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炮灰的新娘 > 第20章 第20章 公益活动

炮灰的新娘 第20章 第20章 公益活动

作者:大游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6 19:12:39 来源:文学城

第二十章

这个公益团体在政府相关部门有备案,规范的组织架构和赤诚的公益之心,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政府会提供一些特困人员资料或联系当地村委,给他们提供方便。

每次开展公益活动,团员们都要驱车两三个小时到山区,看望那些孤寡老人。

这些老人一般都有低保和补助的,但还是出行不便,他们便送些粮油米面。

有一些老人还弄一些农副产品,辛苦劳作产出的农副产品,老人们自己吃不了多少,也用不了多少,便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换一些零花钱,想拿去城镇售卖,但腿脚不方便,交通不方便。他们便买下来在团体内部消化。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会给一些钱,因为有孩子花销大。这些孩子的家庭大多遭遇变故,不是父母离异了,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了。

孤寡老人平时难得有亲人来看望,一般都比较孤寂,他们也算是一种陪伴抚慰,老人们不再在逢年过节时,眼巴巴地羡慕别家子女回家团圆的热闹场景,心中的孤独与失落也能被驱散少许。

他们是十一点半在某团队人员的超市门口集合,一起出发。

柯莫问甚至没来得及吃午饭,只在超市买了个面包垫饥。

团员们到了地方,走访了几家。还有人拍视频做素材发网上。拍片的博主也算个小网红。团里的人早就说好了,如非必要是不出镜的,出镜的也是几个固定人员,其他人都是不露脸,只拍到手和脚,比如扛着一袋米、拎着一桶油的那种背影或局部简单画面。

这个团队的名字叫“蓝天帮帮团”,寓意:共在一片蓝天下,携手助力一份爱。

柯莫问就是不出镜的,只出力和出钱。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参加活动,大概两三个月一次。平时他每月会给团队提供一笔资金,以购买物资。

团队的钱财由两个彼此非亲非故、却深受大家信任的人管理,每一笔开销都有详细记录,算是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所以这个团队还是挺稳定的。

当然,也有说,有繁琐事务缠身,不参加了,或要离开当地,去其他地方了,去留都是随意。

团队成员来去自由,可以自由选择退出,这给队员的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轻松感,当然离去之前,内部事务是会交接清楚的,甚至,离去队员还有未用完的资金是会继续给出后续详细报表的。

团队里的人三三两两之间,也只保持着点头的君子之交,线下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有时,会有人带着朋友一起参加活动,大家就像是一同走进偏僻山区,开启一场心灵“SPA 之旅”。

在走访过程中,他们会跟老人聊聊天,打扫打扫房屋,有人有理发的手艺,甚至会给老人理发。他们还会给孩子们带去一些亲戚、邻里小孩穿不下的旧衣服,这些衣服通常都有八、九成新。同时,也会带上一些文具和图书,文具图书也很精美,只是被闲置了。这些东西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礼物。

他们这一行,最后一站是半山腰一户偏僻人家,在村子中住得最偏。老人七八十岁了,有个四十多岁的女儿,是个痴傻的,嘴里一直不停说着话,好像面前有人一直在跟她唠嗑,她也积极回应。别人跟她说话她也会搭理,但是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几次下来别人也只能含笑放弃,暗笑自己为啥跟个傻人说话。

据老人说,他年轻时因为相貌太丑,家里又太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自己,最后娶了个身体不好的傻姑娘,也就是女儿的娘,最后生了个傻女儿。傻女儿也是结过婚的,但对方小伙子也是个傻的,两人过日子鸡飞狗跳。

最后亲家家里实在受不了了,老人不得不把女儿领回家。平时过年过节,老人也与亲家来往,就隔了两个村,两户人家共同领养了个女娃,现在在读初中,是寄宿制的。虽然成绩不算好,但是智力正常,模样也标致,两家人很高兴,对这女孩也是宠着的。一放假回来,好肉好菜一早备好,端上桌。每个月的那点低保钱,一半会给女孩子当零钱,一半会给女孩儿存起来当嫁妆,也是用尽心力宠爱。

柯莫问帮着从车上拿下一些生活物资,老人为了感谢他们,拿了自家种的蔬菜和自家母鸡下的蛋。他们车队里的人自然是花钱买,老人推脱不掉,要给他们留饭,他们也说不用麻烦,实在不行就下几碗鸡蛋面当点心,垫吧垫吧肚子。

老人在地里抱了一颗大白菜,打了水洗菜,就把房梁上挂的腊肉取下来,切下一块,切薄片。

大家伙有人想找点事做,拿起扫帚发现屋里挺干净的,便拿着扫帚去打扫院子。院子里有跑地鸡随意拉的鸡屎。

柯莫问在修理篱笆围栏,他上次就看到老人家屋旁边那块菜地,篱笆年久失修,有点东倒西歪了,跑地鸡已经能钻进去啄菜叶了。现在还剩一些大叶菜,啄两口也没事,等开春种小青菜育菜苗时,啄两口就得得不偿失了。

他带了一卷麻绳,这种麻绳现在比较少见了,普通商店不见卖,是专门在网上买的,还挺贵。再加上运费,可能生意实在少,维持这小店店主也有些入不敷出,老板便不免邮费。

这是纯植物韧性的茎搓的麻绳,柯莫问拿出来的时候,老腊头还挺好奇的。几十年前赶集时这种麻绳有卖,现在见不到了。现在塑料绳、合成纤维、碳纤那些制的绳子很多,牢靠又便宜,还轻便,早早取代了天然植物纤维做的东西。

知道他要修篱笆,上次说好了,老腊头给他备好了一米多长的粗枝干和细枝干。“老腊头” 是老人的外号,村里人都这么喊。他们第一次来的时候就听村里人一直叫 “老腊头,老腊头” 的,老腊头也习惯了,一辈子也觉得这么叫亲切。他年轻时别人都叫他 “腊肉”,因为他打小就皮皱皱的,精瘦精瘦不好看,老腊头比老腊肉好听。当时众人第一次听老腊头这么消遣自己的时候,有几个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老腊头也跟着呵呵笑,他是不会明白现在娱乐圈有个小鲜肉和老腊肉的比喻。

柯莫问蹲在篱笆旁,从工具袋里拿出麻绳,在手上绕几圈后,削树枝打桩,有人帮忙扶着树干。

柯莫问双手紧握木锤,稳稳砸向树桩顶端,一下两下,还不时停下检查树桩是否稳固。

树干差不多都有一米四五长,稳稳地打入地下后,露出地面也有一米二三,能防一般胖硕硕的老母鸡。但有几只鸡贼的鸡,还可能防不住,它们会飞。不过,好在那几只鸡还看不上菜园里的菜,它们喜欢飞山上去啄草籽和刨土里的虫子吃。

树桩打好,他用麻绳一圈一圈,绕圈交叉绑好,上下两层,上层还用十字绑法,绑了一圈横杆固定,每完成一处都用力拉扯检查,直至完美。

还有就是做了篱笆门出口,他精心制作了套绳装置,系好绳子,调整位置和长度,绳子一套,门就能关好了。

篱笆做好,面也差不多快好了。村里有一户老人家,有一个老式的面条机。村里谁家想吃面了,就备个盆,装几碗面粉,拿两个鸡蛋上那家,让主人做面条,做好给几块钱就好了。据说那机器还能做馄饨皮,不过费主人点事儿,因为它不会自动切,要主人拿东西丈量好,一块一块切。当然是可以好几层叠在一起切的,多几道工序。

一大锅水烧开,有人帮着生火,老腊头还炒了白菜腊肉,煎了鸡蛋,都是一个锅子煮的。煎过鸡蛋的锅子不要刷,直接加水烧开,那锅里剩余的一点油星子和蛋沫,让这锅面条特别香。

他们这一行五个人,五个大男人开了两辆类似 SUV 的车。

五个大男人加上老腊头,还有老腊头的傻女儿一起围坐着小矮桌吃起面条来。这还不到晚饭的点,老腊头和他女儿也就捞点锅里的剩汤底,权当陪客人,大家一起吃。

老腊头女儿在村里也有个外号,类似于痴傻的意思,大家没这么喊,喊她本名呢,她又没反应,喊她外号,她倒知道是喊她,会回一句:“你喊我啊,你到哪里去啊?” 然后就是 “不去不去,今天吃啥啊?我还要回家浇水呢,今天家里着火了,要挑水去浇水……” 等等一系列牛头不对马嘴的话。

老腊头的女儿别看痴傻,却也是一把干农活的好手。刚刚他们来的时候,她就在山上捡柴捆柴火,面条烧好之前才背着柴回来的,才回来见到煮好的面条高兴极了,肉眼可见地笑出褶子来,然后开始 “呱呱” 一顿乱讲:“我就说有好吃的吧,那个柴不重不重。把鸡赶赶走,要吃饭了……” 边说边找抹布抹桌子,摆凳子,很是能干。

老腊头对这个女儿干活这点上也很是满意,至少生活上是能自理了,而且他年纪大了,力气上跟不上,女儿能搭把手,以后等他百年之后,有个孙女能看顾看顾她,他也很满足了。

一行人一顿面条吃的稀里呼噜的,很畅快,面很香,菜也很香。而且吃面前老腊头很是讲究,把碗筷都用开水煮烫了一遍。大家都说: “不用不用。”

老腊头说:“讲究点好,讲究点好,难得请你们吃一顿饭。”

天快黑了,大家赶着回去,跟老腊头和他女儿道别。

呼……

爱你正清廉,彩云当追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第20章 公益活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