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蘑菇收的多,没搬蘑菇树枝去灶房,气味实在有点冲。为了保持蘑菇棚的温度,三人往树枝上盖了不少草席。蘑菇疯长了一阵子,后面天气实在太冷,蘑菇长的太稀拉,三人便不再折腾了。家里的母鸡只剩三只,开春再去村长家抓十只小鸡,家里鸡蛋吃的多,也可以多抓几只公鸡,养大了吃肉。原还打算抓只小猪养着,怕气味不好闻,况且石头和佳禾还小离不了人,割猪草耗时,最后决定不养,照顾蘑菇棚才是要紧事。
黄海生同去年一样,在入冬不久过来,今年过来带的东西,多了不少。除了一坛虾酱,比去年多一倍的紫菜、海带,还带了五条咸鱼、一小袋虾皮和二十个咸鸭蛋过来。看样子,去年冬菇干在府城价格卖的挺高,黄海生这次来,满脸堆笑容,客套完,就开始问冬菇干。吴小麦直接带他去了后院的仓房,黄海生被架子上的冬菇干惊了一下,有二十多袋,每袋一斤左右,有二十斤多。等吴小麦介绍完三种大小的冬菇干和数量,黄海生估算了一下价钱,发现自己带的银钱不够。当下先给了吴小麦五十两,约定明日过来拿。又留着说了一阵子话,把吴水红的话带到,了解了一下吴娟和石头的境况,便告辞离开。去吴水红家送过年礼,便赶回镇上。
翌日一大早,黄海生带着自家的一个族兄背着箩筐过来。冬菇干品相好的,黄海生都要了。大的按一两三百文算,中等大小的按一两两百五十文算,个头小的按一两两百文算,总共二十斤。黄海生凑了个整,再给了吴小麦三十两。等把冬菇干按大小倒进黄海生带来的三个细麻布袋子里,吴小麦特意拿了些干菜垫在箩筐底下。黄海生两人小心的把冬菇干装进箩筐里,便打算告辞离开,吴小麦特地拿了一袋破损的冬菇干给黄海生带回去吃,自家吃不管品相,算是回礼。吴小麦等人走了关好院门,把人叫进堂屋,掏出三十两。吴娟和宁花面面相觑,昨天的五十两,吴娟和宁花到处找地方藏,今天又多了三十两,不好藏。三人商量了一下,吴小麦今日先去县城木匠那买个带锁头的盒子,再定两个带暗格的箱子。先把银票、地契、户籍文书放进去,等过几日箱子运回来,再把盒子藏进暗格里。事不宜迟,吴小麦把银钱装回荷包里,递给宁花,宁花接过,把荷包拿回房里。不多时,拿着荷包出来,里面装了五两碎银,昨天黄海生给的五十两,四个五两的银锭子,其它都是碎银子,今日依旧是碎银。吴小麦接过荷包,揣进兜里,立马火急火燎的往外冲,连箩筐都没背,被吴娟叫了一声。才从灶房屋檐下拿了个空箩筐背上,打开院门,直奔县城而去。
等到了县城,吴小麦总算冷静下来,去木匠那买了个带锁头的盒子,花了一两银子定了两个大木箱子和一个小柜子,约定五日后送来吴家村,之后再付清剩下的一两半银子。箱子选樟木做的,能防虫,又要带暗格,价格自然高些。柜子没那么讲究,是杨木做的。盒子有现成的,是樟木的,盒子小倒是不贵,小锁头比较贵,共花了三百五十文。吴小麦去布庄买了几个细麻布口袋,今天见黄海生带来的细麻布袋子,特别大,很能装。家里用,不用买那么大的,买几个能装下五斤冬菇干的袋子就行。家里的拿旧衣服改的,不少都有补丁,不好看。况且只能装一斤左右,太小,倒香菇干要倒了半天。买完袋子,去肉铺割肉,天气冷,肉放的住。吴小麦直接要了十斤肥膘肉,十斤五花肉。肉铺老板见是大生意,直接送了根猪大肠和两根大骨,猪大肠这玩意儿难洗,县城没多少人愿意买。等肉包好,吴小麦放进箩筐底下,盒子放上去,上面用麻布袋子挡着,之后便急急忙忙赶回去。
吴小麦走的很快,天擦黑就到家了,在门外喊人,宁花出来开门。吴娟正在堂屋里等他,今天一天,吴娟和宁花都不敢出门,一直呆在院子里,前后门关紧,生怕有人闯进来,吴小麦回来,两人才放下心来。堂屋的炉子上温着饭菜,两人一直等着,没心思吃饭,喂饱石头和佳禾,早早的把人哄睡。吴小麦放下箩筐,宁花去箩筐翻找盒子,找到立马拿进屋,等把银钱锁进盒子里,藏好盒子,宁花才从屋里出来。吴娟则把饭菜端上桌,冬日都是吃炖菜,今天是杂菌萝卜炖肉块,上一次腌的肉还没吃完,加上家里剩下的杂菌干不多了,吴娟直接一锅给炖了。吴小麦洗完手,进屋坐下就开始吃饭,他是真饿了。宁花去院里洗了手,和吴娟一同坐下吃饭。等饭吃完,吴娟才有心情去翻箩筐,盯着那堆麻袋,和底下的肉,不知道怎么说吴小麦好。等吴小麦解释完,吴娟把麻袋收拾好,递给吴小麦,交代吴小麦拿去小仓房放好。把之前的袋子带补丁的收拾一下,拿回堂屋来,之后用来缝东西,实在不行用来打袼褙。自己则提起箩筐去了灶房,等吴娟处理好骨头,炖上骨头汤,吴小麦还没从后院回来。宁花把碗筷收拾好,清洗干净,想过来帮吴娟洗大肠,被吴娟拦住了,这东西味太冲。需要用草木灰反复洗揉搓猪大肠,里里外外都洗干净,吴娟直接把猪大肠放在水盆里盖好。肉等明天再处理,天气冷不怕放坏。吴小麦从后院回来,吴娟正用皂角反复搓洗双手,吴小麦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小仓房剩下的蘑菇,被吴小麦分开装了两个袋子,之前的袋子有补丁的都被挑了出来,没补丁的才几个,留着装杂菌干刚好。杂菌都趁新鲜买去县城酒楼,自家留下的不多。家中的干菜,多是用粗麻袋装好,放在架子上,或者堆到箩筐里,很少有东西需要用细麻袋装的。之前拿衣服做袋子的时候,吴娟就心疼的不行,若不是怕冬菇干品相不好,买不上价,吴娟才舍不得糟践衣服,可这才没多久,这些袋子就用不上了。三人洗漱完各自回屋休息,都累了一天了,很快便睡下了。
翌日一大早,吴娟就在灶房忙碌,热了几个杂粮馒头,煮了四个鸡蛋,懒得炒菜,配上炖了一晚上的骨头萝卜汤,就算解决早饭了。吴娟一大早就在那切肥膘肉,等吴小麦几人进来吃早饭的时候,吴娟已经开始炸油。吴娟没空,石头,吴小麦负责喂。肥膘肉和五花肉的猪皮都被吴娟剃了下来,直接切成手掌那么宽的长条,下锅油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控油。这样子处理过的猪皮,好吃是好吃,就是费油。炸好的猪皮,控好油,放进铺了油纸的篮子里,油渣也一样,很快篮子里就装满了油渣和猪皮。吴娟特意用海碗装了一碗油渣放旁边,一会儿让宁花给刘春花送去。等油晾的差不多,吴娟从仓房里搬了个干净的坛子出来,装好油,放到阴凉处,盖上木板,等待凝固。五花肉切成长条,用盐腌制,放木盆里,一切收拾停当,吴娟才去堂屋吃早饭。至于猪大肠,晚上和酸菜一起炒了,下了不少葱姜蒜,淋了不少米酒,酸菜又是味道重,吃起来没什么异味,软糯糯的,口感还可以。
吴娟闲下来,便把放在堂屋床上的那堆麻袋拿过来细看。补丁多多少少都有些,补丁不多的,拆开当布头留下,以后做鞋面或者打补丁用的上。至于那些补丁多的,只能拆开打袼褙,之前做袋子,把布料剪的太碎。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吴娟和宁花一有空就在堂屋里打袼褙,等所有布料用完,才停手。袼褙晾晒好,造着鞋样剪好袼褙,袼褙旁边用布包好边,免得散开,裁好的袼褙一层层叠好压实,就可以开始纳鞋底了。纳鞋底是个力气活,好几层袼褙叠在一起,用锥子打孔,再用麻绳穿过扎好的孔,把袼褙绑好。孔扎的越多,鞋底做的越密实。吴小麦力气大,替吴娟和宁花把袼褙的孔钻好,吴娟和宁花则用草木灰加水把麻绳煮软,晒干后,用处理过的麻绳把袼褙一层层的纳好,纳好的鞋底用木棒锤平整,再收好,等做鞋的时候再用。千层底的鞋舒服,就是不能泡水,多是冬日穿或者走远路的时候穿。其它时间,大家都要下地,穿它不方便,村里人一年到头多是编草鞋穿,冷了草鞋编个鞋面出来,鞋底编厚一些就是。不会刻意给自己做千层底的鞋,这打袼褙的手艺还是从刘春花那学来的,村长家在镇上开粮铺,村长家五个儿子会轮流去看铺子,不好穿的太寒碜,多是穿这种千层底的鞋去看铺子。吴小麦经常往返县城,吴娟便给他做了两双,千层底的鞋走路舒服,吴小麦非常喜欢。之后家里其他人也穿,的确舒服不硌脚,慢慢变成只要不下地或者下雨天,大家脚上都是千层底的鞋。也就是蘑菇挣了不少钱,吴小麦舍得花钱,买了不少布料,否则哪会做这么费布料的鞋子。吴小麦走路多费鞋,鞋底大多纳他的尺码,倒是石头不需要家里给他做鞋,刘春花经常给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