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盘点下落不明的十大国宝文物 > 第2章 第二章

盘点下落不明的十大国宝文物 第2章 第二章

作者:见千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12 20:25:59 来源:文学城

在众人的视线中,远处的天边,突然黑下去四四方方的一块儿,黑洞洞极为吓人,而且四边整齐得仿佛是被人用刀切过一样。

若说是天狗食日,可是太阳明明还高高地悬挂在大黑块儿上方,而且哪有这个形状的天狗食日。

这种场面,任谁也没有见过,他们心中不约而同将物称为天幕,天之帷幕。

秦王荡看得有些合不拢下巴,略微镇定心神询问见多识广的右丞相樗里疾:“丞相,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樗里疾咽了咽口水,眼睛盯着天幕,结结巴巴道:“大王,这天象过于古怪,臣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呐。”

这时,只听身后的周天子和东西周二公“咚”的一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呜呼,是上天显灵,护我大周和天子。”

秦王荡忍不住出声:“天子和二公也太自以为是,说这天象是为周王室。哼,依寡人看这神迹是为我大秦显露!”

周天子站起来:“秦王好会胡搅蛮缠,予一人刚才祈求先祖显灵,下一刻就有这般神奇的天象降临明堂,岂不正说明这是为我大周而来。”

秦王荡哼道:“这不正巧了,寡人刚才也在心中祈求先祖临世。”

秦王和周天子互不相让,非要在口舌上分出个高下来,东西周二公也连忙站起来帮着周天子。

眼见秦王以寡敌众,樗里疾也加入了四人的口舌之争。

不过面对向来多智圆滑,在口舌上仅仅只输张仪的樗里疾樗里子,周王室三位很快败下阵来。

周天子拂袖转身,东西周二公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

秦王荡得意起来,正要出言再讽刺周天子几句,结果天幕里忽然传出了一阵深沉浑厚的编钟乐声,引得所有人都把目光重新放在神秘的天幕上。

编钟乐声结束后,天幕闪动了一下,紧接着天幕中央出现了一只黑白两色的小兽,瞧着似熊非熊,冲着众人一直招手,还伴随着一名年轻女子的声音。

奇怪的是,那女子的口音明明听着极为陌生,在场众人都闻所未闻。可是声音落到他们耳朵里时,又听了个一清二楚。

【各位字母站的观众大家好,我是新上任的up主落安讲历史故事。大家可以叫我落安】

【废话不多说,咱们马上开始切入正题。接下来,就由落安给大家讲一讲,这历史上那些下落不明的国宝文物!至于是哪些国宝文物,请允许UP主先卖个关子,咱们一期一期来讲。

请注意:视频内容所提及的所有国宝文物,全是落安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见的小伙伴们,可以打在公屏上或者在评论区留言,大家友好讨论。喜欢本期内容的观众老爷们,麻烦多点赞,关注加收藏投币——素质三连哦。】

众人疑惑,这女子说的每一个字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何连起来大部分都听不懂呢?

观众是什么?啊噗主又是什么?老爷们又是什么?素质三连又是什么?

眼尖的樗里疾还发现,女子说话的同时,天幕底下还出现了一行行字,这字也是相当陌生,和均匀柔和的大篆籀文相比,一横一竖极为利落工整,而且个别字瞧着又有大篆籀文的影子。

一连串的问号盘踞在他们头上,还不等他们接收消化这些信息,又听那女子接着道。

【虽说在文物的选择上,每个人心中各有侧重,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但这一件国宝文物,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对,没错就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九鼎!】

听到九鼎,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原来这天幕讲的是九鼎。

紧接着天幕上出现了一张画,那画上绘有九座锈迹斑斑鼎器。

周天子认真观摩那张画,发出来自内心的感叹:“究竟是何等技艺高超的画师,能够绘就如此尽善尽美的画。天幕和神女都是上天的指示,予一人要用九鼎郊祭,以告上天和神女。”

听到周天子要祭祀,秦王荡也不甘示弱地表示,“寡人要将雍鼎带回去,在雍城祭祀神女,保佑大秦万世永昌!”

眼见二人又要为了九鼎闹开,樗里疾指着天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大王,天子,你们听神女说那画上的就是九鼎。”

由于画面上的九鼎,和面前的九鼎相去甚远,所以众人都下意识以为此九鼎非彼九鼎。

秦王荡和周天子瞧了瞧那上面的九鼎,发现和面前的九鼎完全不一样,二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神女为何绘制如此丑陋的九鼎,没有半分九鼎的气势。”

【当然九鼎已经失传,这些图片都是后人自己铸造的,究竟像不像传说中的九鼎,恐怕没人知道。】

【九鼎,相传是由夏朝初年大禹收九牧之金而造,上面刻有天下九州图。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写道“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听到失传二字,周天子下意识把目光移到了秦王脸上。

接收到周天子眼神的秦王荡怒道:“看寡人做什么,难道这九鼎失传和寡人有关系吗?我看八成是因为你们周王室保管不力,不如让我都带回咸阳好生保管,保证能流传千秋万代。”

周天子:......

【不过,九鼎究竟是一个还是九个,还有待考证。毕竟我们后人也不曾见过。】

此时此刻,所有站在明堂广场上的人,真想大声吼一句:是九个!是九个!不是一个!

【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铸造了九鼎,夏朝历经了四百年。到了夏王桀时期,由于桀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

商的部落首领趁机联络其他部落,一起攻打夏王想取而代之,已经失去民心的夏王桀自然打败,商朝取代了夏朝,这九鼎自然就落到了商朝人手里。

商朝为了巩固统治发展势力,商朝对外不断拓疆域,对内设监狱制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使得民不聊生。这一系统操作下,商朝已经有了大厦倾颓的迹象。

到了最后一代君主纣王时,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对外战争频繁,修筑大量豪华的宫殿,征收苛捐杂税,滥用酷刑迫害平民等等。

与此同时,商纣王和位于岐山的周部族矛盾日益加深,此时周部族的领袖西伯昌姬昌,已经有了对抗商纣王的想法。

暗地里选择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还挖了不少人才进伐纣大营,如伯夷、叔齐等等,拜吕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为军师。

结果呢,做了这么多前期准备工作的姬昌,偏偏在翦商大业的前夕——死了。姬昌死后,他的次子姬发接过了伐纣大旗。

姬发率领周军攻城拔寨,一路杀到了距离商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也就是差不多三十五公里的牧野。商周军队,摆开架势,准备来一场最后的决战。】

神女说话的同时,天幕划出一个个冷兵器战争画面,看得人是热血沸腾、目不暇接。

【纸面实力上,周军只有五万,而纣王军有七十万之众。

按理说,这七十万可以把五万按在地上随便捶。但事实上,纣王军队里大部都是没受过训练,被拉来充当壮丁的奴隶和东夷俘虏。

战才刚开始打,这些饱受欺辱的奴隶俘虏士兵就倒戈相向,跑到对面的周军阵营里去,掉头打起纣王。倒戈相向这个成语,就是出于此。

得知大势已去的纣王,**于鹿台。朝歌百姓苦纣王久矣,得知纣王已死,迫不及待地打开城门请周军入城,至此延续了五百年的殷商灭亡。《诗经·周颂·武》就是讲述武王伐纣,克商定周的事迹】

天幕紧随出现了二十六个字,虽然在场的周民看不懂上面的字,但是他们都知道那是什么内容。

周天子和东西周二公更是神情肃穆,眼含热泪,领着在场的周民颂起了《周颂·武》。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悠长肃穆的颂声配合天幕中女子的说话声,在明堂广场上方的飘荡,颇为悦耳动听。

樗里疾甚至忍不住和着乐声一起打拍子,一旁的秦王荡瞪了他一眼,樗里疾讪讪地收回了手。

接下来,天幕出现了更令他们更加震撼的画面,一张将山川河流清晰显示的九州地图。

秦王荡心潮起伏,若能得到此地图,攻城拔寨岂不信手拈来,眼神示意樗里疾赶紧记下来。

过目不忘的樗里疾指了指他的脑袋,对秦王荡做口型,“大王,我都记下了。”

秦王荡满意地点了点头,把目光继续放在天幕上。

【周朝建立后,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以及伐纣功臣为列国诸侯,根据血缘关系亲疏和功劳大小,将他们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附庸,其中姬姓宗室子弟就占了五十三个。

而本期内容的主角九鼎,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成了王权的象征。周灭商后,九鼎被武王姬发带回了镐京,并公开展示九鼎,象征周合法取代商。

姬发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公旦领周成王命营造洛邑,而后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置于洛邑明堂。作为王权象征的九鼎,在洛邑安稳地待了几百年,直到周王室渐渐衰落,九鼎就被诸侯们给惦记上了。

周王室衰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绝大多数人认为周朝成也分封,败也分封。

众所周知,周王室封出去的地越来越多,周天子拥有的土地是越来越少。时间一长,周天子也逐渐失去对这些诸侯的控制。

除了分封这个制度上最重要的原因外,还有客观自然原因,西周时期发生的各种地震、旱灾,让西周王朝是雪上加霜。

西周王室的衰落,还和这三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个是周昭王姬瑕,三次伐楚,南巡不返,身死汉水,是周王室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个是周厉王姬胡,按照谥号来讲,“厉”是一个恶谥。但周厉王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暴虐昏君,反而可以说是个路子走窄的有为之君。

周厉王在位时期,对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都提出了改革方案,一度让西周国威有所振作。

甚至使得在他父王周夷王时,已经称王的楚国国君担忧周王伐楚,自动取消了王的称号。

只可惜旧贵族势力太过强大,加上周厉王本人改革过于冒进求成,想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施政又过于粗暴,滥用卫巫监视国人,有怨言者以告一概杀之。

国人甚至不敢顺便说话,生怕说错一句话被卫巫抓起来,在路上都用眼神示意。

最后忍受不了周厉王暴政的百姓们,联合起来将他赶到了汾水的彘地,一个野猪横行的地方。

十四年后,改称汾王的姬胡,死在了彘地。

这第三个人,则和西周灭亡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没错他就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姬宫湦。

提到周幽王,大家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太广了,导致很多人信以为真,其实很有可能是冤假错案。

著名的国学大师,就曾提出过异议,认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委巷小人之谈。

首先,各路诸侯到镐京的距离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同时抵达,然后一起上当受骗。而且如果真有犬戎来袭,镐京城肯定一片戒备,等他们到了镐京,发现城里一片安然无恙肯定会怀疑,见没有敌情肯定就会离去,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而且烽火传讯,是汉朝用来防备匈奴人的。】①

秦王荡思忖,这汉朝又是哪个朝,匈奴人又是什么人?难道我们大秦没能取代周王室吗?

但鉴于周天子还在旁边,秦王荡并没有问出口,而是对樗里疾说道:“这么不合常理的故事,怎么会有人信以为真呢?”

周天子也深表赞同,“周幽王就算再昏庸,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其实当年的事情另有隐情。”说到这里周天子语气有些低沉,没有继续说下去。

下一刻天幕就把周天子未尽之语,倒了个一干二净。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里得到了周幽王事件的另一个角度。关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来源,由于时长有限,这里我就不赘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百度,度娘解释的很清楚。

武王伐纣,姜子牙是武王最重要的军师谋臣。所以武王首封师尚父姜子牙,于富庶平坦的营丘之地。姜子牙因此成了齐国的开国之君。

而齐、申等姜姓诸侯国,则成为周王室最重要的外姓盟友,需要联姻笼络的对象。

到了西周后期,如厉、宣、幽三代周王娶的都是姜姓王后。周幽王的王后正是出自西申国,乃西申侯的女儿。

大家所熟知的历史里,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这里注意了,褒姒之子叫伯服,古人称排行为“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所以伯服应先于宜臼出生。

而且汉朝的班固曾在《白虎通义·姓名》里提到“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汉《礼纬·含文嘉》也云“庶长称孟”。②

因此有人展开了无限的发散思维,比如周幽王先娶了褒姒为王后,生了伯服。为了笼络申侯,巩固政权,不得不废王后褒姒,又另娶申侯之女为王后,妥妥的渣男行为。

这个论断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没有切实的考古史料辅证前,大家姑且听之。

被废的申后就带着儿子宜臼跑回了娘家,对着老爹申侯一顿哭诉。西申侯一听,好哇姬宫湦你小子想翻天。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西申侯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于是就在西申国内,把外孙宜臼立为周天王。

都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西申侯此举,简直是打周幽王的脸。气急败坏的周幽王,二话不说准备挥师进攻西申国。】

【然而,这恰好中了申侯的阴谋诡计。原来申侯早就和西边的犬戎密谋,等周幽王离开镐京,犬戎就东进,给周幽王来个夹心馅饼。

等周幽王出了镐京,犬戎就杀往了镐京,镐京危矣!周幽王只能选择撤兵。

但是等他回去已经来不及了,犬戎人已经在镐京城内烧杀抢掠,就连王后褒姒也被犬戎人掳走。最后周幽王和长子伯服兵败,死于骊山脚下。】

这话一出,在场的周民包括周天子和二公,都沉默不语。

这件事可以说是整个周王室的秘辛。作为周平王的后代们,他们也承受着周平王弑父杀君的后果。

明堂广场附近的周民已经开始窃窃私语,谁也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一出。他们一直以来所知道就是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褒姒废嫡立庶,引来犬戎兵祸。

秦王荡翘起嘴角,心满意足地等着看周天子的笑话。这样一个周王室,压根不配做天下共主,他们秦人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没想到接下来天幕的内容,更是让秦王荡心潮澎湃。

捂太久了,热饭也变成了馊稀饭。前段时间比较忙,这篇可能隔日更,大家可以收藏起来养肥哈~

本章参考论文如下: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

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

①-出自国学大师钱穆“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②-关于“伯”和“孟”还有说法是,长子取伯,长女取孟。关于伯孟是不是嫡庶之分,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大家听一听就行了,没有实际考古证据前,不要完全当真。

九鼎是九个还是一个,存在争论。本文假定是九个(注意是作者假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二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