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韩信那长不大似得孩子的执拗性格,萧何也只能摇头苦笑,都说朝堂如战场,韩信在战场上百战百胜,简直是无往不利,怎么到了朝堂上却稚嫩的像个孩子,让萧何是带也带不动。
韩信怎么说也是他萧何举荐给皇上的英杰,难道他萧何就忍心让自己看重的人死无全尸?可是韩信的所作所为却让萧何无比的绝望,这世上怎么有这么一个大聪明!让他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
【据说在楚汉相争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让刘邦如鲠在喉的事也说明了韩信这个人是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当时的行为反而让人觉得韩信是在威胁人。
公元前203年,刘邦所率领的军队被项羽黑压压的大军堵在了荥阳城下,刘邦更是被打的胆战心惊,每天都有人逃跑,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了。而在另外的一个战场上,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的韩信,军事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一场战役打的顺风顺水,让天下各路诸侯都为之胆寒。
陷入绝望的刘邦以为自己的大将军韩信会来救自己,那叫一个早也盼,晚也盼,盼的眼睛都快瞎了,也没能见到韩信的一兵一卒,最后人是来了,却是韩信派来的使者,带着一封要刘邦封自己为齐王的信,刘邦当时就怒火中烧、暴跳如雷,恨不得把使者给砍了。
刘邦看了韩信的信后,直接就把信给撕了个粉碎,如果不是当时在刘邦左右的张良和陈平一左一右踢了刘邦一脚,努力说服刘邦,怕万一韩信真的为了一个齐王的爵位直接翻脸谋反了,刘邦可就真自身难保了,劝说着让他忍耐,同意了韩信的要求,只怕就没有以后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刘邦可还是汉王呢,韩信这种行为差不多就是想要和自己的老板平起平坐了,估计当时刘邦心里活动是这样的:韩信你威胁我还想要好处?挟兵讨封这种事是真的真的非常的招人恨,古往今来从不例外。除非自己当了皇帝,不然这种行为纯属找死。
而且这个时候项羽也想离间刘邦和项羽呢,他派人劝说项羽别跟着刘邦干了,自己手下有兵,直接自立为王便可。韩信自己呢,他手底下也有一个叫蒯彻的谋士,也在极力的劝说韩信自立,可着两方人马统统都被韩信给拒绝了。
韩信天真的以为看在他立下了如此汗马功劳的份上,刘邦一定不会吝啬一个齐王的王位,可结果如何后世人都知道,韩信终究因这份天真逃脱不了惨死的结局。】
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这世上居然有这种品种的将军,令同为将军的王贲、王离、蒙恬等人面面相觑:虽然觉得这操作有点熟悉,但行为却是不可理喻。
你说说你的顶头上司都快全军覆没了,你还在这打算盘珠子,都崩到人家脸上去了,不杀你杀谁?想当年大秦攻打楚国,王翦老将军领军出征,虽然也是时不时就写信回来,但那也是顶多了要写金银珠宝、良田美宅之类的,谁TM一张口就要裂土封王啊,这韩信可真是有种的很啊!
“连武安君白起都不如。”始皇帝嬴政犀利的评价道。
始皇帝手底下的将领都是如王翦一家、蒙家那种智慧、稳重型的将领,哪里能想到这世上真有韩信这样愚蠢的近乎天真的将军,这样的人大概是将自己的天赋技能全点了军事能力上,而智商归了零。
也不能说他讨封赏不对,但你不会看看时间吗?就非得来那么一个时间。连白起将军都没想过这么干啊。你要可以,但在这个时候要,那就不是“要”而是“要挟”了。作为天下之主,始皇帝是最明白君王心理的人,这就跟报恩的感觉是一样的,你救了我,我可以报恩,但是你挟恩图报就会让我非常的不爽了。
汉朝,即使现在已经当上皇帝的刘邦想起当时被项羽围困,韩信不来就他却遣使者送信要齐王爵位的行为就气的要死,那个时候快被项羽全军覆没的刘邦已经火急上头了,结果韩信送来了一封信更是让他差点没晕厥过去。
搞毛呢?!
老子这边都快要死绝了,你韩信这个我亲封的大将军非但不带兵来救,反而还趁火打劫?究竟是你不懂事还是我不懂事?
火烧眉毛了你知不知道,难道我不给你齐王王爵,你还真打算见死不救不成?!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能打仗就不把他刘邦放在眼里了?就可以随意的威胁我了?
你说你韩信都已经是大将军了,怎么政治觉悟就这么低,就这么急不可耐么,他刘邦难道就是什么小心眼的人连立功都不给封赏的人吗。
韩信的骚操作终究是在刘邦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只待发芽成长的那一日了。但是听到黎苏苏讲自己最危急的时候,项羽和那什么叫蒯彻的人居然想离间他和韩信,也是悚然一惊。
真的好险啊,原来自己当时真是死里逃生,如果不是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他刘邦早就尸骨无存了。同时,他也对当时没有中离间计的韩信升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来。
他还以为韩信是真正的居心叵测呢,结果还真是一根筋的人啊。这孩子怎么傻成这幅模样,感觉和刘盈那蠢货如出一辙的天真愚蠢。
想起儿子那近乎白痴的行为,刘邦就发愁的很,转头和吕雉絮叨道:“皇后啊,你说这些孩子的性情是不是真没数啊,韩信也就算了,也不知道谁教的,但是阿盈在咱们从小看到大的,能力比不上韩信也就罢了,怎么悟性也不如?”
刘邦发愁的脸和试探的含义毋庸置疑的触及到了吕雉的内心深处,她忍了又忍,才忍下胸口的那股恶气和欲脱口而出的咒骂来。
好你个老不死的东西,阿盈为何会被养的如此难道你不知道?你这个当爹的从小没做好榜样,现在倒是怪在我头上了。吕雉觉得自己冤枉的很,恨不得天上降下来一道雷劈死这个满嘴胡诌的混账。
强忍怒气嘴角缓慢的勾起,吕雉忍着心疼违背自己的意愿奉承道:“阿盈是个好孩子,臣妾日后会用心教导他的,陛下不必忧心,只要臣妾在,阿盈一定会撑起你给他留下的江山。”
说完,吕雉就冷下脸来,不去看他,扭过头认真的看着天幕,将刘邦彻底的无视过去。
淮阴侯府里,韩信的心像被寒冰冻住了一般冷,冻得四肢都开始微微发颤。
他承认他趁火打劫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不对,但是以他的功劳,不过是区区一个齐王的位置罢了,那本就是自己应该得的,他统领数十万大军,灭魏、覆赵、平燕、定齐,令天下诸侯对刘邦俯首称臣,那些只是开了城门、送了匹马就被封侯的有什么资格和他相提并论!
韩信不聪明吗?不可能的,能攻必克,战必胜,打败项羽成为兵仙的人怎么可能是真的蠢材。韩信的神情低落,眼神茫然,其实他是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说才是刘邦喜欢听爱听的,但是他不愿意,虽然人人都说他能忍辱负重,但其实他骨子里的骄傲不输于项羽,但他不愿意低头,亦不愿意去讨好刘邦取悦他人,所以,这就是他死亡的原因吗?
真是有够可笑的!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武将敢学习韩信的行为,毕竟这是真的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遭到君王的猜忌,而这就是——人性。
韩信在战场上能够很好的看透敌人人性里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在政治上却像是将脑子落在了战场上一样。要知道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只有帝王给你的,你才能要,但是你不能主动要,否则就是有不臣之心。而且刘邦当时还没称帝呢,他也只是汉王而已,项羽的西楚霸王也只是王,还不是天子,不算秦朝,天子是已经被杀掉的楚义帝。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君主会容忍自己手下的武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刘邦当时还要安抚韩信,依靠他打败项羽,自然当时不会说什么,还要笑脸相迎,上演一幕君臣和睦的景象给诸侯王看,但被韩信威胁的事却已经被他记在了心里,嘴上不会说什么,等到时机来临,就是他卸磨杀驴的时候。
果然,一场厮杀激烈的垓下之战结束后,韩信的兵权就被刘邦给收回,虽然打一棒子给一颗糖,将韩信改封为楚王,但只要有一丝政治警惕性的人都能看出来楚王韩信已经从刘邦另眼相看的大将军变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韩信实质上并没有做出对不起刘邦的事情,但是刘邦已经不在信任韩信了。
而偏偏就在此时,有人上书韩信谋反,后来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于是刘邦采用陈平的建议,以巡游云梦泽为由,让韩信前来相见。但是韩信认为自己没有罪,想朝见高祖,又怕被擒。
于是韩信听从他人建议,杀了钟离昧,把钟离昧的首级献给了刘邦,企图以此来取悦刘邦。结果韩信一见到刘邦,就被武士捆绑起来,刘邦把韩信押到了洛阳,免了他的楚王爵位,改封为淮阴侯,仍然留了韩信一条命。
刘邦命人捆绑韩信时,韩信说了句名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从楚王被降到淮阴侯,丝毫不亚于从天上落到地上,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之后的韩信便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并且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周勃、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后世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韩信为什么对封王裂土如此在意,因为对韩信来说,秦朝以前的周朝,都是以分封制为主,秦朝反其道而行,行使郡县制,确是二世而亡。所以在当时汉初的人看来,分封诸侯王才是正确的操作,在这一点上,项羽和韩信同样又是十分的相似,都不想做皇帝。
与刘邦相比,他们两个人的情商和智商就好像是被按在地上摩擦了。这两个家伙的脑回路相似,都是喜欢玩春秋霸主那套的主,认为只有成为最强的霸主就相当于天下公主了,就相当于春秋时期最强的魏国和楚国等等。我是最强的,你得听我的,我不支配你的领土,但我是你的王,看到我们你就低一头。
但这一套春秋时期以前的玩法已经被时间被摒弃了,要不是刘邦学习始皇大大统一天下,就要再来一次春秋战国了。说道这里,UP主也不提一句,刘邦此人还是很有远见目光的。】
“……”
嬴政:朕何其无辜!
被黎苏苏又一次提起他的大秦二世而亡,再次贴脸开大的行为让嬴政简直恼羞成怒的想杀人,可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黎苏苏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春秋战国以来,从未有如他这般覆灭六国的行为,曾经的六国之人都为他惊世骇俗的行为接受无良,而大秦又刚好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忘了,也就成了他人嘴里错误的典范,一次次被拿出来鞭尸。
乜了全部低头不语的大臣们一眼,嬴政嘴硬的说道:“有诸位爱卿们在,天幕也给出了那些反贼的消息,朕相信大秦定不会如天幕中的历史那般二世而亡。”
总而言之,还是大秦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没能让昔日的六国百姓彻底互相融合,才让刘邦捡了个便宜。
他已经吸取教训了,他的大秦只存在了十几年的事,就不用被拿出来反复说嘴了吧。
秦始皇嬴政不知道后世社会有个叫社死的词,但他现在确是尴尬的恨不得用脚抠出一个咸阳宫来。
虽然只有最后一句自己被夸赞了,但刘邦还是很心大,前面说自己狠毒、薄情什么的话,就当他没听见吧。
最后的赢家是自己,能和秦始皇一起被提起,刘邦还是与有荣焉的,想到当初看到始皇帝巡游时的豪情壮志,刘邦笑得更得意了,他还活着,并且得到了秦始皇的江山,而秦始皇却早已经深埋地下,这是多么的令人遗憾,令人开心啊。
刘邦自得其乐道:“这后世之人最后一句话倒是说的没错,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想要我分封诸侯王,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背叛我,就想当初的周天子似的。他们又不姓刘,谁能保证他们活着他们的子孙后代会一直的忠心耿耿效忠我大汉?”
吕雉嗤笑,懒得看刘邦得意,便回道:“陛下难道觉得只要是姓刘的,就一定会忠心耿耿?”
刘邦一挑眉,没和吕雉透露态度,对吕雉他还是有顾忌的。
“皇后看着就知道了。”
得亏的黎苏苏不知道刘邦和夫妻二人这阴阳怪气的谈话,否则高低要给他们讲一个著名的按理——靖难之役,让刘邦感受到什么叫做破防。
问:杀光了异姓诸侯王就能天下太平,江山稳固了吗?
朱棣:这题我知道怎么答,先……再……然后我就当上皇帝了。这叫做肉要烂在锅里,虽然我造反了,但这天下还是他们朱家的。
对于黎苏苏将韩信和刘盈一起提起,刘邦只觉得无语的很,比起文不成武不就,跟他的性格没有一点相似之处,荏弱无能的刘盈,刘邦觉得还不如韩信是自己的儿子呢。
我好像个到了开学的时候疯狂补作业的学生啊~~~~~~~谁知道啊,我的KPI也没有完成呢,今晚要熬夜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兔死狗烹