拈弓搭箭,摆开合围阵势,石矢俱指当中的杨青卓。“你这北人倒有几分本事。”一道女声穿透风墙,“觉出我等跟踪,还说得我们南荧土语。”

杨青卓循声眺向石窟,见一灰发老妇手执长弓踱出洞口,她身挎弯刀、背负箭壶,熊皮长袄半遮靴筒,腰束鹿皮长带,颈挂一条灿白的顶骨串珠,一张瘦脸颧高额阔、细纹纵横,剑眉凤眼侧于弓臂后方,目光凌厉如刃。四面皆是女兵,独这老妇坠一对兽面虎魄耳珰,漫天明雪中晃若金脂。

杨青卓平顺气息。

“迁居西南数十年,总还要习得些立身本事。”

他扶竹杖强支起身,冲那老妇欠身施礼,颔下银须飘出蓑衣领缝。“虽无意冒犯,但擅入贵地寻药,确是老夫失礼。”杨青卓朗声道,“只是本镇疫灾势紧,害病同乡多为南荧族人,还请众位看在同族份上,放老夫采得赤母归去,以救乡人性命。”

“外气入侵,水土嬗变,才致异气横生。”灰发老妇紧拉弓弦,“疫症本是北人带来的祸患,由你们北人收拾,倒似与我们甚么施舍。”

环伺的群兵乘风移动,周遭箭矢闪烁,合围渐紧。杨青卓却面不改色。“三百年前南境瘟疫肆虐,横骨岭族医携赤母下山,不顾自身安危,深入贞朝所辖地界力解疫疾之灾——所为不过一颗医者仁人之心。”他只向那老妇道,“同为医者,老夫信足下亦心怀仁念。”

那老妇凤眼一眯。

“你怎知我是族医?”

“横骨岭乃烟瘴之地,蛇虫毒物无数,为及时施救,医者大多身携顶骨串珠验毒。足下颈间那串便是。”见对方意态一凛,杨青卓笑道:“老夫有一故友,正是出身大横县的医士。是以对戈氏习性,老夫早有耳闻。”

隔纷扬的片雪与之对望,老妇握弓暗察他吐息。“看你这北人年衰,我也不瞒你。三百年前那位下山的族医,便是我家先祖。但此一时彼一时,我戈氏与北人已积怨如山,那些甘为你们奴役的南人也气性磨尽,早称不上同族。”她道,“纵是医者,也不会为他们放过眼前仇敌。”

八方人影愈拢愈紧,杨青卓伫立正中,默然拄杖。

“老夫与戈氏似无旧怨。”他道。

“杀我夫,伤我子,屠我族人,掠我祖地——如何不算旧怨?”那老妇箭指其首,“便是将你们北人千刀万剐、剥皮揎草,也难解我心头之恨。”

目视她弓侧石矢,杨青卓轻叹:“看来今夜是不得不冒犯了。”

话音未落,四周人影一住,弓弦骤鸣,众矢齐发。

右足划开半弧,杨青卓将竹杖一提、当中一握,转瞬已旋杖在手。众山兵急又拈箭张弓,见飞箭中心蓑衣翻旋,那杆竹杖疾转如盾,乒乒乓乓,长弓一搭、一拉之间,数十支石矢竟教全数挡落。弦响急振,又一圈箭浪疾扑垓心,一半山兵纵跃而出,追飞羽挺刀逼近。杨青卓闻风抬首,瞥得刀光遮天盖地,当即格开最后一枚石矢,竹杖挑入雪地,右脚一划、左足一顶,踏飞溅的雪花旋跃而上。

冷刃映雪光一晃,啪啦一声脆响,那竹杖撞将出去,飞旋的蓑笠顷刻斩作数段。

眼睹那蓑衣四分五裂,洞前老妇目光倏紧,忽而掣刀回身,横斩向后。一只手掌迎面推来,掌心遇风而回,绕刀锋轻轻一拨,竟将那疾刃轻易撩开。老妇腕子一转,锋刃望对手腰间回抽,不料面前人影侧近背后,曲肘顶进她胁下。右臂顿时一麻,老妇只觉利风掠耳,刀柄随即脱手,一只大掌钳住她手腕,反剪腰后。老妇左肘后顶、右足后勾,原要绊他一个侧摔,却教对方顺势拧左肩一卸,脚下一拐、一缠,将她直钉在地,再难动弹。

颈间骤凉,一截短刃横至喉前。老妇止住身形。

“族老!”余众大骇。

戈湛未应,右腕教铁掌钳制背后,冰冷的利刃紧抵颈间。她定神细听,耳后浑无先前浊乱的人息。

“你竟未中瘴气之毒。”

杨青卓挟她缓缓后撤。“但凡瘴气,周边必生药草与之相克。”他道,“戈氏一族世居此地,定知何种药草可解瘴气之毒。老夫在此盘桓多日,众位亦埋伏多日,只需细查周围草植增减,即可推测出解毒之物。”

戈湛冷笑。“原来你耽搁这许多时日,却是目的在此。”她目转向后,“想必挟持我也不仅是为脱身罢?”

“兵不厌诈。”杨青卓声稳如初,“还请族老领老夫去寻赤母罢。”

急雪飘飞,他二人沿山壁退离洞口,数十山兵绰刀弓身而随,目光紧盯那短匕,未敢轻动。眼见已近林边,戈湛望向前方族兵,脱臼的左臂剧痛难动。

“西南向,”她答,“还要翻七个山头。”

腕间铁掌一松,对方点封她背心三处穴位,拿住肩膀一跃。

山影东移,日照雪疏。

西南支脉临近横骨岭中段,越山头南望,脚下一渊断峡深谷,对岸一层轻薄紫光如纱垂荡,妖界群峰影影绰绰,清霄似碧水一泓,漾淌其上。杨青卓挟戈湛登山脊而行,不出二十里,遥见阴坡挂的积雪融开大块青绿,那是一片低矮草植,丝丝细叶若梳,间露几截紫红短茎,在斑驳树荫下莹润闪光。

无需戈湛出声,杨青卓已视而止步。

“得罪了。”他松开老妇肩膀,自褡膊中取出绳索,缚住她手脚,又将她捆定一株紫杉边。

衣袍呼啦鼓响,一林枝叶沙沙长吟。杨青卓将飘扬的长须掖入衣襟,回身蹲下,拔出匕首,小心挖一颗药草查看。方才得见那赤红的根须,手中茎叶竟骤然打蔫,蜷缩成枯黄一线。他蹙额,拿刀尖挑起一撮湿润的土壤,捻散细看,又凑近一嗅。

“那土壤极阴,一旦入药,只会要人性命。”一旁响起戈湛讥讽的话音,“你是白费功夫。哪怕将这一整座山头移去,那根须离了地,也会即刻枯萎。”

杨青卓转看向紫杉树下。“既然三百年前那位族医可携赤母下山,便势必还有旁的法子。”他道,“只恐怕足下宁死也不肯告知。”

“赤母采用之法只我一人知晓。”戈湛面无表情,“拿我性命要挟戈氏族人,也是无用。”

望刀尖泥土思忖一阵,杨青卓拂净匕首,起身朝她走来。

刀身映日光闪过眼前,戈湛眯晞双目,面无惧色。

“你大可杀了我,但真要如此,任你功力如何高深,也休想走出横骨岭这三百山头。”

杨青卓不语,只将匕首敛入刀鞘,在那紫杉前寻一方阳光充足之地,抖一抖蔽膝,盘腿席地而坐。“老夫是医士,也是师者,不好以武服人,更不好杀人。”他道,“雪路难行,戈氏族人寻来此地想必还需要一些时辰。有劳族老陪老夫闲叙一阵罢。”

树下人也不答腔,只拿一双凤眼冷钉住他。杨青卓视若无睹,双掌兜一捧日光,左右揉搓。无蓑无笠,披雪疾行一夜,他衣裳已湿黏大半,冰沉沉坠在身上,冻得十指发凉。

“老夫门下弟子当中,也有大半南荧人。去岁镇里运粮,车队在不容谷遭遇戈氏奇袭,那些服更役的南荧弟子去时二十人,回来却只有六人。其中四人重伤,一人被戈氏族人斩去了左臂。”杨青卓开言,“入冬强征,父亲一去不返,老夫那独臂弟子便成了家中唯一男丁。如今他母亲与妹妹皆已染疫,命悬一线。若长久不得治,无非病痛而死,或教官府活埋。”

他凝看手背皱纹间的阴影。

“方才族老言道,戈氏与中镇人有杀夫伤子、灭族掠地之仇。族老可曾想过,于老夫那弟子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他道,“同为南荧人,又同遭贞朝劫掠。戈氏尚可退据横骨岭休生养息,他们却再无喘息之机。”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戈湛冰冷的声音紧随而起,“运粮运粮,所运不过北人军饷。那填饱北人肚子的稻米,哪一粒不是这些南奴所种?就连北人战场上使的箭杆,也是这些南奴伐尽我们西南直竹,一根根亲手削磨而成。”

杨青卓抬起脸,对上她灼灼发亮的眼目。

“北军砍杀我族人,飞箭射杀我族中勇士。我戈氏在流血,在夺回失地……那些南奴却喂饱北人,替北人造出千杆、万杆箭矢,夺我族人性命。他们不该死,谁该死?”

她朝脚边碎石一蹬。

“这样的叛徒,你还指望我戈氏怜悯!”

相视许久,杨青卓敛目掌间。

“族老可知,纭规镇有多少南荧人?”

戈湛复不做声。

“西南乃南荧祖地,各乡镇人口大多是南荧人远胜中镇人。纭规镇却与众不同,只因玄盾阁坐落南山,官府恐其勾结乡人作乱,便将太半南荧人逐至外乡。是以三百余年来,纭规镇中镇人在籍者两万,南荧人仅一万。”杨青卓顾自继续,“去岁为修皇陵强征公奴,纭规镇已折近千男丁。即便如此,余下人数亦逾九千。”

他有意一顿。

“听闻戈氏攻占大横,也仅两千勇士出战,从无增援。想必留守横骨岭的族军,也不至过万。”

“你想说什么?”戈湛问。

“每近王朝倾颓时,总是气象异常,天灾频仍。近些年南境奇寒,亦属不祥之兆。”杨青卓不疾不徐道,“大贞气数将尽,原当归于南荧人的,或者也终将物归原主。可戈氏大肆杀戮同族,在南境诸县声名狼藉,已失南荧民心。那时贞军退出西南,仅凭戈氏这不足万人的族亲,要如何统辖数千万南荧同族?”

“一群软脚散兵,三百余年甘为北人奴役,岂可与我族勇士相提并论?”戈湛声冷如初,“胆敢反抗的,杀尽便是。”

“那外敌又将如何?”

迎上老者目光,戈湛沉默下来。

杨青卓偏首南眺。隔着飘摆的紫光,妖界群山青苍一片。那紫光便是界门,只要渡过深峡,谁人皆可穿越。“西南背靠妖界,虽得灵墟岭和丘墟水为盾,四朝以来却已广修官道,再难与世隔绝。”他望着层光后的山影,“一旦时局动荡,西南这块肥肉可谓群狼环伺。南荧一族若始终人心不齐,又如何守得住这千万大山,抵御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敌?”

枝梢浪动,林间雪地白光耀耀。戈湛一时竟瞧不清这老头脸孔。

“你一个中镇人,倒是替南荧人操心。”她道,“不仅收甚么南荧弟子,还挂心我们南荧人的前程。”

杨青卓转回脸来,状若未闻。“老夫自纭规镇经大横而来,一路已耳闻多镇爆发瘟疫,症状尽相类似,且染疫者多为南荧人。大贞官府从来视南荧人为私产,遇此疫灾,决计不会全力救助。若戈氏愿以赤母相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于戈氏而言也不失为长远计。”

他双手扶膝,微微俯首。

“还请族老再加深思。”

树下人半晌未出声。

胸前骨链一响,她仰起脸,瞻向头顶茂密如盖的枝叶。横骨岭支脉诸峰高峻,山顶积雪终年不化,这些参天之木却也郁郁葱葱,如同脚下低伏的赤母,常青不败。雪可摧枯,却难摧荣。戈湛捏紧背在腰后的双手。“西面山峡有一处石窟,待我手下族兵赶到,你独自退去那里等待。一日之后,我自会将赤母送去。”她开口,“只此一法,你若不答应,我也不会退让。”

杨青卓肃然而起,拱手长揖。

-

哐当。

铁锁摔响,牢门砰地打开。许双明从臂弯里惊起脑袋,才抓紧袖中匕首,已见两名官兵拥近眼前,拄枪喝道:“起来!”

急急忙忙爬起身,许双明看不清那两人神情,正待撇开匕首,一转念却拢回袖里,暗自捏紧。他教人推搡向前,踉跄着跌出牢门,方觉地道里嘈杂一片。回头一看,深处人影丛丛,关在里间的同伴也被赶出来,乱哄哄驱向石阶。

窝棚蔽顶,阶上活门只露一方微弱光亮,甫一探出头,眼球便让棚外天光刺得发疼。许双明抬手遮挡,觑得外间积雪半化,遍地湿泥雪水,举目白耀耀一片。湿漉漉的冷气袭身,他打个哆嗦,竭力自指缝里张看:那圈竹墙依旧围着镇南,仅主道上留出一截缺口,约莫可容三台长板辘车并过。

墙外仍驻着官兵。远远望去,似比出事那夜人稀。

身后手掌一推,许双明险些扑进烂泥地里。

“愣着做甚,往左去!”

许双明稳住双足,拐步向左。

邻街东头民舍稀疏,越过一块大坪便是山脚野地。乡中旧仓廒坐落坪间,因废置多年,屋檐已塌去一角,外墙剥落大片。印博汶立身朽坏的大门前,一身织锦官服竟也亮晃晃的,与脚旁水洼连作一团。在前的官兵横枪一拦,许双明停下脚,回望身后。同伴们聚拢过来,四十人一个不少,只是饥困一月,大多已瘦脱了相,几个体弱的甚或立不住脚,相互搀扶着摇晃,几欲跌倒。

“今日起,你们分作四班,轮流去镇南送粮药。”印博汶漠然视之,“记住了,不得离镇,不得进入镇南,也不得逗留镇北。粮药送到墙内,你们便即刻回来,待在这仓里不许出门。”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觉往许双明身后挤。

“不许进入镇南,要如何将粮药送到墙内?”许双明出声。

“墙边自会有人接应。”印博汶却看也不看他,“先随刘百户去领粮。”

言罢他便转身,递与那在前的官兵一个眼神,拽开脚步。

“等等。”许双明抢近一步,“为何突然放我们出去送粮?”

“不该问的便莫问。”对方只将个脑勺向他,“再敢违令,回去牢里待着。”

许双明还欲追问,却教那刘百户一横长枪,拦住去路。

“先分班罢!”他粗声大气道,“挑十个人出来,莫再耽搁!”

见他满面烦躁,许双明只得住脚,回向身后同伴。

“站不动的先去歇息,哪几个还有力气,与我一班。”他道。

乡坊间静得出奇。一行人穿长街沿主道北行,直到近官府照壁,只见得每隔三条街便扎一个守卫,一路竟没有半个乡民。许双明不吱声,袖里匕首越捏越紧,身子冻得打抖,掌心渗出细汗。他紧跟刘百户,随几个同班绕过照壁,遥见八字墙右侧张有一纸告示,四角踮立壁上,寒风中肚腹鼓动。

五台辘车停在照壁后方,门阶前堆出一排半人高的粮袋。一个官兵立守阶下,向领头的刘百户唱喏。

“今日便是这些,统统打拴上车罢。”那官兵转向许双明一众。

许双明正暗点那粮袋个数,闻言一滞:“这是一日的粮?”他扑上前,自顶层拖出一袋粮米,只一抓、一提,便知当中分量。他急去看守粮兵:“怎的只这一点?镇南可有九千多人,这些分下去每人还不足一口!”

几个少年郎躁动起来,丁又丰挤出人丛,凑到许双明身旁,也盯住那守粮兵不放。

“嚷甚么!”对方呵斥。他独步上前,抢过许双明手里那米袋,一把扯开袋口,兜出微黄的米粒:“看清楚了,这些可尽是白米,足足十石!眼下四处缺粮,这关口有白米与你们吃,你还敢挑三拣四?”说着即一提米袋,搡去少年郎胸前。

许双明一个趔趄,却将粮袋稳抱在怀,生怕漏出一粒粮来。“白米又如何,又不是一粒顶百粒!”他抓起半握白米,“你们要每日也只吃这点,哪个能吃饱!”

“我们是兵,身上铠甲兵器便三四十斤重,你们比得么?”那官兵唾沫横飞,“现如今各户禁足,镇南的既不下田又不干活,成日里动也不动,还想一人吃它个三四两不成!”

一旁丁又丰气得发抖,提步要逼近前,又被身后的同伴拉住。

“镇南还有好多病人……”他恨瞪那守粮兵,“至少得多给些,让病人吃饱啊!”

“病人吃多少那是你们的事!横竖每日只有十石,你们自个儿分!”对方提枪一摆,“快些!再闹便是十石也没有!”

许双明再欲理论,忽瞥得一抹红影闪过东侧八字墙后。他定在那里。

有同伴轻轻拉他:“算了罢,先送过去。”

几个少年郎动手搬起米袋,许、丁二人却杵在原地,带得另两人也迟疑不动。

“还不快搬!”那守粮兵催促,“耽搁了时辰,饿的可是你们自己人!”

那两个犹疑的便也迈开脚。许双明与丁又丰碰一下目光,终自转向那矮矮一墙粮米。许双明将两只粮袋提上车板,瞥一眼门内大坪。那几个押送他们的官兵已列队整齐,刘百户正背对门阶,点着人分遣。许双明思绪一转,走到守粮兵跟前:“我想小解。”

“怎的又是你!”对方勃然大怒,从腰里抽出短鞭,“我看你是想回土牢里挨鞭子了——”

刘百户扭回头来:“够了!衙门跟前吵甚么吵!”他目向许双明,枪头往西侧一指,“要去便去,茅厕在那边!”

那方向却正好相反。

许双明点了头,奔西而去。

西面了无人迹,两旁院墙夹一条长长的官道,直通乡居尽头。许双明轻步向前,不时回头东张。怎么过去?他绞尽脑汁,眼神寻向侧旁小巷,经过最近的巷口,赫然见一道鲜红掠过眼前。许双明猛地瞪眼,身子竟未及反应,兀自走过了那巷子。

砖砌的院墙滑入眼帘,许双明强止住腿。他扭过脸,望清守粮兵的背影,才反身钻进那小巷。

那人还等在巷中,一身火红的襜裙,额前榴石宝饰鲜若朝阳。许双明停步她跟前,脑中转过先前记住的名字,小声道:“金姑娘。”

金晗伶颔首。

“你叫许双明?”

这名字由她唤出来,竟有些怪。许双明闷点一下脑袋。他这时才觉出自己衣衫褴褛,从头到脚都在发臭,于是后退一步,觑见腰带还不大脏,便往腰里擦一擦手。“上回在北山……你买了我那柄石斧。”他道。

“我记得,那夜在印府便认出来了。”金晗伶道,“听闻官府放你们出来送粮,可是送方才那些?”

“是。九千多口人,一日只有十石白米。”

金晗伶朝官府大门的方向一望。

“你们关一道的只那几个人?”

“还有三十个在旧粮仓。”许双明答得仔细,“官府让我们分作四班,轮着去给镇南送粮,每日只放一班出来。”

思索片时,金晗伶又问:“知道铁匠铺在何处么?”见少年郎点头,她便交代:“一会儿你们推上车,走小路从铺子后院的角门进去,莫教人瞧见。要快。”

许双明愣一下,眼光移向东侧院墙。官兵似是人手不足,应当不会遣人监送这十石粮米。他想。思及乡坊间的官兵排布,他盘算已定,将头一点:“好。”

粮车离了官府,果然再无官兵押送。

五台辘车驶过主道,因遍地泥泞,纵使二人合力,也费劲难行。许双明推着车,频频回望官府照壁,行至路中,见两头无兵,即对身后那台辘车道:“走这边。”而后调转车头,转进左侧的巷子。丁又丰与他同推一车,这会儿忽然改道,缺了条胳膊的身子顿时重心不稳,差点滑上一跤。他勉力扶稳推杆:“这是去哪里?”

“去铁匠铺。”许双明眼观四方,“方才金姑娘递了消息,让我们推车过去一趟。”

“金姑娘是哪个?她叫我们去打铁铺做甚?”

后头四台辘车已尽跟入巷中,许双明招一招手,又领众人左抄,避开隔街看守的官兵。“是上回帮过我们的恩人。”他低声对同伴道,“莫问了,她定是有事。”

七弯八拐,直至踏上街市间的小路,一地烂泥才教青石铺平,车轮骨碌碌转得飞快。铁匠铺挨着一线曲折的窄巷,许双明领路,好容易抹进那巷中,原以为得一路赶至巷尾,却见中段侧门里跳出个瘦伶伶的人影,老远便冲他们招手。那人店伙打扮,脑袋上扎一条醒目的红头巾,待几个少年郎催车跑近,即将头巾一扯,推开背后两张门扇:“快进去!手脚都轻些,莫出声!”

门洞宽大,瞧着似哪家大院的院门。少年们推辘车鱼贯而入,驶上依墙的卵石小道,方觉那不过一处角门。

那店伙关上门、搭上栓,奔近领头的车前引路,沿一湾碧水转向大院深处。一道红衣身影候在小径尽头。她背后是十丈见方的院坪,树荫下隆起高高一堆灰影,好似一座规整假山,走近一瞧,却是一口口垒叠的麻袋,各个装得鼓鼓囊囊。

四目相接,金晗伶朝许双明微微点头。他搁下辘车,长揖下身:“金姑娘。”礼毕,又招来余下的同伴道:“这位是金姑娘。上回在印府受刑,我家便是得她和李明念搭救才捡回性命。”

几个少年郎犹豫上前,乱糟糟点一点头。他们从未见过这等宅院,看了这女子相貌打扮,更是心生怯惧,不敢轻易开腔。

金晗伶向众抱拳。“话休烦絮。我这儿备了些粮米,但若明目张胆送去镇南,怕是要教官府扣下。”她道,“既然你们要送粮,便每日过来拿一些,夹在官府的粮里送进去,也不至让他们发觉。”

众皆愕然,竟痴立原地,仿佛听不明白。

许双明茫然一阵,目光触及坪间那座麻袋山,眼眶一热。他扑通跪拜下去。

“多谢金姑娘救命!”

余人这才醒过神,纷纷跪地欲拜。

金晗伶忙上前去扶:“不必多礼。”她将人一一拉起来,“各位兄台不好久留,还是快搬粮罢。”

众人乱把头点,正要将辘车推近前,却听紧合的院门吱呀一开。先前那瘦店伙闪进来,搭紧门上木栓。“东家,东家——”他压声急唤,一溜烟穿过坪前石桥,跑到金晗伶跟前道:“不好了,外头来了一队官兵,是个衙吏模样的人领着,一进门就往里闯,到处搜检!”

“官兵?”丁又丰一吓,“莫不是发现我们——”

许双明忙去看金晗伶,却见她神色丝毫不变。

她吩咐那店伙:“先带这几位小兄弟从角门出去,莫走远。”

那瘦店伙应下来,转个身便招呼众人:“推上车,跟我走!”

少年们推起辘车,掉过车头回向角门。许双明走在最后,沾满湿泥的草鞋踩过石子地,践得拟日的铺地纹也脏污一片。他跑出一截,忍不住回首,恰见那火红的身影走过石桥,独自去往前院。

二门外已乱作一团。金晗伶推开门,目光掠过满院官兵,落在偏房破开的门扇前。铸炉上的匠师正自咆哮,鹤嘴锤砸得哐哐直响。见院门打开,守在门前的几个官兵互换眼光,竟是问也不问,径直走过金晗伶身旁,阔步而入。她侧瞧一眼,未加阻拦,步向铁匠铺店堂。

店门大敞,外头一队官兵守着几台空辘车,堂内仅两人拄枪守门,客座旁的小案已沏上一壶新茶,一尖嘴猴腮的衙吏独坐椅间。瞄得柜台左旁的门帘一掀,那衙吏抬起眼来,正对上金晗伶视线。看她腰间佩剑,却浑身宝饰、生得美若天人,衙吏眉梢一抛,难掩面上轻慢。

他放下茶盏起身,拱一拱手。

“想必这位便是金家小姐。”

金晗伶还礼,道句“请坐”,却不待对方坐下,已径自落座主位。那衙吏的脸色难看起来。“听闻是来铺里搜查,那几位军爷却连我住的院子也进了,拦都拦不住。”金晗伶提起案上茶壶,替自己也斟上一盏热茶,“大人究竟要搜甚么?”

那衙吏负起手,只自立在座前,一语不发。

一洼脸官兵掀帘而出,身后跟着那瘦店伙,悄声移立柜里。

“大人,二院里还有一堆粮米。粗略一看,应当约四千石。”官兵近前报道。

衙吏将手一挥。

“统统押走。”

“是。”官兵转身即往店门去。

“慢着。”金晗伶却道,“大人缘何要押走我院中粮米?”

洼脸官兵停住脚,目询座前上官。那衙吏慢条斯理坐下来。“金家应允镇衙筹措粮食,可是金小姐亲自签的约书。”他答,“眼下粮食到了,自然要送去官府。”

“我许给官府的粮米是两万石,昨日尽已交付镇衙,验明斤两——一分不少,一分不多。”金晗伶回得平静,“契约和签单俱在,数目、官印明明白白,官爷若不信,大可再行验看。”

柜里的店伙立刻端出个红木匣,快步送至案间。

那衙吏只乜上一眼。“既是许的两万石,院里余下粮米又是做甚?小姐铺子里这几个伙计,也吃不得这许多米罢?”他冷着一张脸,“莫不是要伙同粮行囤粮居奇,待镇上疫灾闹大,再大做一笔买卖?”

主位上的红衣女子手捧茶盏,面无喜怒。

“民女这铺面是做匠人生意,而非粮米生意。大人无凭无据扣下个罪名,我金晗伶实在担待不起。”

“不是要居奇买卖便好。既无他用,想必衙门暂时收禁,也无甚损害。”衙吏站起身,冲门外扬声:“来人——”

车前那队官兵应声而动。

嗒。茶盏落回桌案,一众兵卒身形僵止。

“我说了,许给官府的粮米尽已交付,余下这些是我金家私粮。”金晗伶道,“谁敢强抢。”

屋里屋外无人动弹。那衙吏脸一红,高声叱道:“都愣着做甚!”他大步上前,左右拉扯那两个守门官兵,见他们一动不动,更恨得咬牙切齿:“你们是武卒,还怕她一个打铁的不成!”

谁也不答话,那两名官兵竟连眼也未眨。

洼脸官兵从牙缝里挤出声:“动、动不了!”

衙吏恍悟过来,这时方觉众兵神情僵硬,有的甚或刚提起脚,铁靴竟一直悬在那里,迟迟未落。衙吏回看座上那红衣女子,倒似这时才瞧清她面貌,瞪着眼倒退三步。“你——你大胆!”他抬手指向她,竭力吼出声来,嗓音却又尖又细,“官府拘刷粮米,还容得你抗拒造次!你可知这是甚么大罪!”

“便是官府拘刷,也要有公文名目。大人空口无凭,仅一句拘刷粮米便带兵强闯民户、横征民粮,岂非视大贞法度为无物?”金晗伶端坐椅中,“此举该当何罪,大人定比民女清楚。”

那衙吏变了脸色。

“好,好……”他咽下这口气,“放了我的人,我这便回衙门取公文!”

周遭气息一松,抬着脚的官兵摇晃一下,铁靴重重落地。衙吏教这动静吓一跳,正欲发作,却见外头几双眼睛都望进门里,虽是深冬天气,他们额角、鼻尖竟满是细汗。叫骂声噎住喉咙,衙吏呆在原地。

“还请将门前公人一并遣散。”他听见金晗伶的话音,“莫教旁人以为我这里犯了甚么大事,生意也再难做成。”

衙吏看定她脸孔,嘴张半天,也未憋出一个字音。他咬了牙根,甩手而去。

洼脸官兵忙去叫院内同伴。匠师的咆哮静下来,二十余个兵卒匆匆经过店堂,未敢多留一刻。两个守门兵相看一眼,也自转出门洞。

金晗伶站起身。

“阿耀,关门。”

“好嘞!”那瘦店伙高声回应。

他走得又轻又快,一手拉一边门扇,砰地合上大门。

下一更又是个小高.潮点,大概又会比较长,而且情节需要好好顺下来,估计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辛苦追更的读者再等一等,我会尽力写好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8章 因缘合(十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